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春期品德教育养成策略

2015-12-24李丽娜

中国德育 2015年22期
关键词:品德教育家长孩子

摘    要:青春期是人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道德观念形成、品德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青春期品德教育中,社会、学校与家庭都存在诸多问题。青春期品德教育应该确立基本理念,通过读书固根本,通过讨论辩是非,明确纲纪定底线,通过榜样定目标。要依靠社会的合力,培养有修养有品德的人。

关 键 词:青春期;基本理念;品德教育

作者简介:李丽娜,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见品德养成过程的漫长。青春期是人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道德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然而,从目前社会中反映出的问题看,青春期学生的道德状况堪忧。如因社会物化的影响而形成的贪慕虚荣;因礼仪教养不够而形成的放浪与粗俗;因是非观念模糊而形成的正义感缺失,等等。这些问题既显示了当今社会的道德危机,同时也显示出重建品德教育的必要。因此,如何根据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成长规律,因势利导地进行品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们要认真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一、当前青春期教育存在的问题

青春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青春期教育是关系到学生健康成长的大问题。由于家庭、学校及社会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青春期学生出现了各种问题。然而,如果仅仅将青春期教育的问题完全归结到学校教育的失误,我认为是不公平的。笔者以为,青春期学生教育的失误绝非仅仅是学校教育的问题,而是全社会共谋的结果。

(一)整个社会重智轻德的教育观念

中国人重视教育是世界闻名的,但是,我们所重视的更多是知识教育而非美德教育。在社会中,人们评价孩子好坏的标准,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以及考上了哪所学校,而如何为人处世却常常被忽略。在家庭中,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家长会很着急,但是,孩子有些说谎、懒惰、孤僻的毛病,家长却都很宽容。在青春期这样重要的人生成长阶段,家长为了孩子能够全力投入考试,不但要放弃很多人格塑造的机会,而且还要迁就孩子的不良习惯及一些不合理的要求。

(二)学校教育忽略品德教育的基础性

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中学修身教科书》中曾指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其有德性耳。”[1]将是否有德性,看作是人兽区分的标准,可见品德教育在蔡元培心目中的地位。蔡元培先生所论及的品德教育对我们的启发在于,教育终究是为了培养人的,品德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帮助学生的人格完善,包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分辨是非并能择善而从;勤勉好学并具有自制力;明理并友善待人,尽力扶助弱者等。由此可见,修身是青春期品德教育的核心。如果在这个阶段,我们过多地将一些学生无法理解的经济及政治观念灌输给他们,还要将其纳入到考核范围,就丧失了在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对其进行品德教化的最佳时机。

(三)教育者的言行差异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品德教育是需要言传身教的,如果教育者只注重说教,而缺乏对于道德原则的率先垂范,就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品德教育。例如在一些家庭中,家长教育孩子读好书、做好人,但是,自己却醉心于娱乐、论断他人是非,在潜移默化中将这种生活方式传递给孩子;在学校,教师教导学生做正直的人,而自己却因学生的家庭背景、私人关系等因素,对学生有不同的对待,给学生树立一个坏榜样。青春期学生是非常敏感的,他们会捕捉到教师态度与行为的差异,并由此得出他自己认为合理的结论。

(四)家长望子成龙的期待与无原则溺爱

在很多家庭中,由于父母缺少高等教育的学习经历,特别希望子女能够帮助他们圆梦。因此,上大学、出人头地成为很多家长培养孩子的重要动机。然而,青春期的躁动,使得孩子在面临学习适应、人际沟通、自我及社会认知方面的困扰时,希望寻求各种减压的方法。而对于家长而言,却无法理解孩子成长的烦恼,似乎只有学习这件事是无条件的,只要成绩好,其他的都可以不要求。特别是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独一无二的特殊地位,导致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娇生惯养,培养了众多自我中心、自私、任性、孤傲的独生子女。

二、青春期品德教育的基本理念

青春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这里不仅包括知识的扩展,还应该包括个人的基本价值观念、意志品质、接人待物的方式、人际交往能力等诸多方面的成长。因此,结合上述初中学生生理及心理特点,笔者认为,青春期品德教育应该确立以下几方面的理念。

友善与接纳的态度。我们应该承认,相比其他的教育阶段,青春期学生的教育是比较棘手的,同时也是非常关键的。对于教育者而言,引导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无疑是功在千秋的事业。而做好这一工作的首要条件,就是教育者善意的呈现。当学生真实地感受到老师和家长的爱和善意,他的心就会打开,从而积极地接纳老师的教导。通过询问一些明显偏科的学生,会发现某一特别友善的教师,对学生学习某一科目热情的激发作用。因此,虽然青春期的学生有很强的叛逆性,但是,却又有强烈的被认同需求,内心敏感且脆弱。老师与家长只有营造出友爱的环境,才能化解学生叛逆的冲动。

