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力转移对农业区域经济收敛的影响*

2015-12-26

关键词:劳动生产率中西部劳动力

李 静

(广西财经学院 统计系,广西 南宁530003)

一、引言

自家庭联产承包制全面实施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呈现持续发展的态势,但区域间农业经济发展严重失衡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图1给出了1983—2012年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泰尔指数,可以发现,我国省际间农业劳动生产率存在明显的差异,但又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1983—1993年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地区差距不断扩大,1994年以后这种持续扩大的势头有所扭转,在波动中有所下降。不过,目前我国地区间农业发展水平的差异仍然很大,要缩小我国农业地区间的发展差距,仍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探究我国农业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发展态势,对于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者们对中国农业地区间发展差异做了大量的研究,大多数研究认为导致中国农业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农业生产率的地区差异[2-5]。还有些研究指出,要素禀赋差异也是影响农业产出地区差异的重要因素。辛翔飞和刘晓昀认为要素禀赋差异是影响中国不同地区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其中,物质投入对农业劳动生产率地区差异的贡献份额最大[6];石慧等也认为投入要素差异是影响农业产出地区差异的第二重要因素[7]。但是,从农业劳动力转移视角研究农业区域经济收敛问题的文献少见,陈来和杨文举虽然研究了我国1990—2002年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趋同性,并指出其主要受产出增长率与劳动力转移的共同影响[8],但并没有讨论劳动力转移对农业劳动生产率趋同的影响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已经转移到城镇非农业部门就业,与此同时,工业也向农业投入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提高了农业的资本积累水平和技术水平。但我国地域辽阔,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程度、非农业部门吸纳农业劳动力的能力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地区差异。东部沿海地区,由于经济率先发展,现阶段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已被吸纳到工业部门和城镇,反过来,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也推动着东部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中西部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仍然比较低,农业劳动力还比较多。那么中西部地区能否通过进一步促进劳动转移来加快其农业发展,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农业发展差距呢?劳动力转移对农业地区发展差距的影响机制是什么?显然,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对于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理论分析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当经济体内部的各区域具有相似的经济结构和技术偏好时,由于发达地区资本劳动比(K/L)比欠发达地区高,在资本边际报酬递减的作用下,发达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会放慢,而欠发达地区可以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如果持续一定的时期,欠发达地区可以赶上发达地区。也即区域经济最终将趋于收敛。换句话说,经济增长速度与初始产出水平呈负相关关系[9]。将该理论应用到农业部门,如果落后地区能够提高其农业资本和农业劳动力数量之比,那么就有可能赶上发达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但落后地区的农业部门往往是农业劳动力过多、农业资源有限,使得农业规模经营难以推行,农业资本积累水平难以提高。不过,如果落后地区能够创造条件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把过剩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部门,那么落后地区就有可能提高其农业部门资本劳动比,促进其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从而赶上发达地区农业发展水平。

马斯科莱尔和拉赞(Mas-Colell and Razin)的二元经济增长理论假设,经济由农业和工业两部门组成,工业部门在吸纳农业劳动力的同时也向农业部门提供资本的支持;由于工业部门的工资高于农业部门,农业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但是,由于受到工业部门吸纳能力、劳动力素质和制度等因素的制约,劳动力从农业向工业转移需要持续较长一段时期。模型得出的结论是资本先有一段加速积累时期,随着经济逐渐向稳态发展资本积累速度递减[10-11]。即在二元经济的早期阶段,由于农业部门存在过剩的劳动力,农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较低,因此工业部门能够以比较低的工资吸纳到劳动力,资本边际收益比较高,从而推动资本加速增长,进而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然而当二元经济进入第二阶段,资本积累水平已经比较高,农村可供转移的劳动力数量却减少,这时工人工资上涨,资本边际报酬递减,资本积累速度将逐渐放慢,经济增长也会逐步放缓[11]2-3。周国富和李静把该模型拓展来研究一国内部各地区的经济收敛问题,得出的结论是各地区劳均产出增长率与初始非农就业比例之间呈“倒U型”关系,经济增长速度与初始产出水平呈负相关关系[11]3。在上述模型的基础上,李静进一步研究了劳动力持续转移下的农业发展机制模型,其结论为农业劳均产出增长率与非农就业比例之间呈“倒U”型关系[12]。如果将上述二元经济增长模型拓展来研究一国内部各地区的农业区域经济经济增长问题,我们可以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农业劳均产出增长率与初始非农就业比例之间呈“倒U”型关系。即随着农业劳动力不断地向非农业部门转移,农业发展的地区差距是先扩大后减小的。其形成机制为:发达地区由于经济起步较早,非农业部门的快速发展吸纳了大量当地农业劳动力,同时工业化也通过提高其农业劳动力资本技术装备水平,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其农业劳动生产率;而欠发达地区,由于大量的农业劳动力仍然滞留在有限的土地上,农业劳动力资本技术装备水平难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因此,二元经济的早期,农业发展的地区差距扩大。然而,发达地区经过一段时期的快速发展之后,工业化已进入后期,大量农业劳动力已向非农业部门转移,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本收益下降,经济增长速度放慢,进而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放慢。相反地,落后地区农业劳动力比重仍然比较大,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发达地区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本利润率,逐步向欠发达地区转移。这时欠发达地区非农业部门的发展速度加快,吸纳当地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增强,工业部门反过来又向农业部门投入资本,使得其农业部门的资本量与劳动力之比上升,农业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因此,二元经济的后期,农业发展地区差距趋于缩小,农业区域经济趋于收敛。

