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电影改编艺术
——以《安娜·卡列尼娜》为例

2015-12-29孙宗广

电影评介 2015年14期
关键词:卡列尼安娜

孙宗广

文学电影改编艺术
——以《安娜·卡列尼娜》为例

孙宗广

电影《安娜·卡列尼娜》剧照

人们常说,经典往往很难被超越,翻拍经典文学作品在影视界可以说是一件很难的事。尽管如此,在2012年仍然有三部影片将要“大胆”挑战经典。率先登场的就是根据列夫·托尔斯泰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安娜·卡列尼娜》,之后《悲惨世界》和《少年Pi的奇幻漂流》也陆续上映。2012年9月4日,影片《安娜·卡列尼娜》在威尼斯电影节期间正式首映,于11月16日在北美正式上映,10月在我国内地上映。尽管《安娜·卡列尼娜》的票房不尽人意,但是导演在忠实地还原出小说深厚时代感的基础上,同时还要用很细腻的电影手法来描述列夫·托尔斯泰所写的“幸福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从这点来看影片还是很有诚意的。[1]也许会有人认为,现在很少人愿意花钱去影院里看一部没有特效的电影,这就是《安娜·卡列尼娜》遭冷的原因。在现在3D、特效满天飞的年代,名著改编电影确实已经不多见了,好莱坞最近10年只拍了不到20部名著改编电影,而在70年前,推出20部名著改编电影只要不到200天。在2012版电影《安娜·卡列尼娜》之前,影史上已有过12 部由《安娜·卡列尼娜》改编的电影,每一次翻拍都对原著有新的突破。本文以1997版和2012版《安娜·卡列尼娜》为例,影片在情节内容、表现形式等方面对文学作品进行改编,体现了文学电影改编艺术。

一、影片《安娜·卡列尼娜》简介

为了再次超越经典,影片《安娜·卡列尼娜》可谓是用了奥斯卡阵容,奥斯卡最佳编剧汤姆·斯托帕德执笔,他尤其擅长名著改编,加上曾经执导过《傲慢与偏见》《赎罪》两部奥斯卡获奖影片的英国著名导演乔·怀特执导,这两部作品的女主角凯拉·奈特莉这次也第三次成为他影片的女主角,周旋于裘德·洛和亚伦·约翰逊两位新老帅哥之间,影片阵容实在强大。

《安娜·卡列尼娜》是根据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改编而成的电影。故事发生在19世纪的俄国,剧中主角卡列宁和安娜是当时生活在上流社会的夫妻,安娜长相美丽,风情万种,十分受欢迎。但是由于安娜被风流倜傥的渥伦斯基所吸引,深深迷恋上了他,二人不顾世俗的眼光,追求爱情的激情和浪漫。安娜的丈夫卡列宁对安娜的出轨行为恨之入骨,尽管这样安娜还是奋不顾身追求爱情。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婚姻的背叛导致安娜的人生转变巨大,向着另一个方向走去。[2]

二、电影对文学作品内容题材上的改编

1997年版电影《安娜·卡列尼娜》是由影星苏菲·玛索主演的,反映了19世纪俄罗斯上流社会中荒诞无比的爱情故事。这个版本相比于传统文学中的《安娜·卡列尼娜》,影片淡化了安娜所处的周围世界对她有形无形的影响和束缚,而是将重点笔墨集中在了安娜和渥伦斯的惊世婚孽情上。2012年版的《安娜·卡列尼娜》在剧情上也改编许多,安娜的丈夫(裘德·洛饰)这次不再官僚虚伪,他深爱并数次原谅安娜,还收养了安娜和情人生的女儿。表现了原著经典的爱情主题,还增加了卡列文爱情故事的描述,列文这个角色的进步和发展有很强的故事性,这是以往改编电影中所没有的。安娜和列文划出的两条命运弧线相互交汇,而两人的交点就是各自的爱情故事,这两个故事一个是悲剧,另外一个则积极向上。列文与凯蒂的爱情是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段爱情,列文的故事对于列夫·托尔斯泰而言甚至有着一些自传的性质,而他的故事第一次在这部电影中呈献给世人。

影片对于原著的改编是十分必要的,因为电影具有它本身的局限性。电影受时间和性质因素的限制,这就要求影片将小说剧情内容进行精简,这样才能使小说情节影像化,影片编剧在必要时将小说情节进行合理删减和归纳,挑选最经典的剧情,高度精炼的表现原著的主题。但是一部电影只有两三个小时,根本不能将小说中的所有情节和场景都展现出来。影片往往挑选最具意义、最具矛盾冲突的场景进行重组,完成一部完整的电影。[3]

电影对文学作品的改编还体现在增加情节、调整情节顺序和内容上,这样有利于影片保持流畅度和饱满感,避免剧情发展过于突兀。例如1997版《安娜·卡列尼娜》影片中,安娜与卡列宁进行婚姻商讨时,编剧添加了卡列宁想要强暴安娜的情节,在此情节上加入卡列宁自己的台词解释这种行为的原因,卡列宁说安娜即便不贞,但是上天安排了这段婚姻并且必须保证他自己的名声,因此以后也需要和安娜继续保持这种性关系。这段剧情的添加尽管原著没有,但是加上去的效果和精神实质是与原著相符合的,这样的剧情添加通过影像表现出来更具有视觉冲击力,更能表现出人物矛盾,不仅体现了影片主题,还迎合当代电影的需求。[4]

