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莎·卢森堡的总体性方法及其理论价值——兼论卢卡奇对罗莎·卢森堡的解读与推进
2015-02-13徐锐
徐 锐
总体性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统摄性方法论原则。首先明确地用“总体性”来解释马克思哲学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是卢卡奇。但对这一范畴的历史考察,不应当忽略罗莎·卢森堡的理论贡献,因为,罗莎·卢森堡是马克思之后第一位用“整体性”的视野来理解马克思以及资本积累的理论家。卢森堡的总体性方法既继承了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思想,又通过对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的研究而独具特色,并经由卢卡奇得以弘扬,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总体性思想的重要来源。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讲,卢森堡起到了连接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桥梁的作用。
一、总体性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首要特征
罗莎·卢森堡青年时代就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革命的浪潮中,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研究,她深刻认识到:马克思学说的不朽部分就是历史辩证法。“马克思的思想作品之所以具有这种不寻常的作用,不仅是他本人的天才,而且也是因为他始终按他所论述的一切问题之间的最重要的辩证关系,从最全面的历史观点去阐明它们。”〔1〕也就是说,马克思的一些具体观点、结论可能会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而不合时宜,但马克思把社会作为一个总体,一个历史总过程来考察和分析问题的辩证法,则是永恒的真理。她指出,马克思学说中“最具价值的唯物主义的辩证法的历史观却只表现为一种研究方法,一些天才的指导思想,它们使人有可能展望一个崭新的世界,开辟独立活动的无限远景,激励我们的思想大胆地飞向尚未研究的领域。”〔2〕
马克思的总体辩证法是辩证法、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构成的总体,卢森堡强调马克思总体辩证法这一方面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当时人们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和社会学说方面肢解马克思辩证法的观点。在《卡尔.马克思》一文中,卢森堡讽刺了资产阶级思想家施塔姆勒等对马克思学说片面性的解读。她指出:“资产阶级科学能够用什么来与作为整体的马克思学说相对抗呢?”〔3〕她在“作┈为┈整┈体”四个字下加了着重号,表明她所理解的马克思学说体系就是以整体性为最重要的特征,任何资产阶级的理论学说在整体的马克思主义面前都是不堪一击的。无产阶级革命不但需要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理论,更需要整体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
在对伯恩斯坦的庸俗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中,卢森堡把马克思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看作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三个有机要素:哲学是历史辩证法的历史观点和方法,贯通于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之中,也是连接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纽带;政治经济学是历史辩证法的历史起点和基本内容,位于历史辩证法的现实层面;科学社会主义是历史辩证法用于观察资本主义经济现象的理论视野,位于历史辩证法的理想层面。由于这三部分理论体系的有机结合,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不再是空洞抽象的概念体系,而是既具有现实性和客观必然性,又具有理想性和批判性的总体性理论,是面向未来的哲学。这种结构表明,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是思维和存在、现实和理想、理论和方法的总体。
在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时期,无产阶级运动也往往处于革命的低潮。但是卢森堡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她认为,随着工人阶级运动的发展,在如何认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关系,如何认识党内新出现的变化上,唯一的科学的办法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并在实践斗争中用于创新和丰富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思想。卢森堡强调,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学说的不朽的部分是历史的研究法。这种研究方法通过哲学的逻辑论证、经济学的科学实证,最终在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中实现了三者的辩证统一。
二、卢森堡的总体性方法
(一)理论源起—— 《资本积累论》的解读
