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大理白族古村落发展模式探讨——以沙溪寺登村为例

2015-12-26颜梅艳母彦婷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白族古村落文化遗产

颜梅艳,母彦婷,杜 钊

(1.大理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云南 大理 671003;2.云南大学 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3.中共大理州委 组织部,云南 大理 671000)



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大理白族古村落发展模式探讨
——以沙溪寺登村为例

颜梅艳1,母彦婷2,杜 钊3

(1.大理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云南 大理 671003;2.云南大学 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3.中共大理州委 组织部,云南 大理 671000)

为探索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最佳路径,以寺登村为个案,从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来审视古村落保护工程。针对保护面窄、缺乏传承机制、商业化程度高、公众参与面小、管理观念陈旧、规范性文件缺乏可操作性等6个方面的问题,得出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需要通过互补型的空间布局模式和“政府主导+村民协作+专家库指导+商家参与+社会共享”五位一体的社会经济模式两个维度来支撑。

寺登村;古村落;文化遗产;发展模式

1 沙溪寺登村文化遗产

沙溪古镇寺登村作为典型的白族古村落,拥有曾被列入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的100个世界濒危遗址名录的古集市,包含丰富的文化遗产(表1,表2)。

自2002年起,中瑞双方合作修复寺登街区工程已近尾声,“原真性”原则让寺登村成为古村落保护的典范,吸引来许多学者、游客和商客;寺登村随之进入快速商业化阶段。此番景象引起笔者的思索,十几年如一日的修复工程会不会在商业化中淡化、在发展社会经济和古村落保护中该如何抉择等是寺登街急需寻求答案的问题。为找到最佳答案,笔者将从文化遗产保护视野入手,试图寻找适合古村落发展的模式。

2 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寺登村保护与利用现状评估

2.1 修复工程遵循原真性,但受益面窄

2.1.1 修复工程历时长、投入大,但保护范围较小

2002年起中瑞合作项目以“尊重历史、强调原真性”为指导原则,编制了《沙溪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规划》,并依据该规划实施“沙溪复兴工程”,在确保古建筑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尽量保护和凸显古建筑的原有风貌与历史特色,融入始建时缺失功能,保留古建筑独有文化韵味,增强古民居功能,工程还累计投入6 000多万元完善服务设施[1]。但工程保护范围仅为东寨门到四方街再到南寨门及从四方街到北古宗巷区域,并对四方街临街立面、老马店、兴教寺等重点保护单位进行修复。对于包含历史文化的古村落而言,工程的保护范围过于狭小,无法完美呈现古老村落的内涵;同时工程注重临街面的修复与保护,一些重点院落内部格局保护与技术指导不到位,导致后增加的现代元素与原有传统元素不相融合,破坏了古村落的文化氛围。

表1 寺登村物质文化遗产Tab.1 The material culture heritage of Sideng village

表2 寺登村非物质文化遗产Tab.2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Sideng village

2.2.2 迅速发展的寺登村,现代建筑快速蔓延

2010年后,寺登村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以“摊大饼式”扩大,新建区域多被现代建筑占据,南寨门以南、北部本主庙附近、剑乔公路以西区域仅剩的古建筑也大多被居民修缮为现代楼房,致使“沙溪复兴工程”保护区域相对于整个村落明显变小。若负载文化遗产的物质部分已不在,古村落文化精髓又将如何着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2 寺登村文化遗产保护缺乏有效传承性机制

2.2.1 寺登村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形式过于单一

作为茶马古道中唯一幸存的完整古集市,寺登村的文化遗产是当地人在生产生活中世代传承与创造的产物;而古老建筑与白族特有文化让越来越多的城市人不远千里纷至沓来,享受寺登村的安详与宁静。寺登村在博物馆和兴教寺陈列了精美的白族服饰、生活用具和展现生活习俗的物品,但相对于饱含文化遗产的寺登村而言,仅用冰冷的展览柜无法完整地展现当地鲜活文化的生命力。

2.2.2 寺登村文化遗产面临传承断代的威胁

(1)文化遗产投入资金较少。沙溪镇曾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寺登村特色民族村寨”项目中投入800万元,重点对本土白族特色的“二月八”民俗节、火把节、白族歌舞等民族特色文化进行积极保护及推广[2],但与物质部分相比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投入少之又少。

