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港油田产出水中微生物对正构烷烃的降解

2015-12-28

化学与生物工程 2015年3期
关键词:热仪正构产热

(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北京10008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对石油的需求量日益增大。然而,石油在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推动作用的同时,也增加了对环境的污染。据报道,当前世界石油年产量约22 亿t,但有800 万t进入环境。我国石油年产量已超过1 亿t,每年新污染土壤10万t[1]。石油中含量最高的成分是各种链长的烷烃,特别是C8~C40的正构烷烃[2]。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物修复以其无污染、费用低、效果好逐渐成为石油污染土壤修复的重要手段[3]。自然界中存在的能够降解烷烃的微生物约有100余属、200多种,分属于细菌、放线菌、霉菌、酵母等[4]。目前,筛选能够高效降解烷烃的微生物是研究的热点[5-7]。但单菌只能降解特定类型的烷烃,难以对石油中所有烷烃达到很好的降解效果。油田产出水中存在大量能够降解烷烃的微生物,通过对菌群进行活化可以提高烷烃的降解效果。

生物体内的各种代谢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转移和热变化。采用一般的检测手段很难获得满意的结果,而微量量热仪具有较高灵敏度(0.1μW)[8-9],可连续检测生物代谢过程所产生的热量,对微生物的代谢活性进行实时、在线、原位的监测。

作者在此分别以十二烷、十六烷、原油为唯一碳源,测定大港油田3口油井产出水中微生物对正构烷烃的降解率,同时对产出水中微生物的代谢热进行测定,进而分析代谢热和降解率之间的相关性。

1 实验

1.1 材料、试剂、培养基与仪器

油田产出水分别采自天津大港油田孔店区块1032-4、1032-1、1050-2油井;原油取自大港油田三次采油工艺研究所。

正十二烷、正十六烷,分析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LB液体培养基;葡萄糖培养基;无机盐培养基(g·L-1):(NH4)2SO43,KH2PO40.5,Na2HPO4·12H2O 1.26,MgSO4·7H2O 0.54,微量元素液1 mL,pH 值7.0。

TOC-V 型总有机碳分析仪;AA-6300C型火焰原子吸收仪;QP2010型GC-MS分析仪,日本岛津公司;TAM(Ⅲ)型微量量热仪,美国TA 仪器公司;PHS-3C型pH 计,上海雷磁公司。

1.2 产出水的理化性质测定

分别取3口油井的产出水150mL,过0.22μm 滤膜,取滤液进行理化性质测定。产出水的pH 值用pH计测定;产出水中Na+、Ca2+、Mg2+的含量用原子吸收仪测定;总有机碳(TOC)和总氮(TN)的含量用总有机碳分析仪测定;总磷(TP)的含量用钼酸铵法测定。

1.3 产出水中微生物的代谢热测定

采用微量量热法测定:设定微量量热仪温度为28 ℃。在无菌操作条件下向安瓿瓶中加入2 mL LB液体培养基和10μL产出水,密封,放入微量量热仪中测定代谢热,以时间为横坐标、产热功率为纵坐标绘制新陈代谢曲线。

在微生物的指数生长期,产热功率Pt与生长速率常数k之间有公式:

式中:P0、Pt分别为指数生长期初始和t时刻的产热功率。根据式(1)进行线性拟合,即可得到生长速率常数k,该常数是反映微生物繁殖速度的重要指标。

1.4 产出水中微生物对正构烷烃的降解实验

分别以十二烷、十六烷、原油为碳源,对3口油井产出水中微生物降解烷烃的能力进行研究。原油添加量为0.1%(质量浓度),十二烷、十六烷添加量为0.2%(体积分数)。依次添加1%的葡萄糖培养基对产出水进行活化,待OD600值为0.5左右时进行接种,接种量为2%,然后密封瓶塞减少烷烃的挥发。以不加菌液作为空白对照组,培养振荡条件为30 ℃、160r·min-1。

1.5 降解率测定

分别测定烷烃在第5d、第10d的降解率和原油在第10d的降解率。取10mL 正己烷与50mL菌液充分混合,静置10min后分别收集上层有机相和下层水相。重复此操作2次,合并有机相,弃下层水相。将有机相过无水硫酸钠柱除去水分,蒸发浓缩至2mL,进行GC-MS分析,按式(2)计算降解率(ω):