罗莎·卢森堡对马克思主义最大的理论贡献就是把总体性理论确定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卢森堡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主要是对总体性理论的研究,因为在她看来,抓住了总体性理论也就是把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和宗旨。
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社会看作是纯粹由资本家和工人阶级构成的社会,是一种假设,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一个前提。而卢森堡抓住资本积累的问题,将积累置于资本主义社会整体中考察,积累问题就变成了积累条件问题。将积累诸条件汇成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在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时代考察资本积累,卢卡奇认为,这是“根据马克思的思想把他的未竟之作思考到底,并按照他的精神对它作了补充。”〔4〕因此,《资本积累论》是对《资本论》的继承和发展, 《资本积累论》中总体性方法的运用是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运用。
自从进入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卢卡奇指出:“帝国主义时代的经济发展使得虚假地抨击资本主义制度越来越不可能,使得以‘客观的和精密科学’的名义‘科学地’分析它的被孤立地加以观察的现象越来越不可能。”〔5〕面对这种形势,人们在政治上决定是对资本主义采取赞成态度还是继续持反对态度,取决于在理论上究竟采用什么方法来观察资本主义。运用马克思的总体性方法,把资本主义当前的一些现象放到资本主义整个发展过程中来加以考察,就能把握作为资本主义发展最高阶段的帝国主义的本质。相反,面对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和资本主义无限积累的趋势,机会主义者一下子从资本主义的批判者变成了资本主义的辩护者,他们要求放弃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改革,成为资本主义顺从者。机会主义者置身于“一般的”资本主义中,他们似乎觉得这种资本主义的现状越来越符合了人的理性本质。这就是卢森堡《资本积累论》一书出版后围绕它所展开的理论斗争的外部环境。该书的意义就在于,它从根本上揭示了机会主义者的错误之所在,使人们看清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积累这一现象背后所掩盖的东西。这部著作最主要的思想武器就是总体性的观念。
罗莎·卢森堡的资本积累论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现代形态的本质,也阐明了帝国主义的经济根源。罗莎·卢森堡认为,资本积累问题是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本质问题。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生产不是简单的再生产,而是扩大再生产。而在资本主义基础上,扩大再生产又“必然表现为资本的积累,这既是它的特殊形式,又是它的特殊条件。”〔6〕在卢森堡看来,在只有工人和资本家的纯粹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是不可能实现资本积累的,资本积累必须以非资本主义生产形态作为自己的前提,必然涉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资本积累只能在“牺牲非资本主义阶层和国家的利益的情况下进行和扩大”。〔7〕资本主义不可能在某一点上停止下来,它不仅要向国内的非资本主义经济成分扩张,突破地方性市场的限制,造成统一的民族市场和国民经济,而且要向国外的非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扩张,突破民族市场和国民经济的限制,造成统一的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这样,在卢森堡看来,一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形态同非资本主义阶层和国家之间的斗争史,就是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的形成史。
在《资本积累论》和《反批判》中,罗莎·卢森堡以对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图示的分析为出发点,通过批评与完善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图示,深入探究社会革命如何可能的客观依据。罗莎·卢森堡认为,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理论论证的前提,是把资本积累模式限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的生产、消费两大部类生产和交换的比例关系上,此种分析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生产逻辑,而悬置了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图示以资本对世界的最后的绝对统治作为分析的基础,是马克思在帝国主义尚未登上世界舞台的时候做出的假设。若从资本积累的长期趋势上看,用该图示无法说明资本积累在资本主义绝对统治下如何发生。〔8〕
