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障碍儿童心理研究新进展

2015-12-27

现代特殊教育 2015年6期
关键词:阅读障碍儿童心理障碍

张 晶 雷 江 华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9)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方法

我国对学习障碍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学习障碍儿童心理研究成为了近年来教育学界和心理学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在中国期刊网上检索2008 至2013 年间《心理科学》、《心理学报》、《心理科学进展》、《心理发展与教育》四种主要心理学核心期刊和《中国特殊教育》一种国内特殊教育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的有关学障儿童心理研究的文章,以了解和分析学障儿童心理研究的新进展。

二、研究结果分析

(一)文献量变化

1.研究数量变化

从五大核心期刊检索到2008 年至2013 年间发表的关于学障儿童心理方面研究的文献共计113篇,文章的具体分布情况见图1。

通过图1 的数据可知:首先,近六年来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学习障碍儿童心理研究的文献量呈下降趋势,2008 年的文献相对较多,其后文献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年减少,尤其是2012 年,文献量急剧减少。其次,认知和人格是心理研究的两大重要领域,学习障碍儿童认知方面的研究与人格方面的研究呈现极度不平衡的状态,2008 -2013 年间认知方面的文献共有97 篇,人格方面的文献仅有16 篇,人格方面的研究远远滞后于认知的研究。此外,学习障碍儿童认知心理的研究也呈现出下降趋势,2008 年文献量最多,之后逐年减少。而人格方面的研究整体上相对薄弱,逐年的文献量虽有波动,但每年的总量始终保持在5 篇以内。

图1 2008 -2013 年学障儿童心理研究文献量分布图

2.期刊分布变化

研究者通过对五种期刊的具体分析后发现:首先,学障儿童心理研究的下降趋势同样明显地表现在不同的期刊上(见表1)。《中国特殊教育》上的文献除了2008 -2009 年间稍有增长以外,2009 年之后呈逐年递减趋势,其他四个心理学核心期刊上的文献也在曲折发展中表现出减少的趋势。其次,从学障儿童心理研究文献在五大期刊上的分布情况来看,在《中国特殊教育》上分布的文献占据较大比例(57.5%),《心理科学》上分布的文献仅占25.7%,其他三类心理学核心期刊上的文献仅占16.8%。究其原因,《中国特殊教育》是特殊儿童研究的主要阵地,学障儿童作为一类主要的特殊儿童,其心理方面的研究成果自然较多地集中在该期刊,而其他四大期刊是普通儿童心理研究的主要阵地,学障儿童心理研究的成果所占比重较少。

表1 2008 -2013 年五大期刊学障儿童心理研究文献分布表

(二)研究人员分析

从事学障儿童心理研究的人员主要来自于高等院校、研究所以及基层学校,本文主要通过分析2008 -2013 年研究人员来源的构成(见表2),来了解近年来研究人员的现状。

表2 2008 -2013 年五大期刊学障儿童心理研究人员分布表

1.研究者以高等院校为主

从表2 可以看出:首先,五大期刊上学障儿童心理研究人员主要来自于高等院校各院系,高等院校的院系包括心理学院、教育学院、外国语学院、管理学院、社会学院、医学院等,由高等院校独立完成的研究占38.9%,由高等院校与其他单位合作的研究占46.0%,由此可见高等院校是学障儿童心理研究的主力军。其中,教育学院及心理学院是研究人员来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分别占到总研究的15.0%和21.2%。尤其是心理学院的研究所占的较高比重,说明越来越多心理学研究者开始关注到学障儿童的心理研究领域,试图去探明学障儿童心理的复杂性并为其教育提供指导。虽然由其他学院独立完成的研究仅占2.7%,但学障儿童心理研究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其次,研究所包括认知研究所、心理学研究所、教育学研究所等,由研究所参与的研究占25.7%(包括独立研究及合作研究)。由此可见,研究所也是学障儿童心理研究的一大重要主体。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基层学校从2011 年开始参与到学障儿童的心理研究中,虽然基层学校参与的研究仅占3.5%(包括独立研究及合作研究),却可以反映出基层工作人员已逐渐开始意识到学障儿童心理研究的重要性,并尝试通过自己的工作实践来获得一些总结性的经验,为其他基层工作者进行行动研究提供帮助。

