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年来学术界对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述评*

2015-12-25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述评民族地区



近年来学术界对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述评
*

高千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天津300071)

摘要:推进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巩固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与实现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诸多学者立足于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丰富实践,对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目前学者们的研究目光主要集中在对该问题内涵的探讨、对其实现条件与基本原则的研究、对其基本规律与基本经验的挖掘、对大众化的困境及其对策的分析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从构建系统化的研究架构来审视,仍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如研究领域有待拓宽,缺乏实证研究,推进路径需要具体细化等。

关键词: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述评

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的指导思想,其大众化程度关系着我国意识形态的建设水平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在民族文化多样与宗教信仰多元的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术界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而又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截至2014年8月份,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检索,搜索到篇名为“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学术论文共有46篇,其中硕博论文4篇。为了便于分析,论者对该领域研究成果的发表时间及数量分布进行了统计,并绘制了柱状图(图1)。从柱状图可以看出,这一领域的学术成果从2007年开始陆续见刊,经过近几年学者们的努力,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向,引起了诸多学者的研究兴趣。其内容主要涉及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实现条件、重要价值、必要性、基本经验、困境及其对策等相关议题。立足于当前民族地区的现实实践,归纳与整理学术界相关成果,对于总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得失、探求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运行的内在规律与制定有效的对策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学术界的相关研究进行简单归纳整理,并指出今后对这一问题研究的重点与方向。

一、对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的探讨

对内涵的解析是研究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基础性问题,也是学术界诸多学者较为关注的内容之一。学者们结合自身的研究旨趣、研究视角而对之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可以归纳概括为下述几种观点:

第一,从过程与结果的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界定。一方面,作为一种过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基于民族地区这一特殊场域,从民族地区的具体实际出发,通过采取一定的途径、形式和措施,在民族地区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1]田宗远也持同一观点[2];另一方面,作为一种结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过宣传和教育,不仅使民族地区群众对马克思主义获得信任和认同,更重要的是,还要自觉地用其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成为个人行动的内在准则。[3]陈锋也对这一观点表示赞同。[4]

第二,从马克思主义内在属性的角度对其内涵进行分析。有学者认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有效地融入民族地区的实践之中,让人民群众切实体会到马克思主义对其自身日常生活的改善和帮助,在此基础之上,民族地区群众才能信任和接受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才得以真正地深入到群众之中。[5]

第三,从传播学的视域对其内涵进行认识。该观点认为,这一问题实质上就是在具有多元文化特点的民族地区传播、输送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在民族文化多元、宗教信仰多样的民族地区实现大众化的良好效果,必须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来分析和研究这一问题。[6]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学者们由于其分析角度与所持立场不同,导致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的不同。各种观点之间并没有实质上的分歧,都是对这一问题理解的某一侧面而已,因而大大深化和扩展了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综上所述,所谓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指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来武装和教育民族群众,使之逐步信任、认同、接受并指导其实践的过程。

图1 学界关于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论文数量—年代分布图

二、对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要性的研究

民族地区作为一个特殊场域,在自然、地理、信仰、风俗等方面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在大众化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更重要的是,部分民族群众对马克思主义还存在着各种偏见或误会,对当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亟需全面的认知和了解。关于这一问题,学术界也给予了重点关注,学者们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把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的宗旨。人民群众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其行为准则的前提是必须获得人民群众的接受与认同。事实上,民族地区要实现全面的发展进步,也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7]

第二,这是实现民族地区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8]。在经济发展程度上,民族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还相当大。伴随着民族政策与民族制度的实施,民族地区的各项事业均得到较大程度的进步。不可避免地,社会各阶层出现了较大的分化和调整,各阶层所信奉的价值观日益趋于多元,彼此之间的利益、文化冲突进一步加剧。这些现实问题由于涉及多个领域,综合性比较强,运用传统的经验做法已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调节与整合作用,以妥善处理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7]

