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荧光造影患者对自身疾病知晓度的心理干预
2015-12-26何永红
何永红
(石门县人民医院,湖南 常德 415300)
眼底荧光造影患者对自身疾病知晓度的心理干预
何永红
(石门县人民医院,湖南 常德 415300)
目的分析和研究眼底荧光造影患者对自身疾病知晓度的心理干预效果。方法我们选取2013年8月至2014年12月眼底荧光造影患者96例,将其按双盲随机方法分为两组:观察组48例与对照组4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心理护理干预,将两组患者对自身疾病知晓度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对自身疾病知晓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应用于眼底荧光造影患者检测中,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相关知识知晓度,缓解患者恐惧、紧张心理,增加患者检查时的配合程度,对提高检查效果有重要作用。
眼底荧光造影;自身疾病知晓度;心理干预;常规护理
眼底荧光造影是对眼底疾病进行诊断的有效手段,其是在患者静脉内注入萤火光素钠,采用眼底照相机,将患者眼底部血循环动态过程拍摄下来,临床以此来诊断患者疾病类型、病情严重程度等,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1]。眼底荧光造影术虽然安全性较高,但检查在黑暗环境中进行,多数患者易产生恐惧、紧张心理,加之药物作用,导致患者易出现呕吐、头晕、寻麻疹、皮肤瘙痒等症状[2]。为了探讨眼底荧光造影时有效护理途径,本文选取眼底荧光造影患者48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心理护理干预,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护理效果,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们选取2011年8月至2013年12月眼底荧光造影患者96例,其中:男52例,女44例;年龄在17~68岁,平均年龄为(45.6 ±11.7)岁。患者疾病类型分为:视网膜病变37例;黄斑病变29例;视网膜静脉栓塞17例;视乳头炎8例;其他5例。将96例患者按双盲随机方法分为观察组48例与对照组48例。两组患者在疾病类型、性别比例、年龄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相关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①对于高血压疾病患者,首先测量患者的血压水平值,当其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再行造影检查;对于有过敏史患者,提前1 d与检查当日给予患者口服开瑞坦。②充分扩瞳后,嘱患者用手按压泪囊区并闭眼达5 min;指导患者在检查时如何配合医师进行眼球转动。③0.9%氯化钠注射液5 mL+20%荧光素钠液0.05 mL缓慢注射于静脉内,观察15 min,确定无过敏反应后,将20%荧光素钠液3 mL在4 s内快速注入静脉内,8 s后,通知医师进行拍照。③若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时,给予对症处理。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心理护理干预:①患者准备检查时,护理人员要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根据患者年龄、职业特点、文化程度等采用不同方式对其进行健康宣教。对于年轻或理解与接受能力较强患者,我们采取口头讲解方式,向其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以及造影检查的目的、方式、配合方法等;对于年龄较大或理解、接受能力较差患者,我们采用唠家常方式与其交流,在口头讲解基础上加用示范、观看检查录像等方法,让患者能够充分了解造影检查的必要性以及疾病相关知识,使之能够更好配合检查。另外护理人员在与患者沟通时,要运用丰富的专业知识,认真、耐心解答患者疑问,增加患者信任感与安全感,建立起融洽护患关系。②检查时,患者均会出现程度不同的恐惧、紧张心理,此时护理人员要陪同在患者身边,寻找一些轻松、愉快的话题与患者进行交谈,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使之身体每一个部位均处于较放松的状态;对于特别紧张的患者,护理人员可采用扶住患者头部、轻拍患者肩部或握住患者手部等方法,缓解患者紧张情绪,满足其心理安全感。
表1 两组患者对自身疾病知晓度对比表(例/%)
1.3 评价指标:由护理人员按我院自行设计的疾病知晓度调查内容,逐项询问患者并完成填写,其内容包括:知晓疾病危害;知晓疾病诱发因素;知晓治疗方法;知晓自我保健知识;知晓行眼底荧光检查意义等,由此计算出患者对自身疾病知晓度[3]。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对输入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行卡方检验,α=0.05确定为检验水准,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观察组患者对自身疾病知晓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 论
在对患者行眼底荧光造影时,由于荧光素可随血液流动,其能够动态地显示出眼底血管形态,加之荧光效应,提高了血管可见性与对比度,使一些较细微血管变化均可得以辨认[4]。在检查过程中,因多数患者对自身疾病及造影检查相关知识缺乏足够了解,极易产生恐惧心理,加之操作在暗室里进行,并且时间较长,也增加了患者对环境的不适应感,因此,患者在检查过程中,护理人员必须给予患者相应的护理干预,以提高患者应激能力,使其机体能够维持在较平稳状态,保证检查的顺利进行[5]。本组病例通过的心理护理干预,有效地提高了患者对自身疾病相关知识知晓度,在缓解患者不良情绪同时,也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概率,收到了较理想的护理效果。从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对自身疾病相关知识知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与王东宇等的研究结果相一致[6],这一结果提示出:对于行眼底荧光造影患者,在检查过程中,通过心理护理干预,有效地缓解了患者负性情绪,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概率,保证了检查的安全、高效完成,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1]李桂容,林翎.护理干预对降低眼底荧光造影中不良反应的影响[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1,20(1):37-39.
[2]杨会芹.眼底血管荧光造影的护理[J].健康大视野,2013,21(8):124-125.
[3]李娇娥,赵娜.护理干预对眼底荧光造影患者的心理影响[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5):53.
[4]汪菊红.护理干预对眼底荧光造影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J].临床护理杂志,2013,12(1):81.
[5]王永萍.浅谈眼底荧光造影检查的心理护理[J].吉林医学,2013,34 (26):107-108.
[6]王东宇,刘婉君.心理护理在眼底FFA/ICGA联合造影检查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2,10(1):214.
R473.77
B
1671-8194(2015)08-014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