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背越式跳高运动员起跳技术训练研究

2015-12-25黄昌华三明职业技术学院福建三明365000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高校分析

黄昌华(三明职业技术学院,福建三明 365000)



背越式跳高运动员起跳技术训练研究

黄昌华
(三明职业技术学院,福建三明365000)

摘要:因背越式跳高较俯卧式具有相对自然、简单的特点,被大多高校跳高运动员所采用。但由于专项运动能力和认识方面的不足,不少运动员的技术特别是关键的起跳技术还存在问题,影响其竞技水平的发挥。必须紧密结合高校运动员专项运动能力的实际,提高其对起跳技术的认识,有效改进起跳技术,提高竞技水平。

关键词:高校;背越式跳高;起跳技术;分析

起跳是背越式跳高的关键技术,需要得到身体多个部位协调配合,才能充分发挥背越式跳高技术的优势。因此,分析起跳环节的技术特点以及常见的技术错误,找到适合自己的起跳技术和训练方法,对于提高训练水平而言是十分必要的。

一、背越式跳高起跳技术特点

背越式跳高起跳技术特点是指利用快速的直、弧线助跑速度和特有的起跳技术,用尽量短的时间发挥运动员尽量大的快速蹬摆力量,创造出尽量高的腾起高度。起跳技术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起跳脚的着地与缓冲技术

弧线助跑的最后一步,当摆动腿压紧成牢固支撑、起跳腿迈向起跳点时,摆动腿要通过积极蹬伸,沿助跑弧线保持身体内倾地将起跳腿的同侧髋积极前送,让髋轴与横杆大约形成45°(此时肩轴与横杆保持在90°左右)。起跳腿主要的运动过程为:用髋带动大腿、进而带动小腿,积极前跨,以起跳腿的脚后跟外侧在前方起跳点下插着地,通过脚外侧快速柔和地滚动到全脚掌着地,此时脚尖与助跑弧线的切线方向一致(与横杆成5°左右的夹角)。着地一刹那,由于受到地面冲击形成的巨大反作用力,起跳腿的踝、膝和髋关节快速依次弯曲,进行退让缓冲。膝关节最大弯曲程度与运动员的技术类型、身体素质和起跳技术紧密相关,一般表现在130°到150°之间。研究资料表明,高水平速度型运动员弯曲程度在140~150°之间,力量型运动员在138~142°之间,而我国高校跳高运动员(成绩一般处于二级跳高运动员标准)则大部分集中在130~136°的范围内。究其原因,不但在于膝关节伸肌产生最大力量的角度要求,而且也避免弯曲过大导致的起跳腿无法快速蹬伸、弯曲过小又难以有效控制和利用助跑速度的不良后果。

起跳腿的缓冲,一方面能够有效缓解地面对运动员的冲击,另一方面也能促使腿部肌肉拉长,确保了起跳腿合理支撑身体的同时,创造一个较好的蹬伸距离,为接下来的蹬伸打下有利基础。另外,起跳腿的退让必须与摆动腿的向下摆动有效配合,充分利用其产生的减压效果,共同做好缓冲。缓冲结束后必须切实保证身体重心与起跳脚轨迹的重合,从而促进起跳更加平稳、集中,创造更佳的起跳效果。

2.蹬伸技术

待缓冲动作结束后,则走向了起跳蹬伸环节。这一环节非常关键,因为关系到速度由水平方向朝垂直方向的转化,其中运动员蹬伸的距离以及完成动作的时间都会对身体重心腾起高度产生影响。所以,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最集中的力量来伸直起跳腿的髋、膝、踝几大关键部位。而且为了确保起跳腿得到有效伸展,可以适当扩大运动距离,通过脚尖、脚趾等蹬离地面,提高蹬伸速度,从而创造出更好的蹬伸效果。总的来看,蹬伸环节关键是要保证蹬伸力量通过身体重心充分向上,并提高起跳速度,控制起跳时间。另外,良好的蹬伸效果,必须得到摆动腿、双臂积极协调的配合。

