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调查与思考——以徐州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为例

2015-12-25王思豪徐州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江苏徐州221002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创新

王思豪,季 昶,吴 磊(徐州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江苏徐州221002)



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调查与思考
——以徐州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为例

王思豪,季昶,吴磊
(徐州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江苏徐州221002)

摘要:目前,高校在加大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力度,土建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有其自身的特点,通过调研问卷获取土建学生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提出改进的途径。

关键词:土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

季昶(1993-),男,江苏徐州人,徐州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12级房屋建筑专业学生。

吴磊(1995-),男,江苏泰州人,徐州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13级安全工程专业学生。

一、调查过程

2005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为了更好地引导土建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形成具有土建专业特色的大学生创新培养模式,本课题小组于2014年展开调查工作,调查的对象是徐州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学生,问卷发放1397份,其中有效问卷1393份,有效率为99.71%。

1.制度规范

第二课堂需要进一步规范管理制度,自上而下建立各级领导机构,由系部主要负责人、教学负责人、行业专家参与,对第二课堂的性质、目标、内容、考核等一系列制度统筹规划,让其与第一课堂教学具有同等的重要作用,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参加第二课堂各项活动。

2.运行有效

系部要按照社会、企业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要求,制定本专业职业技能培养方案,分阶段、分层次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3.保障到位

第二课堂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场地、设备、经费、人员等方面的保障。系部应从各方面为第二课堂提供便利条件。深化第二课堂建设还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把那些有热情、有能力的老师引导到第二课堂中来,建立一支专业化教师团队,成为第二课堂人才保证。此外,还可以借助建设第二课堂信息平台,帮助管理者、教师和学生有效地解决第二课堂的组织难题。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朱旭东.欧美国民教育理论探源-教育制度意识形态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曹健,王中华.开展第二课堂培育学生职业素质的探索[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01):46-47.

[4]刁益韶.第二课堂培养高职优秀拔尖人才的探索研究[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1):14-16.

编辑朱荣华

1.调查内容

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围绕土建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工作展开,涉及被问卷人基本情况的采集题、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了解题、土建学生对学术性课题科研的认知题目、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认知问题以及土建专业课程认知题,创新能力认知、学生创新活动、社团等多方面的问题。该问卷方式为问卷式,共设计问题23题,多为选择题,有多选题、单选题,最后一题为填空题,是一道信息获取题,此题目为:您对于土建专业学生创新训练、创新人才培养、学术科技竞赛、创新创业竞赛的其他建议,希望通过此题深入了解土建类大学生对创新能力培养的认知情况与见解。

2.调查结果

调查采取了SPSS软件为分析工作,对于土建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卷进行了分析,从中看出各种问题向度。问卷涉及到了大一到大四4个年级,其中大三、大二的同学参与此次问卷的人数较多,而问卷参与人数中的男生答题人数多于女生人数,占到了问卷总数的80.98%,符合土建专业男女生比例的基本情况。在问及所学专业时,选项设置为10个,其中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所占人数最多,安全技术与管理专业其次。调查中,37.83%土建专业学生对创新人才知道一点,但了解不多,但有55.64%的土建学生认为创新训练对他们有帮助,愿意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并认为这种能力是一种生存必须能力,希望得到创新能力的锻炼。

关于学术科研方面,学生参加学术性课题研究未能形成普及性的活动与工作,参与学生只是少数,需要学院加大该项工作的力度。学院学术性课题的引导工作做的较少,多数学生对学术性课题的认知很少。67.91%学生都认识到知识储备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生活和学习过程中,能安心学习专业知识或者拓展知识储备的学生并不多。

当问及通过四年的本科学习,您最希望具备的是哪些能力时,结果如表1所示,说明学生们认可度较高的是实践能力,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潜力,较好的表达能力和较好的独立思考问题能力。

当问及学生认为创新型人才最应具备哪些素质时候,如图1所示:

说明了学生对创新能力的理解,在学生眼里创新能力最重要的是:团队精神、自学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学生参加培养自身创新能力的渴望是强烈的,排在前四的参与途径是:参加社会实践、参加课堂学习、接受课外培训、参加各种竞赛。与此同时,学生还认为学术型活动数量不多,应该适当增加;现有的活动质量不高,应该提高质量,加强各院系之间的融合和交流工作。