式中:c0为空白烷烃的质量浓度,通过内标与正构烷烃的峰面积比值计算;c1为培养液中残留的烷烃质量浓度。

GC-MS条件:进样口无分流模式,温度300 ℃;Rtx-5MS型弹性石英毛细管色谱柱(30 m×0.25 mm,0.25μm);载气(氦气)流速为1.2 mL·min-1;炉温60 ℃保持1min,以15 ℃·min-1升到150 ℃,再以6 ℃·min-1升到320 ℃保持10min。

2 结果与讨论

2.1 产出水的理化性质(表1)

从表1可以看出:3口油井产出水为中性或微偏碱性,pH 值差异不大;3口油井产出水中的总有机碳含量相近;1032-4井产出水中的总氮含量最高,达到8.54mg·L-1;1050-2井产出水中的总磷含量最低,仅为0.33mg·L-1;由于油藏为高矿化环境,对应的金属离子含量普遍较高,其中Na+的含量最高,均在1 000mg·L-1左右。

表1 产出水的理化性质/(mg·L-1)Tab.1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produced water/(mg·L-1)

2.2 产出水的能量代谢

用微量量热仪测得的产出水中微生物的新陈代谢曲线如图1所示,部分微量热参数见表2。

图1 产出水中微生物的新陈代谢曲线Fig.1 The metabolism curves of microorganism in different produced water

表2 产出水的微量热参数Tab .2 The microcalorimetric parameters of produced water

由图1和表2可看出:1032-4井产出水总产热量、最大产热功率均最低,在125h之前微生物几乎没有生长,125h之后开始迅速生长,在138h达到最大产热功率(图1c);1050-2井产出水总产热量较高,培养18h后达到最大产热功率429.40μW,微生物代谢活跃,之后随着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耗竭,菌体逐渐死亡(图1a);1032-1井产出水总产热量最高,但是生长速率常数较小,在测量期间生长较平缓,生长周期长(图1b)。由此可知,3口油井产出水中的微生物在能量代谢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说明产出水中的微生物数量及种类存在差异。

另外,1050-2井产出水中微生物的生长速率常数最大,1032-4井次之,1032-1井最小(表2)。1050-2井微生物的出峰时间最早,1032-4井的出峰时间相对较晚(图1),可能是由于代谢过程后期厌氧微生物被激活,整体活性升高。

2.3 正构烷烃的降解实验

2.3.1 正构烷烃的降解效果

分别以十二烷、十六烷为碳源,考察3口油井产出水中的微生物对其降解效果,烷烃在第5d、第10d的降解率见图2。

图2 正构烷烃在第5d、第10d的降解率Fig.2 The degradation rate of n-alkanes after incubation for 5dor 10d

由图2可看出:3口油井产出水中的微生物均能较好地降解烷烃;其中,1050-2 井产出水在以十六烷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经过短暂的适应期,菌群迅速生长,培养液很快呈现浑浊,经过5d的培养,十六烷降解率达到80%,第10d降解率高达96.65%,且对十二烷的降解效果更好,10d的降解率达到98.67%;1032-4井产出水中的微生物对十六烷、十二烷的降解能力相对最小,10d的降解率均为85%左右。

2.3.2 原油的降解效果

以原油为碳源,考察3口油井产出水的微生物对其降解效果,降解产物(m/z=85)的离子色谱见图3。

图3 降解产物(m/z=85)的离子色谱Fig.3 Ion chromatograms of the degradation products(m/z=85)

选取不易被生物降解的藿烷(m/z=191)作为生物标志物对原油中烷烃在第10d的降解情况进行分析[10],结果见图4。

图4 原油中正构烷烃在第10d的降解率Fig.4 The degradation rate of n-alkanes in crude oil after incubation for 10d

由图4可看出:3口油井产出水中微生物对原油的平均降解率分别为74.35%、77.45%、81.07%;不仅对短链烷烃具有很好的降解效果,对C20以上的烷烃依然具有60%以上的降解率;3口油井产出水中微生物为混合菌群,拥有能够降解各种链长烷烃的优势菌株,因此其对烷烃的利用不局限于专一链长的烷烃;而单菌只能利用特定的底物,不能实现对其它烷烃的降解。与之前降解指定烷烃(十二烷和十六烷)的结果相似,1050-2井产出水中微生物对原油中烷烃的降解能力最强,1032-4井的最弱。

