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通经济问题研究—概念、学科属性与分析框架

2015-12-29赤峰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

商业经济研究 2015年21期
关键词:存在论流通分析法

■ 林 萍(赤峰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内蒙古赤峰 024000)

商品领域的流通问题可以定义为“凝结人类劳动力的生产成果或生产要素的流动,流通经济学着力解决公平交易、社会成本节约以及社会效率提升问题,流通管理学则关注和解决流通经济个体的差异化与核心能力、个体成本节约以及个体效率提升问题”。

流通经济的概念论述

在商品流通领域,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流通转移的过程通常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商品在空间上的转移,即“物流”;另一种则是商品在所有权形式上的转移,即“商流”,物流和商流构成了流通经济的基本特征。对于流通的实践过程,在凝结人类劳动的特定对象尚不具备“商品”属性时,其一般要被归结为单一“产品”属性,产品的流通一定只包含物流而不具备商流特征,而在产品成为可交易的商品后,商品流通则可以是物流、商流兼具和只有商流而缺乏物流的过程,即“商流”和“物流”不具有相伴而生的必然性。因此,对于流通经济的概念界定,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物流、商流以及物流和商流兼具的经济活动。贸易、商业、营销与分销、交换与交易均在流通经济的概念范围内,具体而言:

(一)贸易

在流通经济活动的基本构成中,“转售”是最为常见的环节之一,商品的转售即为贸易的通俗解释。根据转售对象和地区的不同,贸易又分为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两种形式,二者均不经过生产制造环节而将商品出清,即流通活动有无经过生产制造环节是区分贸易与其他经济活动的基本特征。在杨小凯等人(2003)创立的“新兴古典经济学”理论中,将贸易与批发、零售等共同置于分工和专业化范围进行讨论,贸易是流通经济活动得以持续进行的重要保证,其构成了商品到最终消费环节前的联接桥梁。

(二)商业

流通经济的商业内涵是偏向商业的狭义概念而言的,即专门从事商品交换活动的盈利性事业,具体又可以分为批发和零售业。从全社会来看,商品由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传递是众多商业基本组织形式协力完成的,流通活力是商业繁荣与否的外在体现,商业繁荣则是流动活动和其他经济活动充满活力的结果,因此,流通经济在商业更为广义的内涵范围内。在新制度经济学对于交易成本等理论的研究中,其逻辑起点即是通过交易成本将流通与商业组织置于同一框架下进行研究。

(三)营销与分销

之所以说营销和分销的本质是流通经济,是因为营销与分销始终不能脱离商品由生产向消费领域转移。日本流通经济学界往往将英文“Distribution”直译为“流通”,而我国则倾向将其翻译为“分销”,以区分流通与分销在宏观和微观角度的差异。中国社科院重点课题《“十一五”期间中国现代流通服务业影响力实证分析》中曾有表述:“商贸流通服务业是国民经济中从事商品和服务交易活动的行业,其外延包括商品(服务)批发、零售、物流、餐饮以及工农业领域自行开展的直销和分销活动”。

(四)交换与交易

对于交换与交易概念的流通经济属性,营销学者科特勒(2001)和经济学家布劳(1988)、康芒斯(1962)、科斯(2003)等均对其进行过界定,内容也大多较本文更为宽泛。例如:科特勒认为,生产和流通分别创造和交换产品价值,从而使个人或群体的欲望和需要得到满足;科斯的“资源交换论”认为“法定权利分配不当会在流通市场上通过自由交换得到校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交换与交易构成了流通的基本表现形式,交换与交易是流通经济活动广义内涵下的有机组成部分。

流通经济的学科属性

流通经济的学科属性在宏观和微观视角下各有差异。从宏观视角来看,流通经济问题研究的是全社会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的过程,其中会涉及到流通主体、关系、方式、方法、规模、结构、绩效等多种因素,也会考察参与流通经济的生产者、中间商、消费者行为对社会的影响,整体而言,更多考察的是流通的纵向过程;微观视角下的流通经济问题研究则将关注点更多倾向于横向流通,例如流通企业转移流通要素、构建流通渠道、降低流通成本、提升影响力以及提升企业绩效等。

图1 流通经济学分析框架

图2 机构分析法路径

图3 商品分析法路径

图4 功能分析法路径

图5 系统分析法路径

显然,宏观视角的流通经济问题在学科属性上更偏向经济学,而微观视角的流通经济问题研究更加具有管理学的学科属性,因此前者往往被称为“流通经济学”、“流通经济理论”,而后者被称为“流通管理理论”或“流通经营理论”。从目前微观领域的流通学发展实践来看,相应的理论体系已经较为成熟,宏观流通经济理论框架则尚处于发展和形成期。然而流通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不在于宏观和微观视角的研究割裂过于严重,而是在于缺乏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解释力,如主流的“商业经济学”、“贸易经济学”、“流通经济学”等均存在这类现象。

