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电工程移民经济生产适应性研究

2015-12-26陈为西

水力发电 2015年9期
关键词:适应性移民生产

陈为西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0014)

水电工程移民经济生产适应性研究

陈为西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0014)

考察水电工程移民生产适应性对移民安置政策的完善和移民问题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云南省已搬迁安置移民搬迁前后生产环境、生产方式的差异以及不同安置方式、不同安置时间和不同年龄段的移民对生产的适应性进行考察后认为,已搬迁移民总体上适应当前生产环境及生产方式,并对未来经济发展抱有信心,但生产适应仍是一个长期过程。

水电工程;移民;生产方式;生产环境;适应性

0 引 言

移民安置关系水电工程成败,移民生产生活水平是检验移民安置成功与否的关键,移民生产水平的恢复与提高是移民安置的重要保证和移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移民在丧失原有的生产资源、社会资源,改变了以往的生产方式,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后,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适应经济生产方式和生产环境的变化。只有增强移民经济生产的适应性,才能逐渐恢复、提高其生产和生活水平,慢慢融入到安置区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中去,真正实现政府提出的“迁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安置目标。水电工程移民属非自愿性移民,其动迁具有强制性、彻底性的特点[1]。因此,不仅要重视移民经济生产的适应性,还要从移民的角度对其经济生产的适应性作出评价。

生产方式的适应性主要是了解移民生产经营活动状况,包括搬迁前后种植结构、劳作方式及非农经营状况。同时,还要了解移民对未来经济生产发展的认识和信心程度。本文从移民主体的角度,探讨了不同年龄段、不同搬迁安置方式和搬迁时间的农村移民,在经济生产适应过程中表现出的差异。

1 研究背景

2014年,云南省水电移民搬迁安置65 873人。为使移民得到妥善安置,云南省在移民安置工作上作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16118”安置方式。因此,以云南省为例考察水电移民生产适应性,对于完善移民安置政策,探讨移民搬迁安置工作规律,深化水库移民问题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资料来源于笔者从事水电站移民安置独立评估工作中所获得的样本数据。在样本数据库的基础上,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从中抽取120份样本,样本涉及云南省普洱、临沧9个县区;从安置方式上看,包括就近后靠、外迁集中、大农业安置和逐年补偿安置。

2 移民搬迁安置前后经济生产的客观差异

2.1 种植结构

搬迁安置前,67.32%的移民主要种植橡胶、咖啡、茶叶、芒果、甘蔗等经济作物,32.68%的移民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搬迁安置后,由于安置区资源、气候等条件的限制,只有28.00%的移民种植橡胶、咖啡等经济作物,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的移民达到65.46%。同时,6.54%的移民开始探索学习种植烤烟等适合安置地气候特点的经济作物。橡胶、咖啡等经济作物种植比例急剧下降,原因在于水库蓄水导致原来适合种植热带、亚热带植物的江边地带土地被淹没,大量的早年靠近江边种植的橡胶因水库蓄水而砍伐,剩余的因种植较晚,加之气候环境与江边比较差,故而经济作物减少。

2.2 生产方式

种植结构和从事行业的变化导致移民生产方式的变化。一方面,移民征地搬迁前后种植结构发生变化,粮食、经济作物与水果的种植在劳动强度、劳动技能的要求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2]。另一方面,移民搬迁安置后,剩余土地及部分配置资源较征地搬迁前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大量劳动力从土地中被解放出来,这些原本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在安置地因缺少传统农业生产的生产资源不得不投向第二、三产业,此部分移民生产方式变化程度更大。据调查,72.33%的移民认为搬迁前后生产方式差异很大或比较大,只有20.05%的移民认为差别不大。

