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著作中的话语、语体及文体
——《话语的社会性与政治性阐释》评析

2015-02-11田海龙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杨敏政治性语体

田海龙

(天津外国语大学 语言符号应用传播研究中心,天津 300204)

学术著作中的话语、语体及文体
——《话语的社会性与政治性阐释》评析

田海龙

(天津外国语大学 语言符号应用传播研究中心,天津 300204)

由于对话语研究感兴趣,任何冠以“话语”的书籍都成为我阅读的对象,尤其是《话语的社会性与政治性阐释》(杨敏,2015,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①这本书有“话语”、“社会性”和“政治性”这些字眼吸引眼球,更是在网上有卖之后便立即放入购物框,并在快递员送达之日挑灯夜读。然而,之后数月被它搅动的心情却难以平静,终下定决心,写下下面这些文字,算是学术书评也好,算是读后感也罢。

《话语的社会性与政治性阐释》受到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支持,汇集了书的作者过去十年“专注于话语符号和语篇的社会性和政治性的解构与阐释”(见该书前言)的研究成果。全书正文共7章,另有引言和结束语。第一章,“语篇分析方法篇”,第一节简要介绍了语篇的结构主义分析、功能主义分析和批评式话语分析等“语篇分析的不同策略”(p. 4),第二节介绍了雅格布森的一些语言学说,主要是关于诗学的词义对等结构的论述,第三节回顾了书作者求学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心路历程。第二章,“超个人话语建构篇”,分析了中国运动员从20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初50年间的获奖感言,并将这些分析结果与美国运动员的获奖感言相比较,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评价系统中组成态度系统的三个方面(情感、判断、鉴赏)发现这些获奖感言的语义特征,并将这些特征与国家认同、集体认同和个人认同联系起来,说明中美运动员获奖感言的不同与这两个国家不同体育管理机制的联系。第三章,“语言政策篇”,第一节回顾了中国外语教学政策在过去一个多世纪的变迁历史,第二节通过观察中国孔子学院和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的操作策略讨论了国家认同问题。第四章,“批评式话语分析篇”,第一节通过对奥威尔小说《动物农场》进行话语分析,讨论了语言在权力运作中的鼓动作用、强制功能、误导功能以及塑造功能,第二节通过介绍伯顿运用及物性多种过程选择模式对普拉丝小说进行的分析,评述了女权主义文体学。第五章,“法律篇”,由5小节组成,前4小节分别对立法语篇的逻辑功能、文化语境、人际功能、语篇功能所体现的权力意志进行分析,第5小节讨论了法律话语符号的翻译问题。第六章,“政治篇”,论述了从语用学角度和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政治语篇的相关问题,前者包括预设、暗指及复调等概念,后者涉及身份、语言习性、谩骂语及标准化等概念。第七章,“教学篇”,第一节是一个运用功能语法对一篇课文在语境、主位结构、及物性结构、人际意义及衔接手段五个方面进行语篇分析的案例,第二节讨论了美学的一些原则介入外语教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以上这些对该书内容的介绍,不是写这篇书评的动力。书中各章内容早已发表在各学术期刊,个别章节(如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还在两个期刊重复登载(杨敏, 2012a,2012b),因而也并非值得在这里介绍。这些已刊载过的文章在该书重印,虽未遵循学术惯例给出出处,对原出版单位及合作者(有的文章第一作者并非该书作者)也未致谢,但它们在本书中仍可见其“文”的印迹。每次阅读,都有“本文”、“本论文”的字样印入眼帘,难免产生手捧着阅读的不是一本装桢良好的书的感觉。在第一章第二节就有“本文(下划线为本文作者所加,下同)主要介绍雅各布森的诗学词语结构对等学说”(p. 12),在第二章第一节也有“……本文即对此关注的响应”(p. 26),第二章第二节“因此,本文意在于通过对语言的研究,来发现语言实践中的各种认同层次”(p. 47),再有就是“本论文拟从概念功能……”(p. 104),“本论文仅讨论立法语篇的文化语境的权力显示”(p. 111),恕不一一列举,但“本文”的出现很难让人感到该书是用心之作。

