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血脉润木棉英雄花儿耀南疆
———广州军区文化工作综述

2015-12-28黎辉乔魏远峰

军营文化天地 2015年10期
关键词:野战军战士文艺

文/黎辉乔 魏远峰

红色血脉润木棉英雄花儿耀南疆
———广州军区文化工作综述

文/黎辉乔 魏远峰

广州军区部队的基因,可追溯到红一方面军。因此,广州军区的文化工作,亦应从红一方面军写起。广州军区文化工作的先辈们从井冈山出发,从烽火连天、硝烟弥漫中启程,一路慷慨壮歌走来,用鲜血、生命和忠诚写就了荣誉、勇敢和光荣!

霹雳一声震天响,红色基因从井冈山来

毛泽东说:“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1929年通过的《古田会议决议》(下简称《决议》)认为“红军的宣传工作是红军第一个重大工作”。《决议》要求“到一个地方,要有适合那个地方的宣传口号和鼓动口号……”这对当时的文化工作,提出了很高要求。

《决议》高度重视宣传队:“宣传队若不弄好,红军的宣传任务就荒废了一个大的部分……对宣传工作及宣传队轻视的观点,‘闲杂人’、‘卖膏药的’等等奇怪称呼,应该从此取消。”《决议》在战争环境下,规定了宣传队编制:支队及军和纵队成立宣传中队,设队长、副队长各1人,宣传员16人,挑夫1人(挑宣传品),公差1人。主要任务是散发传单、布告、宣言等文件,编写《时事简报》或壁报,编写适合群众情绪的革命歌谣,出版石印或油印的画报,进行化装宣传,等等。

演唱是当时一项最广泛、最普遍的文化工作。歌曲多和行军或战斗环境结合,朗朗上口,简单易懂,注重实效、战斗性。口号或出现在激战正酣的战场上,或出现在气氛热烈的扩军现场,或出现在两军会师的胜利场面,鼓动效果立竿见影。戏剧被称作“活报剧”,是以应时性、时事性为特征的话剧,像“活报纸”一样。演出多是露天,尽管晚上经常下雨,也挡不住群众带雨伞、草帽,披着蓑衣去看演出。那时的戏剧文化,竟如此深入人心。

红一方面军的文化工作者,用演唱文化、口号文化、戏剧文化,巩固提高部队战斗力,也实现了与群众的沟通、交流,这些都是当时文化工作的亮点。

一个延续着红色基因,以“战士”命名的剧社

如今的广州军区政治部战士文工团的前身,是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团战士剧社,之前是红4军宣传队。

1928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第9连党代表罗荣桓将连队分成小组,亲自带着写有“宣传队”字样红布旗的队伍,用说、唱、演进行革命宣传,持续3个月,效果非常好。罗荣桓感受到文化、文艺的巨大作用,向毛泽东建议成立专职宣传队。于是1928年6月,红4军宣传队组建。

1930年9月,红1军团战士剧社成立,负责人为军团保卫局局长兼俱乐部主任罗瑞卿。从井冈山到长征胜利,战士剧社创作排演了话剧《广州暴动》《阶段决战的胜利》《流氓末路》《五四运动》《活捉张辉瓒》《空室清野》《打土豪分田地》《谁给我的痛苦》《庐山之雪》《南昌暴动》《杀上庐山》《亡国恨》《打回老家去》《宁死不屈》《送郎当红军》《一只烂草鞋》《一车子弹》,新编京剧《蒋介石自叹》《祭头》《塘沽恨》《直罗镇伟大胜利》,歌剧《血汗为谁流》《苏区景》《扩大红军》《亡国恨》《秋日》,歌曲《长征小调》《长征胜利歌》《两大主力会合歌》等,这些剧目大大提高了官兵思想觉悟、激励了部队士气,成为红军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精神力量源泉。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罗荣桓、肖华、聂荣臻、林彪、罗瑞卿等,多次为剧社编写剧本、培训人才、导演节目,甚至亲上舞台表演。

1930年12月,红一方面军召开苏区军民预祝第一次反“围剿”胜利誓师大会,上演活报剧《活捉敌师长》。不久取得龙冈大捷,活捉敌第18师师长张辉瓒。战士们说,咱们的戏演神啦!