2.研究表现出多元化合作趋势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合作研究已经成为学障儿童心理研究的一种新趋势。这种合作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跨学科、跨单位间的研究趋势增强。单位间的合作研究占整个研究的46.4%,表明近年来学障儿童心理研究中合作的趋势显著加强。其中,院系之间的合作占单位合作研究的48.1%,所占比重较大,并且这种院系之间的合作不仅仅局限于相近学科之间的合作,如教育学院与心理学院之间的合作;也包括跨学科之间的合作,如与外国语学院、医学院、管理学院、社会学院等院系的合作。从跨单位合作角度来看,不仅是在高等院校和研究所之间,也包括高校和基层学校之间的合作。其次,团队性合作逐步增强。在整理检索到的文献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文献的作者在2 个及其以上的占86.7%。团队性、多成员的合作为研究带来了更多的科学性和广泛性,非常值得肯定。

(三)研究对象分析

从学龄阶段的角度来看,学习障碍儿童心理研究的对象包括学龄前、小学、中学学习障碍。如表3所示,近年来,研究大多集中在对小学阶段学习障碍儿童的研究,占61.9%,其次是中学阶段的研究,占15.0%,而对学龄前儿童的研究仅占1.77%。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由于学龄前儿童还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心智发展尚未稳定,且幼儿园对于学龄前儿童学业成就的关注度相对较少,再加上在幼儿园环境下鉴别难度较大,所以相关的研究较少;而学龄期是儿童学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学业问题较为容易暴露,易于鉴别,探明该阶段学障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而该年龄段的研究相对较多。

表3 2008 -2013 年五大期刊学习障碍心理研究对象的分布表

在其他亚类型学习障碍儿童心理研究中,对阅读障碍(39 篇)、听写障碍(11 篇)等的研究也相对比较多,且多集中于语言方面。但对非言语障碍(5篇)的研究偏少,这是由于读、写方面的障碍是学习障碍的重要表现,因而该领域的研究较多,而非言语障碍在国内还属于一个新名词,还未引起广泛的关注,使得研究数量极为有限。

(四)研究方法分析

从研究方法来看,学习障碍儿童心理研究的方法包括实验法、调查法、测量法、文献法及个案法等,本文通过分析2008 -2009 年五大期刊上学习障碍心理研究的文献来了解研究方法运用的现状。

表4 2008 -2013 年五大期刊学习障碍儿童心理研究方法的分布表

1.以量化研究为主要范式

量化研究是学习障碍儿童心理研究的主要范式,占74.3%,包括实验法(56. 6%)、调查法(8.0%)、测量法(8.8%)等,其中,实验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如表4 所示),多采用实验组控制组对照的方式,以横向比较居多,如学习障碍儿童组与普通儿童能力匹配组之间的比较,而与年龄匹配组之间的纵向比较研究则较少;调查法是指运用问卷法、访谈法来分析学习障碍儿童的心理机制;测量法即对学习障碍儿童的测验以及量表的运用。质性研究所占比重较少,主要是文献研究法的运用,占25.7%,主要是通过搜集和分析学习障碍儿童心理研究已有的文献,来探明儿童的心理机制。由此可见,学障儿童心理研究更加重视实证性研究,而非经验型推断或描述,这说明该领域的研究正逐步走向科学化。

2.新兴的研究方法应用不足

由于特殊儿童群体是个体差异性极大的群体,单一被试研究法正作为适用于特殊教育领域的研究方法逐步兴起,但是该方法在学习障碍儿童心理研究中的运用极为匮乏。在笔者检索到的文献中仅有一篇以单一被试作为对象进行调查,这表明学障儿童心理的独特性及该领域研究的专业性亟待加强。

(五)研究内容分析

1.认知研究成果

本文将学习障碍儿童认知心理分为感知觉、注意、记忆、语言、思维、元认知、认知神经等几个方面,认知研究成果的具体特点如下:

