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琼崖战旗红
———琼崖文化综述

2015-12-28雄苏科

军营文化天地 2015年10期
关键词:琼崖民兵连队

文/贺 才 雄苏科

琼崖战旗红
———琼崖文化综述

文/贺 才 雄苏科

浩瀚南海,烟波浩淼;激流勇进,大浪滔天。

作为南海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海南不仅是旅游度假的胜地,更是镇守南疆的前哨、经略南海的重要依托。革命战争年代,琼崖纵队创造了“孤岛奋战,艰苦卓绝,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革命奇迹;和平时期,琼岛军人用青春、汗水和热血,守卫着祖国的蓝色疆土,铸就了钢铁劲旅的天涯军魂!

一种精神,延续着琼崖纵队的血脉

琼崖即海南岛,是祖国南疆海域的一颗明珠,更是洒满烈士鲜血、有着光荣传统的宝岛。1927年9月,中共琼崖特委发动武装起义,创建了工农革命武装琼崖纵队和琼崖革命根据地,领导海南各族人民开展了长期艰苦的武装斗争。海南省军区某海防团机枪连,作为琼崖纵队迄今唯一保留下来的红军连队,既是“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精神的坚定传承者,也是光荣的创造者。连队被誉为“琼崖红军第一连”,是琼崖武装总暴动的主力,是琼崖革命的火种,也是中共琼崖特委掌握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坚持在党的绝对领导下开展斗争,无论条件多么艰苦,环境多么恶劣,困难多么巨大,即使孤立无援,多次深陷绝境,都不曾动摇对党的信念、信赖和信心。

1932年8月,国民党对琼崖苏区发动第二次疯狂“围剿”,冯白驹率领特委机关及该连在内的直属红军100多人,转移至母瑞山与敌周旋。在长达8个多月的艰苦斗争中,他们过着野人般的生活:没有吃的,靠摘野果、挖野菜充饥;没有穿的,用树叶编成“盔甲”和“百叶裙”;没有盖的,用枯干的芭蕉叶既当席子又当被;没有食盐,用棕叶烧成灰来代替。在敌人的残酷“围剿”和封锁下,队伍伤亡很大,最后只剩下26人。环境再苦压不倒连队官兵的坚定信念,伤亡再大打不垮革命战士的顽强意志,他们始终坚持战斗,最终冲出重围。老红军王厚祥回忆这段艰苦岁月感慨地说:“那段日子真苦啊,没有坚定的信念,别说8个月,就是8天也难熬过来。”1932—1936年和1940—1944年,琼崖纵队先后“两个5年”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但始终不屈不挠、坚持斗争,先后成功开辟了琼文、美合、六芹山等革命根据地。

琼崖革命二十三年红旗不倒,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在,有坚强的党组织在,之所以愈苦信念愈坚定,就在于铸就了赤胆忠诚。2014年第9号超强台风“威马逊”来袭前后,海南省军区4000余名官兵及民兵预备役人员连夜深入受灾一线转移群众,并成立各类专业救援队伍挺进灾区支援重建,为人民群众“保驾护航”,其展现出来的琼纵精神再一次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戴,百姓们都说:“当年的琼崖纵队又回来了。”

一场鏖战,诉说着解放海南的传奇

走进临高角登陆战烈士陵园,仰望解放海南纪念雕像,耳边依稀响起了65年前渡海大军抢滩登陆的枪炮声。

1950年3月至4月,由于中南、华南地区(包括海南)人民的大力支援,海南战役的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按预定的作战方针,首先派出4个先锋部队分2批4次潜渡海峡。

潜渡部队的胜利登陆,打开了国民党军队侧面和正面防御的缺口,大大加强了人民解放军岛上的兵力,摸索了渡海登陆作战的经验,从而为野战军主力大规模登陆作战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至此,海南岛战役的准备工作已大体就绪,两个军主力渡海的时机已经成熟。

1950年4月16日,大规模渡海作战正式开始。晚7时,第40军第118师第353团2个营、第354团,第119师第355团、第356团、第357团,第120师第358团等6个团(欠1个营)共1.87万名指战员,分乘300多只帆船,从雷州半岛的灯楼角一线海岸起渡,预定次日在临高角的美夏、昌拱一带海岸登陆。

