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2015-12-27于开锋
于开锋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所,贵州 贵阳 550002)
“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安,粮以土为源”。粮食问题是事关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一定的耕地保有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粮食供给安全最重要的保障。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部、云贵高原东部,地处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地区,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3°31'-109°30′、北纬24°30′-29°13′之间,地貌主体为亚热带岩溶高原地区,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内陆省份,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近年来,贵州全力实施“后发赶超”战略,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与此同时,贵州“耕地—粮食—人口”系统矛盾日益尖锐,粮食自给率下降明显,成为制约区域粮食安全的重大隐患。本文以贵州为例,探讨至2020年区域粮食总体需求量、耕地保有量等问题,并提出可能采取的对策与措施,对促进全省粮食生产、耕地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粮食安全及现状
(一)贵州粮食生产
21 世纪以来,贵州粮食产量在总体上呈现波动中下降的态势。2005年,贵州粮食总产量为1152.1 万吨,2006年受粮食播种面积减少影响减为1038 万吨,减幅10%。此后逐年回升,2009年达到近十年峰值1168.3 万吨,2011年受旱灾影响跌至876.9 万吨的最低值,相比2009年减幅达25%,波幅较大,显示贵州粮食产量极不稳定。2008年每公顷首次突破4000 公斤,2011年因受灾减为2869.8 公斤,最低与最高波幅在28.3%。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相对变化较小,基本维持在300 万公顷左右。贵州粮食产量的波动主要受粮食单产水平变化的影响,而自然灾害是导致单产变化的主要原因。
(二)贵州人口增长和粮食人均占有量的变化
21 世纪以来,贵州常住人口数经历了先减少后增加的“U”型增长,2004-2011年,年末人口数由3903.70 万人逐年减少到3469 万人(见表2),从2012年起出现逐年增长趋势,到2014年,年末人口增至3508.04 万人。随着贵州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快速提高,饮食结构改变、饲料粮需求增加、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等因素的影响,贵州粮食人均消费量呈现线性增长,由2004年的327.38 千克逐年快速递增至2013年的417.16 千克,但仍然低于2012年445 千克的全国人均粮食消费量水平[1]。以上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将直接带动未来贵州粮食消费需求量的急剧增长,对区域粮食安全构成巨大压力和挑战。
表1 贵州省粮食产量有关数据
表2 2004-2013年贵州人口及人均粮食消费量变化情况
(三)贵州粮食进出口量的变化
贵州粮食产不足需,一直呈现净进口状态,且产需缺口逐年扩大。2004年净进口145 万吨,此后几年基本维持在200 万吨以下。从2010年起省外购进粮食量呈现快速扩张态势,至2013年,净进口规模达到446 万吨,占当年粮食需求量的29%。粮食自给率随之逐年下降,2004-2005年省内粮食自给率还能维持在90%,至2013年则降为71%。而在灾情严重的2011年自给率仅为64%,产需缺口达36%(详见表3、图1)。一般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粮食自给率在100%以上,就是完全自给;在95%-100%之间,属于基本自给;在90%-95% 之间,是可以接受的粮食安全水平;一旦小于90%,粮食供求的风险就会增大[2]。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贵州粮食自给率不仅低于90%安全线,且处于较严重的供需失衡状态,粮食缺口较大,粮食安全风险较高。
表3 贵州省粮食产需平衡表 单位:万吨、%
图1 贵州粮食产量与需求量的对比
二、贵州耕地现状
(一)耕地资源数量
