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韵笛”的设计创新及其表演运用

2015-12-25常筝��

艺术百家 2015年3期
关键词:设计创新音乐艺术竹笛

常筝��

摘 要: 竹笛作为我国传统的民族乐器,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竹笛开裂这一难题一直未能得到解决。论文主要叙述现今制作者们与演奏者们如何攻克竹子开裂难题,通过新的制作工艺,试制出“双韵笛”的过程。论文还让读者了解、认识我国制笛历史及其工艺流程的发展,同时弥补了学术界对于“双韵笛”制作及其特性研究领域的空白。

关键词: 音乐艺术;竹笛;乐器制作;改革;设计创新;双韵笛;表演艺术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HK]

中国竹笛不仅在国内非常普及,而且在国外也非常盛行。但是中国竹笛最大的美中不足是气候变化等原因导致的开裂、音准等问题。为解决这些关键的问题,历史上的制作者与演奏者们苦思冥想,但一直收效甚微。对此我们仅作如下总结:1.选择不易开裂的竹料作制笛原料,如紫竹、湘妃竹、梅芦竹、凤眼竹等等,但这些材料产量很小,繁殖率不高,难以满足海内外消费者需求。

2.在古代,人们为了防止竹笛开裂,采用“劈竹制笛”的方法。首先将一根竹子按照直丝劈成数片,然后用漆将其胶合起来。这种方法虽然能够降低竹笛因气候变化而产生开裂的可能性,但是劈后胶合制作出的竹笛在整体振动发音方面存在缺陷,其音响效果欠佳,加工成本高,因而该方法遭到淘汰。3.采用储存年代较久的竹子制作笛子。在历史上有一种很有名的笛子,叫做“柯亭笛”,这种笛子选用房屋上的竹椽制成。经过若干年,竹椽受到风吹、冷热及干湿等气候影响,制成的笛子开裂的几率较小,故历史上“柯亭笛”非常著名。据原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厂长、高级工艺师常敦明先生回忆,20世纪60年代对笛竹储存时间的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最终在上海市南市区(现黄浦区)的一家浴室里发现了他所寻觅的竹子(即该浴室职工用的叉衣竹),据了解这些竹竿已使用80余年,光亮的竹子表面已成为淡红色。浴室职工说:“这些竹子经历几十年的春夏秋冬,潮湿与干燥,一旦碰到硬质木料或铁料还会发出铛铛响的声音……”该厂用新采来的竹子换回老竹子,将这些寻觅来的竹子制成笛子。演奏家们使用后,一致反映此竹制成的笛子发音好;同时经过数年的使用,笛子也未开裂。这说明用储存多年的竹子制笛是可取的,但这种方法很难办到。4.先辈们为了防止竹笛开裂,花费了不少心血和精力。据常敦明先生回忆,他的师太公俞大绅先生一生不遗余力地做过多种研究和试制。首先,在笛子内、外部涂刷生漆,虽有部分效果,但竹笛开裂依然时常发生。其次,先使用蚕丝缠于竹笛上,再用生漆一道一道地往上涂,但工时较长,笛子成本高,受限于当时的消费水平而不易推广。除上述方法外,人们为了防裂,还采用过盐水浸泡法,以保持笛子湿度;用硅油涂于笛内,以防开裂;竹笛演奏者在演出前用嘴将水喷于笛内,除使笛子发出水灵灵的声音外,还可防止笛子在吹奏中突然开裂。近20年来,扬中市长鸣乐器有限公司研究出新的方法,将竹笛开裂处用竹丝补上,既能使开裂处不漏气,又能使竹笛保持本来的色彩,深受专业人士及音乐爱好者的青睐。然而这种方法并不能消除开裂对竹笛音质造成的影响。