身教重于言教。法国伟大的思想家孟德斯鸠曾经指出:“父亲通常就像师长,将知识教给孩子,而且更多的是将情感给予孩子。堕落的绝不只是新生的一代,只有成年人已经被腐蚀,新生代才会败坏下去。”[2]当今教育,我们在学生品德教育中投入的时间与精力是很多的,从小学到大学、研究生甚至博士,我们的思想教育贯穿了教育的每个阶段。但是,教育效果却不能令人满意。当我们反思这一问题时,就必须认识到,学生的道德成长并不仅仅来自于书本知识,而是来源于对成人世界的感受与模仿。

说理而不是灌输的方式。初中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他们兴趣广泛、思想活跃,他们喜欢幻想,在许多方面都有独特的见解。同时,他们的观察、记忆、逻辑思维等能力也在进一步发展,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的能力和认识事物本质特征的能力。由于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显著发展,他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说教和现成的结论,也不再像儿童时期那样,无条件服从父母和老师的意见。要影响他们,只能从他们关注的问题入手,进行平等对话。在对话中,训练他们克制情绪、理性表达、合理推论。我们无法想象,还有什么方式比对话更有利于培养理性的人。

通过体验帮助学生成长。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作为青春期的学生,很难将自己的行为同远大目标真正联系起来。因此,学生行为的主要动机是实现近期目标,在各种活动中完成任务。同时,由于心理上的脆弱,他们缺乏完成任务的坚定意志力。由此,又影响到了他们对于自我的评价甚至形成自卑的心理。因此,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从学生的成长出发,给学生创造各种机会,尝试处理或解决问题。通过自己努力获得的成功,可以使他们获得积极的人生体验,坚定对自己的信心;如果失败了,可以让他们学会总结经验,也会逐步增强他们自身的心理承受力,这些过程无疑是现在教育缺乏而急需弥补的。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初中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表现不稳定,具有很大的波动性。因此,特别需要父母、教师及社会其他教育力量予以悉心指导。

三、青春期学生品德教育的方法

当我们清楚地了解青春期学生的特点后,如何对青春期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思路就比较清晰了。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通过读书固根本

读书既是提升人的文化修养的方式,也是提升人的品德修养的重要途径。从对众多学生的观察看,一般而言,喜欢阅读的学生道德素质会更高。特别是在网络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游戏、娱乐节目吸引了众多的学生,其中的价值导向也是鱼龙混杂,对于学生的影响也难以评估。因此,通过学校的引导,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通过读书分享会,写读书体会等方式,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扩展文学知识,提升语言理解及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好书中所倡导的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无疑是培养文明有礼公民的重要途径。

(二)通过讨论辨是非

青春期学生需要面对的问题很多,前面我们已经从学习、情感、自我认识及社会认识讨论过学生的困扰,很多问题都是有共同性的。例如:考试作弊的利弊分析、早恋问题、自私问题等,既是学生生活中需要处理的现实问题,同时也涉及到做人的基本原则。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或者社会发生的热点问题,及时组织学生讨论,通过梳理不同观点的区别,确定生活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帮助孩子客观、全面、深入地了解社会环境和社会需要,了解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学会对人对事的适宜态度,对事物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帮助孩子消除青春期性心理障碍。这既可以满足学生表现自我的内在需求,同时,也是教师通过引导,施加正面影响的有效方法。

(三)明确纲纪定底线

青春期的学生,情绪波动起伏大,自控能力相对较差。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入手,通过对社会热点问题仔细分析,加强对学生的法治宣传和教育,则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这是法律知识的普及,使学生了解触犯哪些法律,可能会受到什么样的处罚,避免因为对法律无知而形成对法律的触犯。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对于法律的敬畏感和规则感以及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自制力。前者是基于实用的目的,后者则着眼于价值渗透。

(四)通过榜样定目标

人的塑造是一个神奇的过程,特别是价值观没有定型的初中生,风俗习惯、社会规则、法律,生活中的每一种经验都在对学生进行塑造。如父母不和、长幼关系不融洽、邻里关系不好等,就容易造成孩子出现恐怖、抑郁、自卑、任性、胆怯等异常心理。我们也可以设想,如果老师脾气暴躁、说谎、敷衍,却要求学生具有友善、诚实、敬业的品质,会是什么样的效果?在一定意义上,家长和老师都是学生的榜样。如果我们希望学生友善,我们就要做友善的表率;如果我们希望学生诚信,我们就要做一个诚信的人;如果我们要学生认真学习,我们也要以认真的态度投入工作。同时,学生间的朋辈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老师发现班级学生的一些良好品质,及时表扬和激励,也是促进学生价值内化的一种有效方法。

总之,青春期教育不仅要培养在知识上渊博的人,还要培养一个有修养、懂礼貌、会沟通、有同情心和责任感的人,这一任务绝非是某一门课程老师能够独立完成的,而要依靠社会的合力来完成。

参考文献:

[1]蔡元培.中国人的修养[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5:22.

[2]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81.

责任编辑/黄蜀红

猜你喜欢

品德教育家长孩子
注重培养体系构建 提升品德教育质量——基于“互联网+”的品德教育实践策略
新加坡小学品德教育目标刍议
家长错了
浅谈小学品德教育
图画故事书对儿童品德教育有积极作用
家长请吃药Ⅱ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