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婚姻挤压与人口安全问题研究:视角与范式

2015-12-25傅耀华

天府新论 2015年1期
关键词:范式人口婚姻

杨 筠 傅耀华

婚姻挤压与人口老龄化一样,是当下我国所面临的最严峻的人口安全问题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0年《社会蓝皮书》指出,“到2020年,中国处于婚龄的男性人数将比女性多出2400万,男性婚姻挤压将不可避免。”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巨大地区差距,在婚姻梯度的作用下,婚姻挤压矛盾在地区间转移将不可避免,在中国社会最底层逐渐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失婚男性群体已不可避免,一些地区和群体的社会矛盾也会因此而加剧,社会稳定与社会秩序也因此可能面临极大的威胁。按照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米尔斯对“公共问题”和“个人困扰”的区分,婚姻挤压属于“个人困扰”。随着我国失婚男性人数的日益增加,该群体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带来的后果和影响已远远超出了“个人困扰”的范畴,演变成为影响民族发展、人口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公共问题”。过去有关婚姻挤压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理论和宏观层面上,主要是运用人口统计数据分析和预测婚姻挤压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或者是实证分析婚姻挤压成因、后果和对策。随着婚姻挤压越来越严重,该问题的研究变得已经非常紧迫,其中的传导关系链、化解机制、治本之策等都有待于研究的开启或者研究的深入。人口安全理念对传统婚姻挤压研究提出挑战,要求我们开放研究视角,转换研究范式。在回顾和分析传统研究范式的基础上,我们引入新的研究视角,提出一个具有系统性、多层次、跨学科的婚姻挤压与人口安全问题新研究范式。