20世纪末,国内经济学界曾围绕“是否存在以流通作为专一研究对象、以经济学理论作为分析工具”的流通经济学展开讨论,并形成了“存在论”和“不存在论”两种论调:持“不存在论”的学者认为我国当代经济学的发展源自成熟的西方经济学范式,而西方经济学体系中不存在“流通经济学”学科,此外对于流通经济的研究实则作为分支散布于制度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和宏观、微观经济学领域,流通经济学另起炉灶没有必要。持“存在论”的学者认为研究成果的局限不能决定学科存在的必然性,其观点如下:首先,西方经济学对于生产与消费的假定在于二者直接发生联系,实质上是简化了中间的商品流通环节,这与社会经济实践存在偏差,即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直接发生联系,中间的商品流通环节发生作用“举足轻重”(夏春玉,2000),而围绕这一“举足轻重”的经济环节,完全有必要也有空间建立一个独立于传统经济学的流通经济学学科。其次,对于持“不存在论”学者强调的我国当代经济学的起源问题,持“存在论”的学者强调了国家间经济学发展水平的差异性,例如日本流通经济学理论及学术价值就相当具备可参考价值,日本学者西村文孝、田村正纪等人利用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理论工具研究流通经济具有大量学术成果,其所建立的流通经济学分析范式、概念、模型、命题已经完全具备将流通经济独立建立学科的基础和条件。最后,西方经济学在我国的引进和发展深度有待考证,如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流通和营销学者阿尔德森、斯坦恩、罗森布劳姆、鲍尔索克斯等对流通经济问题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然而由于历史和其他一些原因,这些研究成果并没能引入我国,国内新生代学者的关注焦点也没有覆盖的非常全面,因此,抛开流通经济学的存在论与非存在论不谈,流通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深度就尚未达到健全水平,这同时也是笔者所持有的观点,笔者认同流通经济学的“存在论”。

流通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流通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

机构分析法。机构分析法是相对于流通活动的中心而言,即围绕流通经济活动的主体,如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等,对各个主体的形态、结构、特征、功能以及演变进化等要素展开分析,其分析路径如图2所示。在图2所示的机构分析法路径下,对于流通机构的解析实质上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可以关注的研究焦点包括零售商行为、零售业态演变、零售经营环境及战略、商品交易中心的运行机理,及电子商务、物流策略、合作社的经济功能等。

商品分析法。商品分析法的研究关注点是流通商品,通过建立商品分类前提,将商品从生产到进入消费领域的各个环节进行层层解构,其分析路径如图3所示。可以发现商品分析法实际上基于商品分类的差异化流通模式对比研究,需要说明的是,商品分类的原则并不局限于科普兰德的三分类法,流通商品的类别实际上还可以进行更加精细化的区分,本文在此不再做进一步注释。

功能分析法。功能分析法,顾名思义,其对于流通经济问题的研究关注点在于流通活动所发挥的功能。相对于机构分析法和商品分析法,功能分析法的路径更为清晰,结构也更为简单,并且是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流通观点具有较高重合度的部分,即对于流通的理解分为商流、物流和其他形式。功能分析法路径如图4所示。

系统分析法。最早提出经济学“系统分析法”概念的是美国学者阿尔德森,他认为,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其研究框架可以借鉴自然科学中的整体分析方法,将自然科学严谨的分析逻辑和社会科学的行为范式相结合,从而使得对于经济学的分析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具体到流通经济学,系统分析法的着力点则是生产物的社会流通,其分析路径如图5所示。

社会分析法。流通经济问题的社会分析法是基于福利经济学衍生出的学科分析框架,其核心思想在于解析流通活动产生的正向和负向社会福利效果,因此,社会分析法的关注点在于流通经济作为整体产业模式的社会贡献、流通行业的外部性和政府规制、流通国际化与经济社会发展、流通政策的国际比较等。在流通经济学的社会分析领域,建树颇丰的学者为日本学者保田芳昭,其对于社会分析的研究框架拓展到工商管理学、国际贸易学以及合作经济理论等多个学科范围,著作《日本现代流通论》也具有较强的流通社会分析借鉴意义。

结论

本文以当前宏观经济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流通”作为切入点,着重从理论领域分析了流通经济问题的概念,并对其学科属性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然后,通过结合流通经济学相关文献和理论著述,总结了包含机构分析法、商品分析法、功能分析法、系统分析法以及社会分析法五位一体的流通经济学分析框架,对于研究当代流通经济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借鉴意义。当然,受限于流通经济学尚未独立建成学科和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于流通经济问题的理论观点差异影响,本文的理论研究难以全面,如流通经济学分析框架实质还具有进一步的延展性,这也是今后流通经济问题理论研究可以进一步关注的焦点。最后,如流通经济学家保田芳昭所言:“流通是与国家经济、消费者生活质量联系最为紧密的经济活动,广义的流通经济问题及流通政策建立在专业学科分析的基础上更具有现实意义”。

1.郑后建.基于发达国家经验谈我国流通业改革与创新[J].商业时代,2014(5)

2.夏春玉.孙冶方流通理论的回顾与再认识[J].财贸经济,2013(1)

3.袁平红.全球流通发展新态势下的中国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J].中国流通经济,2014(2)

4.三和元.日本商务:现代日本企业是如何经营的[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5.保田芳昭.日本现代流通论[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存在论流通分析法
异步机传统分析法之困难及其克服
人工智能的存在论意蕴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信用证下汇票存在论
基于时间重叠分析法的同车倒卡逃费探析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如何安置现代性——马克思的政治存在论与海皑格尔的艺术存在论批判
层次分析法在SWOT分析法中的应用
AHP和SWOT分析法在规划编制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