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三次工业革命对我国教师教育的影响及启示

2015-12-24岳婷燕杨成郑旭东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教师教育信息技术

岳婷燕+杨成++郑旭东

摘 要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对传统的制造产业、经济与生态、文化与教育带来深刻的影响,也对人才的需求发生转变,并促使全球教育界关注教师角色的重塑问题。通过对第三次工业革命对教师教育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认为教师教育应该充分转变教师的育人理念,在课程设置、教育模式、评价方式、应用实践、培训和终身学习方面应该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借助有效的信息技术促进第三次工业革命所需的卓越教师培养。

关键词 第三次工业革命 教师教育 信息技术

第三次工业革命实质上是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与互联网的创新、融合与运用,其以数字制造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再生性能源技术的交互融合为主要标志,推动社会生产方式、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等方面发生变革[1]。引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转变和发展也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如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学习分析和量化自我、移动与泛在学习、创客学习与翻转教学等学习技术和方式将逐步改变传统的教与学方式,也对教师的教学理念、能力和素养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一、第三次工业革命概述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继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人类大工业革命的新篇章。发生于18世纪60年代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与使用,将人类带入了机器大工业生产时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动机和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拉开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序幕,人类从此进入了电气时代,并在信息革命和资讯革命中达到顶峰。

2011年9月,美国著名经济和社会学家、美国经济趋势基金会(FOET)创始人杰里米·里夫金出版了专著《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将互联网和可再生新能源相结合,颠覆性地勾勒出了人类发展的新经济时代。2012年4月,《经济学人》杂志推出以“第三次工业革命”为主题的封面文章,提出3D打印机(也称为数字化制造)是人类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标志。第三次工业革命将影响和变革制造产业与形式、经济与生态、文化与教育等社会生产与发展的各个方面。

以数字化技术和制造技术融合的数字化制造将变革传统的制造产业。其根据用户需求,迅速收集资源信息,对产品信息、工艺信息和资源信息进行分析、规划和重组,实现对产品设计和功能的仿真、原形制造,进而快速生产出达到用户所需的产品(如3D数字制造技术)。其颠覆了传统制造业中的传统加工机械及其生产方式,生产更加自动化,劳动力成本比例更低,代表了新型工业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融合与创新应用。

以互联网技术与可再生能源融合的新型经济模式将变革传统的经济形式。支撑这一模式的五个支柱是[2][3]:①向可再生能源转型,对生态更为友好;②能源的分散式生产,以便就地收集可再生能源;③能源的间歇性储存;④能源分配实现智能共享,其工作原理类似互联网;⑤交通工具实现零排放,所需电能在全球电网平台买卖。

文化迁移所引发的互联、合作、共享、个性化与全球化将成为新的文化范式[4]。与传统为培养具有竞争性和独立自主个体的自上而下教学方式不同,新兴的分散式合作教育是让学生意识到知识的社会性,智力不再是继承或积累的智慧,而是一种分布在社会活动中的共享的经历,扁平化的学习方式将促进多元、深入互动,学习环境也扩展为人类生存的整个生物圈。

二、第三次工业革命对我国教师教育的影响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能源网络化、制造数字化、产品定制化、组织扁平化、发展生态化的新工业革命,对未来人才专业能力、技能、素养提出了极高要求。因此,第三次工业革命实质上是“人的革命”,其必将对我国教师教育的人才观、教育方式、师生角色转变、资源形式和教与学的评价方式产生重要的影响和转变,以全面提升未来教师培养社会发展所需多元化人才的能力和素养。

1.人才观的转变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人才是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现有的教师教育模式是第一代与第二代工业革命的产物,是按照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来设计的,以培养批量化、标准化、规模化的劳动生产者。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的是具备21世纪学习力的个性化、多元化的智慧学习者,教师应该具备培养创新型人才、智慧型人才、实践型人才、创造型人才的意识观念。着重培养学习者通过信息化手段和工具进行合作与探究、协同与创新、应用与实践、自我反思与量化,提升联通社会—认知网络[5][6]的能力与终身学习的素养和学习力。

2.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物联网、云计算、NGN(Next Generation Network,即下一代通信网络)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兴的大数据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正在推动全球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型升级,学习者在开放的空间将有更多平等的机会进行分散式、扁平化的学习,如基于MOOCs的学习。在新理念和技术工具支持的教育模式下,学习的重心从个体逐步向具有更高依赖度的共同体或群体转移,学习不再是从具有课堂最高权威的教师那里获取知识,也不仅是学习者个体自主开展学习活动的独立过程,而是具有共同经历的学习者互动、协作、探究、联通和创造的过程。因此教师教育方式也将转变为立体的、全向的、终身的、分散的、虚实结合的教育教学方式。

