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剂量干扰素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观察
2015-12-26王文华
大剂量干扰素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观察
王文华
(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县妇幼保健院黑龙江大庆166400)
摘要目的:观察大剂量干扰素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选取患儿中符合5项诊断标准的30例,将30例随机分成干扰素组15例和病毒唑组15例。两组均给予头孢菌素,行止咳平喘、雾化吸入、吸痰、吸氧等对症处理,采集患儿的标本(入院12~16小时之间进行)后,对照组静脉点滴10mg/kg的病毒唑,治疗5天,治疗组肌肉注射100万单位 INF-α,治疗3天。住院期间两组患儿均行胸部X片检查,通过多功能监护仪与脉搏血氧饱和度记录血氧饱和度、体温、血压、心率和呼吸等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肺部哮鸣音、喘憋和咳嗽的消失时间均较短,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且治疗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注射大剂量干扰素可以将肺内的RSV清除,显著改善呼吸困难症状,缩短吸氧时间,而且没有引起骨髓移植、发热等并发症,值得推广。
关键词大剂量干扰素;毛细支气管炎;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562.2+1
婴幼儿时期一种发生率较高的下呼吸道急性感染性疾病就是支气管炎,其中最严重的就是毛细支气管炎,好发于冬季[1]。毛细支气管炎的病变主要发生在肺部的细小支气管,也就是毛细支气管,因此被称为"毛细支气管炎",一般是因为细菌感染引起的。最常见的病原是呼吸道合胞病毒,另外肺炎支原体、博卡病毒(bocavirus)、鼻病毒人类偏肺病毒(human metapneumovirus,hMPV)、流感病毒、腺病毒和副流感病毒等也可能导致发病[2]。我院采用大剂量干扰素(INF-α)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良好,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0月-2013年4月住院患儿,因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就诊的患儿作为观察对象,诊断标准符合以下几点:(1)年龄<2岁;(2)急性起病,以呼吸困难、痰鸣、咳嗽、发热等为主要的临床表现;(3)既往无病毒唑与INF-α治疗史;(4)胸部X线检查结果显示间质改变、肺气肿或渗出影等,病原学检查显示患者的口咽分泌物RSV抗原均呈阳性;(5)排除结核、外支气管异物、肺部畸形和先天性喉软骨发育不全所致的呼吸系统表现。符合条件的共58例,同时进行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桥联酶标(APAAP)法,快速病毒抗原(RSV-Ag)和ELISA法特异性血清RSV-IgM的检测,其中30例阳性(51.72%),去除阴性患儿28例,30例患儿父母愿意配合,将3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与观察组,每组各15例。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在两组患儿间无显著差异(P>0.05),入院后的72-96小时内一些患儿重复接受RSV-Ag检测(采用APAAP法)。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头孢菌素头孢唑肟钠、头孢赛肟钠或头孢替胺抗感染治疗),行止咳平喘、雾化吸入、吸痰、吸氧等对症处理。采集患儿的标本(入院12~16小时之间进行)后,对照组静脉点滴10mg/kg的病毒唑,1次/日。治疗5天,治疗组肌肉注射100万单位 INF-α,治疗3天。
1.3 辅助检查 住院期间两组患儿均行胸部X片检查,具体表现为:肺不张3例,占10.0%,两肺纹理增粗6例,占20.0%,肺气肿11例,占36.7%,肺部片状、斑点状渗出影10例,占33.3%。通过多功能监护仪与脉搏血氧饱和度记录血氧饱和度、体温、血压、心率和呼吸等的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X2检验两组患儿计数数据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数据的组间比较。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结果
经过观察,两组患儿在治疗期间均没有出现明显副作用,治疗组与观察组相比,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可将RSV迅速清除,使吸氧时间与住院时间缩短,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对比
3.讨论
婴幼儿时期比较常见的一种下呼吸道感染疾病就是毛细支气管炎(bronchiolitis),发病人群主要是1-6月的婴儿,临床特点主要包括气促、三凹征和喘息等。病变侵犯的毛细支气管直径大多在75μm-300μm之间,具有黏膜分泌增多、腺体增生、水肿、黏膜下充血、周围淋巴细胞侵润和上皮细胞坏死等表现。病变容易引起毛细支气管管腔狭窄,严重时还会堵塞官腔,造成肺不张与肺气肿。肺间质、肺泡壁与肺泡都可能受到炎症波及,引发换气与通气功能障碍。该病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肺部哮鸣音与喘息,另外呼气相延长伴喘息,呼气性呼吸困难也比较常见。喘息多为间歇性发作,而呼吸困难则呈阵发性,虽然少见高热,且无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但会引起口唇与口周发绀,烦躁不安,面色苍白。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毛细支气管炎在冬季发病率增高的原因主要是呼吸道合胞病毒RSV[3]。本次研究中,为58例确诊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在流行季节实施APAAP和ELISA检测,结果显示51.72%(30/58)患儿为RSV感染,和Tomos等的研究结果相近。
现阶段临床中应用的抗RSV药较少,用于治疗RSV的第一种临床制剂就是病毒唑,然而广大学者对其并无统一的评价。有关研究显示,通过双盲选随机方法,将病毒唑和安慰剂进行对照,发现其无法显著缓解临床症状,使吸氧与辅助通气时间缩短。患者感染病毒后,白细胞中会产生INF-α细胞因子,能够起到广谱抗病毒的效果,可以调节免疫,并且对白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与小剂量应用相比,大剂量可提高血药浓度,有较强的抗病毒作用。本研究说明注射大剂量干扰素可以将肺内的RSV清除显著改善呼吸困难症状,缩短吸氧时间,而且没有引起骨髓移植、发热等并发症,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建忠,吴春青,李学超.干扰素两种不同给药方法治疗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对比观察[J].山东医药,2013, 53(43):60-61.
[2]王欣. 肝素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1,(21):50.
[3]张松青. 干扰素联合布地奈德、特布他林、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佐治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观察[J].中国医疗前沿,2013,(15):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