(2)传承者越来越稀少。商业化热潮让当地人很少用白族语言,而更多地利用汉族语言进行交流,甚至在幼儿教育中也有汉化的趋势;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活动也常用现代简约手法展现;尤其是年轻人接受现代教育后,对外面的大世界充满期待,大多愿意到外面的世界闯荡、赚钱养家,而把承担一份保护古村落文化遗产的责任抛之脑后。事实上,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每一代人都享有古村落文化遗产的权利,也有承担保护文化遗产并传于后世的历史责任,可见,寺登村文化遗产急需一种科学的传承机制。

2.3 寺登村文化遗产有被商业化利用的倾向

2.3.1 古村落商业化日趋严重

刚走完巨额投入保护阶段的寺登村,需要一个良好的商业平台证明自身的经济价值,而充足的客源、预期高收益和积极的招商管理政策,吸引了数十家外商入住,至2014年底,累计投入5 000多万元,营造了浓厚的商业投资氛围。不论是外商亦或是本地人都积极地投入到商业投资中,村民们将自家传统房屋出租,如四方街临街面、南北古宗巷临路面均被外来商家租用开发,让历史悠久的古建筑承载着现代商业模式,白族传统房屋正散发着现代都市,咖啡店、酒吧、客栈、餐馆、商店等都在这里经营得不亦乐乎,昔日马帮文化和白族文化被逐渐淡化。商业化不仅改变了寺登村原有的历史风貌,还误导了游客对这座古村落的触觉,商业化正在侵蚀着寺登村的寂静与安详。

2.3.2 大客流和相对宽松的管理方式吸引大量商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热闹喧哗的大理古城与丽江古城已不满足游客需求,而拥有浓厚历史感和文化气息的古村落已成为热门旅游地。近年来每逢节假日,寺登村变得人山人海,小小的四方街容纳下好几千游客,街边零星摊点也变得密集,沿街老居民开始不惜高价改造老房子、兴建客栈和商铺,为能尽快获得投资效益,沿街改造后的经营权有50%以上被外地人占有,而寺登村真正的主人则大多以打工的形式做一些辅助和服务型工作,外来游客只能从外表古老的建筑中体味到一些白族文化气息。

寺登村受村委会、寺登街景区管理委员会和沙溪镇人民政府的多层直接管理,虽然有明确的管理条例和措施,但在旅游开发经济效益的驱动下,管理层也不乏有重形式、措施不到位的情况。管理者不仅要兼顾寺登村文化遗产的保护,还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寻出路,而在过去10年中,寺登村基本都处于一个“高投入”的保护修复阶段,利用商业开发资金投入来反哺当地经济,成为管理者的共识,故有利于招商引资的宽松管理政策吸引着很多外地投资商,促进了寺登村商业化倾向。

2.4 寺登村文化遗产保护公众参与度较小

文化遗产是当地共同生活人群的集体记忆,四方街、古建筑等物质载体是展现当地特有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是人们了解当地特有传统文化的必然凭借,当地白族生活方式、饮食文化、民风民俗、节庆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需当地人的世代传承,村民是这份珍贵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也是第一主人,更是传承者,广大民众积极参与是文化遗产得以保留的决定性力量。而现实中,寺登村文化遗产保护以政府为主导,全体民众参与的力度较少,当地民众多以修复工程施工者或商铺打工者的身份参与,有古建筑的人家多因修复成本高、生活不方便、外来商家给的经济利益高而放弃古建筑的使用权利。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不论是当地居民或是其他人都有保护文化遗产的义务,但经济利益等因素的驱使下,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比重少之又少,这不仅是寺登村的问题,也是整个文化遗产所面临的重要难题之一。

2.5 寺登村的管理观念有待更新

寺登村管理部门和其他政府职能部门一样,深受传统城乡规划思想影响。首先表现在受现代规划思想直接影响。传统城市规划思想更多的是为当地人解决生产和生活上的困难,还能让管理者的社会管理效益快速显现,故不论是寺登村的管理者还是村民,都深受该思想影响,将现代城市生活视为农村生活发展的唯一方向。该思想影响着寺登村村民生活方式的选择,让更多人愿意从事相对轻松的商业,而不愿从事艰辛的农田耕作。

其次表现为对新农村建设政策理解的偏差。长期以来,中国村民形成以实现城市生活模式为目标的传统思维模式,当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的新农村建设项目提出后,相关部门未能正确地解读,导致村民的整体意识形态更是偏离了文化遗产保护,村村都在大规模开展拆除古老建筑修建现代建筑、抛弃原始青石板路面铺设水泥路面等工程。虽然寺登村在修复工程的庇护下,有特色、典型的白族民居能够得到保存和修缮,但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亮点工程,在寺登村集镇中心和外延的民居已多为现代楼层建筑;同时随着寺登村的旅游业发展,村民攒钱拆老房建楼房,现代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在寺登村外围快速蔓延,传统因子正在逐渐退化。