第三,这是增强道路自信的必然要求。持该观点的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今中国发展的正确道路。在民族地区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有助于民族群众增强对现阶段大政方针的了解,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与理解,增强道路自信与理论自信。如闫铭持这一观点。[9]

三、对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条件、原则、意义的审视

在十八大提出“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线的新形势下,为推动大众化这项工作的持续开展,研究大众化的实现条件、基本原则和重要意义就显得尤为必要,这也是学者们重点关注的一个内容,研究成果也比较丰富。

(一)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条件

大多数学者都认为这一工作所需要的条件已经具备,其实现的条件因学者们研究视角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唐大山认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确立为大众化奠定了政治基础;时代的进步和民族群众自身素质与能力的提高为大众化提供了社会条件。[10]有学者从跨文化传播的维度对其所实现的条件进行了研究。如张春霞认为,以前在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与传播中,仅强调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文化的融合与吸收,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多元化的少数民族文化,导致了马克思主义普及的效果不理想。相反,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其前提是在各民族具体实际的基础上,要注意借鉴和吸纳少数民族文化的优点,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实现民族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任与认同。[6]还有学者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认为在民族地区实现时代化是实现大众化的前提,只有在实现时代化的基础上,才可能实现大众化。[11]

(二)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原则

为了在民族地区顺利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减少其制约性因素,同时结合民族地区具体实际,诸多学者提出了在大众化过程中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如吕学芳认为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客观性与实现群众的利益相结合的原则、马克思主义一元主体文化与其他非主体文化相结合的原则、政府自身建设与民族群众的认同相结合的原则;[12]也有学者提出了大众化与民族地区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大众化的宣传与人民群众利益相结合原则、大众化的传播与民族干部的培养相结合原则、大众化的宣传与传播媒介的多样性相结合原则等;[4]此外,还有学者指出了在大众化过程中必须注意大众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与民族文化的多元并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13]

(三)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与普及程度对促进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与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学术界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多视角的探索与研究。经过归纳整理,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有利于民族地区民众认识和了解马克思主义,贯彻落实各项民族政策与民族制度。在民族地区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过各种途径、方法和措施让人民群众信任和认同马克思主义,有利于民族地区群众增进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了解,以深刻理解现行民族政策和民族制度对实现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意义。[14]

第二,有利于提高民族群众的综合素质,进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其行动的指南。有学者认为,通过在民族地区宣传、传播马克思主义,是增进民族群众了解和学习社会意识形态的需要,是丰富民族地区群众的内心世界的需要,也是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知识武装头脑以使其明道、赞道和行道。[15]也有学者认为,大众化是提高民族地区群众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高民众应对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9]

第三,有利于开展反分裂斗争,增强各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感。有学者认为,通过传播和普及马克思主义,让民族群众深切感受到我国现行民族政策、民族制度的优越性,对改变其自身的生活处境、生活困难具有重要的作用,从而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人民群众的人文关怀和利益关照。[14]还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要发挥了旗帜性的引领作用,为当今进行反分裂斗争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与社会基础。[10]

第四,有利于学习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有学者认为,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传播和普及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各民族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等实际情况,采取最容易被民族群众所接受的途径、方法、措施。同时要注意反映各民族群众的利益诉求,关注民族群众的切身利益,扩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渠道,切实践行群众路线,唯有如此,方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14]

四、对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规律和基本经验的挖掘

诸多学者普遍认识到,为了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中取得更好的效果,就必须善于总结经验,把握大众化过程中的内在规律。针对这一问题,学术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有学者认为,在民族群众中宣传与普及马克思主义,要达到良好的效果,在实践中必须注意坚持以下几大规律:一是总结全国其他地区经验教训的规律;二是实现与民族文化相融合的规律;三是民族的团结和民族发展相促进的规律;四是以民族群众的人文关怀和利益关照作为着力点以适应少数民族发展的规律。[16]罗嗣亮总结了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开始十七年间大众化的历史经验,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对于思想理论上的偏向要及时进行批判;二是要根据民族地区的具体实际情况来开展大众化工作;三是在大众化工作中所采取的方法、途径和措施要把各民族文化的特点作为重要的考量因素。[17]此外,黄骏从学理的维度阐述了大众化这项工作与解决民族地区民生问题之间的关系,认为在民族地区开展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与普及工作,必须处理好民众的现实利益问题,关注人民群众的民生问题。[18]

