APP下载

我国农产品贸易的流通模式分析与升级途径

2015-12-29江西科技学院南昌330000

商业经济研究 2015年21期
关键词:批发市场流通农户

■ 李 玲(江西科技学院 南昌 330000)

引言

农产品的贸易流通连接着生产与消费两个环节,进而实现产销对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产品只有通过流通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商品,实现其价值。因此,农产品的流通已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点。然而,在2014年农业部相关人士表示,我国农产品在流通环节有超过8%的粮食、20%的蔬菜被损耗,每年仅粮食损失量就高达500亿斤。低效率的农产品流通模式,不仅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收入,还间接造成农产品价格的持续上涨。

当前,国内很多学者围绕农产品贸易流通模式展开了大量的研究。陈薇等(2012)指出现行的农产品流通模式里,生产者的利润仅占两成,而经销商的利润高达80%。作为农业生产者,在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后,获得的效益极低,这也严重打击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孙侠等(2008)在研究中对农户、批发商、零售商三者所获得的单位农产品利润进行了排序,认为零售商>批发商>农户。而前几年所出现的大蒜、辣椒等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多为批发商的炒作行为所导致,农户真正获得的利润极为有限。由此可见,升级我国农产品流通模式,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已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道路上亟待解决的问题(李圣军,2010)。基于此,本文首先对我国现有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及流通成本展开分析,随后深入分析我国现有农产品贸易流通模式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升级我国农产品流通模式的途径。

我国农产品流通模式及成本分析

农产品贸易流通市场十分复杂,从生产者到消费者这一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多个节点、多个主体,通常包括生产者(农户)、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等(杨伶俐,2014)。以下就对我国农产品贸易流通模式及流通成本进行分析:

(一)我国农产品贸易流通模式分析

农产品的贸易流通过程涉及多个流通主体,他们之间相互关系便构成了多元化的农产品流通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生产者→消费者。即农产品从生产者(农户)直接转移到消费者处,未经中间任何主体,这也是最直接、最原始的流通模式(汪旭晖等,2014)。这一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环节短、涉及流通主体简单。然而生产者(农户)多生活于偏远村镇,交通不便且对市场需求缺乏了解渠道;同时,单个消费者需求量小且居住分散。这些都导致农产品的供求矛盾,不符合经济发展的需求。

图1 我国农产品贸易流通主要模式

生产者→零售商→消费者。即农产品由生产者(农户)经中间商到零售商再转移到消费者处。这一流通模式下,作为零售商往往需要与多个分散的生产者(农户)交易,不仅进货效率低,还增加了交易成本与采购成本,不利于经营。

生产者(农户)→批发市场→零售商→消费者。即生产者(农户)将农产品统一出售到批发市场,零售商根据需求采购物资,最终出售给消费者。这一模式中批发市场处于农产品的核心环节,解决了上一模式中零售商交易次数多、成本大的问题,是目前大多零售商所采用的模式(见图1)。我国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决定了这一流通模式的重要性(周峻岗等,2015)。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2012)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经由批发市场交易的农产品所占比重达到七成以上,且未来还将持续升高。

除此之外,还有经由制造商环节的流通模式,即农产品经加工后到达零售商处,再转移到消费者手中。

(二)我国农产品贸易流通成本分析

我国农产品从生产者(农户)到最终消费者手中,中间往往会经批发商、零售商两个环节,其中包括的成本主要有配送成本、运输成本、管理成本、仓储成本等(李华豪,2014)。由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2014)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农产品贸易流通过程中运输成本就高达54.9%(见图2)。

进一步对流通环节的运输成本加以分析。抬高运输成本的首要因素就是燃油费用,尽管自我国加入WTO后,成品油价格跟国际油价接轨,期间有涨有跌。但我国农产品运输设备耗油量很大,作为中间商只能将费用摊分给消费者(华振,2014)。

