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素描中的观念引导
2015-12-25郑迁��
郑迁��
摘 要: 设计素描作为艺术设计的基础课程,对学生处理造型、空间、光线、材料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均有十分重要的启蒙意义;在艺术性的追求上,这也是每个学生发展其独特个性与自身艺术感受的第一步。如何在具体课程实践中既兼顾到设计基础规律的认知,又能助其艺术道路的探索,作为专业导师须不断地加以思考。文章以作者在某个学期设计素描课程的课题安排为例,具体讨论在课程练习中如何注入观念性的训练及其结果。
关键词: 设计素描;艺术教育;艺术观念;引导;课程设置;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设计素描作为艺术设计的基础课程,对学生处理造型、空间、光线、材料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均有十分重要的启蒙意义;在艺术性的追求上,这也是每个学生发展其独特个性与自身艺术感受的第一步。如何在具体课程实践中既兼顾到设计基础规律的认知,又能助其艺术道路的探索,作为专业导师须不断地加以思考。艺术设计处人类文化领域的前沿,一切设计之事物也必由思维观念的引导。观念之于艺术设计的重要性,不可不明。由此,在设计素描中加入观念性的思维扩展训练,是艺术设计基础学科的重点所在。在每一个练习中都要注入思想性,要考虑观念的诸多可能性,要形成首尾呼应的思维体系,才能有助于形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与深入发掘思维之视觉呈现的能力。
为阐明这一观点,本文以自己在某个学期设计素描课程的课题安排为例,具体讨论在课程练习中如何注入观念性的训练及其结果。
一、重叠与残像 在艺术设计中,点、线、面等造型基础元素常通过不断的重复与循环使用来制造视觉上的整体性,又通过基本形态的解构与重构产生节奏与变化。这些都是艺术设计思维的基础逻辑。对于初涉艺术设计的学生而言,对这种重复与解构的规律可谓一无所知。怎样在第一个练习中就打破其高考套路僵化的思维框架,直接对设计思维产生由手及心的感应,是此次练习的要旨。因此,在练习中,首先就要改变学生的观察习惯与作画习惯,以陌生的作画方式产生陌生的视觉感受,阻断视觉与思维的惯性。练习设置如下:1.单个静物写生,工具不限,单色;2.常规对开尺幅,形态做无限次的重复,可将整体与局部重复混合;3.不以明暗塑造物象,并制造一种物体在空间运动过的残像效果;4.画面构图需体现出自主逻辑与一种独特的节奏感。该练习设置借用了现代主义艺术未来派作品的一些视觉特征,现代主义中的许多流派在观念上强调主观与绝对理性,视觉特点多为点、线、面的结构性探索,是现代设计思潮的发源。这个练习的目的,既是帮助学生摆脱“画的像”的评判束缚,又否定“画的怪”的伪个性趣味,将注意力放到对造型、画面组织结构以及视觉节奏等视觉艺术的基本规律研究中来。
二、复制与拓印
经过第一个课题的练习,学生作业的面貌已呈现出各自的特点,但在思维上还存在着一些顽固的局限。有必要加大力度拆除思维的藩篱。因此,在这个课题中,首先选择一个相对抽象的形态作为练习对象,籍此改变惯性的具象思维影响下的观察。然后用一种较为陌生的手段取代铅笔、炭笔的描绘方法。练习设置如下:1.以日常事物,视若无睹之物为观察与造型对象;2.使用传统拓印方法(手工复制术)为造型语言;3.材料及尺幅规格:三尺生宣纸,墨汁,拓印包,鬃刷等;4.画面应呈现一种视觉节奏。这个练习可以说是一个观念水墨的实验。练习的第一个对象是由我指定的,就是教学楼内小天井所铺设的防滑瓷砖。这些瓷砖每块都是一模一样的,然而表面凹凸不平,加上经年踩踏俱有磨损。所以每一块又有细微的差别。学生日用而不知,更不会想到要以此作为造型的对象,满足了练习的第一个要求,同时,砖块的重复性与第一周的练习又保持了观念上的延续。传统拓印技术一般用于碑文石刻篆文这类传统艺术的纸本保存。这也是一个思维定式,拓印瓷砖,是可为而未知的,将传统技术做观念上的解构与扩展运用,满足了练习的第二三点要求。同时,纸张、工具、技术是传统的,而对象是日常的、工业化生产的,抽象的、现代性的。以传统对现代,熟悉对陌生,来制造异化的视觉效果和思维的冲突对比。这个练习既是强迫学生从写生描摹的习惯性困景中迈出来,又在观念上再次拓展他们的思维方式,进入到“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语境中来。