五、对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困境的探究

学术界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多维度与多视域的分析探究,也是学者们研究最为集中、成果较丰硕的部分之一。一般来说,对这一问题关注的学者之学术旨趣主要在于对巩固和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现实关照。经过归纳整理,主要有下述几点:

(一)在思想上没有给予充分重视

这一观点是立足于思想导向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认识和分析的。学术界持这一观点的学者不多,但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毕竟是存在的,把它单独列出来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众所周知,大众化的实现取决于各族干部群众对其重要性是否有充分的认知。如李世辉认为,各级干部把精力和工作重心放在了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的追求上,忽视了政治理论的学习和教育,甚至有的干部认为政治理论和方针政策的学习教育是可有可无的事情。这些错误思想的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19]

(二)民族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口的分布

学术界普遍认识到民族地区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口分布情况也是造成其传播困境的一个因素。如田宗远认为,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数地处边疆,发展程度滞后,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备,信息交流较为困难,这一现状阻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和普及。[2]唐大山也持这一观点。[10]有学者认为少数民族人口分布范围广泛、居住分散的特点也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带来了困难。[20]

(三)民族地区的经济、教育发展水平较低

学术界在对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困境进行分析时,普遍认识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较低是制约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性因素。田宗远[2]、胡剑[20]等学者持这一观点。还有学者认为民族地区教育较为落后,师资严重短缺、教学设施不足,教育层次不成体系造成的民族群众文化素质偏低、眼光狭隘等因素是制约马克思主义传播与普及的障碍之一。[19]

(四)多元民族文化的存在

有学者认为,民族地区在现有民族文化与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来接受马克思主义“一元”性的指导思想,对于实现二者的和谐关系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不可避免地导致一些问题的出现。[2]易水发认为民族地区的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对本地区群众的影响之深、时间之长,致使新的思想不容易被民族群众接受和信任,这也是造成目前困境的原因之一。[1]王晓艳也对这一观点表示赞同。[21]孙秀江主要从民族群众宗教信仰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他认为宗教信仰对民族群众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消极、负面的作用,所形成的的民族意识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的宣传。[22]还有学者认为,当本地区的民族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遇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文化隔阂和认同危机问题,这也阻碍了民族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任和认同。[20]

(五)宣传队伍、宣传形式与宣传内容等方面存在不足

有学者认为,目前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传播队伍的组成人员普遍存在着学历层次偏低、年龄偏大、党员数量较少的问题,甚至有的党员干部出现政治信念摇摆不定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1]还有学者从大众化的宣传内容、宣传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宣传内容过于抽象,没有结合民族群众的日常现实问题,脱离了民族群众的实际需要;在宣传方式上,没有从民族群众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的主观需要出发,没有充分利用民族节日、民族语言的载体作用,这些都制约了马克思主义在民族地区大众化的效果。[19]另外,陈江红认为,除了以上种种原因,部分民族地区的干部群众在思想上不够重视,并且在对理论的宣传、普及上没有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严重影响了大众化的推进。[5]可以发现,以上学者普遍认识到从民族地区的具体实际出发是成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

六、对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分析

学者们根据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的困境与问题,结合其研究角度与研究思路,对症下药,提出了与众不同而又体现民族地区特点的对策,这为突破存在的困境指明了方向。毛泽东也曾经指出,“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23]