将已发表的文章重新编撰,形成主题突出的文集,并非不可,而且对不易找到这些原文的读者来说也很必要。这方面的成功之作比比皆是。例如,范柳文将其15年的研究成果编成主题文集,取名《话语与实践:批评话语分析的新工具》(van Leeuwen,2008),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这种编撰并非难事,因为书中内容都是同一作者的成果,彼此都有内在的联系,如韩礼德《作为社会符号的语言》一书那样,由一个在题目中体现的主题相连接(Halliday,1978:1)。以此为基础,做些文字的调整,写一个翔实的、统领全书的前言和令人信服的结语,基本就可以成书了。但是,该书恰恰在这些最细微的、最基本的环节弄出天大的事情。

先看该书的前言。这只有两段文字的前言,与其说是前言,倒不如说是后记,而它的真正作用也被“引言”所代替。在这篇题为“话语的社会性和政治性”的引言里,理应成为论述重点的应该是该书的主题,即题目中体现的“话语的社会性和政治性”。然而,表述这一主题的文字只被提及两次,一次是在论及“话语符号依赖社会而存在,反过来,社会依靠话语符号维持和进步”(p. 2)之后,指出“因此,话语符号不可避免地带有社会的各种属性,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属性是社会性和政治性”(p. 2),另一次是在介绍该书运用各种理论“阐释话语符号、文本和语篇的社会性与政治性”(p. 3)。提及不多,不是不足,问题在于该“引言”中许多缺乏逻辑连贯的表述,许多突然蹦出的没有任何界定的术语,使人无法捕捉该书作者所谈“话语的社会性和政治性”究竟意指何物。例如,在读到“另外,话语符号在承担为人类传情表意的任务的同时,还随着人类社会的实践发展而发展”(p. 2)时,实在无法在前文中寻到“话语符号”的踪影;如果在“另外”一词的指引下,猜测“话语符号”可能与前文的“语言符号”为同一概念(p. 1),又不敢相信如此重要的概念相互混用,不加任何的说明和界定,便可以出现在这样一部学术著作之中。这种术语混用的现象在这只有三页长的“引言”中不止一处,下面这句话也给读者造成理解困惑:“2000年以后的符号语篇学和语篇分析倾向于对话语符号和文本进行阐释……”(p. 3)。读到这里,如果想了解2000年以前的“符号语篇学”是怎样一种情况,那么你会在前文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找不到“符号语篇学”这个术语,何谈关于“符号语篇学”的任何论述。

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引言中尽管没有说明何为“话语的社会性和政治性”,该书作者在“结束语”中还是作了基本的交代:

对于语篇和话语符号的政治性,笔者从国家认同、语言与权力、法律性等几个角度入手,…… 分析了中国运动员不同时期的获奖感言,中美运动员获奖感言的对比,中英两国的立法语言,政治寓言小说《动物农场》等,认为语言不是一种透明的交际工具,它是带有意识形态的权力符号,体现国家的权力意志、法律的制度意识、人与人之间的阶层等政治性。

对于话语符号的社会性,笔者认为上述所有的语料在展示政治性的同时,也展示了社会性。因为,政治存在于社会里,如果有政治性,则必有社会性。此外,笔者用两篇阅读教学的语料,详示了语言的美学社会特征。这说明,语言可以有社会性,未必有政治性。(p.196)

