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语篇与多模态语篇中的互动对比——以《傲慢与偏见》为例
2015-12-24瞿桃
语言语篇与多模态语篇中的互动对比——以《傲慢与偏见》为例
瞿桃
(同济大学,上海,200092)
摘要:语言语篇和多模态语篇中的人际意义历来受到语言学研究的重视,但有关两种语篇中互动的联系与区别的研究目前还比较少。本研究选取《傲慢与偏见》小说和电影中的对应章节,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对语言语篇和多模态语篇中的互动进行了对比研究。对比主要从互动的类型、程度和手段等方面展开。研究发现两种语篇在再现角色之间的互动上差别不大,但在互动角色之间、再现角色和互动角色之间的互动上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有助于充分理解两种语篇中的人际互动,同时也对用不同符号资源实现同一意义的再符号化研究有所贡献。
关键词:语言语篇,多模态语篇,《傲慢与偏见》
[中图分类号]H030
doi[编码] 10.3969/j.issn.1674-8921.2015.09.003
作者简介:瞿桃,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2013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系统功能语言学、多模态话语分析。电子邮箱:littlepeachqv@163.com
1.引言
语篇分析(也称话语分析)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以Harris(1952)发表的《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一文为标志。长期以来,语篇分析的对象主要局限于语言系统,忽视了图像、声音、颜色等其他符号系统的表意功能(朱永生2007)。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多模态话语分析才在国外应运而生,并于2003年由李战子引介到国内学术界(李战子2003)。模态是指“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创造意义的符号资源”
选择有一定的盖然性:详述型更多出现在讲述性文类中,对史实进行细述;延伸型、增强型更多出现在解释性文类中,增强型加强对环境成分的强调,延伸型往往对历史知识点进行迁移式阐述;投射型更多出现在议论性文类中,投射言辞和思想。这说明图文关系对评价语义的图文双重建构作用与文类类型之间有密切关系。因此,在历史教科书的多模态撰写中,应基于不同社会目的的文类选择不同类型图文关系下的图文评价,以优化多模态语篇中评价语义的图文双重建构,综合实现多模态历史教科书的人际意义。
参考文献
Barthes, R.1977.Image-Music-Text[M]. London: Fontana.
Kress, G. & T. van Leeuwen. 2001.MultimodalDiscourse:TheModesandMediaofContemporaryCommunication[M]. London: Arnold.
Kress, G. & T. van Leeuwen. 1996/2006.ReadingImages:TheGrammarofVisualDesign[M]. London: Routledge.
Martin, J. R. 2001. Fair trade: Negotiating meaning in multimodal texts [A]. In P. Coppock (ed.).TheSemioticsofWriting:TransdisciplinaryPerspectivesontheTechnologyofWriting[C].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311-37.
Martin, J. R. & D. Rose. 2007.WorkingwithDiscourse:MeaningBeyondtheClause[M]. London: Continuum.
Martin, J. R. & D. Rose. 2008.GenreRelations:MappingCulture[M]. Palgrave.
Martin, J. R. & P. R. R. White. 2005.TheLanguageofEvaluation:AppraisalinEnglish[M].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Martinec, R. & A. Salway. 2005. A System for image-text relations in new (and old) media [J].VisualCommunication(3): 339-74.
Royce, T. D. 2007. Intersemiotic complementarity: A framework for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A]. In T. D. Royce & W. L. Bowcher (eds.).NewDirectionsintheAnalysisofMultimodalDiscourse[C]. New York: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63-109.
刘世铸.2010.评价理论在中国的发展[J].外语与外语教学(5):33-37.
马丁、王振华.2008.实现化、实例化和个性化——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三种层次关系[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5):73-81.
王振华.2001.评价系统及其运作[J].外国语(6):13-20.
王振华.2011.马丁基于文类理论的历史语篇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4):70-77.
王振华、马玉蕾.2007.评价理论:魅力与困惑[J].外语教学(6):19-23.
杨信彰.2012.导读[A].王振华.马丁文集(4)——语域研究[C].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ⅰ-ⅸ.
