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省东营市奶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2015-12-24仲崇岳

中国乳业 2015年4期
关键词:奶农东营市奶牛场

文∕仲崇岳

(山东省东营市畜牧兽医工作站)

2014年以来,受国际奶价走低和乳制品终端市场消费不振等多重因素影响,生鲜乳收购价格一路下行,国内奶业面临着有史以来最大的挑战。河北、黑龙江及山东省等部分地区出现拒奶、限量收购,甚至倒奶现象。目前,国内生鲜乳收购均价为3.29 元/千克左右,同比下降26.9%;而生鲜乳的生产成本为3.60~3.80 元/千克,奶农每卖一千克生鲜乳至少要亏损0.31 元。山东东营市规模场生鲜乳的收购价格同比也下降了25%以上,奶价倒挂严重,奶业生产形势严峻。

1 东营市奶业生产情况

目前,山东东营市共有标准化规模奶牛养殖场(户)56家,奶牛存栏量达8.7 万头,其中,规模奶牛场32家,养殖小区24家。规模奶牛场中,存栏在200~400 头的有19家,存栏在500~999 头的有5家;存栏1 000 头以上的有8家,其中万头牧场4家;养殖小区中,存栏在100~499 头之间。不同规模牧场之间的生鲜乳收购价有一定的差别,万头牧场在4.6 元/千克左右,千头规模牧场在4.2 元/千克左右,300~500 头规模牧场在3.6 元/千克左右,300头规模以下牧场在3.4 元/千克左右。目前,300~500 头规模牧场生鲜乳的生产成本在3.7 元/千克左右,千头规模以上牧场生鲜乳的生产成本接近4.5 元/千克。

据调查,大多乳品企业自2014年10月开始,陆续出现不履行购销合同,单方面采取限量收购、提高检测指标、压级压价,甚至拒收等行为(一次不合格,3 天拒收的现象都有)。大部分养殖场(户)将拒收的生鲜乳加工成奶粉自存解决,代加工费在3 700~5 000 元/吨不等;也有的牧场通过直供鲜奶吧销售乳品企业拒收的生鲜乳;有的牧场则直接将拒收的生鲜乳倒掉;还有的牧场将拒收的生鲜乳卖给当地的奶贩子,价格在每千克0.8~0.9 元。千头规模奶牛场月亏损在10 万~20 万元之间,300 万~500 头规模奶牛场月亏损在4 万~5 万元之间。奶牛养殖场(户)出现严重“卖奶难”现象,个别奶牛养殖场(户)已经开始卖牛、杀牛,奶农的生产积极性严重受挫,经济效益受到严重影响。

据初步统计,山东东营市日产生鲜乳845 吨,日销售生鲜乳697 吨;全市被拒收的生鲜乳每天有近150 吨,限量外部分生鲜乳按1.5 元/千克左右收购。百头以上规模奶牛场日产量相对较少,其生鲜乳的限收幅度为20%左右,每天剩余生鲜乳1 吨左右;千头以上规模奶牛场的日产奶量相对较高,其生鲜乳限收幅度为30%左右,每天剩余生鲜乳3 吨左右;4 个万头牧场的限收幅度高达50%,每天剩余生鲜乳100 吨左右;而日产奶量为1~2 吨的小养殖场,直接遭到乳品企业的拒收。因此,“卖奶难”无疑成为摆在奶农面前的大难题。奶农与乳品企业的供货合同是半年一签或一年一签,而出于对未来市场供求关系的考量,作为优质奶源基地,乳品企业不会全面拒收东营市的生鲜乳。因此,东营市剩奶量近期不会激增;但是,若不采取应对措施,东营市每天的剩奶量会越来越多。

2 卖奶难原因分析

奶业属于高度竞争性行业,以分散的中小企业为主,各类资本竞争激烈,遵循开放的市场经济规律。正如人民网评论文章所说的:中国奶农倒奶与“资本主义倒奶”无异。东营市奶业面临的形势与全国的奶业形势无异。

2.1 中小乳品企业消失,乳业定价权向大企业集中

国内奶业产业链利益严重失衡,上游养殖业的利润占比不足10%。国内生鲜乳收购多是“一手交奶一手交钱”的一锤子买卖,生鲜乳收购还未建立起第三方检测、定价机制,生鲜乳由加工企业单方面检验。在买卖双方的博弈中,乳品企业是典型的“既当教练员又当运动员”,企业还有权单方面决定检验的项目和指标等内容,奶农完全没有议价权,因此不得不接受加工企业转嫁给他们的市场风险,在低价进口奶源的冲击下,几乎没有任何话语权。