一、我国婚姻挤压与人口安全问题研究回顾

(一)婚姻挤压研究回顾

我国婚姻挤压的研究首先是对婚姻挤压概念的研究。婚姻挤压 (Marriage Squeeze)概念至今尚无定论,普遍的共识认为,婚姻挤压是指由于处于适婚年龄的男女两性在同期群中出现的数量失衡而导致男性和女性择偶关系的紧张或找不到配偶的现象。〔1〕婚姻挤压本质上是一个人口性别年龄结构 (比例)失衡 (失调)和变动所产生的人口和社会问题。〔2〕其次是婚姻挤压成因的分析,引起婚姻挤压的因素比较复杂,有人口学因素,也有经济社会因素。从人口学因素看,导致人口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变化的一切因素都有可能引起婚姻挤压,如出生率、出生人口性别比、两性不同的死亡率或人口迁移率及两性之间婚龄的差异等都可能引起婚姻挤压,而出生人口性别比是整个人口性别比和适婚人口性别比的基础,因此,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是引发婚姻挤压的重要人口学因素。〔3〕从社会经济因素看,社会经济因素的变迁会影响到婚姻市场,从而制约和带动人口的变动。〔4〕第三是婚姻挤压测度的研究,婚姻挤压程度主要受人口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和婚姻年龄结构这三个人口变量的影响,从适婚年龄层男女比例对婚姻市场的影响出发,人口学家给出了婚姻挤压测量的常用指标:同龄性别比、相对性别比和婚配性别比指标。第四是婚姻挤压特点的研究,婚姻挤压具有阶层性和地域性特点,“男高女低”的婚姻梯度使得我国婚姻挤压的恶果主要由底层人士来承担,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和流动将导致婚姻挤压现象高度集中在少数贫穷、落后地区。〔5〕陈友华和米勒·乌尔里希分别计算了1982~2050年我国性别与年龄结构和人口规律三因素分别对性别平衡的影响,研究显示,2010年后我国将有超过10%的适婚男性找不到配偶。〔6〕李树茁和姜全保运用2000年普查数据和2001~2050年人口预测数据,结合初婚和再婚市场,计算得出未来我国婚姻市场每年将有10%~15%的男性过剩人口。〔7〕陈友华的研究表明,我国20~49岁男性过剩人口2015年超过2000万,2025年超过3000万,2035年超过4000万,在2040年左右将达到4400万人。〔8〕国家人口发展研究战略课题组的研究显示,到2020年,我国20~45岁的男性将比女性多3000万人左右。〔9〕邹艳辉、黄匡时结合我国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利用出生性别比、同龄性别比、富余男性人口等指标测算出2043年我国男性富余人口将达到峰值4141万,占整个婚龄男性的7.6%。〔10〕由于婚姻挤压测度使用的数据和研究方法的不同,我国婚姻挤压程度测算的结果存在较大差异。第五是婚姻挤压后果的研究,婚姻挤压带来的人口、经济和社会后果是学者们最关心的问题。婚姻挤压不仅会影响不婚比例、初婚年龄和夫妇年龄差,还会带来失婚者生理与心理健康问题、家庭福利减少和矛盾激化问题、婚姻质量及家庭稳定性下降问题、非婚生育与私生子增加问题、人口老龄化与养老负担加重问题、性犯罪与暴力冲突增加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危害社会稳定,引发大规模的社会问题。〔11〕第六是婚姻挤压治理的研究,从婚姻挤压的产生原因入手,学者们普遍认为缓解婚姻挤压的根本措施是弱化性别偏好,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宏观层面的治理对策包括调整与完善我国现行的人口政策和婚姻政策法规、重塑新型生育文化、转变择偶和婚姻观念、完善国家养老制度、促进贫困人口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等;微观层面的治理重点是改善大龄未婚男性生存状况,〔12〕开展“关爱女孩”、“打击两非”、“三查一治”等系列专项治理活动,加大对纯女户和计划生育家庭的奖励扶助等激励性措施。第七是婚姻挤压的实证性研究,实证研究对象主要针对男性未婚青年,在地域分布上则划分为农村和城市两个地域,研究显示,较低层级的农村男青年面临择偶困难,〔13〕城市底层的“无产”青年也面临婚姻挤压。〔14〕空间分布上,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是我国婚姻挤压的重灾区,〔15〕依学者的计算,我国未婚成年男性将有60% ~70%的数量集中分布在贫困的农村地区。〔16〕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对婚姻挤压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理论和宏观层面上,主要是运用人口统计数据分析和预测婚姻挤压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或者从实证性研究推导和分析婚姻挤压成因、后果和对策,对微观和中观层面出现的大量“光棍”、“光棍村”等婚姻挤压个体、群体和区域的系统性研究和比较研究依然甚少。此外,已有的研究不能很好地揭示婚姻挤压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之间的传导机制,未建立起婚姻挤压成因、后果和治理综合分析链。

(二)人口安全问题研究回顾

我国人口安全问题研究起步较晚,研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人口安全本质的研究,“人口安全”相对于生命安全、粮食安全、国家安全等广为大家熟知、接受并广泛引用的术语而言,其内涵和外延还需要通过探讨来进一步发展和规范。人口安全的内涵目前的研究大致可以概括为六种观点:状态论、集合论、发展论、问题论、协调论和特征论。〔17〕由学者的论述可知,人口安全的内涵是极其深刻的,它不仅指人口系统内的一种稳定状态,同时也意味着人口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之间的一种稳定状态。〔18〕人口安全既包括人口这个主体自身发展变化的安全,也包括以人口因素来保障另一客体的安全,使另一客体的安全不因人口问题而受到威胁,即人口安全包含了主体安全和客体安全两方面的内容。〔19〕我们认为,人口安全是科学人口状态的反映,是人口自身平稳变动状态的反映,是指人口本身或外部环境不因人口问题而受损害和威胁,能够避免或化解人口方面可能出现的局部性或全局性危机。二是人口安全问题的研究,人口安全问题是一种已经上升到严重威胁损害人口自身生存发展,对国家社会持续发展具有直接和重大影响的人口问题。〔20〕广义的人口安全问题应该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人口主体系统内部个人的安全问题,涉及人的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二是人口主体系统自身的安全问题,如人口数量、结构、分布和素质方面的问题;三是人口主体系统带给其外部客体系统的压力问题,如人口系统带给政治、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系统的压力;四是政治、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等客体系统冲击人口系统产生的问题,如经济和社会变迁冲击人口系统而产生的人口问题,这四类人口安全问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使人口安全问题彼此联系并交错影响,具有多态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21〕〔22〕