(责任编辑甄凤超)
(Kress 2009:79)。多模态话语是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话语(张德禄2009)。传统话语分析的对象是语言语篇,而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对象是多模态语篇。单独针对语言语篇或多模态语篇的研究已经不少,但目前对两种语篇的联系与区别研究甚少。Kress和van Leeuwen(2001:1-2)指出:“类似的意义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下通常可以由不同的符号模态来表达……共通的符号原则在模态内部和多种模态之间起作用”。
由此可知,不同的符号资源可以体现相似的意义。所以主要由文字实现的小说语篇,也有被改编成电影的可能,而这种改编的过程我们称其为再符号化。而在再符号化的过程中,意义的实现方式和手段与原始语篇有何区别与联系则是本文的研究目标。囿于篇幅,本文选取《傲慢与偏见》小说和电影的对应章节,重点对比和讨论两种语篇中人际互动的类型、程度和实现手段。本研究采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人际意义框架和社会符号学的互动意义框架分别对语言语篇和多模态语篇进行分析,使用的分析工具为UAM和ELAN。
2. 语言语篇和多模态语篇中的互动
本文中的“互动”主要是指语言语篇中的人际意义和多模态语篇的互动意义。以下将对两种互动的相关研究作简要介绍。
2.1语言语篇中的互动研究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有三个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Halliday & Matthiessen 2004:21)。语言语篇中的互动主要与人际功能相关,实现人际意义。人际功能表达讲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他对事物的推断和评价等功能(胡壮麟等2005:115)。韩礼德的功能语法指出,在语法上人际意义主要由语气和情态来体现(同上)。
英语小句的语气结构主要包括主语(subject)和限定成分(finite elements)。通过语气结构的选择从而产生不同的语气,如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等。在人际交流中,有两种基本的言语角色:给予(giving)和求取(demanding)。在此过程中的交流物分为信息、物品和服务。与信息交流相关的称为命题,与物品和服务交流相关的称为提议。
情态系统对命题和提议做出判断或评价(同上:142)。情态系统包括情态和意态,是讲话者对命题的概率和频率的判断,或者是义务和意愿的表达。情态大部分是由情态动词、情态副词、谓语的延伸部分来表达的,但有时也由小句来表达,形成情态隐喻(metaphor of modality)。意态包括义务和意愿,由限定性情态动词和谓语的延伸部分来表达,如被动词组supposed to和形容词anxious to。情态系统有三个变项:归一性、取向和值。归一性(polarity)是指肯定与否定的对立,在英语中与限定成分融为一体,如can/can’t。取向(orientation)分为主观和客观、明确和非明确两个角度。情态的值(value)可以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同上:148)。
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人际功能理论框架多年来被广泛用于语言语篇分析,包括书面语篇和口语语篇。语篇的类型涵盖文学语篇(季红琴2011;管淑红、王雅丽2006)、新闻语篇(Iedemaetal.1994)、法律语篇(袁传有2008)等。
此理论框架多年来得到广大学者的不断扩展。李战子(2001)扩展了功能语法的人际意义框架,并指出在书面语篇的人际意义中,语气不是重点,情态是重点。多声互动起始于Bakhtin(1981)关于“对话”和“多声”的研究。多声互动指语篇中具有多种声音,包括来自作者/说话者的声音和其他人的声音,多种声音之间或肯定、或补充、或反对,共同构成言语交际。而在语篇分析中,我们关注的是实现多声互动的语言学资源以及这些资源的使用方式(陈瑜敏、秦小怡2007)。评价系统理论由马丁开创,主要包括态度、介入和级差三个系统,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人际意义的组成部分。态度系统下又包含判断、情感和鉴赏三部分,用以表达对人品质的判断、人物的情感以及对事物的鉴赏。介入包括自言和借言,可以用以考察多声互动。级差分为语势和聚集两个部分(Martin & Rose 2007:25;王振华、马玉蕾2007)。