当渡海野战军庞大的船队驶至琼州海峡中流时,与国民党军舰队相遇,渡海部队充分发挥土炮艇的近战威力,以低劣的土炮艇群与拥有现代化装备的国民党军舰队彻夜展开激烈的海战,打得敌舰掉头逃跑,突破了国民党军的海上封锁。

原第40军第118师第354团政委张发回忆起当年的情形,眼角湿润。张发还记得,最激烈的抢滩之战发生在凌晨3时多,当时先锋船离岸还有五六十米,战士们迫不及待跳下齐胸深的海水,向陆地扑去。战士们来不及剪断铁丝网,就用身体做垫板,让战友踏着自己的后背跳过去。岸上的炮火像雨点般密集倾泻而来,头上不时有敌机狂轰滥炸。

17日2时至6时,渡海部队在海口以西至临高角一线强行登陆,与接应部队共同歼灭海岸守敌后胜利会合。接着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全岛各地纵深挺进。

光阴荏苒,如今的临高角,硝烟早已远去。解放海南临高角登陆纪念馆中陈列的图片、实物、文件资料,无不让人回想起65年前那段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历史。历史已经翻开新的篇章,但革命先烈的忠诚将被永远铭记。

一张名片,见证着戍边守岛的崇高

“云雾满山飘,海水绕海礁,这就是我最愿意守卫的地方……”一首《战士第二故乡》是琼岛官兵最爱唱的歌曲,也诉说着海岛部队戍边守岛的精神追求。

从三亚湾向南约5海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一个面积只有0.83平方公里的小岛浮现于南海万顷碧波中,这就是东瑁洲岛,在岛上,驻守着我国最南端的一支陆军连队——三亚警备区东瑁洲海防连。

从1953年5月23日奉命进驻东瑁洲岛,经过守岛官兵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创业,这里形成了以永备坑道为骨干的完备防御体系。上个世纪90年代前,东瑁洲岛是琼南地区海岸防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对封锁控制三亚港、榆林港进出航道,发挥着前沿要点作用。近年来,随着国家战略重心前移,三亚地区作为经略南海的重要一环,其战略地位日益凸显。东瑁洲岛的军事价值进一步提升,海空预警、反袭扰作战和海防管理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当年,官兵们渡海上岛,不少官兵暗自倒吸凉气。这里曾是有名的:风岛——年平均风力5级,台风经常侵袭;火岛——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34.4℃,最高温度43℃;荒岛——悬崖峭壁,遍地是野生剑麻和仙人掌;渴岛——淡水奇缺,连海鸟也不愿光顾;蚊岛——岛上蚊子异常稠密且个头庞大,有“8个蚊子一盘菜”之说。

再荒凉的海岛,也是祖国的一片国土!一代代守岛官兵接力奋战,用双手在岛上修筑了第一条水泥路,打出了第一口深水井,建起了第一幢楼房……

从码头到连部,一条不到1000米的林荫水泥道蜿蜒曲折,道路两旁,相思树郁郁葱葱。这路是官兵拣珊瑚石修出来的,这树是一茬茬老兵离开时种下的。所以,官兵叫它“创业路”,也叫它“相思路”。

红色娘子军战士

“荒岛种菜”,对于当地许多渔民来说简直是做“白日梦”,可连队官兵却把它变成现实。为了改善土壤高盐、高碱的特性,他们索性利用外出时间从岛外背土上岛,并引进耐高温菜种,在小珊瑚岛上硬是开辟出了6亩良田。如今,10多种翠绿的蔬菜茁壮成长。

官兵们探家出差,都不忘带来祖国各地的名花佳卉,制作成1100多个盆景。珊瑚石、啤酒瓶底等都成为盆栽的材料,如此建成了盆景园。连部外的椰亭,是连队天然的“会客厅”。“小岛小迎四面八方客岛不小,大海大聚东西南北兵海不大”,悬挂于此的这副对联,展现出官兵们的胸怀和追求。每到周六下午,官兵都围坐在椰子树下,举行别具特色的“东岛论坛”,时新话题,尽在其中。弹丸小岛,处处闪现着官兵智慧的火花。

