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

2015-12-25张爱琴卢佳怡

关键词:教育学生

张爱琴,卢佳怡

(兰州商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甘肃 兰州730020)

一、创新创业的涵义及其发展概况

《国家创新蓝皮书:中国创新发展报告(2014)》[1]中指出,创新成果支撑不力、企业创新能力不足、高端创新人才缺乏是制约中国创新的三大困境,其核心是创新人才的缺乏,因此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国家创新战略成功实施的关键所在。

(一)创新创业的涵义[2]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以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锻炼其创业意识,训练基本的创业技能,力求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具有创新思想或具有创新精神是创新型人才的基本内涵,联合国将创新创业能力定义为“第三本护照”,可见其重要性。

创新型人才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创新能力包括创造性思维、敏锐的问题意识、创造性想象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几方面;创新意识包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新的兴趣、动机等方面;创新人格包括强烈的成就动机、良好的合作精神、优秀的调控能力、冷静的态度等方面[3]。

创业是将创新型思想与市场机遇有机结合创办企业的过程。创业者能否成功主要观察其创业素质体系[4]、创业知识体系和创业技能体系三个要素(见表1)。

表1 创业者需要具备的三个要素

(二)创新创业的发展概况

创新创业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很快在世界各国(地区)引起重视,创业教育也引起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普遍重视,并成为国际教育新潮流,成为现代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见表2)。因此,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表2 创新创业在世界一些国家(地区)的发展情况

创新创业在中国的发展也是最近十多年的事,其历程大概可以归纳如下(见表3)。

从表3我们看出,创新创业教育在中国的发展仅有10多年的历史,从教育部的倡导到试点院校的实施,进一步发展为在全国的全面推广,适应了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要求使然,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也是刚刚起步,和全国其他地区相比,无论教学条件还是创新创业设施相对比较落后。

表3 创新创业在中国的发展

二、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状况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涉及云南、贵州、新疆、内蒙古、西藏、广西等12个省区,其中省一级的自治区全部分布在西部;州一级的民族自治地方有27个,占全国民族自治州总数的90%;83个县一级的民族自治地方集中在西部,占全国民族自治县总数的69.2%。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到西部总面积的85.9%,全国1.3亿少数民族人口中80%以上分布在西部。截至2013年底,西部民族地区共有各类高职以上院校超过300所,约占全国总数的1/4左右,创新创业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在各个层次的学校都可以实施。

要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一所高校的师资条件、学科导向、实验实践条件、办学层次都会影响到人才的培养。从西部8所主要民族院校对创新创业支撑条件来看,其都具有研究生教育条件,其中4所具有培养博士的资格,具有完备的学位培养体系,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高层次的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这些教育资源。

表4 西部地区8所民族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支撑条件

从国内外研究成果看,一所大学的实验实践条件对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具有较好的帮助,重点实验室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必不可少的条件,尤其是一些学科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更离不开重点实验室的帮助,很多学位论文和科学研究都要借助实验室进行,而在大学的教育中实践环节是任何学科、任何专业都必要的,实践形式因专业而不同,如社科类的实践教学可以通过参观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或模拟企业经营的实际进行,而理工科的实践完全可以置身于企业的研发及生产过程中,医学类的实践更离不开临床。

学科是衡量学术水平、综合实力和社会声誉的根本标志,学科建设是一所大学的根本建设,而重点学科是关键。重点学科建设的目标是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建立优秀人才梯队、创造高水平科研成果、带动学校全面发展。一所大学拥有的省部级以上重点学科代表了学校的综合实力,8所民族院校除西南民族大学是按照一级学科设置,5个一级学科包括若干个二级学科,这样按照其他大学主要从二级学科归纳的口径,西南民族大学省部级以上的重点学科也应该达到10个甚至更多。省部级以上重点学科越多,就表明该学校具有较强的培养创新人才的支撑条件。

但是,目前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5]。

第一,缺少创业相关学科的研究,创业实践条件较弱。从目前的学科建设上,民族地区以传统的学科建设为主,比如少数民族语言的研究等,但缺少有关创业理论的研究,必然会制约创业教学实践的开展,也制约了学生创业意识的形成。从我们调研的西北民族大学的情况看,它的重点学科的研究主要以传统学科为主,如3个省级研究中心是西北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中心、西北少数民族宗教研究中心、西北民族问题研究中心,4个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为藏文信息技术实验室、生物工程与技术实验室、口腔医学综合实验室、电子材料实验室,与创业相关的学科较少,因此在培养方案的设计上就不太可能增加与创业相关的课程。

第二,与创业相关的系统教育指导不多。从调研数据看,学生对创业的期望是比较高的,但因缺少创业指导,尤其是缺乏系统化的创新创业课程和实践活动,现有创业指导大多集中在对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指导和就业指导上,无法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并形成创新创业的浓郁氛围。创新创业教育大多基于稳定环境下的传统工商管理知识、金融知识等的学习掌握上,缺乏面对不确定环境下的应对之策,与社会大背景缺乏联系,没有形成一支面向社会具有良好结构和职业背景的专职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第三,忽视素质教育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创业素质包括心理素质、个人品性特征和创业思维特质等,目前这些素质很难在学校得到培育,自1998年高校扩招后,学生数量急剧增加,教学设施、教学条件、教学管理很多都在超负荷运转,素质教育在弱化,素质教育在创业教育中的作用也在弱化。