2.2多模态语篇中的互动研究
多模态话语研究起步于上个世纪90年代,其主要理论基础是系统功能语言学(朱永生2007)。多模态话语分析接受了Halliday的“语言是社会符号和意义潜势”的观点,认为多模态话语也具有概念、人际和语篇三大元功能。在这个基础上,Kress和van Leeuwen(2006)建立了用于图像分析的视觉语法框架。依据三大元功能,他们提出了多模态话语中的三大意义:再现意义(representational meaning)、互动意义(interactive meaning)和构成意义(compositional meaning)。其中互动意义,主要包括三种互动:(1)再现角色之间的互动;(2)互动角色之间的互动;(3)再现角色与互动角色之间的互动(同上:114)。这里面的再现角色指由多模态语篇呈现出来的角色,互动角色指语篇的设计者和阅读者。在分析多模态语篇中的互动时,我们的主要观点是实现这些互动的多模态资源以及互动的实现手段。
多模态语篇利用的媒体系统主要包括语言和非语言两种(张德禄2009)。其中语言可细分为纯语言(文字、声音)和伴语言(语调、字体、布局等),而非语言可分为身体的和非身体的:身体的如动作、面部表情、眼神、肢体语言等;非身体的如PPT、音响、网络等工具和环境等(张德禄2009)。电影作为一种动态多模态语篇,实现互动的手段可谓多种多样,包括语言的人际功能手段,如语气、情态、语调等;面部和肢体语言等身体手段;镜头角度、画面大小、镜头立场、背景音乐等工具手段;距离空间手段等(Kress & van Leeuwen 1996/2006:124)。
无论是语言语篇还是多模态语篇,都具有人际意义,而且语篇中的互动是多声性的。虽然两种语篇中可用的实现人际意义的资源和手段不同,但其最终目的都是实现人际意义。之前已经有很多以人际意义为切入点的研究,分析语言语篇或者多模态语篇,但对这两种语篇的人际互动的联系与区别的研究目前还很少。
3. 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取《傲慢与偏见》中达西先生第一次向伊丽莎白求婚一节进行研究。语言语篇是小说的第二卷第11章,使用的是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从P. F. Collier & Son Press引进的小说版本。多模态语篇选取的是BBC公司1995年根据此小说改编的电影《傲慢与偏见》,共分4小集,选取的与小说章节相应的片段,即第3小集的00:47:15到00:53:55这一段。此电影版本由小说改编,且非常忠实原小说的内容,两者在概念意义上基本相同,也保证了两种语篇的可对比性。
针对选取的小说文本和电影片段,本研究以UAM和ELAN为语言语篇和多模态语篇分析工具,着重分析了两种语篇中的互动类型、程度和实现互动的资源和手段,并对两种语篇中的互动进行对比。分析时借助语气、情态、评价系统对语言文本进行分析,并借助视觉语法的互动意义框架和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框架(张德禄2009)进行多模态语篇分析。针对多模态语篇,本文主要分析由再现角色和互动角色组成的几种互动类型及其互动程度,并探讨实现互动的语言、身体、工具和空间等手段。最后对比分析两种语篇互动的类型、程度、实现资源和手段有何差异。
4. 分析与讨论
4.1互动类型和程度
在选取的语篇之中,主要有4种声音共同对话,形成多声互动。它们是:作者/创作者、读者/观众、达西、伊丽莎白。根据视觉语法理论,前两者为互动角色,后两者为再现角色,由这4种角色进行的对话形成以下3种互动类型:
4.1.1再现角色之间:达西和伊丽莎白的互动
男女主角之间的互动形成小说/电影的故事情节,是三种互动中最主要的一种。对于这种互动类型,我们发现小说和电影在互动程度上几乎没有差异。两者皆形象地展示了达西和伊丽莎白之间的对话和交流,生动地描绘了达西第一次向伊丽莎白求婚时的情景,将故事推向高潮。
有一点值得注意,小说中男女主角的互动是不连续的,而电影中则是连续不断的。小说中,这种互动常被作者打断,作者时不时插入自己的话,告诉读者她对人物的态度。比如,例1是达西对伊丽莎白说的话,中间就插入了作者要告诉读者的信息,描述了达西说话时的行动,以及对这种行为的“quick”的鉴赏。而在电影中,角色的行动和对话是同时进行的,且都是由角色直接展现的,这使得电影中达西与伊丽莎白的互动也比较连续,创作者几乎是站在一旁指挥的。
例1. “And this,” cried Darcy, as he walked with quick steps across the room, “is your opinion of me!”