[JP2]近年来,笔者、常敦明先生及扬中市长鸣乐器有限公司的技术员常阳经过反复尝试,制作出一种“双韵笛”。这种笛子是用两种材料组合而成,又名“木包竹笛”。此笛制作时采用硬质木料和竹料粘合,使竹子不易受外界气候的影响。它的胶合是竖、横结合,这样制作出的笛子不易开裂,音响效果甚佳。 “双韵笛”,是常敦明先生在听取孙女常筝的设想后,与孙子常阳(南京艺术学院毕业,现跟随祖父常敦明先生学制笛箫)共同研究试制成功。“双韵竹笛”与现今普遍使用的传统竹笛进行比较后,对于特色、特点归纳如下:1.音色 竹笛演奏的音具有音高、音色等特点,加之粘贴笛膜使其成为竹笛声音特色中的关键。另由于竹笛的泛音较多,因此竹笛的音色变化也是非常丰富的。一直以来,广大演奏者、制作者对于竹笛音色有着“镗、松、清、脆”的追求,即:有如锣鼓般、松弛、清晰无杂音、发音灵敏的音色。在试制“双韵笛”的前期过程中,我们先后用不同材质制作过红木笛、楠木笛、紫檀笛、柏树笛、骨笛、铜笛等等。各种材质具有不同特点和优点,但与竹笛相比,尚缺少“竹韵”。竹笛之所以能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独占鳌头,主要因为它的音色优美,那种镗、松、清、脆的韵味令人陶醉。因此,在制作笛子过程中必须考虑到纤维植物体的振动,而这种振动是竹子所特有的。竹子存在许许多多纤维空间,内壁和外表均无空隙,其中有千千万万根导管,由这些导管组成一个共鸣体。人们在吹奏竹笛时,手指有麻木的感觉。实践证明,在工人们操作烘烤竹子时,竹头的横切面可以喷出水蒸气,此状态用肉眼可见。竹子的纤维组织是直丝排列,我们要用刀沿直丝方向劈,就可以将竹子轻而易举劈下。如果想横向劈竹子,就不容易,只有用锯子将其锯断,这说明竹子纤维既有直丝微导管的空间,又有横向紧密结构,这就是竹子发音的特点。竹子的整体是竹簧与竹青两个部分的组合,而且其是一层一层组合的,这种结构是竹子容易开裂的关键,但也是发音美妙独特之处,许多竹制乐器亦如此。竹簧部分的竹子脆硬,竹青部分的竹子坚硬。设计者们制作出的“双韵笛”,是将脆硬的竹簧和坚硬的竹青结合为一个发音体,这个发音体是以竹子为笛子内部振动体,以硬木为外部的反射体,这种笛子的发音具有竹笛特有的音色的同时,还在笛子灵敏度上得到了加强。“双韵笛”除保持竹笛原有音色外,还不完全受自然竹材厚薄的影响。众所周知,制笛材料太薄,发音也会变薄、音不扎实;材料太厚,发音就笨而迟钝。“双韵笛”可在竹壁厚薄上迈向标准化生产,精心选择比较标准的内层——竹胆和比较标准的外层——外径,以此为标准制成的笛子发音、音色效果更佳。2.音准竹笛音色固然重要,但音的灵敏度、音量的大小等也有着严格的要求。竹笛作为边棱振动的气鸣乐器[1],对音准产生影响的因素有:气温、音孔定位、笛膜的松紧、口型、演奏姿势等。在这种种不同的要求中,笛子音准可谓是重中之重。赵松庭老师的《笛艺春秋》对竹笛振动频率的计算与应用、竹笛温度与音准等问题的研究和试验[2],证明了温度对于音准有很重要的影响,是众多影响因素中的重点。林克仁老师、常敦明先生一起编写的《中国箫笛》一书中也有提及:“温度变化对音准的影响,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这里列举两种主要情况:(1)气温变化引起声速的变化。例如,在0°C时,声速为332米/秒;15°C时,声速为340米/秒。(2)温度的变化引起竹管内径的热胀冷缩。气温升高,引起竹管内径缩小,笛、箫发出的音就会升高;气温降低,引起竹管内径扩张,笛、箫发出的音也就随之降低。很明显,一支笛(或箫)在0°C和30°C的气温下,所发出的音频率是不一样的。根据实践,在0°C气温下制成的笛子,在30°C气温下吹奏时,它的音要偏高60音分左右;在30°C气温下制成的笛子,在0°C气温下吹奏时,一开始它的音偏低60音分左右,待吹奏一段时间(约五分钟)以后,它的音就会上10音分,这时它的音要偏低40音分左右。”[3]由此可见,气温的变化对于竹笛音准的影响之重要,经过实验、吹奏实践得以证实,每相差1°C,音准相差2音分左右。现在制成的竹木结构的竹笛——“双韵笛”,亦经过0°C到30°C的测试。测试结果,每差1°C,音准相差约一音分左右。这种音差关键在于硬木传热、热胀冷缩和声速传播有关,由此可看出,“双韵笛”在气温变化中对于音准的影响有所减少,故“双韵笛”在此方面比传统竹笛更适合演奏。3.音量在音乐声学中,音的强弱是由发音时发音体振动幅度大小决定的,两者成正比关系,振幅越大则音越“强”,振幅越小则音越“弱”。竹笛声音的强弱是由笛管内部的空气柱的振幅决定的,气柱振动幅度越大则音量越大,反之则小。传统竹笛对于产生音量大小的笛管内部构造是无法改变的,因此在选材时需要在精挑细选的前提下,浪费大量竹料后才有可能觅得一支较符合要求的竹料。现“双韵笛”的产生对于此现象就有所改观,因其可在竹壁厚薄方面进行调整,精心选择比较标准的内层——竹胆和比较标准的外层——外径,以此为标准制作竹笛,在前提内外径呈圆状,内外部构造有规律的竹木料制造出的笛子,不止是发音效果好,在音量大小产生发面发挥着更佳的效果。4.外观“双韵笛”,即“木包竹笛”。顾名思义,由木料包裹竹料制成。制作时采用硬质木料包裹竹料粘合,竖、横结合。在外观上,可缠线作为民族传统装饰,再涂漆或抛光,刻上优美的诗句或漂亮的图案,两头装上漂亮的装饰物,成就“双韵笛”外观的美丽秀雅。制作竹笛的竹料并不完全规则,而“双韵笛”根据内部竹料不规则的外径加工木料内径,而木料的外径即可进行细加工处理,使得外观更为圆整。因此,在持笛姿势和手感方面比竹子不太规则的外径更为舒适。经过以上方面对于“双韵笛”的特性、特点进行归纳,可看出它的诞生,无疑是竹笛制作史上的一大创举,也是演奏界的一大福音。作为21世纪年轻一代的我们,有责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竹笛演奏艺术和制作工艺的新天地。我相信,随着老一辈艺术家、制作师们的辛勤耕耘与传承和我们青年一代的积极参与、努力学习与开拓,定可使竹笛演奏艺术、制作工艺,更绚丽多彩的在理论、演奏、创作等方面得到传承与发展。 (责任编辑:徐智本)

参考文献:

[1]郑德渊.中国乐器学[M].台北:生韵出版社,1984.358.

[2]赵松庭.笛艺春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29-61.

[3]林克仁、常敦明.中国箫笛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96.

猜你喜欢

设计创新音乐艺术竹笛
My Mother
记忆深处的笛声
我的坚守
地方高校竹笛教学方法研究
探究锡剧音乐的多元化发展
流动的时间,不确定的艺术
江西民间竹器物审美形态研究
学生的音乐乐感培养策略探研
机械工业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设计创新初探
创客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