3.臂、腿摆动有效配合

长期的跳高体育实践和研究表明:高水平的起跳产生的垂直向上效果有80%以上来自于腿部和臂部的摆动。具体的作用比例如表1所示。

表1 高水平起跳腿部和臂部作用比例分配表

从表1可以看出:腿部与臂部的摆动对起跳影响非常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起跳腿缓冲时的减压、蹬伸时的加压、向上摆动制动时的减压。具体地说,缓冲阶段摆动腿的大腿要配合起跳腿的退让以高速率向前摆动,在超越支撑点后加速向上摆动,直到大腿摆过水平位置后突然制动,在这一过程中对起跳腿产生减压-加压-又减压的作用,对起跳腿缓冲、蹬伸起到促进、协调作用,从而提高蹬伸速度和身体重心的移动速度。另外,摆动可以提升起跳腿脚尖离地时身体的重心高度,并通过两腿的蹬伸与摆动、两臂摆动的位置高低与方向,帮助形成人体沿纵轴旋转。

4.助跑与起跳相互配合

力学研究指出,助跑速度越大,起跳腿承受的冲击力也就越大,起跳腿各关节伸肌退让缓冲也越大;反之亦然。如果起跳腿承压能力不足以承受冲击力,将直接影响蹬伸力量的发挥和起跳效果的好坏。因此,想发挥助跑对起跳的作用,就要注意掌控好助跑的速度、内倾角度,实现向起跳的自然过渡,两个动作连贯成一体,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利用水平速度、顺畅起跳。通常在助跑的末端,特别是最后两步,要求运动员必须积极加速,并踩准起跳点。

二、背越式跳高起跳技术常见错误

多数情况下,运动员常见的起跳技术错误如下:

1.过度追求助跑的速度

助跑速度对于背越式跳高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背越式跳高较俯卧式更优势的地方,主要就表现在能够发挥更大的速度。然而,确定运动员助跑速度的前提是运动员能够正确顺利快速地完成起跳动作,否则只能适得其反。二级跳高运动员不论腿部力量还是起跳技术,水平都相对有限,如果片面强调助跑速度的最大化,只能破坏运动员的起跳技术。后果是,要么逼迫运动员加大起跳腿弯曲程度,其起跳腿承压能力的不足,必然导致起跳时蹬摆速度的降低;要么缓冲不足产生前冲过大、向上不够,都难以发挥应有的起跳效果。所以,对高校跳高运动员来说,采用正确节奏、更连贯和更适合自己的助跑速度结合起跳是非常重要的。

2.过分注重起跳时的降低重心

背越式跳高是通过弧线助跑身体内倾来使身体重心自然降低,不需要像直线助跑起跳那样做进一步降低重心动作。有些运动员为了得到更大的起跳力量,最后一步以较大的迈步或较大的膝关节弯曲,实现身体重心的更低化,其作用恰得其反。诚然,加大膝关节的弯曲程度,有利于起跳蹬伸力量的提高,但必然引起蹬伸时间的加长,影响起跳速度的发挥,严重的话甚至还会造成助跑速度的过大损耗和身体重心的前移,给高效的起跳带来负面影响。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首先明白背越式跳高降重心的正确方法,近期通过提高助跑结合起跳的紧密度来增强起跳能力;远期通过增大运动员的腿部承压能力,为提高助跑速度打下良好基础,这样就可以利用更高速的助跑加大身体内倾来降低重心,有效防止重心的过度起伏,为创造更好的起跳效果创造良好条件。

3.起跳仰头倒肩

背越式跳高是通过高速弧线助跑的内倾状态因起跳动作而出现改变,加上摆动腿和两臂摆动产生的转动惯量来实现人体转成背对横杆。一些高校运动员对此理解不足,为了顺利完成过杆,就形成起跳时仰头倒肩的情况。这个错误最大的危害是造成起跳效果的不充分和起跳点远离横杆垂直投影线。起跳瞬间,身体只有保持竖直状态,起跳产生的作用力才能通过人体重心充分向上,从而产生最佳的腾起高度。错误产生的另一个原因是在训练中迈步练习做到不够多或是在练习中没有做到快速前送髋关节;另外还要加强迈步摆腿和跳坐万能架练习。只有做到充分向上起跳,当身体达到一定高度后,再做引肩仰头动作,这样才能达到最佳过杆效果,反之,如果运动员没有按照科学规律做动作,就只能是欲速则不达。