表5 2008 -2013 年五大期刊学习障碍儿童认知研究成果分布表

(1)研究兼具广度与深度,但成果分布不均衡

从表5 可以看出:首先,学习障碍儿童认知研究涉及范围较广,包括儿童认知研究的各个方面,且细节性研究较为深入。例如,在语言研究方面,阅读障碍儿童的相关研究涉及语音、语素、语义、朗读、阅读流畅性等多个方面。相关研究表明该类儿童语音、语素的能力显著落后于普通儿童,[1]语素理解存在缺陷,[2]并且音位意识落后。[3]语言加工缺陷是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重要发生机制,它通过影响识字水平进而影响阅读理解水平。[4]朗读问题主要表现为错误数量更多,而不是表现为错误类型上的特点,在朗读替代错误中,音似、形似、语义及无关替代显著地多于普通儿童。[5]听写障碍儿童语言的研究包括整体字形、整体语义、字形表征、认读及听写等方面,研究表明听写障碍儿童存在认读听写缺陷,形音表征联结的缺陷,[6]词汇加工阶段的整体字形加工缺乏或延迟,[7]字形的整体表征水平不高,[8]在自然加工条件下,无法快速形成整字语义表征。[9]

其次,认知研究在内容上表现出不平衡的特点。首先,关于认知各方面的研究不平衡。其中,语言的研究最多,占24. 7%,其次是记忆的研究,占20.7%,然 后 是 感 知 觉(14. 4%)、认 知 神 经(13.4%)、思维(10.3%)、元认知(9.3%)的研究,对注意的研究比较少,仅占7. 2%,且缺乏专章研究,多为交叉研究,即多与记忆、元认知、思维等等方面相结合来研究。其次,各认知成分研究也表现出分布不平衡的状态。如感知觉研究中,研究较多的集中于视知觉,占感知觉研究的85.7%,对听知觉、触觉等的研究偏少,仅占14.3%;在记忆的研究方面,多集中于工作记忆的研究,占记忆研究的60.0%,长时记忆的研究仅占5.0%;等等。

(2)研究具有层次性,且以高级认知为主

感知觉是学习障碍儿童认知研究的低级方面,所占比重较少,而思维、语言、元认知等较高级的认知成分所占比重较大,且较为深入。其中,在思维方面,研究表明非言语学习不良儿童空间关系推理能力低于非空间关系推理能力,两者存在分离现象;[10]数学学习障碍儿童完成数字线估计任务的精确性显著低于普通儿童,[11]计算流畅性方面存在不足,[12]存在数字加工障碍;[13]在元认知方面,研究结果表明,数学学习障碍儿童不能有效的运用解题策略,估算策略及表征策略,[14]学习障碍儿童理解监测准确性显著低于学优儿童,[15]并且在自我意象、自我调节、策略使用和动机四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均低于学优儿童,同时,缺乏监控过程和检查结果的元认知技能,执行有效性较差;[16]等等。

(3)研究走向科学化,新技术应用加强

近年来,随着实验技术的改进与发展,新技术在学习障碍儿童认知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尤其是眼动仪、事件相关电位(ERP)、脑功能成像技术(fMRI)等技术为儿童认知研究提供技术支持。例如,在视知觉研究方面,张修竹等人采用本顿视觉保持测验(VRT)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非语言障碍儿童的视觉空间认知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17]白学军等采用EyeLink II 眼动仪的研究发现,阅读障碍组与年龄匹配组和能力匹配组儿童在阅读过程中存在注视位置效应,但三组儿童的注视位置效应没有差异;[18]王敬欣等使用镜像反眼跳范式,利用眼动技术在内外源线索条件下考察汉语阅读障碍儿童的眼跳表现,结果发现,只有在外源线索条件下,阅读障碍儿童的正确眼跳潜伏期长于普通儿童,阅读障碍儿童在两种线索条件下的眼跳方向错误率均高于普通儿童,阅读障碍儿童的眼跳平均速率与普通儿童没有差异,进一步支持了阅读障碍儿童的注意和眼跳缺陷可能是导致其阅读困难的共同原因[19]等等。在认知神经的研究方面,程大志,陈春萍等人使用ERP 探讨数学学习困难儿童与正常学业儿童对冲突信息加工的脑机制差异,结果表明数学困难儿童的执行功能不足,主要表现为抑制无关冲突信息能力较差;[20]王恩国,沈徳立等采用ERP 方法,探讨语文学习困难儿童汉字记忆编码过程的特点,研究发现普通儿童组比语文学习困难组有一个更正的晚正成分,语文学习困难组与普通儿童组在加工程度上存在差异,使编码项目的记忆痕迹呈现出不同特点[21]等等。新技术在认知研究中的应用,推动着学障儿童认知心理研究向更科学化、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