据统计,岛上现有各类植物800多种,还有不少野生动物。在这里,记者还偶遇了野山鸡和蜥蜴。现在,放养的山羊已成群结队,饲养的鸡、鸭、鱼也初具规模……昔日的“荒岛”被勤劳的战士们建成了“生态岛、花园岛”。

文化长廊、天涯哨兵、育心阁、天涯烽火台、芒果园、盆景园、椰子园……这些被官兵称为“七大景、八大园”的景观不是大自然的特别恩赐,而是官兵们自己的创造和命名。

岛虽小,战士们精武强能的劲头可不小。连队开展全员额岗位轮训制度,每名官兵熟悉岛上所有武器的性能,精通一门装备。连队目前98%的官兵实现了一专多能。一次,上级组织对海上目标射击考核,连队炊事班请缨上阵,打出了“满堂红”。

此岸灯塔耸立,彼岸歌舞升平。时代变幻,不变的是守岛官兵对海岛的眷恋和对国家的忠心。“胸怀祖国,小岛在我心中;放眼世界,我在祖国心中。”战士们用废旧炮弹箱制成的格言牌,就是东瑁洲岛精神的精彩诠释。

一面旗帜,飘扬着守卫南海的赤诚

潭门,海南岛一个普通的渔港所在地,通往南海诸岛最近的港口之一,西、南、中、东沙群岛作业渔场后勤给养基地和深远海渔货的集散地。

繁荣的渔业背后,有一个光荣的集体——潭门海上民兵连。

连队自1985年组建以来,先后20多次被总部、广州军区和海南省评为“民兵工作模范单位”、“民兵基层建设先进单位”、“边海防工作先进单位”,被誉为“爱国主义的集体”、“开发建设南沙的先锋”。

2012年7月24日,中国南海西沙永兴岛,具有历史意义的三沙市在这里正式揭牌成立。三沙市的设立弥补了南海行政建制与管辖、资源开发与保护等诸多“短板”,掀开了我国南海开发的历史新篇章。

2013年4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前往潭门亲切看望并慰问了连队,称赞连队“是一个具有光荣传统的集体、是一个高扬爱国主义旗帜的集体”,并鼓励渔民要敢于“闯深海,捕大鱼”。

沉甸甸的荣誉,既是对潭门海上民兵连一茬茬民兵耕耘南海、建功南海的褒奖,也是对潭门海上民兵连献身使命、建设过硬连队的真实写照。

自古以来,潭门渔民就在南海猎鱼生活。“舟人捉鱼,用大钩如臂,缚一鸡鹜为饵,使大鱼吞之,随其行半日方困,稍近之,又半日方可取。”北宋朱彧在《萍州可谈》中记载的,就是潭门渔民捕鱼的“独门绝技”。另据史载,自汉代以来,潭门渔民就发现并命名了南海诸岛,西沙、中沙、南沙群岛的诸岛礁中至今尚保留着各种永久性的历史物证,珊瑚岛、北礁、金银岛、华光礁有历代沉船遗址,南沙洲有罕见的清代文物……因此,潭门人视南海为“祖宗海”。

“黄岩岛一圈礁石围绕着一片海,圈里的海水是浅蓝的;美济礁是一个环形礁盘,中间有个内湖……”驻足在连部的《南沙岛礁沙盘图》前,民兵们拉开了话匣子。这些穿行于南海的暗礁、急流和风浪中、从小过着“闯海耕田”生活的汉子,简单几句话就能把三沙的岛礁名称、特征和准确位置,以及起航线、岛礁地貌和海浪、潮汐、风向、风暴等水文气象信息说得清清楚楚。

“更路簿”、“罗经”、“罗盘”……每件实物都是一个历史、一个感人故事,连队将这些实物“请”进荣誉室,作为经常性教育的生动教材组织学习。

“海是田,船是家。我们出海都喜欢记录航行轨迹,习惯用自己的方法记录下航行中的点点滴滴。”老民兵苏承芬说,像这样对三沙岛礁如此详细的叙述,在一本本被称为“更路簿”的航海经里俯拾皆是。打开他珍藏的那本纸张已略微发黄的“更路簿”一看,里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潭门航行到三沙多个岛屿的主要航线和岛礁特征。