4.撇脚式起跳

出现这一起跳动作的运动员虽然很少,但是不良影响很大,所以必须单独提出。其动作特点为:起跳时,起跳腿所在的脚纵轴发生了较大幅度转弯,对应的身体也会发生转体来适应脚的转向变化,呈现出“倒体式”转体起跳。这一起跳模式不但会令起跳效果大打折扣,还会造成身体腾空角度变小,使得起跳上升的空间受到限制。出现这个错误的原因除了运动员急于转向过杆外,还在于没有认识到身体从起跳点到横杆的水平位移是由助跑惯性产生的。除了加强运动员正确理解背越式跳高转向过杆的科学原理外,还要了解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的牢固支撑和起跳后保持摆动腿高抬,以防止身体在起跳时和起跳后过早倒向横杆,再通过加大迈步摆腿、跳坐万能架练习等予以纠正。

三、背越式跳高起跳训练的科学方法

因此,高校背越式跳高训练必须重点加强起跳技术训练,实现助跑对起跳辅助性功能的支持,具体应采取以下起跳训练方法:

1.部分与整体有效配合

从起跳的各个阶段入手,对整体力量进行环节性划分,实行分部环节训练,最后把分部力量进行优化整合,形成整体力量。这样就形成了部分环节力量与整体力量彼此影响、相互制约的局面。具体来说应把整体起跳技术分成几个阶段,如表2所示。

表2 起跳技术阶段表

除此之外,起跳腿与摆动腿的配合程度,摆腿、摆臂以及蹬伸环节等能否有效配合都会影响整体爆发力,必须注重环节与整体的有机统筹训练,将整体起跳技术进行环节化训练,再对环节训练进行整合处理,从整体上达到最佳训练效果。

2.力量与速度的有机配合

力量训练要融入速度因素,也就是一方面要确保运动员的力量,另一方面也要强调其动作速度与反应速度。既要强调阻抗力训练,又要加强减阻抗力训练,以此来强化速度训练。阻抗力力量的训练,要在确保动作技术标准合理的基础上来提高动作速度,达到发展快速力量的目的。

3.实行专项化力量训练

可以根据动作的结构、速度、幅度和身体用力部位、方向以及肌肉工作方式等来开展专项化力量训练。遵循专项化的技术和规律,将整合的专项力量转变成专项速度,将整体化的专项速度力量技术化。专项力量训练需同技术有效配合,因为只有遵循专项技术要求,才能最大程度地体现力量训练的成果,达到力量训练的目的。

4.实行动作配合性训练

背越式跳高起跳训练中必须注重各种动作间的相互配合,实行动作配合性训练模式。例如,要注重蹬伸与摆动的有效配合,这是起跳训练的关键点也是挑战点,要确保起跳腿蹬伸与摆动腿的摆动之间的有效配合;跑跳的配合训练,也就是要完成从助跑到起跳的顺利过渡,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蹬摆配合技术。运动员助跑过程中不仅要速度快、动作稳、力量充足,还要跳得高、反应灵敏;同时,也要实行速度与幅度的有效配合训练,也即运动员起跳中既要提高起跳速度又要确保幅度。少年运动员应重点提高起跳速度,青年运动员则要在确保一定跑跳速度的前提下提高起跳幅度,成熟运动员则要重点加强起跳幅度的训练。

5.突出重点、反复训练

要根据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特征,突出训练重点,并进行循环反复训练,本着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综合的原则,逐步训练、科学搭配。要根据运动员对基础动作的掌握情况来适应提高训练难度,从而提高训练水平,创造良好的起跳训练效果。

背越式跳高运动员起跳是一项讲究技术细节的运动,在高校背越式跳高训练中,教师必须敏锐发现运动员起跳技术问题,针对问题来寻找训练突破口,通过改善技术错误来充分发挥运动员已有的运动能力,从而快速提高其竞技水平,并为进一步提高专项运动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郑丽君,庄跃新,赵禹,赵连甲.谈跳高运动员的专项力量训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26 (04):557-559.

[2]苏斌,周志雄.背越式跳高起跳技术特征及专项力量训练原则[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17 (05):68-70.

[3]陈洁敏,章莺.对我国部分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11,37 (04):37-40.

[4]罗跃兵,胡爱武.论跳高运动员起跳腿肌肉的工作能力及其训练方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 (0l):70-71.

[5]王兴林.跳跃运动员起跳过程的肌肉工作方式与专项力量训练[J].中国体育科技,2011,33(04): 60-62.

[6]王保成.我国田径运动专项力量训练的现状与分析[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2012,7(02):53-57.

编辑郑晶

作者简介:黄昌华(1966-),男,学士,三明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

收稿日期:2015-01-23

文章编号:2095-8528(2015)04-078-03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808.1

猜你喜欢

高校分析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100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