2.6 寺登村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缺乏可操作性

寺登街景区管理委员会和沙溪镇镇政府非常重视寺登村文化遗产的保护,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文化部:三个层面着手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保护条例》等多层次法律规范要求认真开展工作,并于2014年制定了《剑川县沙溪古镇保护管理办法》。但在真正管理和实施过程中,还常有违规现象存在,究其原因,大多是因管理条例可操作性不强,没有较明确的处罚措施可供管理者依托,让违反相关管理规定的成本远比保护文化遗产的成本低,商业投资者的抉择显而易见,古村落保护又沦落为空谈状态。

3 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寺登村村落发展模式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指出寺登村发展模式需从空间布局和社会经济两个维度共同寻找,具体分析如下。

3.1 互补型的空间布局发展模式

古村落在空间布局发展中有互补型和共生型两种模式[3],从寺登村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区位来看,东部有古宗巷连接四方街与东寨门,再到黒惠江,剑乔公路往西则为基础设施较齐备的沙溪镇集市中心,而寺登村的镇集市功能与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街的定位,缺一不可,因此寺登村的文化遗产聚集区应该与新村镇的发展区分离开即选择互补型的空间布局发展模式。同时,剑乔公路往东区域都应纳入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区域,往西为新发展区,周边则为过渡区;整个寺登村的建筑风格都应该带有白族建筑特色元素,对过于现代化的区域进行相应整治,以形成寺登村现代与古老的完美对话。

3.2 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笔者结合寺登村实际提出“政府主导+村民协作+专家库指导+商家参与+社会共享”五位一体模式支撑寺登村社会经济发展(图1)。

图1 五位一体模式Fig.1 The five-in-one pattern

3.2.1 政府主导

(1)统筹寺登村文化遗产保护资金。只有资金充足,古建筑的日常管理、维修维护及整个村容村貌才有保障,资金统筹中政府应对当地白族文化保护和传承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部门有一定的经费补助,鼓励部门和个人积极地投入到保护与传承古村落文化遗产的行列中,带动寺登村文化遗产保护氛围。

(2)完善寺登村文化遗产保护的管理体制和法制体系。寺登村受到3个部门的直接管理,各部门应按行政职能各行其是,由上一级部门统筹,明确分工。制定好商业开发规划,结合寺登村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规范一同对商业开发进行正确引导和约束,在掌控寺登村的开发力度的同时,确保寺登村更好发展。法制体系方面不仅要遵循国家、省级的相关法律条列,制定寺登村文化遗产保护规范条列内容时应注重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对破坏性开发利用寺登村古建筑及对有损于寺登村文化遗产保护的个人和部门有明确的惩罚机制。

(3)扩展寺登村文化遗产保护要素范围。寺登村保护的物质层面不仅含现有的重点文物单位,还应该扩展到对普通村民房屋、田园风光乃至村落的整体格局保护等方面;非物质层面应侧重于文化遗产展现形式和传承形式的拓展,让当地传统文化、民风民俗、生产生活模式能够活灵活现。

(4)制定寺登村文化遗产保护人才培养计划。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和智慧历练过程的见证,寺登村政府要制定一个文化遗产保护人才培养计划,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免费开展白族歌舞、器乐礼仪、传统民俗等的学习活动,积极举办传统节日等系列活动进行学习的检验与实践,逐步让当地群众树立“保护本土文化遗产,人人有责”的理念;制定鼓励政策,吸引本土村民积极地参与到保护文化遗产的光荣使命中。

(5)建立寺登村村民参与机制。村民是寺登村文化遗产的传承者、保护者和实践者,在整个保护过程中相关部门应积极吸取当地村民意见,为当地村民解决生活问题;依托人才培养计划的传统节日等系列活动,鼓励村民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行列当中,对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村民有相关的奖励政策,在商业活动开展过程中村民享有一定的优先权等。

(6)继续做好宣传工作。21世纪是“酒好也怕巷子深”的时代,在做好寺登村独有文化遗产宣传的同时,也应该继续加书籍、网络、影视等不同渠道的宣传力度;抓好人们易于接受的信息传递模式,建立官方微博、微信宣传通道,让分享历史文化遗产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宣传同步进行,让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分享与保护寺登村的文化遗产。

3.2.2 村民协作

村民在政府部门的主导下,应该正确认识寺登村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树立以保护传统文化为己任的理念,在保护中提出自己合理愿望和诉求之外,应该发挥自身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主动性,积极参与本土文化系列活动,更有义务积极地参与到文化遗产人才培养计划,传承当地文化遗产,将当地传统文化完美展现给社会。