长征,是中国革命的壮丽史诗。红一方面军翻越了18座山脉,渡过了24条河流,占领过大小63座城市,通过了6个少数民族地区,每天行军70里,横跨10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使濒临绝境的中国革命,置之死地而后生!

广州军区的文化工作前辈——红一方面军的文化工作者们,全程参加了长征,以歌曲、口号、标语、戏剧为武器,做好部队的文化工作,有力保障了长征的胜利。

1935年6月12日,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仪式结束,其他同志休整,剧社却继续忙碌。当晚在城隍庙联欢晚会上,队员们赶排并演出了由红5军团宣传科科长黄镇编写的话剧《一只烂草鞋》,演唱了由红一方面军宣传部部长陆定一编写的《两大主力会合歌》,一时间士气大振。

红军到达陕北后,队员们走上街头,用文艺宣传马列主义、共产党、苏维埃、人民当家做主等新词汇、新思想、新主张,在百姓心中燃起一把把火。

1936年6月,埃德加·斯诺在延安观看剧社在艰苦环境下创作的《血汗为谁流》《东渡黄河舞》《红星舞》,他感动地说:“从物质享受来说,他们无疑是世界上最可怜的演员,然而,没有见过比他们更愉快的演员了。”

红军时期广州军区文化工作的先辈们,是宣传队,为红军“鸣锣开道”;是工作队,一路救死扶伤;还是战斗队,直接接受血与火的洗礼。

一张战斗精神偾张,以“战士”命名的报纸

当时,在红一方面军文化队伍中,有一张比中央军委机关报《红星报》创刊还早一年(《红星报》1931年创刊)的报纸:《战士》报。《战士》报于1930年创刊于中央苏区,4开2版,手刻油印,发至部队连和相当于连的单位(后根据需要,《战士》报先后更名为《自卫》报、《东北前线》报、《前线》报。为继承和发扬红军传统,1950年7月1日,再次更定名为《战士报》。——编者注)。

1931年底,红军又出版了《战士》(副刊),油印,半月刊。目前仅发现1932年出版的第14期、第17期、第18期。1934年10月开始长征后,红1军团政治部改用“坚政治部”(红1军团政治部代号)名义,继续出版《战士》报,1935年还出版了《战士》(快报)。

1950年8月1日,朱德总司令第二次为《战士报》题写报名

《战士》报参加了长征,长征胜利之后,对长征进行了全貌性回顾和总结。1935年10月瓦窑堡会议期间,《战士》报出版了第206期,发表了军团政治部主任朱瑞撰写的《艰苦的一年,伟大的一年》:“这一年,我们经历了闽、赣、粤、湘、桂、黔、滇、川、康、甘、陕11个省,360余天,行程二万五千里。这一年,我们击溃了十几个省的数十万白军、民团、土匪……胜利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艰苦的远征!”

红军时期的《战士》报,始终关注党建、服务党建。1935年6月,红军翻越了终年积雪、空气稀薄、道路险峻的大雪山——夹金山。6月20日,出版了《战士》(副刊)第9期,这一期《战士》(副刊)是支部工作专刊。一篇是《学习二团模范二连的支部工作》,介绍了二连支部工作的经验,指出由于该连支部工作开展得好,政治空气活跃,在战斗中发挥了巨大威力,涌现了17个勇士(其中5个党员,5个团员)抵御一个营敌军进攻的英雄事迹。另一篇《六团的支部工作赶上去》,批评了某部六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并大声疾呼:六团的支部工作赶上去。内容中心突出,表扬、批评对比鲜明,对于红军连队的党团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红军时期的《战士》报,文风短小精悍,故事性、可读性强。1935年9月17日,红1军团先头部队——红二师四团夺取了天险腊子口。9月20日出版的《战士》(快报),刊登了舒同700来字的战地通讯《英勇顽强的“勇部”》。文章详细叙述了红四团不畏艰险、不怕强敌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与战斗作风:“夜袭中,连排干部处处模范带头……六连乘着胜利的号音,猛追敌人,直追到最后退守的据点。”文章绘声绘色,像说评书、讲故事,深合战士口味。