3.师生角色的转变

受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分散式扁平化学习将促使学习者的角色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主动的知识探索者,从“知识消费者”变成“知识的分享者和创造者”,学生成了整个学习过程的主角,成为知识和工具的创客。教师应从自上而下的权威,变为互惠互利的伙伴[1],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再是教与学活动的权威,而是学生生活的引领者、学生做事的促进者、学生生存的合作者、学生创造的服务者。因此,教师教育应该转变和重塑教师角色,以促进新工业时代学习者角色的转变和个性化、多元化智慧创造者的培养。

4.教育资源的转变

第三次工业革命丰富了教育资源,增强了人们获取资源的便利性,使教师教育的形式和获取资源的途径发生了转变。电子书包、教育云、MOOCs、开放教育资源、智慧课程平台、精品资源共享课、学科微视频等优质教育资源突破了区域、国界的限制,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全球开放和共享。同时,信息技术和教育资源开放共享理念在教育中的深入影响,促使国内高校正在完善和优化课程共享系统,大幅度提高资源共享服务能力;继续建设职能完善、覆盖全国、服务高效的高校教师网络培训系统,以不断提升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支持教师教育。

5.评价方法的转变

智慧性评价技术和工具在教师教育中的逐步应用将实现智能、全面、多元、动态、科学地对教师进行评价,提高教师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信息技术和智能化的工具为教与学的活动提供了基于大数据的客观性、动态性、持续性、全面性和可视化的教育评价方式,基于数据的学习分析、行为分析和发展性评价将改变传统的成绩考核和观察评估的评价方式。教师职前和职后的数据都将通过云计算技术永久存储在云端,同时通过科学的评估模型,对其适时的定期评价和对未来发展进行预测评估,提出更具针对性的发展性建议[7]。

三、第三次工业革命对我国教师教育的启示

第三次工业革命促使全球教育界思考教师角色的重塑问题,然而重塑教师角色的关键是适应时代的教师教育,因此我国教师教育处于关键的转型期。教师教育应该构建一种有生命力的教师教育体系,即教育可随时间进化,并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境和文化做出适应和改变[8],满足新工业革命时代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培养。

1.转变教师的育人理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在第三次工业革命背景下,促进教师的育人理念转变以适应时代要求,要由学习者获取知识和对知识精加工能力的培养理念,逐步向联通知识、创造知识和创造智慧的能力与素养等转变。注重学习者的学习力与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注重人才个性化、多元化的培养,注重“社会—认知”模式的建立与联通,注重培养分散合作与协同创新的意识与能力,注重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关注同理心(即进入并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并将这种了解传达给他人的一种技术与能力,又称为移情、共情)的培养,注重复合技能型能力的培养与锻炼,注重快速学习和驾驭新技术、新工具以创造知识和科技产品的能力,注重“自我量化”与自我反省的能力,注重社会情绪能力的发展,注重人的“亲自然情结”和生物圈保护意识的培养等,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具备第三次工业革命生存能力,实现人的个性化和多元化发展,使学习者成为知识与智慧的创造者。

2.丰富教师教育课程设置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以信息技术为枢纽的产业革命,而信息技术已深度渗透到包括教育装备、教育资源等教育产业中。教师教育的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老三门”课程和书本资源已经不能满足需求,MOOCs、微课程、大学公开课、Ted、可汗学院等开放性教育视频资源的共享,推动全球优质资源开放与共享。这对教师教育是个机遇:①将移动通讯技术、泛在技术、富媒体技术、物联网、云计算、虚拟现实、大数据、3D等新兴技术和优质资源与基本教育理论整合,改进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②将老三门课程与大规模开放教育资源整合,国家出资建设专业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库,实现“公建众享”特色[9],形成多边的、接地气、人性化的生态课程;③探索利用可视化技术分析诊断不同地区、不同能力起点、不同学科(领域)教师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规划与设计[10]。教师根据自己的需求,利用云计算的工具创建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存储自己所需的课程内容,形成自己的课程体系,利用社交媒体技术实现多边交流。

3.创新教师教育模式

教师的终身学习是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教师教育的模式不应只局限于师范教育与培训,教育无处不在,培训随时随地,构建一种立体的、全向的、持续的教师教育模式。①先进的移动智能终端、学习技术和优质资源让学习变得更易获得,创新“视—传—研—创”模式[11],优质的视频资源替代了面对面的理论知识讲授,培训课堂上,大家分享各种优秀的教学实践,讨论自己存在的问题,然后共同答疑,进而达到教学创新;②随着WiFi、3G、4G等移动通信技术的大规模覆盖,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的快速普及,泛在与移动学习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③建立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网络教育系统,自我量化技术支持教师进行自我诊断,诊断教师的发展需求,允许教师控制自身参与学习的方式,依据自己的需求去获得适合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全面提升教师教育质量,培养卓越教师。