其次,路桥费以及不知名目的费用也成为增加运输成本的因素之一。农产品不同于其他产品,其新鲜与否决定着其价值,换句话说,在运输环节,时间的附加值是非常高的。因此,为了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只能尽可能缩短运输时间,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路桥费。

图2 我国农产品贸易流通成本构成

表1 我国与发达国家农产品流通成本比较

再次,造成农产品流通成本持续高涨的主观因素就是运输技术落后。当前,我国农产品流通主体中,普遍为个体、小户经营模式,这也是由零售商零散分布方式所决定的。据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统计,国内从事农产品公路运输车辆中,七成以上为敞篷卡车;农产品公路冷藏运输量仅占农产品的25%,铁路冷藏运输量占农产品总量的55%。从国内农产品流通硬件上看,专用冷藏库、保鲜库等设施缺乏,交通布局无法满足农产品流通的需要;从软件上看,农产品流通信息系统不完善,农户难以及时掌握市场需求信息。

最后,在农产品贸易流通环节损失率居高不下,也造成了流通成本的上升。2014年农业部统计,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存储等流通环节上的损失率高达25%-30%,而发达国家的损失率则是控制在5%以内。从表1中的数据可以看到,相较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我国农产品贸易流通环节存在着流通成本高、损耗率高的特点。

我国现有农产品贸易流通模式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农产品贸易流通成本占总成本比重过高,其中果蔬等农副产品流通成本更是高达六成。由此说明我国农产品贸易流通模式并不完善,以下就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一)农产品流通渠道过长

“生产者(农户)→批发市场→零售商→消费者”是我国农产品贸易流通的主要模式,可以看到农产品从生产者(农户)到最终消费者经过渠道过长,在中间环节层层加码,从而导致“菜贱伤农,菜贵伤民”两头受害的局面。一方面,农户经过辛勤劳作,承担天灾人害风险,最终卖不到好价钱。长期以往,农户收益菲薄,严重打击了其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粮食、果蔬等农产品经中间环节数次加价,最终高得离谱。

在这一模式下,批发市场往往占据着主导地位,将农产品流通环节所发生的费用转嫁于农户与消费者,从而成为利益的最大获取者。如运费、装卸费、仓储费等都加入了单位农产品成本中,导致农产品净成本增加,消费者苦不堪言,而作为生产者的农户却没有获得最大利益。

(二)从事农产品经营的主体分散

目前在我国从事农产品经营的主体多为个体、小户、微型企业,具有规模较小、专业性不强、信息网络滞后等特点。特别是个体和小户,经营稳定性不强,往往缺乏统一规划。由此,其农产品的进化渠道唯有通过批发市场。交易过程中,交易数量是较为重要的一个指标,对于买卖双方而言将是其谈判的力量。通常,大的买家或是大的卖家势必会占据谈判主体地位,从而能获得价格上的优势。而农户因其过于分散且交易数量有限,也造成其议价的话语权不高。所以,如果能将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组成农村合作社,形成组织化的主体,对提升其议价话语权是非常有利的。然而目前我国农户还没有形成组织观念,通常自产自销,市场信息来源有限,基本无法获得议价优势,完全由批发商主导。

(三)流通技术落后导致鲜活农产品损耗率高

农产品具有极强的季节性与地域性特点,决定其在流通环节对技术的要求更高。除粮食以外的大多农产品,都对其新鲜有更高的要求,如水果、蔬菜等。一旦丧失了新鲜这一特质,价格就会大打折扣,甚至无法出售。这就要求农产品的运输效率要高,而且交通运输工具要具有保鲜、冷藏等性能。然而,当前我国流通技术还很落后,很多地方尤其是边远地区的农产品根本无法保证在冷藏条件下运输,导致农产品损耗量巨大。如表1所示,我国果蔬类农产品的损失率与发达国家的平均数据相比较,达5-6倍之高。以美国为例,其建立了一条从农产品生产、流通到零售的冷链,从而使鲜活农产品一直处于冷藏状态,从而将流通环节的损耗率保持在1%-2%。