与国际研究进展相比,我国人口安全问题研究主要是围绕人口安全的概念和意义、当前我国人口安全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这三个方面展开,侧重于概念与范式上的白描,实证性的研究和专题性的研究还较少,尤其是专题的系统性研究婚姻挤压所引发的人口安全问题尚鲜有学者涉及。

二、我国婚姻挤压与人口安全问题研究传统范式

从人口安全的内涵和外延看,人口安全包括人口主体安全和人口客体安全,人口安全内部受到人口出生、死亡、迁移的影响,外部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影响。婚姻挤压带来的人口安全问题包括因婚姻挤压导致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口分布与迁移、人口再生产、人口素质等人口某一方面失衡或剧烈变动所引致的人口主体安全问题,还包括由此类人口问题诱发的政治、社会、经济、资源、公共卫生等客体安全问题,据此,婚姻挤压与人口安全问题研究传统范式从以下两个维度展开,见图1。

图1 婚姻挤压与人口安全问题研究传统范式

一是婚姻挤压带来的人口主体安全问题研究。人口安全问题是一个集合概念,涉及诸多方面,婚姻挤压产生的人口系统主体安全问题研究包括,婚姻挤压通过人口系统的内部传导机制引发的新生人口数量减少,以及由此可能导致的人口再生产问题;婚姻挤压导致的人口性别结构失衡,以及由此产生的人口结构安全问题;婚姻挤压使得不同性别和年龄段人口分布与迁移的变动可能诱发的人口数量和结构安全问题;婚姻挤压使得新增人口素质下降而导致的人口素质安全问题等人口主体安全系列问题的研究。

二是婚姻挤压带来的人口客体安全问题研究。人口和政治、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之间形成复杂的链式结构,人口某一方面累计的渐进性变化或突变都会引发经济和社会诸多方面的“蝴蝶效应”,婚姻挤压带来的人口客体安全问题研究主要涉及社会安全问题研究、经济安全问题研究、资源安全问题研究、国防安全问题研究和公共卫生安全问题研究等方面。

我们认为,传统的从人口主体和客体系统安全角度出发来研究婚姻挤压与人口安全问题存在明显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研究视角孤立。按照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对“公共问题”和“个人困扰”的区分,婚姻挤压属于“个人困扰”,而人口安全问题属于“公共问题”,属于“个人困扰”的婚姻挤压问题如何演变为“公共问题”的人口安全问题,传统研究范式无法揭示出来。传统研究范式是将研究分割为人口主体安全和人口客体安全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进行研究的,研究结果不能很好地揭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之间环环相扣的问题传导机制。

二是研究层次相对单一。婚姻挤压引发的人口安全问题在微观层面影响个人和家庭的生活福利,在中观层面诱发和激化群体或区域矛盾与冲突、产生新的人口安全问题,问题的积聚又成为宏观层面上的公共安全与社会稳定问题。从传统研究范式来研究婚姻挤压与人口安全问题,主要关注点在婚姻挤压与人口安全问题态势的一般人口学分析,以及婚姻挤压对人口安全及社会稳定影响的一般性推测。事实上,婚姻挤压是一个包括个体层次、群体层次和区域层次以及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在内的多层次构念,研究层次的单一,限制了对婚姻挤压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理解。

婚姻挤压与人口安全问题研究将婚姻挤压研究上升到人口安全层面,研究涉及人口安全主体和客体的多个维度和多个层次,要关注宏观层面的、广义的人口安全问题,还要关注婚姻挤压“个人困扰”与人口安全“公共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与传导关系链。面对这样一个复杂、敏感问题的研究,需要引入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手段与方法,加强研究的系统性和前瞻性,深化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这需要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和范式。