2.人格研究成果

人格是个体与其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身心组织,而此一变动缓慢的组织使个体适应环境时,在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念、气质、性向、外形及生理等诸方面,各有其不同于其他个体之处[22]。关于学习障碍儿童的人格研究成果表现出如下特点(见表6):

表6 2008 -2013 年五大期刊学习障碍儿童人格研究成果表

(1)研究成果偏少,研究留白较大

认知和人格是儿童心理研究的两大重要领域,但是笔者在五大核心期刊上检索到的人格研究的文献仅有16 篇,与总体研究成果相比极为匮乏,且研究成果分布较散、极为不均衡、归类较为困难。同时,动机与成就成分的研究成果极度匮乏,需要、意志研究存在空白现象,而这些方面对于学习障碍儿童的教育、发展而言又极为重要。

(2)以学障儿童人格认知层面的研究居多

学习障碍儿童人格方面的研究,较多的偏重情绪认知层面、自我认知层面及社会认知层面等,如研究表明,非言语型学习障碍儿童的情绪认知发展要落后于普通儿童,在情绪面部表情的判别上,对一些消极的情绪面部表情更为敏感,对于复杂面目表情判别较为困难[23]。赵军燕,俞国良等人的研究发现,在自然状态下,学障儿童工作自我概念中消极的自我表征占据优势地位,而在隐匿学习成绩的情境下他们的社会自尊及行为自尊更加积极,并且在高认知负荷的条件下,他们的消极自我表征被激活[24]。也有研究表明,行为类型不同的学习困难儿童在与社会目相应的自我效能感上存在显著差异。[25]

三、展望

(一)加大研究力度,重视均衡发展

首先,鉴于近年来学习障碍儿童心理研究文献量减少的状况,研究者急需将研究重心重新转移到该类儿童的心理研究上,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发现未探明的心理机制,全面把握近年来国外该领域研究出现的新动态,并加以借鉴,以丰富国内研究成果。充分了解学习障碍儿童心理的发展特点,是教育行之有效的重要前提。因而,加大对学障儿童心理研究的力度已迫在眉睫。其次,近年来学障儿童心理研究成果存在不均衡的现象,不仅仅表现在人格研究严重滞后于认知研究,也表现在认知研究内部、人格研究内部的不平衡。因而,在未来的研究中:一方面应该加大对人格的关注,填补近年来需要、意志、成就、动机等方面的研究空白,全面充实人格研究的内容;另一方面,加大并加深认知研究的广度及深度,进一步推广高新技术在该领域中的应用,探明学习障碍儿童的心理机制。尤其需要与一些国际前沿研究接轨,使我国的研究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国际性。以“具身认知”为例,通过检索近年来的五大核心期刊发现,具身认知在学习障碍儿童心理研究中的运用是空白的,急需加强。

(二)丰富研究方法,探索特色研究

量化研究是学习障碍儿童心理研究的主要范式,其中实验法多采用群组实验的方法,且多为实验室情境的研究,因而需要加强对自然情境的实验研究,同时要继续加强调查法、测验法等量化研究方法在特殊儿童心理研究中的运用;此外,质性研究运用较少,需要加强,并探索量化研究与执行研究相结合的研究范式。学习障碍儿童的个体差异性比较大,运用个案研究或单一被试研究可以更好的探明学习障碍儿童个体的心理特点,更好的关注学习障碍儿童的个性发展,但是在检索文献的过程中发现,对单一学习障碍被试进行的研究极为偏少,因而亟待加强。

(三)坚持合作研究,拓展多元趋势

学习障碍儿童心理研究人员的合作趋势加强,并表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进一步地加强与其他学科背景研究者的合作,并进一步突破学院限制、学校限制及地域限制,同时要走出高校,与社会机构、基层学校进行合作。基层工作人员与学习障碍儿童的接触最多,对学习障碍儿童存在的问题有充分了解,可以掌握第一手资料,因而,鼓励他们参与到研究中,才能真正地做到研究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

(四)关注研究客体,深化分类研究

由于学障儿童是一个异质性较大的群体,进一步的分类研究有助于深入探索学障儿童的心理机制,更好地指导实践的发展。通过检索文献发现,近年来对学习障碍儿童心理研究对象的划分越来越细致,各类别的学障儿童的研究文献都陆续出现,但是对学龄前学习障碍儿童及非言语障碍儿童的研究较少,因而在未来的研究中,要进一步深化分类研究,克服种种困难,加大对学龄前学障儿童的心理研究,早发现早干预,抓住儿童早期发展的关键期,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加大对非言语障碍儿童心理的关注,拓展学障儿童心理研究的国际化视角。

[1]李虹,舒华.阅读障碍儿童的语言特异性认知缺陷[J].心理科学,2009,32(2):301 -303.

