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革命话语的童话化
——看电影《雪国列车》的革命话语

2015-12-29王惠杰

电影评介 2015年14期
关键词:雪国阶级童话

王惠杰

革命话语的童话化
——看电影《雪国列车》的革命话语

王惠杰

电影《雪国列车》2014年在我国上映并获得了比较好的票房成绩,国内外评论界也对此给与高度的关注。大多数评论者将这部电影以一种动作片、科幻片以及反技术片的角度对其进行相关的定位,然而本人认为其是在动作片和科幻片的掩盖下的一个革命童话,从电影的表层内容上来看,电影在具体的叙事过程中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革命运动发生的起源、过程以及未来展望等合理结构,并构建了一个看上去非常合理的革命话语,但是影片所表现出的看上去合理的革命话语在实质内容上却是一个革命话语的童话。革命话语的童话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形成革命的循环过程,在具体理论上还会造成对观众的误导,还会对各个阶层之间的偏见造成加深的后果,为了能够能够更好的解决上述问题,我们需要对其中的一些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

电影《雪国列车》剧照

一、末日背景在革命童话中的具体体现

以末日为题材的电影在发生的时间上一般都是在人类末日这一环节上,在这种充满极端现象的环境下在平时竭力掩盖的、在社会上不明显的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在此时就会完全显露和爆发出来。在电影末日题材的具体设想当中,还可以根据观众对未来的想象进行相关的设定,将观众日常生活中所存在的一种悲观心里化的一些形态在电影题材中有效融入,并把其作为未来末日景象的突出表现内容和形式。并将观众内心的这种悲观的心理状态的潜意识的毁灭欲望尽情地释放出来。作为对自由进行有效宣传的艺术形式,在电影的具体表现中也需要在末日的背景环境中给人带来些许希望。所谓希望的给与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在末日来临之前人们对于未来的一种构想和理想呈现方式,所以在整整末日来临之前没有办法实现的末日希望在电影当中却能够充分的给与诠释。电影《雪国列车》就是以末日背景为主题思想的前提下对未来的革命要求进行探索,在未来社会中有幸生存下来的人们在一个列车上相遇,在列车尾部的人们对于列车前部的人们对其的通知要求,并为此展开了强有力的暴力革命。作为具有商业片特征的电影,其中还蕴藏着科幻、动作乃至是政治因素,在电影内容上能够对观众造成极大的吸引效果。而从它上映后的票房成绩上就可以看出其所受到的欢迎程度,但是与其他相似题材的电影相比,其在具体的革命化上进行了相应的童话效果的处理措施。[1]

二、革命童话中的逻辑思维以及问题表现

整部电影的革命逻辑思维从具有影射作用的列车开始叙述,列车由于其固始形态的特征,把其分为尾车和头车是非常自然的,然而电影《雪国列车》却独具特色的将列车尾部的幸存者和列车头部的幸存者形成了具有革命特色的对比,在尾部的生存者之所以要革命的主要原因在于其所在环境的生存状态:虽然衣衫齐整,但是只靠蛋白质块来生存,与此同时其生存状态还受到了列车头部的生存者的统治。人的生存是需要自由的,因此为了达到自由的目的必须对此进行不断的争取,在人的本性面前,对于平等权利以及追求自由才是其最终目的,如果这种需求在合情、合法的方式下还是不能得到,那么就需要运用一定的革命手段进行强制争取。

从上述话语当中我们可以分析第一个问题:话语当中的“我们”指的是谁?其中的“我们”绝对不会上那些鼓动革命爆发的人,而是处在社会最底层并且没有自由可言的人民。这个“我们”反而是指那些处在最为底层的“底层阶级”为了改变生存命运而竭力向“阶级属性”突进的人们,从而被很形象的塑造成了一个阶级形式,而且是一个受到压迫并且没有自由可言的阶级层级,然而在社会当中还存在着哪些不劳而获的并且占据统治权力的上层阶级和受到压迫的下层阶级,而这些内容也都是通过一定的想象空间而形成的场景画面。在一个正常的社会群体内,除了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之外还存在着一定数量的中层阶级,中层阶级在社会中扮演的是中立的角色,他们也对整个社会的稳定起到重要的助推器的作用,然而对于底层阶级的人来说,在他们眼里中层阶级也属于上层阶级的范畴,并且对他们也是存在一定的仇视心理,因此他们所具有的心理状态就像儿童一样,把整个社会划分为所谓的“我们”以及他们内心所向往的“他们”。然而在具体的阶级构成当中,所存在的极端阶级形式从根本上是不存在的,或者还可以将其认为是在没有一定约束状态下才有可能存在的一种阶级形式,在社会当中所存在的秩序特征在一定条件下也就是社会平衡的外在表现,而那些极端对立的阶级层级是在不平衡的状态下才产生的。在电影当中对于这种阶级构成明显被忽略了,也可以说对于相关题材的革命话题所构成的童话化氛围中对中间阶级的存在都存在一定的忽略意识,对其中的“我们”和“他们”之间的差距和差异进行刻意的夸大,其最终目的在于从中获得符合自身利益的有利因素。[2]