(一)在思想上充分认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性

持这一观点的学者普遍认为,只有各民族干部群众在思想上充分重视,才能做好大众化这一工作。有学者认为,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来看待这一工作,只有在提高民族群众的理论水平的前提下,才能全面地理解国家现行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制度,这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具有重要作用。[19]刘珍珍认为,只有各级民族干部群众和理论宣传部门认识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重要性,在实践中才会付诸行动,从而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普及。[24]

(二)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教育发展

这一观点认为民族地区经济、教育发展的滞后性是影响和制约大众化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实现大众化的顺利推进,其前提就是提高本地区经济、教育的发展水平。有学者指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可以为这一工作提供经济基础,发展民族地区教育为这一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从而有利于这一工作的顺利开展。[20]张书军认为,加快民族经济发展,做好社会的民生工作,不仅有利于树立党和政府良好的社会形象,而且有利于增进民族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任和支持。[25]吕学芳也持这一观点。[12]还有学者认为,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民族地区大众化困境的重要途径就是发展经济,这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要素。经济的发展为这一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保障。[3]另外,还有学者指出了发展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不仅间接促进了民族经济的发展,也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和普及提供了动力和源泉。[15]

(三)探求与民族地区相适应的宣传形式与宣传内容

有学者指出,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传播,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民族群众的思想状况、生活水平和精神追求等具体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另一方面,在马克思主义传播、普及过程中,尽可能地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各地区的民族文化,以使科学理论真正走进民族群众的内心世界。[19]王晓艳认为,有效的传播途径是在民族群众的日常生活中融入马克思主义,通过把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作为主要载体进行宣传。[21]张春霞认为在传播过程中,要做好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在不同文化下的转换与加工工作,充分利用新兴媒体的传播优势,以使民族群众较为容易的理解和接受。[6]有学者把民族地区群众分为民族干部、知识分子与农民三个群体,针对不同群体进行分门别类的教育,做到因材施教。[24]还有学者认为建设与培育一支专业化的马克思主义宣传队伍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普及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要发挥其在大众化过程中的主力军作用。[1]

(四)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有学者认为,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应尊重各民族文化,同时借鉴民族文化的传播载体与表达形式,这样才容易获得民族群众的接受和信任。[25]吕学芳认为,大众化要取得良好效果,必须加大社会主义文化的宣传力度,在社会上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倡导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作用,以最大限度减少文化之间的隔阂。[12]还有学者指出,在马克思主义的“一元”与民族文化“多元”之间,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这一主流文化来整合与调适多元化的民族文化,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文化之间的隔阂,增进彼此的信任与尊重。[20]

(五)加强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制度建设

持这一观点的学者普遍认识到制度对做好大众化工作的重要保障作用。有学者认为,为保证大众化的顺利推进,必须建立健全投入保障制度与反馈测评机制。[25]刘珍珍认为,在这一问题上首先应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厘清不同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并把这一工作作为各级政府考核的重要内容;其次,鉴于民族地区实际,应建立资金投入的具体运行制度。[24]郑流云对这一观点也持赞同态度。[26]

七、评述与展望

通过以上对学术界针对研究成果的归纳整理,我们可以发现,诸多学者针对这一问题展开了多维度、多视域的关注,所取得成果也较为丰硕,并且围绕着这一主题开始构建一套体系化、系统化的分析架构与理论体系。通过对这些成果进行仔细分析,仍可发现一些薄弱环节与不足之处:

第一,从研究范式来看,由于受传统研究范式的影响,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应然层面上学理性的分析与探究,缺乏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同民族地区的发展相结合的研究,研究视野还比较狭窄。学术界目前的研究多是宏观意义上的理论分析,而微观视野的研究和分析还相对缺乏。另外,对大众化这一问题的实证研究还比较薄弱,并且缺乏不同地区之间的比较研究。