黄循绵,民兵连第一任连长。连队组建的头年年底,就带领了100多名民兵分乘5艘渔船,远赴南沙捕捞作业,开辟了我国有组织地开发南沙的历史。

“耕耘南沙,是我们祖辈的事业,也是祖国和人民赋予我们的使命……”凯旋后,黄循绵带领民兵骨干不辞辛劳,组织两支民兵宣传小分队走村串户到群众中进行动员,宣讲南沙丰富的海洋资源和开发南沙的重大意义,发动渔民集资造船,并带头把家里正准备盖房的8500元钱全部拿了出来。

在连队的大力宣传和民兵骨干的榜样影响下,筹资600多万元建造的第二批12艘渔船于1986年初出海,第三批23艘渔船于1987年初开往南沙……

自古行船半条命。1994年,受近海养殖影响,许多潭门渔民洗脚上岸,纷纷改行从事风险低、收效高的近海养殖,连队民兵无一所动:“怕死就不是潭门人,祖宗留下来的‘责任田’,我们不去耕耘,被别人占去了就是耻辱。”连队民兵始终在三沙海域保持常态化的渔业生产,并大力鼓励渔民出海共同作业,在渔业生产中给予技术、资金等帮扶。在连队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下,目前参与开发南沙的渔民人数达8500多人,渔船300多艘,平均每年有1244艘次、12388人次在三沙海域作业。

解放海南岛战役烈士纪念碑

茫茫大海,恶浪险滩,潭门渔民凭着过硬的本领在西沙、南沙穿行自如。在潭门渔民中广为流传一句话:“再大的浪,都从潭门渔民的船下过!”

“夜间星星一闪闪,不是台风就是雨”,“要想知道明日天,太阳下海看红云”,“三月东风晒死草,四月东风收船逃”……休渔期,连队请航海经验丰富的老船长苏承芬、老水手彭业光等人到船上,面对面、手把手为航海时间不长的民兵传授观云测雨、避风避浪、遇险自救和互救等常识。

连队不仅要求民兵人人掌握过硬的航海技术,还要精通应急应战的本领。

在连部,有一座南海诸岛塑胶沙盘,他国占领的岛礁被一一标示出来。

“眼睛注视海疆,胸中装着海疆,强烈的忧患感、使命感油然而生。”民兵排长陈泽波激动地介绍,每次看着这图,心里就有强烈的练兵动力。

连队利用休渔期,大力开展海上协同、船舶维修、海上救援、海上物资供应等训练。渔船集中出海时,进行收拢集结、编队航渡、队形变换等训练。平时,坚持开展船舶驾驶、船舶自救与互救和海上救生等训练。

为满足海上应急应战需要,连队坚持定期与现役部队进行联训联演,每年参加省军区组织的重大演习,在封锁航道、保障物质供应、海上搜救等方面进行强化训练。

没有信息化知识素质,不懂信息化装备操作就上不了渔船。连队要求人人学信息化知识,熟信息化装备,用信息化为海上作业、海上自救、海上保障等插上腾飞的翅膀。

他们利用组训期,集中开展专题教育,强化民兵信息主导理念;通过市人武部邀请驻地计算机专业教师讲解计算机、网络通信等基础知识;充分利用农业部海洋渔业局管理系统应用到作业船只为契机,采取集中组训、岗位练兵、考核验收等多种形式,强化信息技能运用训练,及GPS定位、大功率电台等装备的操作技能训练,提高信息化装备使用、维护和维修技能。目前,民兵连人人都能熟练操作船上信息化装备,60%以上的骨干懂得基本维修。

在广袤的南海,中国渔民用每一天的生产生活,默默地宣示着中国在南海的主权,彰显着深厚的家国情怀。★

责任编辑:曹舒雅

猜你喜欢

琼崖民兵连队
琼崖革命知识分子的群体觉醒及其当代意义
琼崖纵队何以二十三年红旗不倒
浣溪沙·琼崖聚仙
国有企业民兵武装工作探讨
连队文化创新对连队管理创新的影响探索
一二九团注重连队“两委”后备人才培养
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
——《琼崖革命历史文献选编》出版
南炮台女民兵:无悔青春献海防
飒爽英姿女民兵
关于发展连队经济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