红军时期的《战士》报,敢于批评,直指本质,战斗性强。当年的《战士》报,不仅登正面消息,还登一些批评性报道。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时,打福建温坊那一仗胜利了,可是一师二团团长没有配合好,被撤职的事见了报。有些红军官兵违反纪律、打人骂人的事也登过报,起到了监督和提醒的作用。

战士剧社与《战士》报作为红军时期的文艺、文化团体,它们是党在红军中做好文化工作的两个范例,是红军部队中两个英雄的宣传文化团体。

在抗日烽火中,高擎文化大旗,战斗在齐鲁大地

1939年3月,战士剧社随八路军第115师进入山东。

5月16日,战士剧社随师直一部及特务营两个连,在师参谋长王秉章、政治部主任黄励率领下,东进沂蒙山区。6月,在大仲村、方城演出“活报剧”《打到敌人后方去》(高鹏编)。

1940年9月,剧社北上沂蒙山区,与山东纵队会师,并同山东纵队鲁迅艺术宣传大队、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在蒙山前岳家十八村举行了联合公演。

1941年春,剧社进入滨海,于5月17日至27日参加了在莒南渊子崖村举行的八大剧团会演。8月1日,在临沭蛟龙湾举行庆祝“八一”建军文艺大会演,上演了曹禺名剧《雷雨》和《下关东》《马县长》等。9月,奉命代表第115师赴苏北慰问“皖南事变”后的新四军,与新四军军部文工团、三师文工团等兄弟艺术团体交流了经验,参与两个解放区的文化交流。

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后,第115师暨山东根据地指示战士剧社、抗大一分校文工团、鲁中南文工团、鲁中南区党委歌舞团、滨海军分区宣传队等文艺团体,深入到群众中,大规模宣传抗战。动员参军时,《木兰从军》《打渔杀家》等成为重点曲目;优属活动中,《抗属真光荣》深受欢迎;“双减”斗争中,《谁养活谁》具代表性;大生产运动中,《郑信开荒》最多上演。这些剧目让群众深受教育启发。

当时,演戏就是搏命!在武装掩护下,各文工团以小型演出队形式演出。生活在屈辱的敌占区人民,从剧社的讲演和歌曲、剧目中了解抗战形势,看到胜利前景。

抗战期间的文化工作,要说服、教育、团结群众,首先要学会讲群众听得懂、能相信的话。1943年10月黎玉同志在山东分局群工会上强调:“要学习毛泽东同志‘上什么山,唱什么歌’,切实执行毛泽东同志‘学习言语’的指示,学习各种语言中,特别是人民的语言,要用功;学习人民的语言中,又特别是工农兵群众的……”第115师暨山东根据地的文化工作者,创造出“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枪出枪”等群众语言口号;报刊宣传也用上了“恣得不得了”、“干就好上干”等沂蒙土话。

各剧社、宣传队每到一地,就教群众唱抗日歌曲,《义勇军进行曲》《救亡进行曲》《跟着共产党走》《沂蒙山小调》等很快响彻沂蒙大地,老人、青年、儿童争相学唱抗日歌曲。1996年9月版的《冀鲁豫边区(山东部分)文艺史稿》载:“就是极偏远的地方的妇女儿童,每人都会五六个救亡歌曲……”根据地嘹亮的歌声,唤醒和动员了千百万民众。

1937年8月25日,红一方面军第1军团、第15军团及陕南红军第4师合编为八路军第115师,《战士》报遂为第115师党委机关报。1939年1月,挺进山东的八路军第115师师部及第686团,到达晋东南八路军总部附近。朱德总司令特地到第115师驻地看望,应罗荣桓之请,朱德第一次为《战士》报题写了报名。抗战期间第115师暨山东根据地,创办了20多种报刊,如山东分局的《齐鲁文化》、八路军山东纵队的《前卫报》,有力推动了抗战宣传,反击了日军文化侵略。