三、我国婚姻挤压与人口安全问题研究新视角

研究视角是分析特定现象的立足点和解释社会现象的切入点。从现有的婚姻挤压与人口安全问题研究成果来看,传统的研究视角主要为以下四个角度:一是数量分析视角,基于婚姻挤压人口数量、规模及发展趋势预测的基础上来分析婚姻挤压的人口学、社会学后果;二是结构分析视角,以婚姻挤压人口性别、年龄、民族和地域等结构性指标变化分析为基础,从结构性指标的关联性、延展性入手,考察婚姻挤压与结构性指标变动之间的互动与关联;三是婚姻家庭视角,婚姻家庭是婚姻挤压研究的天然视角,从婚姻家庭视角切入,以婚姻挤压的个体未婚成年男性或其家庭为研究对象,分析婚姻挤压个体与家庭特征、成因和影响;四是群体研究视角,不仅研究未婚成年男性个体,还将其群体作为研究对象,既考察该群体的背景、特征和差异性,又分析该群体对外部经济、社会等系统可能带来的影响。数量分析视角、结构分析视角和婚姻家庭视角是当前研究婚姻挤压与人口安全问题应用较多的三个研究视角,而群体研究视角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婚姻挤压与人口安全问题既是人口问题,又是复杂的社会问题,随婚姻挤压与人口安全问题内涵、外延和本质理解和认识的深入,我们认识到婚姻挤压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待拓展,迫切需要引入新的研究视角。

一是婚姻场域视角。人的行动受所发生的场域所影响,场域包括物理环境,还包括他人的行为以及与此相连的许多因素。法国学者布迪厄认为,从场域视角进行思考就是从关系的角度进行思考。〔23〕在婚姻场域中,未婚者之间的竞争,其实反映了在社会场域中不同社会阶层的竞争,婚姻的场域性体现了社会场域的社会再生产逻辑。婚姻场域内部的矛盾冲突与它所处的社会条件或社会结构发生对应关系,通过这些对应关系形成人口主体与客体之间错综复杂的因果关系链。

二是社会性别视角。由于社会角色之间存在天然联系,社会性别是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的重要视角。婚姻挤压对不同性别个体和群体造成的不利影响及带来的问题和危害是相互关联的,婚姻挤压不仅侵害了男性的生活福利,同时婚姻挤压还会侵害女性的生存权利和发展权,并进一步影响到家庭、民族和区域的经济发展、人口安全和社会稳定。重视社会性别视角研究,能够开拓婚姻挤压与人口安全问题研究新的视野,促进婚姻挤压与人口安全问题研究的多学科交叉性。

三是流动性视角。婚姻挤压具有区域性特点,尽管人口迁移流动对总体人口性别比不会产生影响,但却直接影响区域性别比结构,导致地域性婚姻挤压。我国二元社会背景下的人口流动使得大量未婚成年男性聚集在一起,对这个群体和这些聚集区域的研究,是深入剖析未婚成年男性群体和婚姻挤压高危区域特征和后果的有效途径,可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现实依据和政策实验平台。

总之,随婚姻挤压与人口安全问题研究的深入,需要扩展研究视角,以未婚成年男性个体、群体及其家庭为研究对象,以婚姻场域视角和流动性视角为背景,以人口数量分析和结构性分析为基础,以社会性别视角和婚姻家庭视角为主线贯穿问题研究始终。

四、我国婚姻挤压与人口安全问题研究新范式

同一个问题,由于研究范式的不同可能得出不一样的结论,由此而丰富和完善对该问题的认识。基于研究对象的多学科性、问题的复杂性、敏感性和影响的广泛性,我们提出一个具有系统性、多层次、跨学科的中国婚姻挤压与人口安全问题研究新范式,见图2。

图2 婚姻挤压与人口安全问题研究新范式

我国婚姻挤压与人口安全问题研究新范式具有如下三个特点:

首先,新范式将婚姻挤压的研究放入婚姻场域这个社会个体参与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随改革开放的深入,婚姻场域由封闭走向开放,在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二元社会结构和人口迁移流动性加剧的背景下,影响婚姻场域的传统、文化、习俗、价值观等发生了巨变,场域中的婚姻关系由此而重塑,个体的婚姻行为置身其中,通婚圈、择偶模式等无不受其影响,忽略或者忽视社会制度和社会基础的变迁,将无法解答我国婚姻挤压的群体性聚集和区域性集中。