影片的改编还体现在角色的演员选择上,1997版的安娜是由苏菲·玛索饰演的,虽然演技出色但是外型上似乎更偏重东方气质,不符合俄罗斯人的气质,但这并不影响苏菲的精湛演技。2012版的安娜由凯拉·奈特莉饰演,虽然这次凯拉·奈特莉因不够丰满而被嘲笑为“史上最平瘪的安娜”,但她的自信和活泼也是其他版安娜所没有的。虽然每个版本的安娜都不完全是原著中那个天生丽质、光彩夺目、纯真善良、端庄优雅、具有自我苏醒意识和叛逆精神的女性,但是每个版本的安娜都具有独特的气质,为观众展现出与众不同的安娜·卡列尼娜。

三、电影对文学作品表现形式上的创新

1997年版的《安娜·卡列尼娜》最大的亮点就是运用流动的舞台进行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电影场景的转换都是在搭建的舞台里进行转换,使观众感觉就像是随着剧情的发展不断变换场景。例如影片中前一秒安娜还在后花园中,下一秒场景就换到了室内,中间省略掉了许多不必要的场景,而是将影片的重点放在人物情感的波动上。在这种迅速变换的舞台场景中是最考验演员的演技了,真实的场景能够激发演员的情绪,使演员的情感和环境相融合。

2012年版的《安娜·卡列尼娜》令观众印象深刻的是舞台剧式的拍摄手法,这种拍摄方式解决了电影拍摄中的一个最为经典的难题:转场节奏。在舞台剧布景之下,圣彼得堡和莫斯科、广阔的俄罗斯平原和雪地场景不再是分散的焦点,而是被合理的有机组合起来,并且场景之间是流动的整体,这种以往只有小说和舞台才能给予观众和创作者的空间自由感,终于在电影中得以实现。影片结尾安娜的自杀将这种电影艺术表现形式体现得淋漓尽致,以往从她陷入焦灼和迷幻再到火车站的空间移动,快速的心理节奏和缓慢的时空差距之间的矛盾一向是拍摄的难题,而在影片中,摄像用空镜头和渐入幻觉镜头塑造出吗啡的迷幻感后,轻纱如幕布般一撩起,火车内部的场景自然而然的就呼之欲出,镜头立刻切入安娜的特写,自杀桥段迅速展开,那种一泻千里的叙事流畅绝非过去普通的影视改编可比的。对于影片中舞台剧的形式,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但是影片《安娜·卡列尼娜》的舞台剧转场换景的手法的确是精妙绝伦,尤其是当长镜头推陈开来的时候,那完全就是舞台艺术和电影艺术火热而炽热的一场完美交媾,仅仅在形式的角度上就足以令人高潮迭起。影片令观众不断惊喜,使观众看到无数脑海中想象的场景,这些场景巧妙地、符号般的被导演搬上舞台;当办公室迅速换景而成伦敦饭店,当赛马场和剧院的建筑模式突然无缝对接,当歌剧包厢突然成为环形剧院,谢廖沙的卧室美术馆式的布局,卡列宁独处时一个人坐在无人的舞台上,安娜和渥伦斯基的舞蹈进行到一半,周围的所有人突然固定造型,然后追光打来舞台只剩他们二人的桥段,这些经典的舞台剧式的电影情节在任何一部影片中都是没有的。

影片中层出不穷的炫技画面,乔·怀特将新版《安娜·卡列尼娜》拍成了“剧场版”,将故事置于一个美丽而衰败的俄罗斯剧院中呈现,这与故事中19世纪70年代圣彼得堡和莫斯科的上层社会的图景相得益彰。在这部影片中,卡列文的故事将观众带入一个真实的世界,而安娜则将观众带入虚幻的剧情世界。19世纪70年代风格的俄国剧院布景既要在有限的空间里“包容万千”,还要“千变万化”,能够在观众的眼皮底下进行转换,令影片成为今年国际影坛上一抹独特的风景。实景和舞台画面互相切换,这种戏剧化舞台式的拍摄风格令观众时而“迷茫”,时而惊叹。电影的两个版本都对影片的表现形式进行了创新,综合各种艺术形式式电影艺术得到统一。这种舞台剧的电影表现手法与其说是对影片的改编,不如说是另起炉灶。

结语

文学电影改编是具有双重性的,最重要的是要考虑文学作品的精髓,展现电影的艺术魅力,避免为了迎合市场而走向低俗化。经典名著《安娜·卡列尼娜》影响力之所以能经久不衰,就是因为每个人都能从这个故事中学习怎么去爱。这个故事放到现在依然仍被我们所理解,因为人们依然渴求那些不可得的东西,依然受到世俗和常规的约束,依然在情感沟通方面存在问题。“爱”这个词是整个故事的核心,也是电影的核心。

[1]许雯.现代文化语境下的西方名著电影改编[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3.

[2]桑新美.论《安娜•卡列尼娜》的电影改编[D].济南:山东大学,2011.

[3]章颜.跨文化视野下的文学与电影改编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3.

[4]刘迅,张蕊.间离与叙事:《安娜•卡列尼娜》导演手法的创新[J].四川戏剧,2013(3):57-58.

孙宗广,男,山东费县人,苏州市职业大学教育与人文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影视评论研究。

猜你喜欢

卡列尼安娜
安娜作品
你的眼睛
是谁写的
安娜的生日(上)
安娜的生日(下)
【名著精缩】
小猫安娜
电影《安娜·卡列尼娜》对文学原著的解构
全新的“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和卡列尼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