2.3 社会网络

基于亲缘、地缘、业缘建立起来的农村社会网络,对农村的经济生产,尤其是对农村家庭副业生产有较大影响。以小农生产为基础的家庭副业生产,在技术扩散、财务支持、服务或产品供求等方面很大程度上仍依赖于传统乡土社会关系[3]。这种非正式的社会网络,通过邻里间互助的形式,通过非正式的借贷、交换、生产技术的沟通等应付贫困。这种社会网络中流动着大量的现金、物资和劳务,在一定程度上能替代政府给予的补贴。移民在搬迁后,邻里之间这种多功能的无形社会网络遭到破坏。能否重建类似的社会结构和网络,对移民经济生产的适应性具有重大意义。

3 移民对经济生产适应情况

3.1 不同安置方式移民存在差异

以糯扎渡水电站为例。该水电站生产安置方式采取以有土安置为基础的大农业安置和以逐年补偿为基础的综合安置方式,不同安置方式的移民生产适应情况存在差异,调查结果见表1。从表1可知:

表1 不同安置方式移民生产适应情况 %

(1)就近后靠安置移民生产适应情况最好。因安置地与原居住地距离较近,生产方式、种植结构、社区关系等影响相对较小,移民搬迁安置后生产适应性相对较好,不适应仅占6.44%。

(2)移民外迁安置是因原居住地受电站影响,人口、资源、经济与环境关系失衡,不利于移民的后期发展和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将部分移民引向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劳动力相对缺乏,生存环境相对宽松,经济、社会相对较发达的地区的安置方式。外迁安置有利于实现人口与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率,为移民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因移民外迁安置地远离原居住地,经济生产方式、种植结构等或多或少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容易造成移民生产的不适应,不适应占8.72%。

(3)大农业安置方式。以有土安置为基础,移民的经济基础仍然是土地,生产方式仍然以农业生产为主,生产方式未发生变化。93.37%的移民适应或一般适应搬迁后的生产,6.63%的移民不适应。采取大农业安置的移民,其生产方式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仍以农业生产为主,但因农业种植结构发生变化,移民原来的种植经验和种植技术不再适用,故仍有部分移民对目前的经济生产不适应。

(4)逐年补偿安置是以农村移民被征收耕地实物量为基础,以审定的耕地亩产值为标准,将实物转化为货币的形式,对失地移民定期发放补偿费的安置方式[4]。与大农业安置相比,逐年补偿安置最明显的区别在于移民土地配置量大大减少,这也就意味着选择大农业安置的移民可能面临很少的土地或无地可种的境地,释放出来的劳动力转而从事第二、三产业,这种短时间内生产方式的大变化导致移民对经济生产的不适应。10.0%的移民不适应,35.56%的移民适应性一般。

3.2 搬迁安置时间越久的移民生产适应性越高

搬迁时间越长的移民对经济生产适应性的主观评价高于搬迁时间较短的移民,移民经济生产的改善及适应程度与移民迁入时间正相关,表明移民经济生产状况要经历一个初步适应一基本适应—完全适应的过程[5]。迁入时间长的移民由于基本乃至完全适应了安置区的生产、生活环境,又有一定的经济物质储备,可以合理安排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比例,也可以从事工业、商业和其他副业活动,经济改善程度十分明显。而近期迁入的移民对新的生产方式还不太适应,收入结构比较简单,加上故土难离的思想在初期移民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不能一心一意搞生产,影响了其经济生产的适应程度。不同搬迁安置时间移民生产适应情况见表2。

表2 不同搬迁安置时间移民生产适应情况 %

3.3 不同年龄移民的生产适应情况

移民年龄与生产的适应性成反比,年龄越大的移民对生产适应性越差,30岁以下的移民对生产的适应性最高。30岁以下移民虽多生活在农村,但区别于世代耕种的祖辈,往往是以“亦工亦农”“半工半农”的形式参与经济生产,甚至并不参与农业生产[6]。因此,这部分移民在征地搬迁后,对于新的安置地的生产适应性最高。45岁以上移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及对即成生产方式的惯性最高,该部分移民对生产方式的改变充满恐惧。征地搬迁后,对安置地的生产适应性最差。有26.67%的移民明确表示不适应,认为适应性一般的占32.56%,能够适应的占42.77%。不同年龄移民生产适应情况见表3。