4.1.2互动角色之间:作者与读者的互动/创作者与观众的互动
研究发现,此种互动类型在小说和电影中都存在,是男女主角和读者/观众的桥梁,是作者/创作者向读者/观众讲述故事和传情达意的一种方式。但两种语篇中此种互动的程度却有很大差异。小说作者与读者的互动明显比电影创作者与观众的互动强。
选取的小说章节共2125个词,其中有1168词是作者对人物和故事的描述,957词是直引的男女主角对话。也就是说,约55%的篇幅是用于作者与读者的沟通,是作者在向读者描述人物和讲述故事。我们使用评价系统对小说的词汇进行研究发现,作者与读者的互动沟通在态度方面尤其突显。如:作者通过“misery”(例2)、“exasperate”(例3)等词告诉读者小说中人物的情感,通过“pride”(例4)、“agreeable”(例5)等词表达对人物品质的判断,通过“forced”(例6)、“shameful”(例2)、“abominable”(例4)、“shameless”(例4)等词表达对人物行动和表现等的鉴赏。大量的描述让读者直截了当地明白作者的意思,并理解男女主角的行动和情感。
例2. Mr.Darcy’sshameful boast of what misery he had been able to inflict gave her a keener sense of her sister’s sufferings.
例3. Elizabeth,as if intending to exasperate herself as much as possible against Mr. Darcy...
例4. But his pride, his abominable pride, his shameless avowal of what he had done with respect to Jane...
例5. andagreeable as he was...
例6. At length, in a voice of forced calmness, he said...
在电影中,创作者与观众的直接互动较弱,主要是通过镜头的切换来引导观众的注意力,影响观众观影时的视线和焦点。而观众几乎感觉不到创作者在与他们作任何实质性的交流。小说中由作者传达的男女主角的情感在电影中由演员直接表演出来,成为男女主角与观众互动的一部分。小说中作者对人物品质的判断和对人物行动的鉴赏在电影中不是创作者的工作,而交由观众自己去判断和鉴赏。所以小说中作者与读者的互动比电影中创作者与观众的互动强。
4.1.3再现角色与互动角色之间:男女主角与读者的互动/男女主角与观众的互动。
男女主角与读者/观众的互动是很重要的一种互动。它在两种语篇中也表现出很明显的差异。在小说中,男女主角与读者几乎没有互动。有关男女主角的一切都是由作者向读者呈现的。由于第三人称的使用,这种间接转述的性质就更明显。而在电影中,当男女主角出现在屏幕上时,屏幕对面的就是观众,所以主角的一言一行都可以看作是与观众的交流。在这种情况下,观众很容易把自己当作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与另一个人物进行互动。比如,当达西出现在屏幕上,并对着观众说话时,观众很容易把自己当作伊丽莎白,认为屏幕上的达西在与自己交流互动。而电影镜头的远近和画面大小的改变也使得男女主角与观众之间距离的改变,更进一步促进了他们之间的互动。
我们认为,正是由于电影中男女主角与观众的互动多而且直接,所以观众更能融入故事情节之中,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而小说中由于作者总是夹杂在人物和读者之间,时刻提醒读者,是在听作者讲故事,所以读者不易融入故事情节之中,这也是小说不如电影让人印象深刻的原因之一。
总结起来,小说和电影中的互动类型和程度有如下差异:(1)男女主角之间的互动在两种语篇中均是主要的互动类型,但电影中这种互动是连续的,小说中则常被作者与读者的互动打断。(2)作者/创作者与读者/观众的互动在两种语篇中均存在,但很明显小说中这种互动比电影要强。这主要是因为作者不但讲故事还直接向读者表达态度,而创作者则只能通过以一定方式把故事情节呈现给观众的形式与观众互动。(3)小说中,男女主角与读者之间几乎没有互动,所有相关人物的信息都是由作者转达的。但在电影中,男女主角与观众之间有明显的互动,这也使得观众更能融入电影讲述的故事之中,身临其境,印象深刻。
4.2互动实现手段
互动实现手段可以分为语言手段和非语言手段。其中语言手段可细分为语法、词汇和伴语言手段三种。除伴语言手段仅用于电影中外,其他语言手段在两种语篇中均有使用。非语言手段使用于电影之中,主要涉及面部表情、眼神、肢体动作等身体手段,以及镜头角度、画面大小、镜头立场和背景音乐等工具手段。本文通过研究对比,发现这些手段在两种语篇中实现互动时有如下联系与差异:
4.2.1语言手段
从语气方面来说,小说和电影比较相似,使用的大部分是陈述句。小说中共有155个小句,其中只有8个疑问句。电影台词共有75个小句,其中使用了10个疑问句。小说和电影台词都是以陈述句为主。由此可以看出,男女主角在对话中求取信息的情况不是很多,大多数时候是在给予信息,是在阐述自己的观点。书面语的特性比较明显。
