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015-12-25
【摘 要】提出问题更是学生应该掌握的一种重要能力,提出问题实际上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表现。联系生活实际,充分激活学生生活经验的策略;联系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联系知识规律,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的联想策略。
【关键词】提出问题 策略 中间问题 创造意识
提出问题更是学生应该掌握的一种重要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提出问题实际上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表现。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常常有这样的困惑,当向学生提出“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时,学生往往不知道从何说起,或者提出的问题并不是有价值的问题,甚至不是数学问题。这就说明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不是自发形成的,需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怎样解决现成的问题,更要重视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一、联系生活实际,充分激活学生生活经验的策略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我们身边处处有数学问题,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也积累了比较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些经验策略都有助于他们在面对实际情境时,主动提出有异议的数学问题,因此,在学生解决比较熟悉的实际问题时,乐意提供必要的信息,让学生尝试提出问题。如在学习乘法后,教材有这样的问题:每只玩具小狗5元,3只玩具小狗多少元?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很多购物的经验,所以可以只给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由于信息确定,而且数量关系明确,所以学生容易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
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最直接的表现是,在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一个基本的能力就是要能够根据题目中提供的两个信息,提出“中间问题”,从而把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转化成两个一步计算的问题。实际上,提出问题的思维过程和用综合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大体相同。都要能从题目的已知条件出发,分析已知条件的联系,根据其中的数量关系,提出问题。如,在三年级教材中,经常遇到这样只有两个条件的问题:大汽车有35辆,小汽车比大汽车少7辆,大汽车和小汽车一共有多少辆?这就要学生能从问题出发,先提出一个中间问题“小汽车有多少辆”,因为这个条件是解决问题必须要知道的,而题目又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所以要先求出来,因此,学会分析数量关系,也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重要策略。
三、遵循知识规律,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的联想策略
教材中的很多问题,都是让学生解决一些问题后,在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样的问题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题目中的信息比较丰富,要求学生解决的问题只需要利用部分条件,学生可以利用题目中的其余条件,提出和已经解决的问题像类似的问题。如题目告诉我们公园成人票18元一张,儿童票8元一张,你想解决什么问题,学生通过看教材中的题图就会提出:小明一家去公园玩,需要多少钱?再向学生提出你还想解决什么问题时,则要进行联想,利用题目中的成人票的单价,提出“买一些成人票需要多少钱”“买一些儿童票需要多少钱”或者“我们一家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我一起去需要多少钱。”
另一种是利用题目中的相同条件,提出和题目中已知的问题略有变化的问题。如:学习100以内的减法后,教材的一道练习题提供了小军跳了126下绳,小芳跳了114个,小宁比小军少跳20个等信息,提出“小军比小芳多跳多少个?”“小宁跳了多少个?”这两个问题后,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生可以由已知的几个问题进行联想,提出一些用加法解决的问题。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地进行引导。这种能力不是“教”出来,黑格尔在《逻辑学》中第一版序言中写了这样一段话:“人们由逻辑而学习思维,这一点被认为是逻辑学的用处。从而也被认为是它的目的——正好像人们要有研究解剖学和生理学才学会消化和运动一样——这种偏见被打破了。”的确,能力不是逻辑教出来的,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以外,还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教师要善于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自己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的思考,于无疑处生疑,使学生不仅能学更会善问,这样就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数学素养就会得到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于光远.我的教育思想.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
[2]亚米契斯.爱的教育.译林出版社,1999.
[3]朱小蔓.情感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杜威.教育论著选.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