上述话语当中的第二个问题是:什么是“公正”?对于那些处在社会底层的人民来说他们心中的公正就是平等的表现,特别是在法国大革命爆发以来所形成的现代政治思想,其基本内涵强调人的权利是上天赋予的,人生平等的概念常常被人们认为是在现实生活中的所具有的平等地位,而实质上并不是这样的。从我国历史上的造反运动的历史背景中可以看出,其为我们呈现出的是这样一幅场景:原来占统治地位的人们被打倒,而处在下层阶级的人们成为了新的统治阶级,然后下次再革命的时候又被打倒,下层阶级就又开始成为统治阶级,从而形成一种周而复始的历史循环。对公正待遇为条件的革命形势其最后的结果总是容易产生那些无畏的牺牲,我们可以从相关的追求公平的角度去考量那些具体的革命逻辑思维,从而对革命成功后的事态发展进行演绎和诠释。比如说人类在具体的交通工具上总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有些人选择挤公交,而有些人却坐在豪华轿车上。这个时候请不要告诉我那些挤公交的人们与做豪华车的人们相比是不公平的,在“均富贵”的鼓动下,并以此定下革命成功以后每个人都可以坐上豪车的定论也是存在童话特征的。在这种鼓动的有利推动下,一些阶级群众就会为他们流血出汗并开始革命的征战,如果运气好的话反而能够成功,如果不好的话性命则难以保全。对于革命前的那些承诺还拿什么条件去实现,对于鼓动者来说成为了新的统治阶级,当其成为统治阶级以后会发现不可能为所有的人都准备好豪华轿车,而这样造成的严重后果只会有两种:相关的革命领袖对原来的统治阶级的豪华轿车给予接受和继承。第二种情况就是形成了一种换汤不换药的恶性循环,那些没有坐上豪华轿车的人们对于重新闹革命可以有一个公正的理由。从第二种革命党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实质上又把全新的革命结果进行了否定,还是处在革命前的坐公交状态,其本质没有发生任何改变,更重要的是随着相关政权不断稳固,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个人在社会当中的作用也不断得到提升,因此,人们可以利用自己的双手去买豪华轿车,也会成为坐在轿车当中的人里面的一部分,与此同时,也会存在一些依然坐公交的人群,那么如果根据以前的革命逻辑来看的话,不能用革命的理论对其进行分析和探讨,之所以产生革命还是和当时的经济和生存状况存在一定的联系,而这就是最为可怕的革命反复循环的魔咒。

三、从《雪国列车》分析革命童话中的两种结局

对于列车统治者来说,他们所采用的方式就是利用底层人民所具有的革命逻辑特征从而达到对整个列车平和维护的效果。通过电影当中主角与当时的统治者维尔福德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底层人民的领袖吉列姆在革命的开始已经和维尔福德已经进行了合谋,在他们的计谋支撑下并利用下层人民的革命逻辑思维,从而让处在底层人民把革命作为其本质工作,从而不会产生自我毁灭的事件,而对于那些列车统治者来说,通过对革命的有效控制来达到对人口消减的目的,这样做的目的是实现列车上的食物与人口状态维持在一种平衡的状态,遮掩虽然听起来是比较残酷的,但是作为统治者来说也是其必须这样做的必然选择。还有另外一种解决方式就是不利用底层人民的革命来谋取相应的利益,而是对这一问题采取彻底解决的方式。虽然在理论界当中对有关启蒙导致相关理性状态存在着一定的误判形式,但是在具体的对专职神话予以打破的同时又重新确立的全新的神话样式,而这时的启蒙状态又存在着其比较积极的意义和价值,比如对相关的革命童话给予破除,对大众对公平的评价进行适当的改变,所谓的公平不是简单的公平分配,而是通过不断地发展经济,从而不断提高整体财富和个人财力,具体一点来讲就是在一定条件下对差异进行承认,并以此为动力不断提升整体水平。

结语

电影《雪国列车》在一定程度上向观众暗示了一种不公平待遇,但是在具体的革命轮回宿命问题上却没有给出一个比较好的解决办法。在缺少政治智慧的革命当中很容易就会陷入到一个革命轮回当中,在现实社会当中,我们不应该任由革命童话所摆布,而是要运用一切办法去消除革命童话,从而改自身的命运状态。

[1]纪政雪子.多元化意识形态融合:电影《雪国列车》的意识形态分析[J].大众文艺,2015(6):202-203.

[2]寇嫒丽.末日文明中的人性与革命:对《雪国列车》的个案研究[J].电影新作,2015(2).

王惠杰,女,河南许昌人,许昌学院助教,主要从事伦理学方向研究。

猜你喜欢

雪国阶级童话
阶级话语与翻译:以英译《暴风骤雨》为例(1949~1966)
“偏离”与“回归”:京郊土改中的路径依赖与阶级划分(1949—1950)
午夜童话镇
“雪国精灵”冯庆的冰雪之缘
被遗忘阶级的困顿与救赎——关于影片《钢的琴》的分析
阶级不消灭 我们就要贴“阶级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