从情态方面来说,我们调查了小说和电影台词中情态词的使用情况(见表1),发现小说中使用的情态词比较多,而相对应的词在电影中有时候是由非语言互动手段来表达的。此外,在归一性方面,我们统计了小说和电影台词中否定词的使用情况(见表2),发现电影中的数量明显少于小说。经分析发现,电影中经常是用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等来表达否定意义。从值上看,小说和电影中都通过一些表程度的词如“never”、“certainly”等来表达情态高值。除此之外,电影中由于声音模态的出现,利用伴语言手段如声调和重音等大大加强了情态值。
表1 小说和电影台词中情态词的使用
表2 否定词在小说和电影文本中的使用
研究发现,词汇手段是语言语篇中互动得以进行的很重要手段,尤其是态度和介入方面。如前所述,在小说选节中,作者大量使用“astonishment”、“anger”等情感词来与读者沟通男女主角的情感,使用“pride”、“agreeable”等词来判断男女主角的品质,并使用“hastily”、“painfully”等来鉴赏人物的行动和表现。可以说,词汇手段是作者向读者传情达意的最重要的方式。然而,在电影中,这些在小说加以重用的词汇几乎没有在台词之中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其他互动手段,包括身体、工具和空间手段。所选电影片段一开始伊丽莎白就邀请达西坐下,但达西刚坐下马上又站起来说话,片段中大部分时候达西是站着说话,而伊丽莎白是坐着的,这样达西看伊丽莎白时的视线就是朝下的,从而表现出达西的傲慢。又如,电影所选片段的结尾处,为了表现伊丽莎白内心的感情起伏,电影使用了一段恰如其分的背景音乐很好地阐释了女主角的内心状态。词汇也是小说中介入其他声音的重要手段。作者为了向读者表明是谁在说话,频繁地使用“said”(如例6)、“continued”、“repeated”等词来引入说话者。没有这些手段,作者和读者的沟通则无法顺利完成。在电影中,这些词汇手段也没有用到,取而代之的是镜头的切换。一般谁说话就将镜头对向谁,一目了然。
4.2.2非语言手段
非语言手段是电影中使用的除语言以外的互动手段,是成功实现三种互动的重要资源。它主要包括面部表情、眼神、肢体动作等身体手段;镜头角度、画面大小、镜头立场、背景音乐等工具手段以及距离等空间手段。
身体手段主要用于实现男女主角之间的互动以及男女主角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对应小说中的人际意义,电影中的身体手段可以实现情态、意态、归一性、值以及部分态度词汇手段具备的功能。如:严肃的面部表情表示心有疑虑,紧紧盯着的眼神表示爱慕,摇头表示否定意义,来回快速地踱步表示内心的焦虑,一直坐着的伊丽莎白突然起身表示极度的愤怒,等等。
工具手段主要指镜头和背景音乐的使用。镜头的切换能介入不同的互动声音,画面大小的改变可以变换人物与观众之间的距离,镜头的选择也是互动角色的选择,背景音乐可以帮助观众体验人物内心情感。
空间手段主要指人物之间的距离。根据Kress和van Leeuwen(1996/2006:142)的视觉语法理论,不同的空间距离代表不同的社会关系。距离越近则关系越亲密。电影中男女主角的空间距离变化了9次,这代表他们之间亲密关系的变换,也是他们进行情感互动的一种有效手段。但从始至终,他们之间的距离也没有达到最近的个人距离程度,这也从某种程度上暗示他们之间的情感亲密度还不至于成为情侣,也蕴含了求婚的失败。
总的来说,对于男女主角之间的互动,小说中主要由语气、情态、词汇等语言手段来实现,电影中则加入了伴语言这种语言手段,以及身体和空间等非语言手段;对于作者和读者互动,小说中主要使用语言、情态、词汇等语言手段,而且词汇手段被重用,电影中创作者则只使用工具手段来引导观众的视线和焦点;对于男女主角与观众的互动,电影中不但使用了语气、情态、词汇、伴语言等语言手段,还使用了身体、工具和空间等非语言手段,互动手段十分丰富,互动性极强,但小说中几乎没有男女主角与读者的互动。所以,在互动手段的使用方面,后两种类型的差异非常大(见表3)。
表3 小说和电影互动手段使用情况
4.3分析结果
4.3.1互动类型
从互动类型上来说,小说中有2种互动而电影则有3种。两种语篇都有男女主角之间的互动以及作者/创作者与读者/观众的互动。不同的是,电影比小说多了男女主角与观众的互动。正因为这种互动类型的存在,观众更能融入故事情节之中,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4.3.2互动程度
从互动程度上来说,男女主角之间的互动在两种语篇中几乎没有差异。不同的是,小说中作者与读者的互动程度比电影中创作者与观众的互动程度强很多,而电影则在男女主角与观众的互动程度上远胜小说。正是由于这种差异,小说作者不但讲故事还直接向读者表达态度,而创作者则只是以呈现故事情节的方式与观众互动。
4.3.3互动手段