读者终于看到该书作者撩开了“话语的社会性和政治性”的神秘面纱。然而,这种阐释来的太晚,也太单薄。如果这一结论性阐释在前面第2~7章的每一个小节最后的“结语”部分都能够突出一些,具体一些,明确一些,而不是像该书这样将发表的论文原封不动的编入该书,该书“结束语”中这种阐释就不会过于简单和苍白。或许,该书作者编撰该书在精力消耗方面奉行了省力原则,但这不仅无法筑牢“结束语”中所述结论的基础,而且还动摇了读者对该书作者认真做学问精神的认同。在第三章第一节关于“中国的外语教学政策百年史观”的论述中,作者谈到三点需要解决的问题:(1)中学英语基础知识薄弱,尤其听说技能基础不牢,词汇量要求较低……;(2)英语正像前副总理李岚清1996年6月28日讲话所指出的那样,费时多,效率低……;(3)因循守旧与一味照搬两种极端思想并存(p. 60)。殊不知,这三点问题是作者上世纪90年代末发表论文里的内容(杨敏,1999)。将这些16年前发现的中国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原封不动的写入2015年1月出版的书里,用话语研究中的“再情景化”的理论(van Leeuwen,2008:3-22)来解析,其产生的话语新义就是当下的中国英语教学仍然存在这些问题。这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这种编撰上的偷懒不可避免的与做学问的认真程度联系起来。

将原发表论文原封不动的编入该书,还有一个不好的结果,就是无法形成该书在内容上的整体连贯。根据韩礼德和哈桑的观点,内容的连贯需要由衔接手段来实现(Halliday & Hasan,1976)。但是,该书的每个章节之间没有任何形式上的衔接,尤其是第五章,前4个小节的引言都是原文照搬过来,如出一辙的形似(p. 104,p. 111,p. 119,p. 129),没有任何的调整,不仅出现大段的重复,而且这几个小节的内容无法实现逻辑联系,更形不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应用 “前指”这些衔接手段,将原有的行文稍加调整,写成“在上一节从概念功能的角度探讨立法语篇的权力意志之后,这一小节从人际功能的角度探讨立法语篇的权力意志”这样的文字,各小节的连贯性便可增强一些。然而,这样做会增加编写的精力投入,尽管会显得认真一些。

说作者在编写该书时对原先发表的论文没有任何调整也未必完全符合事实。第七章第一节的标题就作了改动。原文的题目是“阅读教学中功能语法语篇分析模式的尝试性应用”(杨树臣、杨敏,2004),在编入该书时该题目变成了第一节的题目“话语符号理论在阅读教学上的介入”(p. 177)。这种改动不仅和下一节的题目“哲学思维对英语教学的渗入”(p. 184)相对应,而且也突出了该书“话语”这一主题。可惜的是,这种改动只是针对题目,而非原文内容,以致第七章第一节的全部内容都和以前发表的论文内容完全一样,不仅造成这一节题目与内容的脱节,而且造成对读者的误导。被题目吸引而来的读者在这一小节找不到任何涉及“话语符号理论”的论述,甚至连“话语符号理论”这几个词在这一节中都不曾见过,更不用说这个理论如何介入阅读教学了。或许该书作者认为改动一下题目就可以突出主题了,所以才在书最后只有一页篇幅的“结束语”中极其概括的回答了什么是“话语的社会性和政治性”这个该书的核心问题。

至此可以看出该书编撰过程中对已发表论文的处理以及对前言和结论部分的撰写,都过于草率,这直接导致了该书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然而,这还不是问题的全部。该书在规范性方面的草率达到了令人无法将其归属于学术著作的程度,尽管它的封面印有“学术之光文库”字样。