在揭示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图示的剩余价值实现逻辑所存在的理论困境的基础上,罗莎·卢森堡以总体性的历史主义视野重建资本积累模式,解释帝国主义时代的资本主义危机机制。其核心思想是:资本主义存在的前提必然是,在封闭的资本主义体系之外,同时存在着其他非资本主义的体系,由非资本主义的体系向资本主义生产体系提供有效需求,附带地也提供原材料和劳动力来实现剩余价值。从而,资本主义与非资本主义体系成为一种辩证存在的关系。罗莎·卢森堡认为,一旦把推动资本主义积累的动力确定为剩余价值的实现而不是生产,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已不再是马克思指出的资本主义体系内部的生产和消费的关系,而是资本主义体系同非资本主义阶层和国家之间的矛盾。后者的存在是资本主义暂时得以生存的原因,也是资本主义生存发展的历史界限。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正是资本积累的外部需求推动着资本的侵略性扩张。在卢森堡看来,帝国主义的殖民扩张就是资本“在争夺尚未被侵占的非资本主义世界环境的竞争中所进行的资本积累的”一种生存方式,它“愈是横暴地、愈是残忍地,愈是彻底地摧毁非资本主义文化,它也就愈加迅速地挖掉资本积累自己的立足之地。”〔9〕所以,正是资本扩张的无限性与扩张环境的有限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造成了帝国主义时代的资本主义危机与崩溃的历史命运。如果说马克思指出的“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限制是资本自身”这一命题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限度,那么,卢森堡则是在马克思理论的基础上揭示了资本主义扩展的外在限度。〔10〕而这种资本拓展的外在限度将导致资本主义的终极危机——资本主义与非资本主义体系的结构性矛盾的极端表现,就是在世界范围内无产阶级革命的爆发。由此,卢森堡以资本主义与非资本主义体系的结构矛盾补充了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生产内部矛盾来论证资本主义危机必然性的理论,探寻了帝国主义时代社会革命的客观历史基础,这不仅为世界经济体系研究奠定了基础,而且为坚守科学社会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革命观确定了理论前提。
罗莎·卢森堡的资本积累理论实现了资本积累研究范式的转变:资本主义体系与非资本主义体系两者之间的关系充分体现出资本主义体系天然的侵略性,即,资本主义体系在依赖非资本主义体系的同时,又必须不断地瓦解非资本主义体系。这种辩证发展的结果就是,非资本主义体系最终将被资本主义蚕食殆尽,这时,失去了对立面的资本主义也就不能存在下去了。
罗莎·卢森堡对马克思扩大再生产图示的批评认为,对资本主义封闭积累的可能性的辩护仍然只限于形式逻辑上的成立,问题是,形式逻辑有时与现实问题是完全脱节的。“存在一个纯粹资本主义社会”这个前提只能是假设的,而不是一个真命题,由它推出的结论—— “在纯粹资本主义社会积累是可能的”——固然符合逻辑推理,在现实中却不可能。因为,无论从资本主义的起源还是发展来看,资本主义与非资本主义始终是联系在一起的。资本主义的萌生、发展及其发展速度都与商业活动的发达相关,而这种商业活动的发达又主要源于非资本主义的逐渐资本主义化或外部交换活动。因此,罗莎·卢森堡实际上是将整个形式逻辑悬置起来,引入具体的社会经济条件——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建构起了资本主义与非资本主义之间的辩证逻辑。事实上,资本主义经济之所以区别于以往的经济形态,就在于它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而不是一个自给自足的体系。因此,卢森堡的分析把握住了资本主义的实质——从封建生产方式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化,不仅是私有制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而是系统生存方式的根本变化。
卢卡奇指出,在卢森堡那里,“承认积累问题发生了问题就意味着承认这些‘坏的方面’是同资本主义最内在的本质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因此,这种承认意味着必须把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和世界革命理解为发展的必然性。”〔11〕罗莎·卢森堡恢复了马克思主义总体性方法,“如同青年马克思的总体考察透彻地阐明了当时还繁荣着的资本主义的垂死表现一样,在罗莎.卢森堡的考察中,资本主义的最后繁荣由于其基本问题被放进了整个历史过程中,而具有了一种可怕的死亡之舞,一条走向不可避免的命运的奥狄普斯之路的性质”。〔12〕在自己的生命史上,资本主义本身是一个矛盾,它的积累运动带来了冲突的解决,但同时也加重了冲突。到了一定的发展阶段,除了实现社会主义外,没有其它的出路。
(二)现实基础——对伯恩斯坦和考茨基的批判
在卢森堡所处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历着一段相对和平的发展时期,工人运动也在平静中积聚力量。19世纪70年代,伴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社会生产力飞跃发展,资本主义开始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竞争阶段。这一时期,资产阶级为了缓解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扩大和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容纳能力,资本主义进入了相对和平和暂时繁荣的阶段。这就造成了一种假象:似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消失”了,而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趋势和预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理论似乎成了一种“过时”的假说。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虽然第二国际内部存在着一些原则性的分歧,但是也没有明朗地表示出来。
以伯恩斯坦为代表的机会主义者,因为丢掉了总体性方法,不能把革命过程理解为“变化过程的因素”,而只是理解为“同整个发展分离开来的孤立行动”,这也就意味着向现行的资本主义制度投降。他们在方法论上把马克思主义歪曲成资产阶级“科学”,从而背叛了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的研究方法。卢卡奇强调,这不是偶然的,“是因为只要抛弃总体的观点,抛弃辩证方法的出发点、目的、前提和要求;只要把革命不是理解为变化过程的因素,而是理解为同整个发展分离开来的孤立行动,那末马克思的革命方法就必定表现为向工人运动的原始时期倒退。而马克思主义的整个体系也就同作为总体范畴居统治地位的产物的革命原则一起瓦解。”〔13〕伯恩施坦的基本要求是放弃革命,与资本主义和平共处,在这种情况下,他必然会背叛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的方法。