在林海雪原,经受生命考验,建功在白山黑水

1945年,中央指示第115师暨山东军区大部开赴东北。直到全国解放,作为广州军区部队前身的第四野战军,一直非常注重文化出版和文艺创作,硕果累累。

1946年我“十万大军入关东”之后,根据东北战场和部队情况明确提出宣传、文化工作必须做好十项工作:办好《自卫》报;编写政治教育教材;编辑出版配合部队政治教育的读物;经常派人下部队,了解战斗、工作和思想情况,帮助指导部队的宣传教育工作,并为报纸写稿;举办政治教导团,培训部队政治工作干部;加强宣传队建设,推动“为兵服务”的部队文艺运动的发展,积极参加战时勤务工作;接收青年知识分子,进行政治和艺术训练,为部队培养文艺干部;做好书报杂志发行工作,及时把书报、杂志送到部队;配合新华社东北分社、东北日报社、东北画报社,做好部队对外宣传工作;加强对敌军的宣传工作。

在东北期间,第四野战军为了搞好文化、文艺工作,在佳木斯组建了部队艺术学校,为部队培训了一批具有“面向连队,为兵服务”思想的文艺骨干;在哈尔滨创办《部队文艺》刊物,共出版了5期;指导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一大批歌舞剧和歌曲,歌剧如《杨勇立功》《好班长》,歌曲如《说打就打》《我为人民扛起枪》《歼灭战》等,在部队和人民群众中广为流行;创建了一支专业舞蹈队伍,1947年,从哈尔滨青年训练队,挑选了三四十个能跳舞、懂音乐的学员,建立起我军第一个专业舞蹈队;大力开展连队演唱运动,当时的“学英雄、唱英雄”的演唱运动,深入人心。

1949年3月,华北人民政府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和华北文艺界协会举行文艺界茶话会。东北人民解放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萧向荣与会并发言:“人民解放军依靠知识分子与文化工作者的帮助,使自己成了强有力的有文化的军队……”他还说,“当战士们看到他们的故事上了镜头或者写到作品中,他们是高兴得难以形容。战士们常说:‘看了一次戏等于上了三个月的文化课。’……”

《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史料选编》中收录了萧向荣1947年3月10日发表的《部队的文艺工作应该为兵服务》一文,文中他一针见血地指出:

部队的文艺工作,究竟要怎样来执行毛主席所指示的方向呢?我以为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下列两个口号:第一就是“为兵服务”,第二就是“把文艺工作变成为群众运动”。

在部队文艺工作上的“为兵服务”,是怎样解释的呢?简单说来,就是这样三句话:写兵,演兵和给兵演。

第四野战军还十分注重文化出版。1950年5月12日,《人民日报》刊登《第四野战军政治部的文化出版工作,推动工作与进行教育的有力武器》一文,文中提到第四野战军政治部兼中南军区师以上政治机关出版的报纸、杂志、画刊共计百余种,刊行数十万份;仅第四野战军政治部出版的《政治工作》《战士生活》《前线画报》等刊物,月发行10余万份。

除报纸、杂志外,第四野战军政治部经常配合每一项工作与战斗任务,出版丛书、小册子、专刊。1949年下半年,第四野战军出版的各种文艺与政治丛书及宣传画20余种,发行达40余万份,鼓舞了战斗意志,推动了部队工作,成为政治工作的重要工具。

为了办好报纸,工作人员白天随部队在冰天雪地里背着油印机行军;战斗时把“编辑室”和“印刷厂”搬到火线上的掩蔽部,用火线简讯形式的小报,把胜利消息和战斗范例,迅速传播给指战员。他们不顾疲劳地工作,每天都有报纸发到部队去。

杂志方面,第四野战军政治部出版的《政治工作》和《战士生活》,很多干部都把它们看作工作上的助手。当《战士生活》发到连队时,战士们都抢着看,不论行军或作战时,只要休息下来,就找文化教员给他们读来听。许多文章,都成了连队的教材。

1950年6月25日,新华社刊发《开展部队的创作运动——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政治部文化部长陈荒煤在文艺工作会议上的报告节录》一文,文中指出:

开展部队文艺运动,是为了通过文艺的形式,给部队以高度的革命精神和爱国精神的教育……(当然,一定要说明:以上所表现的是全部政治工作所获得的成绩与效果;文艺工作只能起一部分作用,但其作用有时是相当大的)……