其次,新范式将婚姻挤压与人口安全问题研究纳入“以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和人口迁移流动为背景→以未婚成年男性个体、家庭、群体为研究对象→以微观 (个体、家庭)、中观 (群体、区域)和宏观 (国家)为研究的三个层次→以婚姻挤压产生的人口客体安全问题和人口主体安全问题为研究重点→以婚姻挤压传播、扩散和放大人口安全问题的传导机制为线索→在三个层次上探寻婚姻挤压与人口安全问题的综合治理”这一宏微观相结合、主客体相联系的因果分析链条。

再次,新范式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分析婚姻挤压与人口安全问题研究,并进一步在这三个层次分析婚姻挤压是如何互动而放大形成人口安全问题,进而影响社会的安全与稳定。新研究范式通过对我国婚姻挤压与人口安全问题的最后承担个体、家庭、群体和区域的田野调查和个案研究,使婚姻挤压与人口安全问题研究的大数据样本分析与小个案研究结合起来,让公众和政府对我国婚姻挤压与人口安全问题的紧迫性、重要性和后果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还可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现实依据和政策实践平台。

总体上来看,婚姻挤压与人口安全问题研究的视角和范式未来仍然需要很长的探索之路。未来的研究不应拘泥于现有的较为单调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应多学科融合,综合使用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公共政策分析等多学科领域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实现微观与宏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大样本与小个案互补,突出研究的系统性、多维性、多层次性,不被既有的研究视角和范式所束缚,才能更好地实现研究上的创新与突破。

〔1〕邹艳辉,黄匡时.中国婚姻挤压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基于普查数据的时期分析和富余男婴的队列分析〔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3,(2).

〔2〕陈友华.中国人口与发展:问题与反思〔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84.

〔3〕刘爽,郭志刚.北京市大龄未婚问题的研究〔J〕.人口与经济,1999,(4).

〔4〕任强,郑维东.我国婚姻市场挤压的决定因素〔J〕.人口学刊,1998,(5).

〔5〕陈友华,米勒·乌尔里希.中国婚姻挤压研究与前景展望〔J〕.人口研究,2002,(3).

〔6〕陈友华,米勒·乌尔里希.中国婚姻挤压研究与前景展望〔J〕.人口研究,2002,(3).

〔7〕李树茁,姜全保,伊莎贝尔·阿塔尼,费尔德曼.中国的男孩偏好和婚姻挤压——初婚与再婚市场的综合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6,(4).

〔8〕陈友华.中国和欧盟婚姻市场透视〔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24.

〔9〕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M〕.中国人口出版社,2008.36.

〔10〕邹艳辉,黄匡时.中国婚姻挤压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基于普查数据的时期分析和富余男婴的队列分析〔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3,(2).

〔11〕Hudson,V.and A.M.den Boer.Bare Branches:The security Implications of Asia’s Surplus Male Population〔M〕.Cambridge,Mass:The MIT Press,2004.

〔12〕靳小怡,谢娅婷,郭秋菊等.“光棍”聚集与社区公共安全——全国百村调查的研究发现〔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2,(6).

〔13〕栗志强.农村青年婚姻市场层级化的社会学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13,(3).

〔14〕董金秋.中国城镇青年婚姻挤压承受现状的实证分析〔J〕.青年探索,2010,(6).

〔15〕陈友华,米勒·乌尔里希.中国婚姻挤压研究与前景展望〔J〕.人口研究,2002,(3).

〔16〕何生海.婚姻地域挤压的社会学分析〔J〕.贵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1).

〔17〕陈功,刘菊芬,蔡春光,纪颖.安全与人口安全:概念的发展与讨论〔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2).

〔18〕张维庆.关注人口安全促进协调发展〔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3,(12).

〔19〕蔣正华,米红.人口安全〔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67.

〔20〕方向新.中国人口安全报告〔M〕.红旗出版社,2009.124.

〔21〕陈功,刘菊芬,蔡春光,纪颖.安全与人口安全:概念的发展与讨论〔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2).

〔22〕陆杰华,傅崇辉.关于我国人口安全问题的理论思考〔J〕.人口研究,2004,(3).

〔23〕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110.

猜你喜欢

范式人口婚姻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婚姻是一门沟通课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婚姻中要“看见”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