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城镇化进程中的新市民素质探讨
2015-12-25周鹏
周鹏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大量土地被征用,大量的乡村撤村建居,农民们离开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住上了高楼,农民变成了“新市民”。然而这些农民由于长期生活在农村,长期从事苦累烦琐的农业生产,几十年如一日地重复同样的劳动,缺乏现代商业经营能力,对现今离开农活的城镇生活已不能适应。由于长期的农村生活,相当多的农民保持着自由散漫,不讲卫生的不良习惯,如乱倒生活垃圾、随手乱扔瓜皮纸屑、随地吐痰、张口就说脏话、动作粗俗等陋习未改。在发展的过程中,他们突然由农民转变成了“新市民”,其周围环境的变化对他们的心理也形成了比较大的冲击,使他们变得会焦虑、敏感,心理变得脆弱。综上所述,农民变成“新市民”,在生活、工作等方面都面临着一个改变、提升和适应的过程。
在句容市后白镇也出现了这样的一个群体。在当地的“万顷良田”改造工程中,后白镇共拆迁后白镇延福、东湾等行政村1600余户。近5千个农民一下子失去了土地,全部集中到了镇上,住进了一个政府统一建造的安置小区,成了“新市民”。 如何使这些“新市民”在农村城镇化后有效提升素质,逐步形成适应城镇生活的新观念、新行为,使农民真正”融入城镇生活中去,真正成为“新市民便成了后白镇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笔者专门制订了专项的研究课题,通过一年多的实践和探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有效提升新市民文明素质。
一、强化教育引导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新市民素质的提高,基础在于教育。通过实施教育引导来全力提升新市民的综合素质。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氛围。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社区宣传栏等宣传阵地,大力开展有意义的宣传教育活动,努力营造做文明市民的良好氛围,引导农民抛弃落后的生活方式和不良习惯。宣传方式上采取以农民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致力引导他们懂得爱护社区环境、遵守公民道德的重要性,促使他们做有理想、有道德、懂科学、守纪律的新公民。二是大力开办“百姓讲坛”。从去年开始,我们及时把握群众的迫切需求和“市民学堂”向乡镇延伸的发展趋势,开办了 “百姓讲坛”。“百姓讲坛”由社区根据居民需求,自主选择讲座内容,而后由镇社区教育中心联系师资。目前,全镇已开办百姓讲坛16期、听课群众达4000多人次。现在社区群众已经接受并喜爱这种授课形式。
二、坚持以人为本
一是发动新市民踊跃参与到社区建设和社区事务的讨论中来,在成立的社区中,社区办每月确定一个社区居民关注的话题,组织新市民代表进行对话题展开畅所欲言的讨论,各抒己见,共同研究出好的解决方案,努力把矛盾化解在社区、把稳定落实在社区、把和谐构建在社区。通过活动凝聚人心,让社区居民能主动管理社区环境,维护社区安全,让社区居民能主动参加志愿者活动,努力为社区尽心尽力,这样长久坚持下去,居民社区归属感日渐形成,他们会真正把社区当成自己的一个大家。二是让“新市民”努力适应城镇的生活规则,以管理约束带动素质的提高,社区办组织居民代表讨论完善了《社区居民公约》、《社区环境卫生条约》等公约公规,让居民们相互监督、相互约束,努力提高他们民主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三是注重“新市民”文明礼仪的学习。社区办通过宣传、示范、指导、学习,让“新市民”逐步学会宽容、敬人、自律、真诚等礼仪,懂得在不同城镇公共场所应具有的礼仪素养、自觉地克服并纠正有损公共规则的生活陋习。四是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努力组织形式多样的文娱、体育、民俗、健身活动,让活动进社区,动员、吸引新市民参加,创造人人参与、户户争先的氛围,通过引导新市民积极参与群众文化活动,使新市民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也让他们在实践体验中,找到归属感,实现教育提高、素质提升,尽快融入城镇新生活。
三、发挥典型引领
一是开展新市民才艺展示活动。通过经常性地组织开展编织手工艺品、展示才艺、展览书画等活动,让有才学的新市民起到带头作用,激发市民学习新技能的热情,培养市民的一技之长,提高生活情趣。二是强化新市民的劳动技能培训。群众增收致富,关键是要靠自身的能力。在这点上,镇社区教育中心努力加大了社区教育培训,针对新社区居民的实际状况,采取符合实际的教学和培训手段,采取社区与社会联合办学的方式,聘请专家学者授课,开设专业技能培训课,努力培养新市民专业技能水平,教会他们谋生技能,获取更多的谋生手段。为提升他们的自主创业能力,社区教育中心专门开设了创业培训课,传授创业知识,进行创业培训指导,鼓励他们自主创业,通过自主创业来逐步提高生活质量。
总之,城镇“新市民”素质的提升,不仅需要城镇提供相应的公共资源和社会保障,还需要为“新市民”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职业培训、文化礼仪教育等多方面所需资源和服务。同时更需要的是城镇社会和市民的理性接纳与包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