总的来说,小说中的互动主要使用语气、情态、词汇等语言手段来实现,而电影中的互动除此之外还使用身体、工具、空间等非语言手段。具体说来,在男女主角之间的互动上,两种语篇的互动手段差别不大,电影只是在小说的语言手段上用身体和空间手段加强互动。显著的区别是在作者/创作者和读者/观众的互动以及男女主角与读者/观众的互动上。对于前一种互动,小说中主要使用语言、情态、词汇等语言手段,而且词汇手段被重用以表达作者的态度,而电影中创作者则只使用工具手段来引导观众的视线和焦点。对于后一种互动,电影中不但使用了语气、情态、词汇、伴语言等语言手段,还使用了身体、工具和空间等非语言手段,但小说中没有使用任何互动手段,造成男女主角与读者互动的缺失。
5. 结语
人际意义是语言三大意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际互动的类型、程度和互动手段是历来语篇分析的关注点。语言语篇和多模态语篇对比研究目前较少但意义重大。这种对比不但能帮助阅读者充分理解两种语篇中的人际互动,还能推动再符号化研究,充分认识同样意义在用不同符号资源实现时的异同。本文针对人际互动,选取同一主题的小说和电影片断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两种语篇在再现角色互动上没有太大差异,但在其他两种互动类型上有显著差异:首先,小说中作者与读者的互动远强于电影中创作者与观众的互动。作者通过语言手段,尤其是词汇手段与读者充分互动,而创作者仅仅是通过工具手段引导观众的注意力而已;其次,电影中男女主角与观众的互动极强,但小说中此种互动几乎没有。电影充分使用了语气、情态、词汇、伴语言等语言手段和身体、工具、空间等非语言手段,达到了最大程度上的互动。
参考文献
Bakhtin, M.M. 1981.TheDialogicImagination:FourEssays(C. Emerson & M. Holquist trans) [M].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Halliday, M. A. K. & C. M. Matthiessen. 2004.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3rd ed.) [M]. London: Arnold.
Harris, Z. 1952. Discourse analysis [J].Language28: 1-30.
Iedema, R., S. Feez & P. R. R. White. 1994.MediaLiteracy.WriteItRightLiteracyinIndustryResearchProject-Stage3 [M]. Sydney: NSW Department of School Education.
Kress, G. 2009.Multimodality:ASocialSemioticApproachtoContemporaryCommunication[M]. London: Routledge.
Kress, G. & T. van Leeuwen. 2006.ReadingImages:TheGrammarofVisualDesign[M]. London: Routledge.
Kress, G. & T. van Leeuwen. 2001.MultimodalDiscourse:TheModesandMediaofContemporaryCommunication[M]. London: Arnold.
Martin, J. R. & D. Rose. 2007.WorkingwithDiscourse:MeaningbeyondtheClause[M]. London: Continuum.
陈瑜敏、秦小怡.2007.教科书语篇多模式符号的介入意义与多声互动[J].外语与外语教学225(12):15-18.
管淑红、王雅丽.2006.小说话语的人际意义——试析“Blackmail”中人物的权势关系[J].外语与外语教学(4):10-13.
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2005.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季红琴.2011.《圣经》语言情态的人际意义解读[J].外语教学与研究43(2):230-38.
李战子.2001.功能语法中的人际意义框架的扩展[J].外语研究(1):48-54.
李战子.2003.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5):1-8.
袁传有.2008.警察讯问语言的人际意义——评价理论之“介入系统”视角[J].现代外语(2):141-49.
王振华、马玉蕾.2007.评价理论:魅力与困惑[J].外语教学28(6):19-23.
张德禄.2009.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6(1):24-30.
朱永生.2007.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5):82-86.
(责任编辑甄凤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