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缕丝路遗风,在喀什的迷宫里
2015-12-24韩霁虹
韩霁虹
过黄河,穿戈壁,追落日,六趟火车,一路西行,“陕西作家陆上丝绸之路文学创作采风团”的旗帜从兰州、嘉峪关、敦煌、乌鲁木齐、库尔勒,最后飘扬到了喀什。
新疆已经来过四次,但到喀什,这是我的第一次。
北倚天山,西枕帕米尔高原,南抵喀喇昆仑山脉,东临塔克拉玛干沙漠,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2100多年,这座我国最西部的真正意义上的边陲古城,在漫长的岁月中,既是中西方交通的咽喉枢纽、文化交流的荟萃之地,又是我国西疆最早的国际市场和门户之地。早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喀什就已经成为中外交流的一扇窗口,华夏文明与印度文明在这里交流,东西方文化在这里相汇,更是横贯亚欧大陆“丝绸之路”中国南、北、中三路在西端交汇的商埠重镇。
喀什是古丝绸之路南北两道的交汇点,周边与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八国接壤或相邻,拥有“五口通八国,一路连欧亚”的独特地缘优势,是丝绸之路从中亚、南亚进入中国的第一大城市,也是通往西亚和欧洲的陆路通道。张骞出使西域曾到这来过,班超西域30年,大部分时间待在喀什。
喀什是维吾尔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区,共有30多个民族,整个新疆的维族人有1100万,喀什就占了400万,喀什人口的90%是维族,汉族是这里的少数民族。
千百年来,喀什一直是天山以南著名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稼穑殷盛,花果繁茂。”《大唐西域记》这样描述。
听完当地朋友的介绍,觉得“不到喀什不算真正到新疆”这样的宣传语,不算高调。
“不到老城不算真正了解喀什”。喀什之行,最难忘的当属老城。
一大早我们到时,老城静谧安详,还未睡醒。老城位于市中心,两万多户居民在此生活。这是喀什的灵魂所在地,是新疆的第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是西域三十六国中唯一活着的古城。它的生土建筑群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之一,也是国内唯一一处保存完整的迷宫式城市街区。安静的街道道路虽宽敞笔直,但纵横交错,巷巷相连,如果没有路标,外地人是走不出这个迷宫的。建筑以土黄色为基调,墙面上装饰着的图案,乍一看很神秘,细看有些竟是新疆常见的巴旦木、向日葵的枝叶,与墙头爬出的花花草草相映成趣,浑然一体,绽放着浓郁的伊斯兰风情。
艾提尕尔清真寺是新疆最大的一座清真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被称为小麦加。据说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外元首,如到新疆,必去此寺。绕着寺门前偌大的广场,是一条条字号杂陈的商业街。编织毛毯,雕花铜壶,制作器乐,金银打造等各种工艺品手工作坊,加上烤馕、烤包子以及卖哈密瓜、葡萄、石榴的水果摊,身置其中,光看看门头就恍如进入《天方夜谭》,相信游客在此流连会乐此不疲。可惜我们时间紧,在这些店铺还没全睡醒就离开了。
喀什的商业繁荣有它的历史缘由。根据张骞提供的资料而撰成的《汉书·西域传》中,整个天山南北西域36国中,只有“疏勒国”条文内,赫然记载着“有市列”这样的话。
为什么2100多年前的疏勒城,在整个天山南北能独“有市列”而且生意兴隆通四海?两千年前,任何商队想在总长7000多公里的 “丝绸之路”走个来回都是件非常艰难的事情。疏勒城四通八达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商旅人马理想的休整之地。商贾们在休整时交流多了,又在这里将携带的货物按照各自的需要交换,于是这里又成了集散、中转站,“市列”就这样形成了。喀什为丝绸之路的繁荣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慢慢地走在老城,那典雅高耸的门楼,那从老屋攀缘而出的绿色植物,那打铁老人额头的皱纹,以及土黄色墙壁上那维吾尔民族图案,都是这个城市关于丝绸之路历史与荣光的诉说。
坐落在喀什老城东南端黄土高崖上的高台民居维吾尔名叫阔孜其亚贝希巷,意为高崖上的土陶,与现代的喀什新城隔河相望。远远望去,彷如一座巨大的欧洲古城堡。民居已有2000多年历史了,现有居民全都是维吾尔族。漫步其间,可以看到房屋以土木为基依崖地形而建。祖祖辈辈因为人口增多又不断加高,层层叠加,层楼相连,形成了现在纵横交错、高低起伏的四十多条小巷。
所有的房屋都是用没有任何加工的泥巴和木头建成。由土墙、土屋、土院、土楼构成的长短不一又密如织网的土巷忽上忽下,四通八达,不是当地人必须沿着铺着六角形地砖的小巷行走,否则很快就找不着北,难以走出这曲曲折折的迷宫。
走进几户人家。大小高低不一,但都非常干净,家家的院落都栽种着无花果、石榴、葡萄、月季等花果。墙壁上和家具雕有维吾尔民族喜欢的花边图案,简朴热烈。还有绚丽的花布,彩色的毡毯,繁复的雕花凭栏,与屋外的单色土巷形成强烈对比。这里确实展示维吾尔民族风情的窗口。
除了手工刺绣、打馕、买维吾尔围巾帽子等,最有名的当然是这里的传统民间手工土陶制作了。1000多年前,维吾尔土陶艺人发现崖上有合适做陶器的泥土,便开设土陶作坊,高崖土陶因此而得名。经代代传承,现在民居的土陶制作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制作的陶壶、陶盘、陶碗、陶瓶、陶罐等品种繁多,烧制工艺依然是原始的生产方式,质地粗粝朴拙,线条简单,上面画着巴旦木、桑树等的树叶和蔓藤,极具维吾尔民族特色,也能看到宗教信仰和丝绸之路带入的中西方文化碰撞的影响。
“很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看过电影的人会记得这句台词。但不一定知道这部根据全球畅销小说《追风筝的人》改编的同名好莱坞电影,发生在阿富汗的片段就是在这里的老街拍的。把阿富汗的故事场景放在高台来拍,从一个侧面说明丝绸之路绵长的道路和时光打通的不光是沿线国家的商业,更有宗教、文化和艺术。
在喀什高台民居的迷宫小巷,追随一缕丝路的遗风。
狄力木拉提·泰来提是土生土长的新疆维吾尔族人。他是新疆文联的副秘书长,也是优秀的维汉双语作家和翻译家,现在喀什麦盖提县巴扎结米乡恰木古鲁克村驻村一年。喀什短暂的交流,他的智慧、幽默和热情令采风团所有人捧腹、感动和难忘。他说,新疆的作家对全国各地来的作家都如向日葵一样笑脸欢迎,太阳越敞亮,笑容越灿烂,永远不会背光。
这见识卓然的大气,一如当年这里的丝绸之路,在杂货分呈、行商坐贾的车水马龙中,它融合文化但不趋同附会,接纳交流但不随波逐流。
什么人,还未过完今生,就盼望转世轮回里再牵他的手?
什么地方,还未离去,就开始计划下次的行程?
喀什,就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