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追求生态文明的班集体
2015-12-25刘斌
刘斌
【摘 要】生态文明教育可视作德育内容的增长点,班主任更应把握这一德育契机,开发生态文化资源,实践生态文明,求自身之升华,谋学生之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 增长点
调查显示:世界雨林在以平均每秒1.5英亩的速度从我们的陆地消失;平均每4小时就会有一种动物悄然绝迹。世界自然基金会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发布的《2000年地球生态报告》显示:人类若依照目前的速度继续消耗地球资源,那么所有自然资源会在2075年前全部耗尽。为了人类的生存。保护自然环境、恢复生态平衡成了当务之急。当今人类已经形成创建生态文明的共识,学校作为教育职能部门更有责任将这全球瞩目的生态问题作为教育教学内容,培养青少年一代的生态文化意识,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出一份力。生态文明教育可视作德育内容的增长点,班主任更应把握这一德育契机,开发生态文化资源,实践生态文明,求自身之升华,谋学生之发展。
一、核心概念界定
生态意识:生态即指自然界的各种生物的生存状态,大体为人类、动物、植物三类,人类作为具有特殊生产能力的物种,就是要努力营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们所具有的这种谋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关系的道德伦理就是生态意识,主要包括:关爱生命,触摸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脉搏;保护地球妈妈,“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形成科学的宇宙观,体会人生价值。
生态意识型班集体即指具有状态意识的集体舆论和努力实践保护生态文明的个人所组成的集体。这是一个高素质、大文明的班集体。建立这样的班集体,必须渗透生态教育。
二、建设生态意识型班集体的原则
(一)尊重生态文化的科学性、伦理性、审美性
生态教育即生态文化的教育,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真善美的特质,生态文化的真善美集中表现为生态文明。首先要做到探究生态文化的科学性。自然界的山石水木、花草虫鱼,无论从出生还是消亡,都有鲜为人知的大秘密,人类在经过几十年甚至上千年的摸索后,逐渐用科学的眼光揭开了自然的奥秘:山脉是由于地质版块构造运动形成的,火山是由地幔深处的熔岩涌动引起的,植物能提供给人类富足的氧气,动物的种类繁多,从单细胞动物到哺乳动物,人类探究到了生物进化的过程,人类正不断地用科学的密码打开大自然那一把把神秘的锁,我们应该继承科学的眼光求真务实,发扬刻苦钻研的作风,尊重人类的研究成果,并继续触摸大自然的脉搏。第二要遵循人与自然的伦理道德。以前人们总是把伦理同社会道德和人际准则联系起来,但在面临生态危机的今天,人们清醒地意识到人的社会行为与自然生态间的赤裸裸的关系,六国峰会上,各国首脑也将“温室效应”问题提到重要日程上来。看来,关爱生命、保护环境已不再是简简单单一句口号,而应当成为人们的社会行为准则,已成为一个国家文明高度的标志!第三追求生态和谐的审美性。只有在生态教育中科学地求真、不懈地求善,寻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点,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共处,达到美的境界。
(二)力做具有生态文化素养的班主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对教师传承文化的最基本的要求,说明班主任必须具备一定的生态文化储备,要大量汲取科普知识,深入了解自然的生态关系。不过,生态教育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的传递,它还具备丰富的人文内涵,如人的好奇心与自然秘密的平衡点、人的贪婪欲与有限资源的平衡点等,所以班主任自身要自觉综合生态文化,形成深层的生态文化素养,教学中以情感染学生,才能培养出追求生态和谐的新一代。
(三)开展生态教育活动,渗透生态意识
生态教育包涵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一门典型的综合性课程。只有设计有层次、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学生才能在活动中自由释放,自觉综合生态文化,形成生态意识。
(四)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生态教育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之一,他主体性应得到体现,即塑造学生在生态教育中的主人公角色,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从而真正地吸收文化精髓。生态的研究早已是一门成熟的科学项目,在教学中,生物、化学、地理也是生态学的一门门分支,但这门综合性课程至今在基础教育中还未形成统一而成熟的教育课程,因此,这门课程中的创造性更大,学生主体是实践活动无疑会产生巨大活力与各种创新成果,这就是教育的潜力与动力,班主任应鼓励学生在活动中的多异性,推动生态教育发展。
三、建设生态意识型班集体过程与方法
(一)内容多样化
生态文化门类繁多,从地貌结构、植物种群、动物种群到资源分布、气象形成,再到今天的环境污染、偷猎滥伐,都是很好的教育材料。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结构,我从学生感兴趣的环境问题(或奇趣大自然)着手,深入了解相关知识。如,以“保护环境”为主题开展班队活动,并分设“水污染”“生态平衡”“节约资源”为子题,逐个讨论学习这几方面的知识,对现有的问题进行开放式讨论,达成共识,最终付诸实施。不同的主题,认知实践目标不尽相同。对于“水污染”,我们通过对水资源匮乏的数据的学习、对水厂处理污水的烦琐程序的介绍,让学生产生“珍惜每一滴水”的迫切呼唤,同时形成节约生活用水的共识。这是认知与实践结合的主题教育;对于“生态平衡”,我们重在引导学生通过食物链的知识,认识生态平衡的原理,形成对生物种群的关爱之心。这是偏向与认知目标的主题教育;而对于“废物利用”,是完全偏向于实践经验的教育。学生各展其能,将生活中的广告纸折成便携式垃圾盒,将空饮料罐做成机动小模型,还将一些看似没用的纸片、布块做成了一幅幅美妙的艺术品。只要班主任不懈地挖掘生态文化的若干个干支文化,学生就一定能用聪明的大脑接受它并创造它。
(二)形式的多样化
形式是内容的载体,特殊的形式能引起人们特别的兴趣。在生态教育活动中,高度体现了教学形式的综合化。以主题开展的生态教育,依据,内容不同,可以选择人物访谈、实地考察、问题调查、开放讨论、师授生学、实验研究、艺术创作等诸多方式展开,新颖而富于变化的活动形式给师生提供了无限的激情与创造动力,这既是生态教育内容所决定的,也是班主任教育方法的艺术化表现。
(三)教育渠道的多样化
班主任建设生态意识型班集体,主阵地是晨会、队会。利用简短的晨会课可以对活动进行安排或总结,也可以就一个切近大主题的小话题进行一次讨论学习。队会课时间较长,可以开展讨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大主题教育。另外,课间及假期是学生拓展其生态教育实践的宝贵时机校园、社会、家庭是孩子进行生态教育实践的宝贵场所,班主任应当在晨会、队会主题式活动后,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在课外深入开展个人或小组实践活动,达到理性向实践的回归。例如:我在晨会课上和学生交流过保护公共卫生环境的意见后,便组织他们利用午间十分钟以小组形式捡拾校园垃圾,并命名为“环境小卫士”行动。教学中的有关生态文明教育也可以为我所用,班主任应关注各科教材,尤其是《科学》《综合实践》《思品与社会》中的有关内容,进行整合,制定生态教育主题,协调各学科间的进度,对学生进行系统而行之有效的生态教育。
四、总结与反思
生态文化内容丰富多样,教师需要广泛涉猎各种知识,这是对自我学习动机与能力的挑战;同时追求生态文明是人类道德伦理的高度发展,也是人性美的表现,具有生态意识的人一定是热爱生命追求和谐的人,具有生态意识的办集体一定是热爱生命追求和谐的班集体。为了这个理想的目标,作为教师,作为班主任,无论是在自身修养还是教育方法上,都要付出不懈的努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