三、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上可以采取多元化、联合化的方式,政府、社会和学校多方努力,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

第一,持续加大西部民族地区高校的办学投资。采取政府、社会、校友多元化的投资方式,完善创新创业实验实践条件。在基础教学条件方面政府一直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采取倾斜的政策,但仅有这些还不能满足创新创业实验的要求,我们的调研说明,学生对学校有关创业实验的条件有较高的期待,如有创业基金等推进,这些学校学生自主创业的学习条件将会得到改善。

第二,积极鼓励学校和企业采取协同创新的方式,为学生创业提供更加便捷的创业实习机会。目前面临的瓶颈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企业数量和企业类型比较有限,选择余地比较少,因此在有限的企业中,能否采取“就地取材”的方式,加强本地企业和本地高校协同创新的方式,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共同研发产品、共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第三,建设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6]。创新教育实施的好坏教师是关键因素,没有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就不可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为此,必须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形成有利于教师发展的竞争激励机制。要加强创新型教师培养,逐步使他们具有较强的创新教育意识和创新教育观念,具有广博的知识修养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较高的教学、科研创新能力。通过创新型教师的言传身教,把敢于并善于创新的理念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

第四,积极修订完善专业培养方案,增加与创业相关的课程和实践[7]。国内一些大学在探索培养方案上已经形成许多成功的创业教育模式可资借鉴,有代表性的模式包括四种[8],一是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强调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构建创业所需知识结构,完善学生综合素质,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开展创业教育。二是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知识、创业技能为侧重点,其特点是商业化运作,建立大学生创业园指导学生创业,并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资助以及咨询服务。学校成立了创业管理培训学院,专门负责与学生创业有关的事务,学校设立一定数额的创业基金,对学生的创业计划经评估后进行种子期的融资。三是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综合式的创业教育,即一方面将创新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在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创业所需资金和必要的技术咨询。四是以复旦大学为代表的以育人为中心的创业教育,即在校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培养,毕业生创业指导,创业团队创业过程扶植模式。从这四种模式看,中国人民大学的模式相对简单,其他模式要求较高,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可以考虑借鉴第一种模式。同时可以考虑实施招生、教学、创业三者平衡中形成互动。在招生、教学、创业三要素构成的天平中,教学是这架天平的支点,教学水平高,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力强,则招生兴旺,就业不愁,创业有望。学校应主动抛弃传统体制下重招生、轻就业,重培养、轻出口的传统做法,努力建立招生、教学、创业三者统筹协调、良性互动的机制。在教学安排上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创业展开,为学生的创业打基础、做准备、创条件,适应市场,实现零距离办学。对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进行适应性的调整,加大实训的比例,增强学生的创业知识与创业能力。

第五,深化教学改革,切实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素质教育。学校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必须下大力气加强教学改革,从源头保证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一要全面更新教育理念,明确实施素质教育绝不仅仅是德育工作者和专业教师的职责,学校各个管理层都要解放思想、全面更新教育观念。今天的素质教育理念与过去简单意义上的德、智、体、美、劳等是有区别的,它是依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求应运而生的一种完善人、发展人的教育理念,是与创业结合起来的教育理念。二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高校素质教育的实施不仅要体现观念创新,而且要建立一套在新认识、新观念指导下的新的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机制,进而使一线教师和基层管理人员选择有针对性的对策,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与学生互动过程中使素质教育效果得到提升。三要加强教学环境的配套建设,主要是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社会环境包括民族地区的政策法律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经济发展因素以及自然环境等,学校层面应主动与当地政府、企业紧密合作,为学生的创业教育提供更广阔的平台。校园环境中营造多种形式的创业教育氛围,使学生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创业的相关知识、掌握与创业相关的技能。校园环境的建设要以课外各类创新创业活动为带动[9],提升学生创业综合技能,不断创新形式,为学生创业提供交流、实践、竞赛等渠道与平台。如通过创业沙龙、创业论坛、创业讲座、创业培训班等形式,举办学术报告、创业研讨、创业辩论等活动,通过“创业俱乐部”“校内创业基地”等,为学生搭建创业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比赛,在参赛过程中提供专业教师和教师团队的系统指导,力求通过比赛使学生的创业知识得到综合运用,使学生的创业能力得到系统锻炼,使学生的创业思维得到开阔,实现学生创业能力的全面、系统提升。

[1]丁栋.国家创新蓝皮书:中国创新发展报告(2014)[R].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14.

[2]刘明龙.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综述[J].新西部,2011,(9).

[3]唐百锋,鲁宽民.建设创新型国家视阈下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探析[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4]任国友.大学生创业素质的调查与研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5).

[5]向长城.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湖北民族学院数理大学生创新基地育人之路[J].教学研究,2014,(5).

[6]张亿全,徐佳.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综述[J].黑龙江教育,2011,(8).

[7]段华.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商贸工业,2014,(19).

[8]周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

[9]霍宏.校园文化活动与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初探[J].中国市场,2008,(22).

猜你喜欢

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快把我哥带走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