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学校课程改革探索
2015-12-25王怀钦王怀钦余幸辉田媛媛
王怀钦 王怀钦 余幸辉 田媛媛
长期以来,关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争论颇多,同时也呈现出理论研究热、实践推广难等问题。洛阳铁路信息工程学校坚持从学校和学生实际出发,围绕“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探索出了一条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改革之路。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基本思路
1.紧盯企业需要,把握课改方向
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必须重视就业导向,把企业的需要作为课程改革的方向。只有紧盯企业需要,才不会迷失人才培养方向。教学中,我们要坚持校企合作,依据企业岗位的技能要求,校企联手构建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从而保证毕业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触,也只有这样的毕业生才会受到用人单位欢迎。
2.调整课程内容,降低难度深度
从“让学生适应课程”走向“让课程适应学生”无疑是艰难的,但中职学校的生源特点要求学校的课程内容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学生的学习基础、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在调整课程内容时,要坚持必需和够用的基本原则。
3.取消统一考试,重视过程评价
职业学校的统一考试弊端较多,可行的办法就是加强过程考核,我们提出学生的成绩要综合下面几种情况进行评定:课堂出勤情况考核,借此提高学生的到课率;课堂提问、听课情况考核,借此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作业完成情况考核,每门课批改作业每学期不少于5次;章节阶段测验(专业课进行模块测试)。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基本策略
1.重视德育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常被人称为“双差生”,这种叫法虽然不好听,都确实是一种客观存在。因此,必须重视德育教育,把这些学生培养成健全的人、完整的人。那么,在内容的安排上,除了要遵循教育部颁布的《中职德育教学大纲》外,还要结合本校情况做出适当调整。在实施团队上,一方面,要组建专门的专兼职德育团队,专职人员由德育教研室教师组成,兼职人员则由行政工勤管理人员担当。另一方面,要求所有的任课教师在所任课程中安排2-4个课时的德育内容。
2.渗透企业文化
教育部新颁布的《中职德育教学大纲》对企业文化进校园也提出了专门要求,对于中等职业教育来讲,是必需的也是可行的。作为未来的职业人,学生从入学之初就受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双重熏陶,潜移默化,早早地在心理归属上融入企业,在价值取向上认同企业,在行为特征上接近企业。要在人才培养上努力实现企业与学校的“零距离”。
落实企业文化进校园,可以从多个方面组织实施:一是加强环境建设。实训基地要按照生产现场的标准进行建设,让学生完整地感受企业的管理和生产文化。二是加强课程建设。开设企业文化、企业管理等相关课程,让学生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和运作特点。三是在管理方面融入企业理念。用企业的项目制管理模式开展学生管理工作。
3.专业课程前置
在毕业生就业上,中职学校与高等院校有着很大的不同,多数情况下是企业承揽到生产任务了,一线工人短缺了,才临时到职业学校求援。于是,就有可能出现学生没有毕业便提前上岗的情况,而且时间从提前几个月到一年、一年半甚至更早,从而给学校教学和学生个人都带来了许多不便。
这种状况使教学计划无法完成,学生对基本理论和技能掌握尚不全面,怎么办?经过反复研究,我们提出了“弹性学制”的管理办法:一方面,调整教学计划,将专业课和实训课程适当前置。打破常规、创新思路,在“以够用为度“的前提下,适当把核心专业课和实训课程提前开设,保证学生在未毕业时就能掌握一定的技能和基础,再经过短暂的实训指导后就可以顶岗作业。另一方面,以职业技能鉴定合格证作为学生提前离校的依据。为了保证学生学到必需的技能,把取得职业技能鉴定资格证作为提前离校的依据。尤其是对于一些技能性要求严格和高危作业的工种,学校更要加强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这不仅是对学生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毕业证可以暂时拿不到,但相应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必须合格。
4.加强岗前教育
多年来,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左右,然而,高就业率之后却是高流失率。流失的原因当然有企业方面管理不善、对新职工的关心不够等因素,但更多的是学生对企业的不适应。我们的学生虽然对未来充满期待,但真正走上工作岗位后,经常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不适应,有时候,在一点点挫折面前,就轻言放弃。
因此,职业学校有必要把岗前教育作为一门课程,在最后一个学期开设,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学校与社会的区别、学校与企业的区别、课堂与工作岗位的区别、学生身份与员工身份的区别,让学生了解企业运作规律。为此,笔者所在学校开发了“岗前教育教程”,经过3年多的教学实验,毕业生到岗后和顶岗实习期间的流失率明显降低。(责编 赵 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