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有效情境,帮助学生学习
2015-12-24
(江苏省江阴市山观实验小学214400)
创设有效情境,帮助学生学习
龚秀娟
(江苏省江阴市山观实验小学214400)
实施新课程以来,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依托情境,在情境发生、发展过程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已是大家认可的重要的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学情境是指借助各种直观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有利于丰富学生感知、启迪学生探究、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服务的具体形象且富有情感性的教学环境和氛围。本文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在课堂上如何创设教学情境的一些做法。
一、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导入一般要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而有价值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唤起他们对新知的渴求,学生在“我要学”的心理支配下,就会乐意去学数学知识,那么学习数学便不再显得枯燥乏味了。
如教学“正反比例应用题”时,利用杆高与影长成正比例关系去测算线杆和建筑物的高度,可以这样导入新课:一开始上课,教师就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学校操场边的旗杆、大树,不爬上去用尺量,能不能测出他们的高度?”多数学生这时会自觉地反映,眺望窗外的大树或旗杆,窃窃私语:“旗杆、大树不爬上去如何测量呢?”看着学生一脸求知欲,教师说:“你们想知道吗?”部分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答案。这时教师再引入新课说:“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这样简短的几句话,就创设了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乐于探求新知识的情境,激起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要求。
二、创设有效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在数学教学情境设计中,我们应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有效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可能性”一课时,教师创设了与学生最感兴趣的摸奖情境。
师:同学们,玩过摸奖游戏吗?
生:玩过,很刺激!
(学生个个兴致高涨。)
多媒体出示一个圆形转盘,转盘被分成大小不等的四个区域,并涂上不同的颜色,转盘旁分别用文字对四个区域进行解释(面积最小的区域表示“一等奖”……最大的区域表示“谢谢你”。一、二、三等奖后面还注明了丰厚的奖品及价钱,最大的区域“谢谢你”注着“没有奖品”。)
师:同学们,你们看,奖品挺丰厚,可转盘前冷冷清清,为什么大家都不愿去摸奖呢?
这时,学生陷入了沉思,不一会儿,一只只小手举起积极地回答问题,有的说一等奖的区域太小了,有的说二等奖的区域也很小,还有的说一、二、三等奖的区域加起来也不大,去摸奖的话也不会摸到奖品。最可能摸到的是“谢谢你”,因为它的范围最大。……大家积极围绕着可能性大小的问题讨论着。
在以上情境中,教师没有在学生摸奖的问题上浪费时间,而是根据情境快速、精准地从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样的情境是有效的,能迅速引导学生思考的。
三、创设有效情境,引导学生自觉应用知识
在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时,我出了一道巩固性知识题:根据a×b=c×d,写出比例式。首先学生自己先试着写一写,然后交流。交流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情境:我请两位男生、两位女生学生上台,分别表示字母abcd,然后用直尺当“=”号,学生手中的卡片上写着“:”号,接着,我请四位学生分别做符号abcd,组成比例式,让其余学生判断abcd是否能组成比例式。随着四位学生位置的变换,学生不断地判断着,一致明确了ab可以同时做外项,也可以同时做内项,cd也是如此。就连平时学困生也大声地发着言,指点着,争着回答内项之积等于外项之积。在这情境创设中,学生们自觉地应用已经学过的比例知识,巩固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增添了课堂的乐趣。
四、创设有效情境,帮助学生纠错
例如,在教学“统计—平均数”时,有一道练习题:“苗苗杯”儿童歌手大奖赛成绩统计表如下。(单位:分)
(1)请把上面的统计表填写完整。
(2)根据上面的表格填空。
①在评委给出的所有分数中,最高分是(),由()号获得。
②()号的平均成绩最高,()号的平均成绩最低。
在这道题目中,我发现学生填“①在评委给出的所有分数中,最高分是()”时,大多数学生没有填写王教师给出的96分,而是填写的平均成绩中的“93分”。发现问题后,我想,是什么原因导致多数学生填错呢?是没弄清题意,还是粗心大意,还是看不懂表格呢?或许都有可能。怎么办呢?我灵机一动,就请三位学生当教师,三位学生当歌手,来了个模拟表演,当1号歌手唱完一句话后,三位评委给打分,其余学生算出平均分,当2号歌手唱完一句后后,三位评委再给打分,其余学生算出平均分,最后再3号歌手。在以上情景模拟中,学生不光巩固了教学重点“求平均数”,还理解了“在评委给出的所有分数中,最高分是()”,学生顺利地纠正了自己题目中的错误。在以上情景中,我没有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学生唱歌表演上而是引导学生根据数学的特点,让学生关注与数学内容有关的问题上,从而使情境为我们的教学服务,帮助学生自觉纠错。
五、创设有效情境,促进学生再创造
学习的过程是经历再创造的过程,而不是纯粹的模仿和纯粹的记忆。有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关键是教学内容中要设计好的情境——对学生来说具有现实意义的、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如在学习“长方形的面积”时,就可以设计一个花坛情境图,问:花坛的面积是多少?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去思考,去体验。此过程强化学生对长方形面积公式诸要素的体验,使学生感受了数学知识的整体性,感受了应用数学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思路,即要解决问题,就要寻找和问题相关的条件。接着我再让学生计算学生面前的直观图形的面积,比如课本、练习本、铅笔盒的一个或几个面的面积,还有桌子面、凳子面等。最后让学生在12平方厘米的长方形纸片上设计一张邮票,看有几种设计法,哪种设计美观、大方、合适。这些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的具有一定“挑战性”问题,能促使学生有着创造的欲望,也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
情境创设要体现学科特色,紧扣教学内容,凸显学习重点。只有这样的情境才能有效地阐明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学科知识的内涵,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起到帮助学生学习的作用。
(责编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