针对当时弥漫在第二国际中的机会主义的观点,尤其是针对伯恩斯坦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卢森堡以总体性方法为武器分析了修正主义产生的阶级根源和社会根源,揭露了伯恩斯坦理论中“放弃革命、主张改良,和平长入资本主义”等机会主义观点的反动本质,认为,伯恩斯坦沉迷于理论的批判和社会的改良,不仅没有从总体上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而且是从根本上否定了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的历史使命。
三、理论价值——卢卡奇的解读与推进
卢卡奇的代表性著作《历史与阶级意识》是一部论文集,收集了卢卡奇1920年前后的八篇论文。在这部被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的著作中,有两篇论文是专门研究卢森堡的,即《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罗莎·卢森堡》和《对罗莎·卢森堡〈论俄国革命〉的批评意见》。他之所以“在本书中用这么大的篇幅来阐述、解释和讨论罗莎·卢森堡的理论”,“不仅是因为罗莎·卢森堡是马克思的学生中唯一对他的终身著作无论在经济学内容还是在经济学方法方面都真正有所发展,并且将它具体应用于社会的现状上去的人”。〔14〕卢卡奇进一步指出,“只有通过罗莎·卢森堡的基本理论著作的批判性探讨,才能到达真正革命的、共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立场”。〔15〕沿着卢森堡明示的“整体性”历史辩证法继续探问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实质的卢卡奇,通过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正统”而系统论述了“总体性范畴”。他开宗明义地指出:“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16〕如果说标识马克思主义根本特质的东西就是其辩证的方法,那么,这种方法就是要求将孤立和导致孤立的事实以及局部的体系置放到一个总体的结构当中,根据一种整合性的、总体性的眼界来加以对待。所以,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归根结底,应当是一种“总体性”的辩证法。总体范畴,整体对各个部分的全面的、决定性的统治地位,是马克思取自黑格尔并独创性地改造成为一门全新科学的基础的方法的本质。〔17〕
卢卡奇是在一战和十月革命后投身革命的,此时,在西欧国家发动的一系列无产阶级革命相继失败,整个西欧的革命形势趋于低落,无产阶级革命热情受到极大打击,一再消退,而资产阶级国家的统治不断加强,革命产生的客观条件更加不利。在这样的形势下,反思革命为何一再失败,如何才能激励无产阶级重燃革命之火,成为了卢卡奇思考的重心。从直面政治要求,参与革命运动,转向深入意识形态革命,重在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唤醒,是卢卡奇开创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路径的一个重要转向。
在罗莎·卢森堡的启示下,卢卡奇提出了总体性概念。正是对卢森堡著作的阅读促成了卢卡奇对马克思主义的相似理解,并使他进一步从哲学上做出概括,以“总体性”概念对马克思主义进行重大解释,从而标志着一个崭新的马克思主义派别的开端。卢卡奇指出,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指的只是方法,这种方法在于“把社会生活孤立的事实看作历史过程的各个方面,并且把这些方面结合到总体性中。”〔18〕更明确地说,就是“把社会看作整体来理解”。〔19〕卢卡奇强调卢森堡理论著作中的方法论实质,将卢森堡看作总体性方法具体运用的典范,认为她在方法论上继承和发展了黑格尔和马克思的思路。
卢卡奇认为,卢森堡的总体性方法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而且还通过对总体性的阐述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因此,卢卡奇在揭示卢森堡总体性方法对于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和反对机会主义的意义的同时,还努力论证了卢森堡总体性方法对于复归马克思的本来含义的重要作用。他明确指出,卢森堡在《资本积累论》一书中的表述方式“没有离开马克思的传统”,“更确切地说,她的表述方式同样意味着向原来的、未被歪曲的马克思主义的复归,向马克思本人的表述方式的复归。”〔20〕
〔1〕〔2〕〔3〕〔德〕罗莎·卢森堡.卢森堡文选 (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03,472,485.
〔4〕〔5〕〔11〕〔12〕〔13〕〔14〕〔15〕〔16〕〔17〕〔18〕〔19〕〔20〕〔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商务印书馆,1996.82,79,88,83,79,39—40,40,47—48,76,10,30—31,83.
〔6〕〔7〕〔8〕〔德〕罗莎·卢森堡,〔苏〕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帝国主义与资本积累〔M〕.柴金如,等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66,69,158.
〔9〕〔德〕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M〕.彭坐舜,吴纪先,译.三联书店,1959.359.
〔10〕李平.社会革命何以可能——卢森堡社会革命理论解析〔J〕.理论探讨,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