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互动课堂的多模态化建构策略
2015-12-27袁鑫
袁 鑫
(天津外国语大学 应用外语教学中心,天津 300204)
《跨文化交际》互动课堂的多模态化建构策略
袁 鑫
(天津外国语大学 应用外语教学中心,天津 300204)
在比较多模态课堂教学与传统教学、探讨课堂教学中多模态话语各模态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实现两种及两种以上模态之间协同的策略的基础上,运用多模态研究的相关成果,以《跨文化交际》课程为例,重点阐述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多模态化,以期对互动课堂的多模态化建构有一定的启示。
互动课堂;多模态;课堂教学
一、多模态教学形式与课堂教学
模态指交流的媒介和渠道,如语言、音乐、图像等符号系统。多模态是符号编码意义的实现形式从单一转变为多渠道、多媒介,是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如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模态是人们日常交流常见的话语模式,是主观与外部客观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日常交流中的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肢体语言等,都是交流中的媒介编码。国内很多专家和学者对多模态的交流方式进行研究,如朱永生(2007:85)强调了多模态交际方式的重要性,指出应将语言与声音、动画等其他意义的资源进行整合,不仅可以是语言系统发挥作用,而且还可以在这一过程中,使其他符号系统产生相应的效果,从而使话语分析更加丰富准确。还有学者关注多模态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胡壮麟(2007:8)分析了多模态化符号学研究的重点,课堂教学中的多模态化应用与识读实践,以及培养多元读写能力的重要性等。张德禄(2009:20)指出:“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在多模态话语交际的框架下,对模态的选择可以:(1)为外语教学提供尽可能真实的教学情景和便利条件,提高教学效率;(2)为外语教学提供辅助条件,提高教学效率;(3)为多模态话语交际提供多通道话语意义的表达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基于多媒体、多模态技术的使用迅猛发展。在这一大趋势背景下,不同社会文化相互渗透,文化的更新也越来越快。多元文化不仅仅是一个概念,而且它也为多领域、跨学科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在多元文化的这种引动功能下,新媒体技术广泛应用,其应用方式使课堂教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传统的以语言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板书+ppt、文字+图像+声音等全新的多模态的表现形式。多模态化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也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课堂上利用ppt同时进行视觉和听觉模态,语言已经不再处于中心地位(钱秀娟,2011:220)。语言教学已不再是仅依靠一种感官进行,而是在两种或者多种感官同时作用下进行。在这种状态下,意义不再局限于一种符号系统,而是成为不同模态的话语,成为实现了话语意义的符号系统。多模态运用于课堂教学,使授课形式更加灵活,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巩固,因而强化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借鉴多模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新媒体技术在语言教学中的运用进行解读,以《跨文化交际》互动课堂为观察语料,重点探索如何将多模态间的交互作用及表现形式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从创造性和批判性这种新的视角来实现课堂的多模态化。
二、《跨文化交际》课程中的多模态化建构
如何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建构课堂多模态化,改变传统教学的一元模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效能,这至关重要。
1 《跨文化交际》课堂多模态化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高校学生存在着各种各样、不同程度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未能深入理解文化精神赋予的真正内涵及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强。总的来说,他们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差,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例如,对中国传统文化没有清晰的认识,或对东方的文化身份不能完全认同等,他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比较陌生,无法用外语准确表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在跨文化交流中无法实现本国文化的正迁移。一旦与西方人打交道,常会出现尴尬局面,这样一来阻碍了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高校教学与社会实际相脱节,教育不能与社会相联系,只是向学生灌输书本上的死板知识,忽略了社会的实际需要和当代中国文化更新的问题。加强综合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利于我们结合外部环境和现实条件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从而提高他们的就业率,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高校人才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和任务——促进中西文化交流。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以及互联网等先进技术的普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形式日益多样化,并呈现出新的气象。中西文化交流活动在各个层面展开,并且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这就要求高校人才具备足够的综合人文素养,他们一方面要学习、借鉴和引进西方先进的文化,另一方面,他们还承担着弘扬中华文化的重任。更应在新形势下的文化建设中积极倡导高尚的道德精神和人生境界,人文文化的建设要体现“以人为目的”的精神,确立“人本身是人的最高本质”的人类解放意识(阎孟伟,2011:21)。把西方文化与中华优秀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一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新中国带到世界各地。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因此,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也是分不开的。为了让中国的大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并很好地进行中西文化比较和对比,高等院校英语专业多数都会开设《跨文化交际》这门课程。如何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掌握更多的文化理论,并很好地与实践相结合呢?这些问题是《跨文化交际》这门课程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为了实现中西方跨文化交流,《跨文化交际》互动课堂需要运用多媒体辅助的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效果。此外构建多模态化的《跨文化交际》课堂教学也是使学生真实体验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并努力寻求解决文化冲突策略的过程。
2 多模态化《跨文化交际》课堂教学的优势
我们可以从教学方式和手段、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课堂交流方式、课堂活动、教学流程、教学理念等多个角度对《跨文化交际》多模态化互动课堂进行分析。运用多模态化的课堂的确比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更具优越性,其优势在于教师和学生均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不仅能够很好掌握ppt制作,而且在课堂中的讨论互相沟通、共同促进、活跃课堂气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视频、音频,小组成员讨论录音,多角度地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帮助学生体验真实生活,引起学生共鸣,能够灵活应用文化,使文化跳出教科书,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具体来说,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比,多模态化的《跨文化交际》互动课堂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不仅仅是教师单向教授,而是借助ppt和网络技术等,运用直观的手段增加学习材料的真实性;从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角度看,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而在多模态化的课堂中是以学生为主体(顾曰国,2007:10)。