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农耕文化 建设美丽乡村

2015-12-28刘运祥喻泉安宜丰县棠浦镇农技推广站

江西农业 2015年9期
关键词:宜丰县农耕现代农业

◇文/刘运祥 喻泉安(宜丰县棠浦镇农技推广站)

传承农耕文化 建设美丽乡村

◇文/刘运祥 喻泉安(宜丰县棠浦镇农技推广站)

农耕文化,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农耕文化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保护与传承农耕文化,对美丽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基础

农耕文化最主要的精神就是“天人合一”以及“和谐”的观念,不要把人和自然割裂。传承农耕文化是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农业发展中的生态环境恶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可持续发展问题也随之突出。在我国农业发展的资源约束条件日益趋紧的状况下,继续靠增加资源和化学品投入来增加产出的余地越来越小,自然环境承载能力的压力越来越大,以对资源的掠夺性使用和对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为特点的农业增长方式将难以为继。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并借鉴和吸纳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的精华,遵循自然规律,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逐步减少化学品的投入,发展生态高效农业,注重增长速度与质量安全的协调。

现代农业大量使用农药、化肥、除虫剂、除草剂等化学品,使用药量更大、药性更强的农药来防治病虫害,不仅使农作物病虫的抗药性增强,而且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伤害了大量有益生物,包括鸟类、益虫、微生物,进而危及整个生态系统,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影响美丽乡村建设。要治理和改善农村的环境状况,农耕文化中的一些环境理念值得我们借鉴。宜丰县借鉴农耕文化中的一些环境理念,正在创建生态文明县,对农村生活垃圾进行重点整治,分类处理,各乡镇都建成生活污水处理厂、垃圾压缩站,改善农村的环境状况。宜丰县棠浦镇的高家新村已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样板,实现了农民“喝干净水、用清洁灶、上卫生厕、住整洁房”的总体目标,成为“柳树成荫、环境优美,生态协调、自然和谐”的新农村。宜丰县各乡镇的垃圾压缩站实现了垃圾“村收集-镇运转-集中处理”的方式。垃圾压缩站和污水处理厂的运行,彻底改变了“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落后面貌。

发展休闲农业、建设美丽乡村的基石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开始渴望从喧嚣、污染的城市环境中解脱出来回归自然,在空气清新、环境幽静的乡村中享受充满田园情趣的休闲生活。通过从事农事活动,了解当地特色和民俗、风土人情,感受和体验乡村生活的乐趣,享受农耕文化精神陶冶。优美的田园风光、古朴的农耕情调是农耕文化的载体和韵味,也是发展休闲农业、建设美丽乡村的基础。利用乡村自然环境、田园风光、农牧渔业生产、农家生活等资源条件,通过合理改造、适度开发,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使农业与自然、人文景观以及建设美丽乡村相结合,为城镇居民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健身等服务。通过这种新型的美丽乡村建设的形式,不仅为建设美丽乡村注入丰富多彩的文化,还可以唤醒人们重视生态环境,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进一步丰富农耕文化的内涵,提高建设美丽乡村的品位,使发展休闲农业、建设美丽乡村成为传承农耕文化的载体,成为有利于农民多渠道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产业。

宜丰县的禅文化就是在利用农耕文化的基础上,发展休闲农业、建设美丽乡村的典范。我国的休闲农业与建设美丽乡村处于初期发展和探索阶段,在利用农耕文化发展休闲农业与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值得研究和关注的问题。许多休闲农业只是表层开发,既缺乏农业文化遗迹的保护,又缺乏创意和创新,农耕文化特色不突出。挖掘当地民俗风情、人文资源,丰富活动娱乐性和文化性不够,突出农耕文化特色内容不多。发展休闲农业,保护当地自然资源特色是最重要的。在不同的地方,尤其是在过去交通不便利的乡村,各有独特的农耕文化与民俗文化,现在还没被完全破坏,要特别注意珍惜和保护,适度开发与利用。优美的田园风光,古朴的农耕情调是发展休闲农业、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耕文化的直接展现。以农为本,突出农家特色,体现农耕文化的精髓,是发展休闲农业、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环节。中国乡村地大物博,民风淳朴,传统的农耕文明遗迹和生活形态都是发展休闲农业、建设美丽乡村的优势资源与基础。农耕文化越突出、越典型、越贴近城镇居民、越亲近大自然,休闲农业与建设美丽乡村才会越有发展活力。

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美丽乡村的根基

随着科学和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生产方式在不断进步,嫁接、扦插、组织培养、杂交育种等高科技的应用,轮作、套种、间作、地膜覆盖种植、大棚栽种、无土栽培、立体种植、反季节种植、工厂化养殖等,使得现代农业呈现出五彩斑斓的景象。

强化生态农业的品牌,摈弃高消耗和高污染的农业现代化方式和模式,走一条原生态、环境友好、安全优质、效率高、农民乐的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道路。拓展现代农业的内容,积极发展都市农庄、生态农庄、生态园区、农业种植景观和农业工程景观等,将农耕文明与现代农业紧密结合起来,打造反映各民族、各地区特点的现代农业。基于各民族和各地区的农业产业化特点,以艺术化的手法成就一幅幅动人心弦的农耕画面。打造农业健康与养生产业,以绿色无污染的农产品为基础、以体现民族特点的现代农业为内容、以美丽的自然风光为保障,打造世界性的高端健康和养生基地,提升农业产业化的水平和效益。

繁荣农村文化、建设美丽乡村的灵魂

农耕文化是乡村的灵魂,是农民的精神命脉。保护农耕文化有利于传承文化基因、保持文化特性、发挥文化潜力、增强文化自信。在实践中必须坚持依法保护、科学保护、系统保护,积极探索保护与传承的有效形式和多种途径。美丽乡村,不仅美在山川、美在田园、美在村落上,更美在文化上。但是,作为一种农耕文化现象一旦消失,与其相互依存的独特珍稀物种、生产技术、生态环境、思想理念和文化资源也将随之消亡。人们创造一种文化时往往处于自觉或不自觉的状态,但文化的保护传承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保护农耕文化就是保护各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和走向未来的文化根基。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社会结构转型的重要时期,应深入挖掘农耕文化的深刻内涵及其当代价值,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不能让农耕文化的优秀传统在我们这一代消亡。建设美丽乡村需要从各自的传统历史、人文积淀、资源禀赋、地形地貌等特色出发,同时也可以运用文化创意点石成金、转化资源、彰显特色。在建设美丽乡村时,应牢牢把握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内在规律,在推陈出新中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如此,美丽乡村才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宜丰县农耕现代农业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农耕初体验
农耕旧事十二韵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现代农业
立足农耕 特色强校
基于GST法与AHP法的传统村落资源评价体系的构建——以江西省宜丰县为例
林业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及防治对策研究
宜丰县寒露风变化特征及对双季晚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