另外,我国公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也成为农产品损耗巨大的因素之一。一些地区交通不便,农户无力组织运输,而批发商就近收购,不愿意到边远地区收购农产品,造成农户有好的收成却无法创造效益。大量的农产品在地里就腐败变质,根本无法进入到流通环节。

(四)农产品市场信息化程度低

目前信息不对称是摆在我国农业生产者面前的最大难题。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农产品市场信息化程度落后,由此也造成作为生产者的农户市场意识薄弱,增大了生产的盲目性。信息不对称往往造成农产品产销脱节,如2014年全国多地西瓜滞销,甚至大量的西瓜最终腐烂在地里,造成农户损失巨大。分析其原因,一是农户获得市场信息困难,难以依靠自身力量找到销售途径,而政府部门也没有大力扶持与帮助;二是大量西瓜同时上市,市场供大于求;三是农户对市场需求信息关注少,品种、技术的更新都跟不上市场节奏,依旧沿用粗放式的传统管理方式。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者长期受信息不对称的影响,获得的利益也非常有限,甚至有的年景因产销锐节造成亏损,这也引起了商务部、农业部等政府部门的重视。然而当前,农产品的商务信息服务平台仍旧在酝酿之中,并未形成完善的信息化体系。

我国农产品流通模式的升级途径

当前,我国农产品贸易流通渠道较长,造成流通成本占总成本比重较高,且还存在着市场信息程度低、流通技术落后等问题,因此,升级我国农产品流通模式已势在必行。本文据此提出改善我国农产品流通模式的升级途径,以期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加速制度层面建设

农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关系着民生的经济命脉,而促进农产品贸易流通的有序必须有强有力的法律规范与制度支持。当前,我国在这方面的制度建设较为滞后,虽然已制定了一些行政法规,但层级较低,适应不了现代经济高速发展的趋势。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应尽快对已有的法规进行修订与完善,以改善我国农产品贸易流通的宏观环境。既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法制经验,又要与我国国情相结合;既要与国际惯例接轨,又要能反映与促进我国农产品贸易流通的发展。

(二)升级流通层面体系

1.升级改造农产品批发市场。如前文所分析,批发市场作为我国农产品贸易流通环节的重要中介,占据着核心地位,能够将“小规模、大群体”的农户与零售商联结起来。但就目前来看,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并不完善,未来需从三途径进行升级改造:第一,促进批发市场企业化运作。对批发市场按现代企业的规范要求进行投资、建设与管理,以避免不正当竞争、恶意哄抬、打压价格等。将其视为一种商品的市场客体进行经营运作,极大程度地保障农户利益。第二,促进批发市场的设施、服务功能系统化。一方面,农产品批发市场的配套设施建设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如兴建现代化的存储设施以保障农产品的新鲜度,建立农药残留检验中心等。另外,目前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功能较为单一,在未来必须强化服务功能体系,形成集物资聚散、价格形成、信息发布、服务引导、产品促销、产业带动等功能的现代化农产品批发企业。第三,批发市场的商贩等应加强组织意识、企业化意识,逐步将市场推向成熟。

2.搭建农产品贸易流通信息服务平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信息在贸易流通中处于战略地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农产品贸易流通升级也是非常重要的,将有助于产销一体化。因此,政府、农业产业等部门应联合搭建农产品贸易流通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农产品相关信息的高度集中。通过网络、广播等媒介,将相关的信息传递给农业生产者,如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价格、相关政策等,从而提升农户市场意识,避免盲目生产,提升其生产自主性。通过农产品贸易流通信息服务平台的搭建,将有效提升农产品贸易流通的效率,促进产销一体化的发展。

(三)升级生产环节组织化建设

1.促进农户专业合作社建立。如前文所分析,目前我国农户的生产主要是以单个家庭为单位,自主进行生产,往往规模较小,在与中间商的交易与议价上往往无法自主,长期处于劣势地位不利于收益的争取,也严重打击了其生产积极性。因此,必须发展农户专业合作社,建立起规模化的合作组织。目前黑龙江、山东等省已建立农户合作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方面,可以将生产规模扩大,在与中间商的交易与议价方面处于平等地位,能够增加农户谈判筹码;另一方面,组织化生产有利于生产技术的更新,集体聘请农业专家指导生产,对加快先进生产技术的应用具有积极的意义。