三、系列实物的二维转化 有了第二次的练习做铺垫,学生对设计素描有了一个相对开阔性的认识,第三个练习就顺理成章。瓷砖的拓印可以说是从平面到平面的过程。如何将三维实体转化到纸面上去,又避免一笔一划堆积式写生,就是这个练习紧跟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此外,在艺术设计中,系列性是一个重点。它体现了设计思维的连续性、整体性,艺术观念的一致性与深化观念的创造性、可能性,以及后续工业化生产的体系要求。因此,系列性的要求,不仅体现在每个练习课题中,也贯穿于练习的课题之间。练习设置如下:
1.搜集日常用具为练习对象,并要求具备可归类属性的实物;
2.采用喷涂的方法将物体外形转化于纸上;
3.全开黑白两色卡纸,喷涂材料不限,但要求单色;
4.独立安排物体在画面上的对比与节奏关系。在练习中,学生自行寻找了滚筒、喷壶、罐装喷漆等便捷的材料工具,在表现形态的内部结构时又运用纸条、胶带的裁剪进行局部遮挡。在技术上做了更大幅度的简化,因此完成的过程十分快。反是在构思与寻找转化对象的环节下了许多的功夫。反映出他们关注的重点由技术向观念发生转移。这个练习在技术上借用喷涂户外宣传标语的方法,在观念上进行了一个转化,从而产生较为开拓与丰富的艺术形态。
四、诗歌与声音的形象 经过前三次练习,学生关注了视觉语言的抽象逻辑性与视觉节奏的规律性。意识到视觉表达的重点应体现在思想的维度上而非技巧的难度,只有合适的语言才能表达对应的思考。于是,在第四个课题中,我重新引入了具象形态练习。诗歌作为文学载体,能够将强烈的情感、跳跃的意象、深刻的哲思汇于简短抽象的文字之中,特别适合成为由抽象转向具象的视觉联想练习对象。练习设置如下:
1.每人选取一首你所喜爱的现代派诗人的诗歌;
2.在讲台上朗读,并录音;
3.根据诗歌呈现的意象组织画面的视觉元素,以具象形式表现;
4.根据自己的声音特征对画面作二次重绘,以抽象形式表现;
工具材料不限,手绘完成。通过寻找和阅读喜爱的诗歌,体会到艺术表达的魅力。是该练习的目的之一。也是要学生明白在艺术表达中无论是文字、声音还是视觉语言,都是出于表达的需求而为我所用的。在练习中,每个学生的喜好都表露无疑,有的偏爱浪漫忧伤的字句,有的偏好激扬热情的檄文,有的声音纤和平静,有的声音横冲直撞。表现在纸张上的诗歌视觉形态与对自己声音节奏的视觉化,也愈加丰富奇特。
五、具象—抽象—具象的二重转化 最后一个课题仍然是一个具象造型练习,但要把前期对视觉语言的抽象构成规律与节奏变化的探索做进一步的思维拓展与运用体验。在课题设计中,有时需要提供大量的信息参考谋求视觉呈现的可能性,有时却要反其道而行之,设置一些障碍来阻断惯性思维,就像修剪枝条以促其分枝。在第一个课题中,障碍由陌生的造型技巧和熟悉的物体二者组合形成。这个课题则相反,运用熟悉的造型语言来刻画陌生的事物,但又最终形成熟知的形象。为了达到较为复杂的观念转换目的,我将最终的形象有意隐藏起来。练习设置如下:
1.事先裁切一张经过色彩处理为黑白、减少细节的图像;
2.将24张(根据班级人数而定)裁好的图像编号分发给学生;
3.全开纸张构图,黑白颜料描绘;
4.重新拼合描绘后的图像。这个练习借用了波普艺术的许多语言,经过拼贴、手绘与放大等技巧将现成的图像进行二次创作。练习经过了具象到抽象又到具象的二重转化,亦将“转化”的观念再次深入探讨。
六、结语
在艺术教学中,只有导师在整体上设计与掌控全局,学生才能在具体的实践中清晰地感知到每一个练习思维的脉络与指向性,从而通过独立思考,呈现出个体独特的艺术面貌。认识到在艺术创造中观念与观念扩展的重要性。从而避免南辕北辙、缘木求鱼。在具体的练习设置中,绝不能要求每个学生对练习提出的条件做出近似的反应,而应强调在此课题下每个人所呈现的可能性。尤须根据每个学生的认知程度与行为反馈做出适应其个性特点的可能性的引导,绝不可根据个人兴趣将意见强加于学生。牛不喝水强按头,不仅大煞风景,于学习无益,更违背了艺术自由的精神。 (责任编辑:徐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