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客观条件与对策分析

2015-12-24未江涛天津市委党校天津300191

产权导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生产性产业结构服务业

◎ 未江涛(天津市委党校,天津300191)

在全球产业结构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趋势下,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逐渐成为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战略,也成为许多国际性大都市极具标志性的重要特征。京津冀地区在国家产业发展规划指导下,顺应全球产业结构调整趋势,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符合未来产业发展方向,是抢占发展制高点的必然之路。但该区域各省(市)定位不同, 发展各有侧重,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也不均衡。因此,深入分析京津冀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客观条件,明确优势和劣势,才能“有的放矢”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

1 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错位发展优势分析

从京津冀近年来外部合作条件来看,三个地区产业特色明显,结构相似程度不高,产业结构雷同的局面基本改观,产业拉开了档次,出现错位发展的态势。其中,北京更加注重调结构转方式,强化科技和文化创新的引领支撑作用,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打造地铁产业、集成电路装备、金融资讯产业、汽车产业、生物医药产业、航空航天产业、旅游产业等七大优势产业板块。天津围绕加快构筑高端产业高地战略部署,以构建高端高质高新化产业结构为目标,做优做强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轻纺、国防科技等八大优势支柱产业。河北省围绕加快发展和加速转型双重任务,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不断推动三次产业协调发展。错位发展的比较优势,有利于京津冀地区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产业发展的协调互补。北京可以利用已有的科技优势,将先进生产性服务业注入天津、河北省的制造业,推动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天津可以发挥毗邻北京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势,主动承接北京新兴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为分支机构的设立提供优质保障。以工业为主导的河北省,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做大三产,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着重抓好旅游、文化、商贸物流、金融保险、服务外包、会展等现代服务业,为融入京津冀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一体化做好了充足准备。

2 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梯度发展劣势分析

“服务经济”是引领京津冀地区未来发展的主导方向,但现实的产业结构梯度极差成为发展的显著制约因素。按照产值比重,北京的产业结构顺序为“三二一”结构,第三产业比重超过了70%,已经跨入服务业为主导的发展阶段;天津、河北省两地产业结构顺序均为“二三一”的结构,其中河北省仍然以重化工为主导,农业生产依然占据较为重要的地位,产业结构明显落后于北京的产业高度。天津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产业结构高度处于北京、河北省之间,但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产业结构的梯度极差严重制约了京津冀地区整体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单从京津冀地区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发展比重来看,也存在明显的梯度极差。2012年,北京第三产业占比76.4%,天津为47%,而河北省只有35.3%。北京分别比天津、河北省两地高出29.4个百分点和41.1个百分点,天津也比河北省高出11.7个百分点,现状表明京津冀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大梯度特征。尽管从产业错位发展的潜在优势来看,产业结构差异有助于推动京津冀地区实现互补发展,但现实来看,北京发达的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逐渐出现过度集聚,造成产业规模过大,效率降低,产业链找不到适宜的转移环境,无法实现向周边地区扩散。而天津、河北省两地服务业产值比重低,发展规模小,技术层次比较低,无法承接北京发达生产性服务业的转移,导致区域服务业发展不均衡程度进一步加深。尤其是河北省产业发展滞后的负面影响越来越突出,最终会严重制约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

3 京津冀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

针对京津冀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潜在优势和现实劣势,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

3.1 结合地区发展阶段,做强做大优势产业

生产性服务业形成于“工业经济”时代,脱胎于发达的制造业内部,并游离出来逐步形成产业化、规模化和专业化优势。“服务经济”是未来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生产性服务业能够发挥引领带动“服务经济”快速发展的作用。由于京津冀三地所处工业化阶段不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并不意味着每一个地区都有均等的发展条件,但并不等于要放弃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因此,各地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必须结合各自发展阶段和特点,以及城市的定位目标和战略安排,有选择性地发展适应本地区需求的生产性服务业,突出城市本身的服务特色和功能,真正发挥生产性服务业服务于其他产业快速发展的特性,消除服务业发展中的盲目性。具体来讲,北京作为京津冀地区的发达城市和“首都经济圈”的核心城市,要以培育大型生产性服务企业及其总部集聚地为目标,重点发展科教、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高新科技服务等知识、技术密集型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并逐步向天津、河北省转移和扩散交通运输、仓储、批发零售等传统低端行业。天津要继续优化产业结构,按照北方经济中心的建设目标,基本形成高端化、高质化和高新化产业结构,逐步发展为中小型生产服务企业和大型生产服务企业分支的集聚地。河北省作为京津冀服务业发展缓慢地区,一方面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积极承接北京生产性服务业的辐射转移,另一方面,要以促进本地经济增长和主导产业振兴为目标,有选择性地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到那些难以接受辐射、而本地区发展又紧密依赖的生产性服务行业上。

3.2 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实现市场一体化

随着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的出台,京津冀地区市场正在走向整合,但由于历史原因,目前尚未形成内部较为紧密的产业协同关系,地区分割严重,资源、要素在区域间的流动存在较多障碍,长期形成的行政区域管理界限对区域一体化的影响仍相当明显。各地为了保证税收基础和确保地方就业率,更加倾向于扶持本地企业以解决财政收入和居民就业问题,通过构建各种贸易壁垒以保护地方行业免于外部的竞争,从而导致了地方保护主义盛行。保障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需求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内在推动力量。在市场调节下,生产性服务业为了寻求更广阔的市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必然会将产业“触角”延伸到其他区域的需求市场。为了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产业优势,必须打破三地之间的贸易壁垒,推动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的一体化。地方政府应遵循“区域统筹、优势互补、合理分工、合作共赢、协调发展”的原则,首先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消除地方保护政策,整合区域产品和要素市场,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一个统一有序的良好市场环境。

3.3 正确处理集聚与扩散,推进产业协调发展

集聚与扩散是产业空间分布的两种变动趋势,在呈现集聚现象的同时, 也出现空间扩散的趋势。产业集聚能够带来知识扩散与技术外溢,促进集聚区规模经济递增。当集聚利益大于成本时,集聚现象就会发生,包括区域内原有企业的成长, 以及不断吸引新的企业加入; 而当集聚达到一定规模后,成本就会大于收益时, 过度集聚会造成拥堵效应,非但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加城市发展成本,而且阻碍了知识学习和创新活动的开展,降低了劳动生产率,区域就会逐渐衰落。目前,京津冀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非均衡发展现象非常严重,北京处于“一枝独秀”的局面,天津和河北省的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优势不明显。在市场调节非均衡发展出现“乏力”的现状下,应借助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制定产业整体发展规划,对产业非均衡分布进行调整。一方面,通过政府签订一系列生产性服务业合作协议和框架,积极引导北京生产性服务企业在天津、河北省地区设立分支机构,连锁经营、进行跨区域并购、实现业务的跨区域拓展和网络化链接等等,实现北京生产性服务业的扩散效应,为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天津、河北省两地要抓住北京优势产业扩散的机遇,在原有产业基础上加快建设集聚园区,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带来的规模效应。

[1]程大中.生产者服务论[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6.

[2]陈永国.京津冀第三产业的梯度比较与优化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2003,(1).

[3]邓丽姝.京津冀经济圈服务业协调发展研究[J].经济论坛,2006,(6).

[4]王小平,陈永国.基于大梯度极差理论的生产性服务业协作政策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8(1).

猜你喜欢

生产性产业结构服务业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煤矿工人生产性粉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产业结构变迁影响因素的统计考察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新媒体时代的生产性受众浅析
建筑业产业结构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