2.农户参与农产品加工。农户只是出卖农副产品,其收益甚微,如果能参与到农产品的初级加工甚至深加工中,将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户收入。因此,由地方政府牵头,通过协议的方式,让农产品加工与配送企业指导农户进行农产品的深加工。这对于企业与农户来说,是一项双赢的模式。对于农户,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获得更大收益是显而易见的;对于企业,减少了人工支出,直接从农户处收购农产品的加工品,还减少了生产环节风险,只用专注于销售,在市场中更具竞争优势。

3.新科技提高生产方式。当前我国农户大多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收成不高且还存在传统农产品滞销的情况。利用新科技带动、提高生产方式,以市场信息传导机制,引导农户合理化生产将是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地方政府应起到牵线作用,将企业与农户生产联结起来。企业对农产品的市场信息把握更敏感、更准确,通过协议合作的形式,由企业带动、帮助农户获得并应用科技生产手段,依据市场需求信息生产农产品;农户将生产出的农产品直接以市场价出售给企业。由此,避免了农户生产的盲目性,实现产销一体化,保障了农户的收益。同时,对于市场来说,农产品的合理化生产,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市场的需求,避免了资源浪费。

(四)升级技术层面并改进流通技术

首先是生产环节的技术升级。一方面,由政府主导,农户与企业之间以协议模式,获得新科技生产手段;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生产普及不高,尤其是在边远地区,因此要加快引进国外先进生产技术,促进农业机械化产业升级。

其次是流通环节的技术升级。如前文所分析,当前我国农产品在贸易流通环节损耗量大,果蔬损耗率达到30%,给农户带来损失的同时,也造成全社会物资的浪费。因此,当前积极加快流通环节的技术升级相当紧迫。第一,政府应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尤其是边远地区。尽管目前我国已实现村村通公路,然而很多地区因资金困难出现维护不力的情况,造成收购商不愿意前去收购农产品,农户收益降低甚至亏损的局面。第二,着力改进运输中的保鲜冷藏技术,降低中间损耗。当前,我国农产品流通主体中普遍为个体、小户经营模式,造成运输设备、技术都处于落后状态。如果引入第三方物流企业,运输设备、技术都将得到有效改善,还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降低农产品的损耗率。除此之外,政府部门应规范或降低路桥费等,减少运输环节成本,让利于农业生产者。第三,加快零售环节技术改造,减少损耗量。促进农贸市场的超市化改造,最为关键的环节是相关技术的升级,如冷藏保鲜技术、杀菌消毒技术等。

总而言之,技术层面的升级,更多的是有赖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跟进。然而这些农业硬件基础设施大多属于社会公共产品,往往具有投入大、收益慢的特点,企业本着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并不愿意参与。这就主要依靠政府的政策扶持,吸引与鼓励企业参与到公共产品的建设中,另外应加大资金支持,着力改善与升级农产品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1.陈薇,杨春河.基于第四方物流的农产品流通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2012(9)

2.孙侠,张闯.我国农产品流通的成本构成与利益分配—基于大连蔬菜流通的案例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8(2)

3.李圣军.农产品流通环节利益分配机制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0(11)

4.杨伶俐.发达国家农产品流通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农业经济,2014(3)

5.汪旭晖,张其林.基于线上线下融合的农产品流通模式研究— 农产品O2O 框架及趋势[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3)

6.周峻岗,尚杰.基于不同流通模式的农产品流通效率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2)

7.李华豪.基于第三方物流的农产品流通模式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4(14)

8.华振.我国农产品流通模式创新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4(13)

猜你喜欢

批发市场流通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水产品批发市场价格行情
水产品批发市场价格行情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水产品批发市场价格行情
水产品批发市场价格行情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