贵州省土地总面积1760.99 万公顷,喀斯特地貌占61.9%,山地丘陵占土地面积92.5%,山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的61.7%,丘陵地占30.8%,其余山间盆地(平坝区)仅占全省土地面积的7.5%。人均耕地少,耕地质量低,土地垦殖率高,宜农资源紧缺,人地矛盾突出。2014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显示,耕地面积454.39 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5.80%,比上年度减少0.87 万公顷(13 万亩)①数据来源:贵州省国土资源厅《2014年贵州省国土资源公报》。。为充分保障全省建设发展需要,支持文化旅游、大数据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保障“5 个100”工程、工业“百千万”、贵安新区建设、交通、水利建设等重大工程、民生工程的建设用地。2014年全省建设项目用地18756.49 公顷,建设用地面积增加5.05%,其中耕地占用8267.66 公顷。同时,贵州省积极落实占补平衡政策,切实守住耕地红线,加快推进土地整治工程,全年新增耕地7600.04 公顷,耕地补充主要来自农田整治、宜耕后备土地开发、损毁土地复垦、村庄土地整治、旧城镇、旧厂矿改造和城市土地二次开发等。全省人均耕地面积0.129 公顷,比前两年略降,高于全国人均耕地面积0.1 公顷(见表4)。
表4 贵州省耕地保有量及人均耕地变化情况
(二)耕地资源质量
贵州省地貌的主要特点是石灰石溶积岩,喀斯特地貌遍布全省各地,耕地质量总体偏低,适宜耕种面积小,低产田土比例大,全省中低等地占全部耕地的82%,而且农田地块破碎、坡耕地面积大。坡耕地占耕地面积的46.74%,土地垦殖率达到25.57%,是全国平均水平12.72%的2 倍②数据来源:贵州省国土资源厅《2013年贵州省国土资源公报》。。贵州是中国低等地主要集中分布的四省区(内蒙古、甘肃、贵州、陕西)之一。从近几年贵州省与全国耕地粮食单产的比较可以看出,耕地在质量上的明显差别(见表5),贵州耕地整体生产能力相对较低。
表5 贵州省与全国粮食作物平均单产比较 单位:千克/公顷
(三)粮作比例
粮作比是指种植粮食作物(包括谷物、豆类)的耕地面积占耕地总播面积(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比例,它反映了种植业的结构比例关系[2]。从表6 可以看出,随着一系列支持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的落实,贵州粮食播种面积的不断扩大,粮作比例由2008年的65%逐年提高到2014年的68.5%。
三、2020年贵州粮食安全形势
基于供需两方面的对比来判断贵州2020年粮食安全的总体状况。根据已有数据资料,运用数学建模的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预测。首先确定2020年贵州省粮食需求总量,粮食需求总量由人口总数乘以人均粮食需求量得出;其次预测在一定粮食自给率条件下2020年贵州省粮食及耕地缺口,从而对未来粮食安全及耕地保护形势做出总体判断。
(一)粮食需求量
1.总人口预测。未来粮食消费情况与人口的发展息息相关。人口预测的方法很多,主要有生态足迹法、人口自然增长法、灰色预测法以及回归分析方法等。基于收集已有贵州2004-2014年人口数据,采用回归分析法对未来人口进行预测,得到回归方程如下:
表6 贵州省粮作比变化情况
其中:y 代表总人口数,x 代表年份,R2大于0.9,且sig 小于5%,表示该模型与实际的数据拟合程度较好,模型预测结果有较高精确度,由此可以对贵州2020年的人口进行回归预测。采用前推数年的方法可以得出:2020 贵州年末人口为3830 万人。
图2 贵州省年末常住人口预测图
2.人均粮食消费量预测。同样,基于2004-2013年已有贵州人均粮食消费量数据对2020年贵州人均粮食消费量做出预测。采用EXCEL 软件建立线性预测模型,结果如下:
可见,该线性模型与实际的数据拟合程度极高。经计算得出:2020年,贵州人均粮食消费量为482.96 千克/人。
图3 贵州年人均粮食消费量预测图
结合总人口及人均粮食消费量的预测结果,可以得出,2020年贵州粮食需求总量约为:3830万人*482.96 千克/人=1849.7 万吨。
(二)粮食及耕地供需差测算
区域耕地数量是粮食自给率、耕地生产能力、粮作比、消费水平等因子的函数[3]。贵州的粮食实现供需平衡,存在以下关系式[4][5]:
式中:D 为粮食需求量;r 为粮食自给率;S 为耕地需求量;n 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例;m 为粮食单产(已含复种指数)。在对粮食耕地单产、粮作比例作出预测的基础上,以粮食自给率在90%、80%、70%情况下对2020年贵州耕地需求面积分别进行测算。
1.粮食耕地单产预测。移动平均法既可以用于对时间序列进行平滑以描述序列趋势,也可以对平稳序列进行短期预测。以粮食单产的历史数据为基础,对数据进行平滑处理后,用EXCEL 软件实现移动平均法拟合预测,对贵州未来粮食单产能力进行预测分析。结果显示到2020年贵州可达到的粮食单产能力为3714.26 千克/公顷。
2.粮作比例预测。以粮作比例的历史数据为基础,用EXCEL 软件线性回归拟合预测,结果如下:
模型具有较高的拟合度,可以用作预测,得出2020年粮作比为0.71。