为激励创作,第四野战军专门设立“八一”文艺创作奖金,奖励各种优秀的创作,包括通讯报告、戏剧音乐、小说诗歌及美术创作。

《军队政治工作历史资料》丛书收录了《华中军区、第四野战军政治部关于加强部队文艺工作的决定》。《决定》认为第四野战军的文艺工作,在三年人民解放战争中,贯彻了“为兵服务”的方针,对于部队政治觉悟与文化水平的提高、部队生活的活跃和战斗意志的激励与巩固,都起了重要作用。为发扬第四野战军文艺工作过去的优点,继续把部队文艺工作当作鼓励斗志、鼓励情绪、提高觉悟程度、活跃部队生活与传播优良作风和优良传统的一项重要工作来看待。继续鼓励学习苏联军队经验,对于部队文艺工作给予应有的重视。第四野战军成立了文艺工作委员会,领导文艺工作,这对第四野战军文艺、文化工作的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路南下追歼,雄师驻守羊城,永远奏响主旋律

东北、华北解放后,第四野战军一路南下追歼,最后驻扎羊城,后称广州军区。驻守祖国南大门的广州军区,战争时期是军事斗争前线,和平时期是改革开放前沿,面对“两前两制”条件下,战火洗礼与和平环境的双重考验。

由于军区部队文化传统好,所以江山代有才人出,如曾担任过第四野战军文化部长的陈荒煤,1934年发表小说《苦难中的人群》,1938年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文学系任教。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忧郁的歌》《长江上》《在教学里唱歌》;报告文学集《刘伯承将军印象记》《陈赓将军印象记》及文学评论集《为创造新英雄人物的典型而努力》《解放集》等;散文集《荒野中的地火》《梦之歌》和小说集《荒煤短篇小说集》等。又如刘白羽,作为中国现代文学杰出代表人物,卓越的散文家、报告文学家、小说家、作家,他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创作出大量具有鲜明时代色彩、深刻思想内涵和独特艺术风格的优秀作品。再如“战士作家”高玉宝,15岁做劳工,17岁学木匠,1947年参加解放军,其短篇小说《我要读书》和《半夜鸡叫》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

毛主席接见《南海长城》剧组

由于军区部队文化传统好,所以在各个时期都留下传世之作。譬如长篇小说《欧阳海之歌》,曾激励过整整一代青年的心。譬如梁信编剧的电影《红色娘子军》,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获得第一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女演员奖、最佳男配角奖,影响了几代人。

再譬如赵寰编剧的话剧《南海长城》,1964年1月在广州军区礼堂,专场给朱德总司令、邓小平总书记演出,首长给该剧定名。1964年,该剧奉调进京演出,先后在驻京部队和人大小礼堂、中南海紫光阁,给周恩来总理、刘少奇同志和战士们演出。6月19日,在人大小礼堂给毛泽东主席演出,毛主席高度肯定了该剧。再譬如有“第二军歌”之誉的歌曲《人民军队忠于党》,这一由著名军旅作曲家肖民与广州军区著名诗人、词作者张永枚合作完成的军队队列歌曲,1960年刊于《解放军歌曲》(《军营文化天地》前身)后,很快在全国流传开来。1961年,它被军委总政治部列为全军必唱的13首歌曲之一。1964年荣获全军第四届文艺会演音乐创作奖。这首歌从诞生至今,依然响彻祖国大地。

再譬如画作《我是“海燕”》,1972年入选全国美展和全军美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国家邮电部于1973年3月8日发行《中国妇女》纪念邮票一套三枚,《我是“海燕”》被选为其中一枚的图稿。再譬如电视剧《和平年代》,以一支特种作战部队的组建、成长、壮大,最后成为进驻香港特区部队的故事为主要线索,构筑了一个宏大的艺术框架,细腻准确地刻画了一群鲜活的艺术形象,开山之作,影响深远。★

责任编辑:曹舒雅

猜你喜欢

野战军战士文艺
1942,文艺之春
沙漠中的“战士”
抓落实要“心无旁骛”——要当战士,不要当“绅士”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鸡蛋战士
韩国防改革取消野战军编制
“野战军”父亲
□文艺范
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共中央如何统一各根据地军事力量
无名战士有名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