[2]隋雪,马立波,王彦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语素理解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9(5):93 -96.

[3]买合甫来提·坎吉,刘翔平. 维吾尔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语音意识特点[J].中国特殊教育,2011(11):72 -76.

[4]张妍,刘爱书,张修竹,王凤华. 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语言加工技能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1(12):68 -72.

[5]张婵,盖笑松. 汉语阅读障碍儿童与普通儿童朗读错误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0(2):48 -52.

[6]杨双,宁宁,刘翔平,潘益中. 听写障碍儿童的字形输出错误特点[J].心理科学,2009(2):352 -355.

[7]杨双,宁宁,刘翔平,严云堂,潘益中.听写困难儿童的整体字形加工特点[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4):34 -38.

[8]毛荣建,刘翔平. 汉字听写困难儿童字形整体表征的实验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3(6):87 -91.

[9]杨双,宁宁,杨美玲.听写困难儿童对形声字的整字语义加工特点[J].中国特殊教育,2010(2):53 -68.

[10]俞国良,姜兆萍.非言语学习不良青少年空间和非空间关系推理特点[J].心理科学,2008(4):789 -793.

[11]韩瑽瑽,张静,黄大庆,陈英和.2 -4 年级数学困难与普通儿童数量估计能力的比较[J]. 中国特殊教育,2010(4):47 -51.

[12]张丽莉.学龄前数学学习困难儿童数感研究综述[J].中国特殊教育,2010(1):35 -39.

[13]刘颂.发展性计算障碍儿童的数认知[J].心理科学进展,2008(3):491 -496.

[14]黄大庆,陈蒲晶,陈英和. 数学困难儿童解题策略综述[J].中国特殊教育,2008(9):57 -60.

[15]陈春萍,隋光远,程大志,王李艳.学习障碍者信息加工的ERP 研究[J].心理科学,2009(2):399 -400.

[16]程大志,陈春萍,隋光远.数学学习困难儿童抑制控制能力的ERP 研究[J].心理科学,2010(3):715 -718.

[17]张修竹,刘爱书,张妍. 非言语型学习障碍儿童的视觉空间认知特点研究[J]. 中国特殊教育,2012(2):48 -52.

[18]白学军,孟红霞,王敬欣,田静,臧传丽,闫国利.阅读障碍儿童与其年龄和能力匹配儿童阅读空格文本的注视位置效应[J].心理学报,2011(8):851 -862.

[19]王敬欣,贾丽萍,何立媛,李永鑫.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内外源线索条件下的眼跳[J].中国特殊教育,2013(7):49 -53.

[20]周路平,李海燕.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汉字识别的早期加工:一项ERP 研究[J].心理科学,2011(1):108 -111.

[21]王恩国,沈徳立,吕勇,胡伟,李永鑫,陈海霞.语文学习困难儿童汉字记忆编码的神经机制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2):164 -173.

[22]金瑜. 心理测量[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03.

[23]张修竹,刘爱书,沈悦,张岚.非言语型学习障碍儿童情绪面目表情认知特点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8(8):54 -59.

[24]赵军燕,俞国良,张宝山. 隐匿成绩信息对学习不良少年自我概念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0(2):333 -336.

[25]袁书华.不同行为类型学习困难儿童社会目标和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J]. 中国特殊教育,2009(3):74 -79.

猜你喜欢

阅读障碍儿童心理障碍
爱与职责——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思考
明明的学习为何如此困难?
小学生阅读障碍的成因及矫正对策
睡眠障碍,远不是失眠那么简单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学生阅读学习困难: 教师知多少?
跟踪导练(四)2
跨越障碍
多导睡眠图在睡眠障碍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