4.转变教师教育评价方式

大数据、云技术、可视化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可以对教育过程的数据进行全面采集,大量存储,科学分析,直观呈现,真实评价。①变革教师教育评价,从经验的评价到数据评价,建立基于新技术与大数据的全面、多元、动态、科学的评价机制;②建立教师电子档案袋,收集和分析教师教育活动中留下的大量轨迹信息,利用可视化技术,挖掘大数据、探索动态过程,及时研究分析数据并准确把握有价值的信息,教师的个性将会通过对他们这些数据的分析呈现出来;③在各种毕业生就业网站和教师招聘网站内置数据挖掘工具、信息分析工具、可视化工具,准确把握就业状况和供需情况,增强教育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使教师教育不断调整,不断完善,教师教育改革持续推进,进而有效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和水平,建设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要求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5.增强教师教育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赫尔巴特在阐述教师的培养问题时提到,单纯的教育学讲座本身不太可能为已有教育天赋的学生指出明确的方向和给予必要的辅助手段[12]。所以,应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教师教育全过程。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虚拟仿真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教师带来了获取培训指导、解决实际问题的新型实践场:①虚拟仿真实践平台和虚拟现实课堂情境可以实现教学过程的多维显示,使教师在虚实结合的情境中体验教学,并智能测评教学效果,动态性地提出教学改进的发展性建议;②基于教学实践问题的虚拟社区中,教师组成的共同体可以实时开展关于教学的会话协商、互动交流和反思改进;③构建远程实践指导圈,使教师走进真实课堂,其观摩教师在线观察,专家实时指导,使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应用、边提升[13],不仅提升实践过程的效率,而且保证了教育实践质量。总之,未来教师教育实践的开展,将是基于学习理论和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现场实践相结合的动态过程,将有效增强教师教育实践的综合能力。

6.加强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

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教育发展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技术变革教育的新时代已经来临。教师不仅要掌握基本的教育技术,而且要不断地学习新的技术,进而借助新技术优化教学,获得数字化思维能力,不断创新,因为应用与创新是教育技术能力的核心组成和集中体现[14]。①培养教师利用各种移动终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可视化等先进技术促进教学,优化课堂教与学的模式,转变教学与学习方式;②技术不断更新,思维方式比掌握技术更为重要和持久[15],要培养教师数字化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信息素养能力;③培养运用增强现实、虚拟仿真、虚拟助手等技术营造虚拟或虚实结合的学习环境能力;④增强通过社会化工具自主构建虚拟环境中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加强不同教师间的交流、协作和学习,并通过此向教师共同体推送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培训资源。

此外,确保教师及学生的数据安全,信息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是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教师的必备素养。所以要培训教师如何去选择那些安全的技术和系统,掌握帮助学生树立信息道德和信息安全意识的策略与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新工业革命为教师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容易导致教师教育情感缺失的问题,而教师拥有高超的情感教育能力是现代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的天然要求[16]。因此,要关注教师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第三次工业革命全面渗透,深刻影响着社会生产、生活以及教育的发展,教育发展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引领时代的人才,关键在教师。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才有高质量的教育,有高质量的教师教育,才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教师教育只有顺应时代潮流,“科教融合”,创新应用、整合最新发展的信息技术,在教师教育转型中用好信息化技术的引擎,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丰富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创新教师教育方式,转变教师教育评价方式,增强教师教育实践,加强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培养出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的卓越教师。

参考文献

[1] 周洪宇,鲍成中.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J].教育研究,2013(10).

[2] 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M].张体伟,孙豫宁,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3] 周洪宇.第三次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什么[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2).

[4] 徐莉.对第三次工业革命本质内涵的教育审视[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2).

[5] MarieSontag.A learning Theory for 21st-Century Students[DB/OL].http://www.innovateonline.info/index.php?view=article&id=524.

[6] 郑旭东,岳婷燕,陈琳.基于社会—认知双连通模式的移动学习活动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14(6).

[7] 杨现民,余胜泉.论我国数字化教育的转型升级[J].教育研究,2014(5).

[8] Johnson,L.,Adams Becker,S.,Estrada,V.,and Freeman,A.(2014).NMC Horizon Report:2014 K-12 Edition.Austin,Texas:The New Media Consortium.

[9] 陈琳.创建数字化学习资源公建众享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1).

[10]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D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34/2014

06/170126.html.

[11] 陈琳,陈耀华.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路径探析[J].教育研究,2013.

[12] 赫尔巴特.赫尔巴特文集:5(教育学卷三)[M].李其龙,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13] 陈琳.2013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透视[J].教育研究,2014(6).

[14] 朱旭东.教师教育标准体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5] Johnson,L.,Adams Becker,S.,Estrada,V.,and Freeman,A.(2014).NMC Horizon Report:2014 K-12 Edition.Austin,Texas:The New Media Consortium.

[16] 中国教育报[DB/OL].http://paper.jyb.cn/zgjyb/images/2014-10/

17/07/jykexuea17c.pdf.

[作者:岳婷燕(1988-),女,山西长治人,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研究院在读硕士研究生;杨成(1966-),男,江苏徐州人,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郑旭东(1988-),男,山西太原人,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研究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孙晓雯】

猜你喜欢

教师教育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基于信息化网络平台的地方高师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转型发展的基本原则与路径选择
我国教师教育实践研究综述
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区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非洲教师教育的现状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