第二,从研究领域上看,研究范围还相对狭窄,探讨的领域还有待拓宽。众多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涉及大众化的界定、重要意义、基本原则、基本经验、困境及其对策等议题,而关于其内在规律与评估体系的研究等深层次问题还较为少见,这就导致研究的领域较为狭窄。因此,我们应该在总结目前大众化得失的基础上来探求其运行的内在规律性,以确保大众化的顺利推进。

第三,从研究目标看,为增强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必须提高大众化推进路径的具体性、可操作性的研究力度。虽然当前学术界针对这一领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在某种程度上对于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但是,经过仔细的研究分析,其所提的对策多是原则性、观点性的,可用于现实实践的并不多。

针对这种研究现状,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民族地区的顺利推进,需要学者们在当今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借鉴传播学、新闻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分析范式,立足于民族地区具体实际,下大气力探究大众化的经验教训与内在运行规律等深层次问题,以建构起系统性的研究框架,这无疑需要我们对之做出更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易水发.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途径探究[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6) : 43-45.

[2]田宗远.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困境与对策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6) : 56-58.

[3]张强.川西南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现状分析级应对举措[J].经济研究导刊,2013(3) : 251-252.

[4]陈锋.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7) : 149-153.

[5]陈江红.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1(4) : 72-74.

[6]张春霞.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跨文化视角[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3(3) : 162-165.

[7]阮金纯.边疆多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探析[J].学术探索,2013(12) : 13-15.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73.

[9]闫铭.国家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2012(3) : 78-80.

[10]唐大山.大力推进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西藏发展论坛,2013(3) : 29-33.

[11]唐曼莲.论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10) : 84-87.

[12]吕学芳.试论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因素及实现路径[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5) : 78-81.

[13]陈立岩.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语用研究的思考[J].理论月刊,2011(3) : 19-21.

[14]唐曼莲.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重大而深远[J].全国商情,2010(12) : 117-118.

[15]张秀文.浅议推动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的措施[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3(3) : 59-62.

[16]唐曼莲.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规律探讨[J].湖南社会科学,2010(6) : 29-31.

[17]罗嗣亮.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和启示[J].实事求是,2013(6) : 23-26.

[18]黄骏.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民生呼唤[J].理论导刊,2013(10) : 76-79.

[19]李世辉.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困境及其对策探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1 (5) : 208-210.

[20]胡剑.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3(1) : 82-86.

[21]王晓艳.云南边境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困境与路径[J].民族论坛,2013(11) : 28-31.

[22]孙秀江.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4) : 87-89.

[23]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75.

[24]刘珍珍.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1(3) : 266-268.

[25]张书军.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研究[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4(1) : 122-127.

[26]杨满心.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1: 31.

(责任编校:朱德东)

Review on the Marxism Popularization of Academia in Minority Area in Recent Years

Gao Qian

(Zhou Enlai school of Government,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071,China)

Abstract:Promotion of Marxism popularization in minority area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onsolidate the guiding position of Marxism ideology and achieve social stability.Many scholars based on the rich practice of Marxism popularization in minority areas,carry on thorough and deep analysis and research.At present scholars concentrate on the exploration of connotation; the study on implementation condition and basic principles,the research on the basic rules and basic experience,the analysis of the plight of popularization and its countermeasures,etc.which get many valuable research results.However,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atic research framework construction,there are still some weak links,for example,the research area needs to be widened; there is a lack of empirical research; advance path requires specific refinement,etc.

Key words:the Minority Area; Marxism popularization; research review

[作者简介]高千(1982—),男,山东泰安人;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研究。

[基金项目]南开大学2014年博士生科研创新计划资助课题

*[收稿日期]2015-01-14

doi:12.3969/j.issn.1672-0598.2015.03.006

中图分类号:C9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598(2015) 03-0050-07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述评民族地区
基于文献分析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研究述评
安徽古代文人曲家剧作文献研究述论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要抓住哪几个关键点
“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马克思主义早期大众化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