在课堂教学活动和方式方面,传统课堂活动主要由教师组织,而在多模态化的课堂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能够通过自命题陈述、学生之间的讨论、角色扮演,以及采访等双向互动的形式进行学习,自己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一方面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也强化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在完成课堂作业方式方面,传统的教学以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为主(董艇舰、吴玉侠、臧志辉,2002:23),而在多模态化的课堂中,除了运用传统教学的方式外,还鼓励学生自己制作ppt,使学生在制作ppt过程中,深入理解并形象地掌握知识,同时寓教于乐,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这样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都能得到充分发挥;在教学流程方面,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比较单一的模式,多模态化的课堂教学更具灵活性和可逆性,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利用多种表演、对话、采访、图像、声音等多种形式解决问题,其学习潜能和情感因素能很好地参与其中;这样一来教学流程灵活多样,并具有可逆性,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实现立体教学,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技能及综合技能都能得到提高;在教学目的方面,传统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掌握文化知识,而多模态化课堂教学的目的是运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技能;在教学理念方面,传统课堂教学的教学理念是以增进学生的文化知识为重点,而多模态化课堂的教学理念是运用语言表达、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起来(韩晓玲,2002:30),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不断汲取中国文化知识的营养,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同时为学生营造跨文化交际氛围,帮助学生真实地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技能,进而使语言成为跨文化交际、传播中国文化的工具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推动力。
多模态化互动课堂的优势
三、多模态化的《跨文化交际》互动课堂建构的可行性策略
多模态化的《跨文化交际》互动课堂归根结底是一种交际式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在一个活动中把不同符号模态都调动起来,语言、听觉、视觉,或借助图片等模态,在特定范围中构建意义(张娜,2011:110)。这种模式融入教学实践中将帮助学生创造性加批判性地运用现代技术,学习文化知识、掌握文化交流技能。具体教学策略如下:
首先,借助语言手段。多模态化的《跨文化交际》互动课堂导入可以采用灵活的方式,启发式的教学策略,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如从某种语言现象说起,提问、设置悬念、讲故事等。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集中注意力。课堂的导入非常重要,特别是《跨文化交际》这门课,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要求,为新知识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而且还应该包括文化教学,通过教学使学生首先树立中国文化的意识,逐渐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等产生兴趣。通过中西对比,既传授了英语国家的语言知识、文化特征、制度习俗等方面内容,又加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从而提升了学生对中国文化的重视程度,久而久之为学生奠定深厚的文化根基,提升学生实际的交际能力。
其次,运用声音符号。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可采用歌曲、录音、在播放ppt时设置声音、动画效果以及视频对白等多种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更愿意融入到多维的语言环境中,借助多媒体软件,轻松学习(顾湘芬,2013:220)。在《跨文化交际》课堂中,教师可以有意识的输入中国传统文化,例如彰显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的秦始皇陵兵马俑、长城、及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戏剧、书法绘画、中医、武术、民俗等,把中国文化融入到外语教学课堂中,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以及中国文化的外语表达,通过进一步的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和反馈,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再次,运用视觉效果。影视资料是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形式,通过立体式的导入,突破了传统的课堂以口头或板书为主的局限,使教师的表述更为充分,而且使用视觉模态能够提升学生大脑的思维判断能力,更好的理解视频所表达的意图,进而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留下深刻印象。教师可以把国外一些开放的、优质的教育资源,比如TED(TED教育频道)推广到课堂,结合实际教学内容,有机组合知识点,提高多媒体辅助的外语教学的课堂效度;也为学生提供最前沿的学习资源,拓展了国际视野。
四、结语
《跨文化交际》互动课堂的多模态化与当前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趋势相适应,同时也是利用信息化时代的优越资源,将现代化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点,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多模态话语模式下,《跨文化交际》互动课堂以学生为本,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努力促使教学情境的真实化,将文化教学提升到一定高度,增强大学生的跨文化敏感性。尤其是外语类院校,利用自身的优势,借助丰富的外语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语言媒体和非语言媒体,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在文化中学习语言,在语言中学习文化,合理利用各种超文本资源。在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提升高校的文化软实力。
[1]董艇舰, 吴玉侠, 臧志辉. 多媒体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J]. 河北工业大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2, (3): 22-23, 26.
[2]顾湘芬. 多模态英语教学中的课堂互动——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案例[J]. 时代教育, 2013, (23): 220-222.
[3]顾曰国. 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 外语电化教学, 2007, (2): 3-12.
[4]韩晓玲. 寓语言教学于文化教学——外语教学改革之我见[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12): 29-30, 56.
[5]胡壮麟. 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7, (1): 1-10.
[6]钱秀娟. 多模态话语在研究生导师课堂教学中的体现[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6): 220-221.
[7]阎孟伟. 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宜的现代文化[J]. 嘉兴学院学报, 2011, (4): 19-24.
[8]张德禄. 多模态话语理论与现代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 外语教学, 2009, (4): 15-20.
[9]张娜. 多模态化的意义构建[J]. 剑南文学, 2011, (11): 110.
[10]朱永生.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 外语学刊, 2007, (5): 82-86.
This paper aims at analyzing the multi-mode classroom teaching in contrast with the traditional approach, studying the interaction of various modes in the multi-mode teaching, and realizing the synergic strategy between two or more modes. Taking the course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for example, the paper emphasizes the multimodalization in classroom teaching to provide certain enlightenmen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active multi-mode teaching.
interactive teaching; multimodality; classroom teaching
H319.3
A
1008-665X(2015)05-0047-04
2015-07-10
袁鑫,女,讲师,博士生,研究方向:英语教育、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