假设2:农业劳均产出增长率与初始劳均产出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在控制住影响经济增长其他因素的条件下,越是落后的地区,由于劳均资本较低,资本边际报酬较高,其经济增长速度也较快,从而其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也越快。

三、实证分析

理论分析表明,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劳动力转移可以促进农业区域经济收敛。那么,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否也符合这一规律?换句话说,伴随着我国农村劳动力不断地向非农产业转移,我国各地区间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差距是否正在缩小?下面,我们利用中国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

(一)计量模型设定

根据上述理论分析,我们设定计量模型如下:其中,下标i、t分别代表第i个省份、第t年;yA代表农业劳均产出;ρ表示非农就业比例;εit为随机扰动项;滞后一年的yi,t-1、ρi,t-1分别代表初始劳均产出和初始非农就业比例。式(1)主要检验未考虑劳动力转移影响的情况下初始劳均产出对各省区农业增长是否存在收敛作用;式(2)主要用来检验农业劳均产出增长率与初始非农就业比例之间是否有显著的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式(3)用来检验农业劳均产出增长率与初始非农就业比例之间是否呈“倒U”型关系。此外,式(1)—式(3)都含有初始劳均产出的对数lnyi,t-1,依据其系数b1的正负符号,可以检验初始劳均产出对各省区农业增长是否存在收敛作用。

(二)数据来源与说明

文章采用1983—2012年中国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不包括西藏,重庆并入四川),数据主要来源于《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2010—2013年)。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劳均产出)yA为第一产业增加值(GDP)除以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得到,劳均产出y为国内生产总值(GDP)除以总就业人数。其中,各省区第一产业GDP和GDP分别根据各省区相应的价格平减指数调整为1978年不变价;非农就业比例为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数之和与总就业人数的比值。

(三)计量结果与分析

由于我们采用的是分省数据,故采用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估计[13]。考虑到农业劳均产出增长除了受到初始劳均产出和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以外,还受到各地区的农业资源禀赋等地区因素的影响,以及受农业生产周期、经济政策等时间因素的影响,因此与 Miller和 Upadhyay[14]、彭国华[15]分析条件收敛的做法类似,我们采用具有时空固定效应的面板数据模型对式(1)—式(3)进行估计,其估计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模型1—3中初始劳均产出项的系数都显著为负,说明存在条件收敛。模型2中初始非农就业比例项的系数不显著,说明初始非农就业比例对农业劳均产出增长的影响不显著。但是由模型3可以看出,初始非农就业比例项的系数显著为正,而其平方项的系数显著为负,说明农业劳均产出增长率与初始非农就业比例之间呈“倒U”型关系,即初始劳动力转移快的地区,其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正在减弱。模型1中劳均产出项的系数为-0.036 8,说明未考虑劳动力转移时,区域间农业劳均产出增长的收敛速度为3.74%。模型3中劳均产出项的系数为-0.044 6,说明考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后,农业区域间劳均产出增长的收敛速度为4.56%,与没有考虑劳动转移的影响相比,收敛速度提高了0.82个百分点。换句话说,劳动力转移使得农业区域经济收敛速度提高了。