表3 不同年龄移民生产适应情况 %

4 调查结论

4.1 移民对当前经济生产总体适应

安置后移民已逐步适应安置地的生产方式与生产环境。65.83%的移民安置后在自己的努力及安置区原居民的协助下,适应或比较适应安置地的生产方式与生产环境;20.75%的移民表示对当前的生产方式和生产环境的适应性一般;13.42%的移民觉得不太适应或不适应。不同安置方式、不同安置时间、不同年龄段的移民群体在生产适应性上表现出差异。就近后靠、大农业安置、安置时间较长、年轻的移民群体经济生产的适应性更强。

4.2 对未来生产发展充满信心

从调查数据看,大部分移民并没有因生产环境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和暂时的适应困难,而丧失对后期发展的信心。69.43%的移民对搬迁安置后家庭经济生产的发展、收入的提高有信心或比较有信心;11.68%的移民对未来的生产发展信心不大或没有信心;18.89%的移民对未来的生产发展情况说不清楚。此外,调查结果还显示,绝大多数移民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90.82%的移民开始自力更生,寻求各种致富途径。移民主要通过外出打工或就近务工(占29.57%)、种植经济作物(占35.62%)、种植粮食(占18.49%)、饲养家禽(占7.14%)等途径来提高收入,仅有9.18%的移民从来没想过或不知道怎样改善生活,提高收入。

4.3 生产适应是一个需要多方努力、长期的过程

经济生产的适应过程是一项复杂的全方位的系统工程,要求移民的生产方式、经济行为模式的全面转化。由于发展经济生产的环境变化较大,学习新的生产技术有一定难度,加上移民自身的期望值高等原因,移民经济生产的适应性将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这项复杂的工程需要移民、企业、政府等各方共同努力。对资源匮乏地区,应积极考虑增加就业机会,加强移民的技术培训,促进劳动力的转移。对资源相对丰富地区,应结合后扶,做好产业规划,积极引导移民将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

[1]风笑天. “落地生根”—三峡农村移民的社会适应[J]. 社会学研究, 2004(5): 26-27.

[2]雷洪, 孙龙. 三峡农村移民生产劳动的适应性[J]. 人口研究, 2000, 24(6): 51-52.

[3]罗凌云, 风笑天. 三峡移民的经济生产适应性[J]. 调研世界, 2001(4): 22-23.

[4]郭万侦, 徐静. 水电移民逐年货币补偿安置优劣分析[J]. 水力发电学报, 2014, 33(3): 325-326.

[5]曾凡亮, 叶发勇.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实行长期补偿安置移民有关问题的探讨[J]. 红水河, 2009, 28(5): 82-86.

[6]杨贵平, 肖蕃. 水电移民安置补偿 “16118” 政策实践分析[J]. 水力发电, 2012, 38(11): 11-12.

(责任编辑 杨 健)

Study on Economic Production Adaptability of Hydropower Project Resettlement

CHEN Weixi

(PowerChina Huadong Engineering Corporation Limited, Hangzhou 310014, Zhejiang, China)

The study on economic production adaptability of hydropower project resettlement is significance on the improvement of resettlement policies and the research of resettlement issues. The differences of production environment and production ways of the resettlement in Yunnan Province before and after relocation are investigated, and the production adaptabilities of resettlement with different resettled way, different resettlement time and different age are also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located populations basically adapt current production environment and ways and have confidences on future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the production adaptation is still a long process.

hydropower project; resettlement; production way; production environment; adaptability

2015-07-14

陈为西(1983—),男,山东临沂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利水电移民安置规划设计、咨询等工作.

D632.4

A

0559-9342(2015)09-0044-03

猜你喜欢

适应性移民生产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用旧的生产新的!
移民后期扶持
移民安置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签证移民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Immigration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