2.4 相关性分析

为研究3口油井产出水中微生物对正构烷烃降解率的影响,分析了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如表3所示。

表3 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分析Tab.3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among different parameters

由表3可知:(1)产出水能量代谢与降解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代谢活跃的微生物对烷烃的降解率最大,特别是最大产热功率,相关性系数均达到0.96以上,表明代谢活性高的样品更能有效地利用烷烃[11];(2)TOC、TN、TP的含量与降解率呈负相关,表明产出水中高有机质含量抑制了微生物的活性;(3)Na+、Ca2+、Mg2+的浓度与降解率均呈正相关,表明当前离子浓度没有对产出水中微生物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说明现有的油藏条件适合培养高效的烷烃降解菌株,有利于现场的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开展。

3 结论

对大港油田3口油井产出水中的微生物进行能量代谢研究,结果表明,1050-2井产出水中微生物的产热功率最高,为429.40μW,生长速率常数最大,为0.49h-1。1050-2井产出水中微生物对十二烷、十六烷的10d降解率分别达到98.67%、96.65%,对原油中烷烃的降解效果也高于其它产出水,其中对C12~C35的正构烷烃降解率可达81.07%。相关性分析证实了代谢活性高的微生物能有效降解烷烃,同时也发现高有机质的环境不利于降解烷烃的微生物的生存。

[1]蔺昕,李培军,台培东,等.石油污染土壤植物-微生物修复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006,25(1):93-100.

[2]WANG Z D,FINGAS M.Developments in the analysis of petroleum hydrocarbons in oils,petroleum products and oil-spill-related environmental samples by gas chromatography[J].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1997,774(1-2):51-78.

[3]ATLAS R M.Bioremediation of petroleum pollutants[J].International Biodeterioration &Biodegradation,1995,35(1-3):317-327.

[4]郭娜,李志敏,叶勤.烷烃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优势菌株的降解特性[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1,17(4):572-576.

[5]马秋莎,刘硕,王继富,等.石油污染湿地中长链烷烃的微生物降解研究进展[J].湿地科学,2014,12(2):243-250.

[6]HASANUZZAMAN M,UENO A,ITO H,et al.Degradation of long-chainn-alkanes(C36and C40)byPseudomonasaeruginosastrain WatG[J].International Biodeterioration &Biodegradation,2007,59(1):40-43.

[7]HASSANSHAHIAN M,AHMADINEJAD M,TEBYANIAN H,et al.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lkane degrading bacteria from petroleum reservoir waste water in Iran(Kerman and Tehran provenances)[J].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2013,73(1):300-305.

[8]WANG F,YAO J,SI Y,et al.Short-time effect of heavy metals upon microbial community activity[J].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10,173(1-3):510-516.

[9]CHEN K,ZHU Q,QIAN Y G,et al.Microcalorimetric investigation of the effect of non-ionic surfactant on biodegradation of pyrene by PAH-degrading bacteriaBurkholderiacepacia[J].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2013,98(1):361-367.

[10]CAI M,YAO J,YANG H,et al.Aerobic biodegradation process of petroleum and pathway of main compounds in water flooding well of Dagang Oilfield[J].Bioresource Technology,2013,144:100-106.

[11]GUO H,YAO J,CHEN H L,et al.Substrate interactions during biodegradation of benzene/alkylbenzene mixtures byRhodococcussp.ustb-1[J].International Biodeterioration & Biodegradation,2012,75:124-130.

猜你喜欢

热仪正构产热
冷冻机油基础油正构烷烃测定及其对低温性能的影响
利用正构烷烃建立快速筛查禁用偶氮染料定性分析方法探究
火电厂煤化验室发热量测定的质量控制
锂动力电池电化学-热特性建模及仿真研究
浅析5E-C5500型量热仪
小气候环境对肉鸡能量代谢的影响研究进展
青藏高原北部土壤正构烷烃氢同位素及物源意义
RC1e全自动反应量热仪硬件组成及运行操作注意事项
基于指数法评估激光量热仪吸收测量不确定度
云南不同地区大绒鼠体重、产热和肥满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