表1 学生具备能力调查表

图1 DS18B20初始化及读写控制时序

在问及哪些活动可以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时,如图2所示,排名前三的活动是学术交流活动、科研创新讲座、科技创新训练。

图2 提高创新能力途径调查结果图

通过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笔者认为土建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应是高校、企业和社会共同努力,长期合作形成一个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与体系。

二、如何培养土建专业创新人才的思考

1.更新创新理念,建立土建专业学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

高校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制定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土建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该包括四个方面:创新学习能力;创新知识基础;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技能。其中创新学习能力应该是指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各种信息筛选检索能力,知识更新再认知的能力等。创新知识基础应该是有他们感兴趣的基础知识、本专业知识、交叉学科知识、对创新意识的认识等。创新思维能力主要有发散思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等。创新不是一时的能力,而是一生的能力,需要与教学完全融合才能改进。学生和教师都需要创新,创新作为一种能力培养,要教师和学生同步进行。创新能力培养应该融入学生四年的教学计划当中,教师应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一种知识、信息,在新生入学教育课程中就要给学生宣传、灌输、解释,从大一开始让学生明确大学需要他们自己去创新,用创新思维学习和发展。

2.教师应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素养

在这些关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问卷中,有一半以上的学生都提及了教师自身的问题,教师的素养决定了创新能力开展的质量。高校要先从培养教师的责任心、爱心开始。现今社会,学生平时对信息的掌握速度远远高于教师,教师也需要进行社会实践,而不是每次都用那本教材来教导学生,教师也需要自己做实验,下工地进企业厂房,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教师要走出教室,走进社区,带着学生去实践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实践,而不是把实践任务布置给学生,要跟学生在一起一直到实践任务完成。教师平时要多和学生交流,这个交流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上,真正做到与学生的平等对话,有效交流,教师要主动去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去创新。

3.建立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网络平台

可以通过现代的信息技术实现土建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网络教学平台,该平台分四个模块,第一个模块是登录模块,本模块分为教师登录模块和学生登录模块,赋予登录者不同的权限。第二个模块是教师指导模块,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可以用视频、音频、论坛回复等多种形式完成引导。第三个模块是协作创新模块,这是创新网络平台的核心部分,教师在此版块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讨论,形成问题的解决观点。第四个模块是自主创新模块,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到这个区域来自主创新,在这个区域中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探讨的平台。这里所有的问题都应该是案例,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哪怕是学生学科竞赛也是一样,都需要这样一个交流的平台。

4.营造校内外创新的环境和氛围

校内外的环境是一种软环境,这种软环境的力量是无形的,是让学生在了解土建行业大环境的同时来了解小环境,小环境就是土建企业竞争力发展的曲线图,以及从为他人打工到自主创业开办企业的认知,还有职场中的情境等多方面内容,这些都是学生们感兴趣的内容,学院的创新发展需要学校的支持,而共建的企业更是重要力量,校院两级要创造出一种创新氛围,然后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创新实践性教学内容,建筑企业为学校提供一线人员作为教师,来对土建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而这种教学内容要从大一第一学期就开始,要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5.实现评价标准与奖励机制同步发展

当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计划制定后,评价标准与奖励机制需要不断完善,这个标准和制度对学生和老师都适用。高校建立适应土建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奖励机制,每年评选一次创新奖,例如:创新设计奖、创新活动奖、最有成就奖、创新教师奖等,对学生与教师的自主创新成果给予一定的荣誉。可以将学生的自主创新与平时学分、奖励学分、毕业条件、课程成绩相结合,而平时学分又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期末奖学金。还可以根据社会对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面向社会与企业筹集经费,设立土建专业大学生自主创新基金,为大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创新评价标准最好与教师的年度考核评优评先、职称晋升挂钩,与学生的平时成绩或者课程成绩挂钩。这样一来,能够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自主创新积极性。

[1]李才俊.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探析[M].重庆出版社,2006.

[2]郎加明.创新的奥秘[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

[3]贺晓光,杨禹,王炳森.创新教育:高等教育的使命[J].学术交流,2006(11):183-186.

编辑朱荣华

作者简介:王思豪(1993-),男,河南商丘人,徐州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12级项目工程管理专业学生。

收稿日期:2015-03-03

文章编号:2095-8528(2015)04-085-03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645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创新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