表1 劳动力转移对农业区域经济收敛影响的计量结果

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劳动力转移促进了农业区域经济收敛。其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东部地区资本相对饱和,农村可供转移的劳动力相对较少,企业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相反地,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丰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可以预期,部分东部地区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有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压力和动力。统计数据显示,2005—2012年,东部地区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产值的份额从2005年的63.37%下降到2012年的55.03%,而同期中、西部地区工业产值占全国的份额均有所增加,中部地区从22.22%增加到了25.84%,西部从14.42%增加到19.13%,可见,产业正在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而产业的这一转移,将会吸引较多的当地农村劳动力在本地区非农产业部门就业。2010-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中西部地区农民工人数增长快于东部地区,农民工出现从东部向中西部回流的迹象。随着中西部地区农业劳动力的进一步转移,会在农业内部逐渐形成资本替代劳动的有效机制。2005—2012年间,东、中、西部地区农业劳均机械总动力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7.73%、10.01%、9.45%,可见,中西部地区农业劳动力的物质装备水平增长速度快于东部,显示出快速增长的势头;同期东、中、西部地区农业劳均产出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6.95%、6.98%、7.43%,与1983—2004年相比,年均增长速度分别提高了29%、69.92%、69.64%,说明中西部农业增长速度及其增长幅度均快于东部,中西部农业发展出现了对东部的追赶现象。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近年来,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其工业化程度已比较高,农业劳动力已向非农业部门转移殆尽,这时劳动力成本上涨;而中西部地区工业化程度仍然较低,其农村劳动力数量庞大,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因此产业出现了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随着中西部地区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其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增强,相应地,工业部门也为农业部门提供了更多的生产资料,提高了其农业机械化程度和现代化水平,进而提高了其农业生产率。因此,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劳动力转移对农业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收敛作用。我们利用中国1983—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业劳均产出增长率与初始非农就业比例呈“倒U”型关系,说明劳动力转移对农业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作用正在逐渐显现。因此,为缩小中西部与东部农业发展的地区差距,中西部地区应采取如下政策措施:第一,承接与培育当地优势特色产业,以提高其非农部门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中西部地区应抓住东部产业向外转移这一历史机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培育发展当地优势特色产业,以扩大本地区非农就业机会,为资本进入农业创造条件。第二,通过改善农业公共基础设施、逐步推动土地流转等措施改善农业发展环境,逐步引导工业资本进入农业领域。第三,通过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中西部城镇建设等政策措施,推动农村人口向本地非农业部门和城镇转移。第四,随着农业劳动力的持续转移,资本积累水平的持续提高,资本边际报酬出现递减,因此通过提高人均农业劳动力的资本水平来推动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将会逐渐减弱。从长期来看,中西部地区应重视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人才的培养,以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1]周国富,夏详谦.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及其影响因素——基于黄河流域数据的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8(11):3-8.

[2]韩晓燕,翟印礼.中国农业生产率的地区差异与收敛性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5(6):52-57.

[3]赵蕾,杨向阳,王怀明.改革以来中国省际农业生产率的收敛性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7(1):107-115.

[4]应瑞瑶,潘丹.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结果的差异性研究——基于Meta回归分析方法[J].农业技术经济,2012(3):47-54.

[5]韩中.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收敛性分析——基于DEA—Malmquist指数的实证研究[C]//李平.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3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393-410.

[6]辛翔飞,刘晓昀.要素禀赋及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地区差异[J].世界经济文汇,2007(5):1-18.

[7]石慧,王怀明,孟令杰.要素累积、全要素生产率与中国农业增长地区差异[J].农业技术经济,2009(3):17-26.

[8]陈来,杨文举.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稳态趋同:产出增长率与劳动力转移的影响[J].产业经济研究,2005(2):11-16.

[9][美]巴罗,[美]萨拉伊马丁.经济增长[M].何辉,刘明兴,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2-17,363-366.

[10]MASCOLELL A,RAZIN A.A model of intersectoral migration and growth [J].Oxford Economic Papers,1973,25(1):72-79.

[11]周国富,李静.农业劳动力再配置对区域经济收敛的影响——基于马斯克莱尔—拉赞模型的扩展研究和中国实证[J].经济经纬,2012(6):1-5.

[12]李静.劳动力转移、资本深化与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3(3):31-38.

[13]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332.

[14]MILLER S,UPADHYAY M.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nd the convergence hypothesis[J].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2002,24(20):267-286.

[15]彭国华.中国地区收入差距、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收敛分析[J].经济研究,2005(9):19-29.

猜你喜欢

劳动生产率中西部劳动力
“天宫课堂”在中西部青少年中点燃航天梦
让航天梦想在中西部地区扬帆启航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农民工回流释放中西部崛起积极信号
中西部高校要打一场人才保卫战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我国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研究
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速远超世界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