例如,参考文献中(pp. 197-207),有的专著书名后面标有“[M]”,有的没有;文章标题后面有的标注“[J]”,有的没有。可能是因为最初发表在文学类期刊的内容编入时没有作相应调整的缘故,第四章第一节的文中夹注与其他章节的文中夹注格式完全不同。即便是其他章节中的夹注,在文中出现了的在参考文献部分也找不到,如van Dijk 1990(p. 29),Litosselitil 2002(p. 29),王铭玉、宋尧(p. 27)、李发根 2006(p. 34)在参考文献中都没有列出。在第三章的两节中甚至连夹注也没有,在引用别人观点时没有给出任何出处。该书中这种前后所指混乱、随意和不一致的现象还涉及到内容的精确性,如第二章第一节中有“在上一章的2.4中”(p.34)的指示,但该书第一章根本就没有“2.4”的标识;同章同节还有“根据前文2.2,国家认同既包括对政治的认同,也包括对同胞和文化的认同”的表述,但“2.2”中根本就没有“国家认同”的内容,倒是随后的“2.3”有这方面的内容。再如,第45页,“从图1可以清楚地看到”,但是上面的表格明明标着“表1”,这一混乱在下一页才被纠正。至于录字造成的错误,更是比比皆是,如把“指导分析行为”写成“知道分析行为”(p. 10),把“对语篇分析进行指导”写成“对于偏分析进行指导”(p. 10),把 “德里达”写成“德立达”(p. 42),把 “边读边检验”写成 “便读便检验”(p. 177)。以上这些例子只是该书存在问题的冰山一角,但这些已对著作的学术规范有足够的破坏作用。

其实,所有这些问题岂能是一个“草率”所能了得?也不是什么认真不认真所能归咎的。作为学术书评,我们无意将一本书的编撰与学术氛围的浮躁和浮夸捆绑在一起说古道今。但是,作为学术活动的参与者,我们应该明白,学术著作是一种话语(discourse),也是一种语体(genre)和文体(style)(Fairclough,2003)。作为话语,学术著作具有公共话语的特征,应该建立在说理的基础上,对某个问题有所说明,而不应该像私域话语那样以情感为纽带自言自语。学术著作是语体,强调它与日记的语体、广告的语体、喊口号的语体在语体结构和规范格式上有天壤之别。说它是文体,则表明它的行文和字里行间体现着作者的风采和特质。认识到这些,以上评析的问题或许就可以避免,而且,在以“语篇分析方法篇”为题的第一章里也就不会出现“求学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回顾”的内容,不会将“通过说情上研究生”(p. 20)这类内容与语篇分析的理论和方法相提并论,而可能将这部分内容从著作的正文部分移出,以“后记”的形式置于书后。

注释:

① 这本书的版权页标有两个出版日期,一个是“2014. 10”,一个是“2015年1月第1版”。

[1]Faiclough, N.Analysing Discourse: Textual Analysis for Social Research[M]. London: Routledge, 2003.

[2]Halliday, M. A. K.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s: 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and Edward Arnold, 1978/2001.

[3]Halliday, M. A. K. & R. Hasan.Cohesion in English[M]. London: Longman, 1976.

[4]van Leeuwen, T.Discourse and Practice: New Tools for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5]杨敏.孔子学院与塞万提斯学院发挥国家认同功能之比较[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a, (6): 74-79.

[6]杨敏.孔子学院与塞万提斯学院之比较——中国文化的现代意识与西班牙文化的后殖民主义[J].当代外语研究, 2012b, (3): 155-158.

[7]杨敏.世纪回眸:中国英语教学百年史观[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1999, (1): 1-5.

[8]杨树臣,杨敏.阅读教学中功能愈发语篇分析模式的尝试性应用[J].外语界, 2004, (2): 41-44.

2015-07-10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及其与国际学术话语的交流策略研究”(14BYY070)

田海龙,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社会语言学、话语研究

猜你喜欢

杨敏政治性语体
杨敏:学以致用,行以致远
把牢信访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The 266-nm ultraviolet-beam generation of all-fiberized super-large-mode-area narrow-linewidth nanosecond amplifier with tunable pulse width and repetition rate
用“东方红”和“新锋尚”诠释少先队政治性与儿童性——东方红小学少先队品牌建设两例
嵌入与功能整合:社会组织党建的“政治性-社会性”二维分析
艺术与政治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语体语法:从“在”字句的语体特征说开去
无心炫富有意攀比,富姐“拉仇恨”惹来杀身之祸
语体转化的量度与语体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