3.2.3 专家库指导

专家库由政府部门聚集了研究文化遗产保护相关领域的专家。专家库站在更高的角度对寺登村的保护与利用进行审视,吸取其他古村落开发模式经验,让寺登村的文化遗产更科学地得到保护;对寺登村的保护规划、人才培养计划、商业开发规划等关键节点进行评估,让寺登村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有科学指导。

3.2.4 商家参与

商家作为今后寺登村文化遗产开发利用的主体之一,应该要遵循相关的保护和管理规范,作为外来商家则应该积极的聘用当地村民,融入到自己商业活动中,以便保留更多的文化遗产;商家也应该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当地文化知识的活动中,吸纳更多的白族特色文化,寻找一个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3.2.5 社会分享

上述4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寺登村的保护与开发定能达到一个较好的状态,远道而来的世人感受当地真正的白族文化、千年古集市的历史、白族人民的勤劳与朴实,世人在分享之余也有义务参与到寺登村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当中,在旅游中自觉遵守相关保护管理规定,不做有损于文化遗产的行为,做文明人。

4 结语

笔者提出“政府主导+村民协作+专家库指导+商家参与+社会共享”五位一体模式,希望能让寺登村真正的走出一条可持续的古村落保护道路,也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引起更多人关注古村落的发展与保护,也呼吁更多人能够放下通俗的眼光重新对古村落进行定位,让更多人参与到古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工程中,让更多人关心承载人类文明前进步伐的古老文化。

[1]黄印武.在沙溪阅读时间[M].云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

[2]吴剑熔.剑川沙溪旅游产业风好正扬帆[N].大理日报,2011-11-05(B3).

[3]吴承照,肖建莉.古村落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策略——以高迁古村落为例[J].城市规划会刊,2003(4):56-60.

[4]刘沛林.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

[5]曹新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研究[J].法商研究,2009(2):75-84.

[6]罗奇,许飞进,罗吉祥.新农村建设和旅游开发条件下的江西古村落保护与发展[J].农业考古,2008(3):233-235.

[7]陆严.基于历史文化环境研究建立京西古村落体系[J].北京规划建设,2014(1):72-79.

[8]刘小漫.古村落保护的生态文明建设初探[J].中外建筑,2014(9):97-101.

[9]杜超群.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现状及问题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4(8):27-31.

[10]陈耀华,杨柳,颜思琦.分散型村落遗产的保护利用——以开平碉楼与村落为例[J].地理研究,2013(2):369-379.

[11]刘炳元.古村镇文化遗产利用探究[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4(4):24-29.

[12]汪长根,周苏宁.关于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古镇古村落保护若干间题的思考[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4(4):134-17.

[13]魏磊.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14(12):45-48.

[14]韦琦,谷海洪.社区营造视角下古村落保护更新的探讨一一以广西草坪回族乡潜经村为例[J].城市建筑,2013(22):347-348.

[15]董记,李倩,朱友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淮安的文化遗产保护研究[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2):58-60.

[16]刘大均,胡静,陈君子,等.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157-162.

A DISCUSSION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OF BAI ANCIENT VILLAGE DEVELOPMENGT MODEL IN DALI——AS THE EXAMPLE OF SHAXI SIDENG VILLGAE

YAN Mei-yan1,MU Yan-ting2,DU Zhao3

(1.DaliUniversity,EducationalScienceCollege,Dali671003,Yunnan,China;2.SchoolofResourcesEnvironment&EarthScience,YunnanUniversity,Kunming650091,Yunnan,China;3.OrganizationDepartmentofDaliPrefecture,Dali671003,Yunnan,China)

To explore the best path to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ncient village,review th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field,with Sideng village as a case.Direct that there are six problems,for example,the protection of surface is narrow,inheritance mechanism is lack,commercial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s small,management concept is outdated,and normative documents lack of operability.On this basis,draw that the ancient villag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needs through the complementary spatial layout mode and the five-in-one pattern social and economic model which contain government-led,villagers collaborate,experts guide,businesses involved in,social sharing.

Sideng Village;ancient village;cultural inheritance;development model

2014-12-29;

2015-02-10.


Tu-87,K928.5

A

1001-7852(2015)01-0031-06

猜你喜欢

白族古村落文化遗产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白族扎染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云南省鹤庆县白族本主庙及演剧活动考论
培中古村落文化
良户 呼吸着的古村落
活态文化
五十都 古道上的古村落
白族火把节:一天星斗下人间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