3.粮食及耕地供需差测算。将数据代入式(1),结果如表7 所示。根据以上计算结果可以得出,2020年贵州粮食需求总量为1850 万吨,在自给率为100%、90%、80%、70%情景下,耕地需求量分别为701.5、631.3、561.2、491.0 万公顷。以2014年实际耕地面积为参照,在粮食自给率为70%情景下耕地面积缺口为32.84 万公顷,占2014年实有耕地的7%,完全自给耕地缺口在243 万公顷,占2014年实有耕地的53%。以2013年实际粮食产量为参照,在粮食自给率为70%情景下粮食缺口尚在265 万吨,占2013年实际粮食产量的25.7%。完全自给粮食缺口在820 万吨,占2013年实际粮食产量的79.6%。随着贵州人口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发展争夺资源的竞争日趋激烈,而粮食需求进一步增长,都会产生对耕地新的需求,从而对未来耕地安全保障产生影响,在耕地难以大规模增加的前提下,势必对全省粮食供需平衡和粮食安全产生重大影响。加上自然灾害、粮价波动等不可预知因素,未来贵州粮食形势不容乐观。贵州作为拥有3500 多万人口的省份不可能完全依靠外部市场来保证本省粮食供给安全,必须严守耕地红线,确保适当的粮食自给率,以避免出现严重的粮食危机。
表7 贵州2020年粮食及耕地供需差测算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2020年,贵州粮食需求总量为1850 万吨,耕地需求量为701.5 万公顷,粮食缺口在820 万吨,占2013年实际粮食产量的79.6%。耕地缺口在243 万公顷,占2014年实有耕地的53%,全省粮食供需形势严峻。贵州作为拥有3500 多万人口的大省不可能完全依靠外部市场来保证本省粮食供给安全,必须严守耕地红线,确保适当的粮食自给率,以避免出现严重的粮食危机。
(二)建议
1.加大粮食储备。建立、健全和完善粮食生产和粮食战略储备体系,提高储备粮库的作用和地位,增加对粮食储备的财政补贴,保证战略储备粮的充分及安全,加大基层粮站粮食仓储设施的投入,努力做好仓储设施的维护和建设,施以更加科学的管理[6]。确保区域粮食安全,从容应对可能发生的世界粮食危机。
2.提高粮食单产及复种指数。随着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农田设施的改善和农业政策的激励,贵州粮食单产有继续增加的潜力,但耕地质量的下降对提高粮食单产不利。为此,要实施耕地环境保护,加大耕地综合治理力度,防止耕地沙化、盐碱化、贫瘠化,鼓励农民减少化肥施用量,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少因灾减产,避免粮食产量大起大落。提高复种指数,对发展粮食生产、增加产量,具有重要作用,贵州耕地复种指数尚有一定的提高空间[7]。推广良种良法的应用将极大地发挥增产优势。
3.严格保护耕地。严守耕地红线,确保适当的粮食自给率,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限制耕地占补平衡中的占优补劣行为,提高占用耕地补偿标准。在保证耕地数量稳定的同时提高粮作比例,提高粮食播种面积。制定有效措施扶持省内粮食生产,切实提高农民种粮的比较效益。加大对种粮大户的扶持力度,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落实及加大种粮补贴政策,稳定持续地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不断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政策,降低农业经营风险,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制,解决粮农的后顾之忧[8]。
[1]中国粮食消费需求与供给缺口预测[EB/OL].中国粮油网,http://www.grainnet.cn/zt/forecast.html,2015-03-17.
[2]A.Melissa.Focus on Thailand,Government Takes Lead in Setting Rice Exporter:Cartel Amid Stiff Competition,Low Prices[J].World Grain,2002,(12):20-24.
[3]D.Love,T.Steve,W.MuPangwa.Implementing the Millennium Development Foods Security Goals-Challenges of the Southern Africa Context[J].Physics and Chemistryof the Earth,2006,31(15-16):731-737.
[4]岳秋丽.基于粮食安全的区域耕地压力测算——以江苏省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8):297-301.
[5]夏淼,李双奎,张越,吴清韶.粮食安全下的河南省耕地压力预测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34):89-94.
[6]仝新顺,赵江利.未雨绸缪:中国粮食战略储备不容动摇[J].现代农业,2009,(03):82-83.
[7]赵永敢,李玉义,逢焕成,任天志,王龙昌.西南地区耕地复种指数变化特征和发展潜力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1):100-104.
[8]吴群.中国耕地保护的体制与政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