2.2 我国现行生鲜乳国标落后,打击消费者信心

没有高标准,就难有好奶源;没有好奶源,就难以做出好产品!我国新修订的生鲜乳标准,把细菌数标准由50 万CFU/毫升提高到200 万CFU/毫升,蛋白质含量标准由2.95%降到2.8%;但是在国际上几乎所有的乳业大国,生鲜乳的蛋白质含量标准都至少在3.0%以上,而在细菌数方面,美国、欧盟的标准是10 万CFU/毫升,丹麦是3 万CFU/毫升,更是较中国严格数十倍。落后的生鲜乳指标,造成国内生产的乳品出口困难,更谈不上国际竞争力了,因此,消费者对国产奶不放心也是有根据的,国标一天不复高,消费者的信心就一天也不会回来。据博亚和讯网分析,广东的乳品企业,近几年使用的加工原料有90%以上是进口奶粉;一些大型乳品企业纷纷跑到国外寻找奶源,然后返销国内,2015年对外投资总签单多达70 亿元人民帀。

2.3 资格重审如牛栏关猫,未能有效拦截洋奶粉狂进口

政府在提倡资源高度流转集中,抓大压小,比如打造婴儿奶粉国家队,连外企都进入名单,兼并重组对外资不设防,重新认证使假洋奶粉变身真洋奶粉继续留在中国市场抢占市场份额等。乳品企业资质审核、重新认证,未能有效拦截洋奶粉的大举涌入。

据博亚和讯网文章分析,目前美国、德国、法国、英国、韩国、泰国、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丹麦、比利时、意大利、瑞士、西班牙、奥地利、秘鲁等27 个国家共1 686家境外乳品企业拥有在中国市场销售乳品的许可认证,涉及乳品品牌多达100 个,其中生产婴幼儿配方奶粉的企业共有55家。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巴氏奶也在逐渐进入中国市场。

图1给出了2005~2014年间我国液态奶的进口量。2005年,我国的液态奶进口量只有3 800 吨,2010年增长到1.59 万吨,2014年1~10月我国的液态奶进口量已达20 万吨,预计全年将有28 万吨,仅4 年时间进口量就增长了10 多倍。

图2给出了2008~2014年我国大包粉进口量,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大包粉的进口量在逐年增加。2008 年我国大包粉的进口量是10.08 万吨,2011年为52.5 万吨,增长了5 倍;2014年1~9月我国进口大包粉81.38 万吨,预计全年总量将超过100 万吨,是2011年的2 倍,2008年的10 倍。

2.4 奶业资源分布不合理,奶牛养殖成本高

图1 2005~2014 年我国液态奶进口量

图2 2008~2014 年我国大包粉进口量

全球奶业生产的规律是:“适度规模,做强、做精、做好”,因此乳品生产应遵循就地资源就地利用,就地养殖就地加工,就地消费和适宜适度发展的规律,但国内套用工业发展“做大做强”的理念来发展奶业,违背了这一发展规律。中国奶业资源较为分散,而产奶区则高度集中在黑龙江、内蒙古等北方8 个省区,奶业欠发达地区大量、可利用的牧草、饲料白白被浪费掉,而无法将其转化为蛋白质。这种不合理的产业布局,人为造成了养殖成本、生鲜乳储运成本的增加,企业即使做大了也很难做强。

2.5 国内乳品种类单一,产品同质化严重

近年来,乳业在国内发展如此迅速,却鲜有商家生产黄油、淡奶油、奶酪等。由于国内缺乏奶酪生产加工,故奶酪、乳清粉、乳糖等均需要依靠进口。东营市恩泽乳业的发展也是走的奶粉、液态奶加工的路子,投资规模巨大,产品同质化严重,品牌弱,缺乏差异化。

2.6 随着资本市场的运作,乳品行业随时有沦陷的危险

据博亚和讯网粗略地统计,2015年以来国内外资本进入中国乳业的总投资已达280 亿元,中国乳业的资本时期已经到来。预计未来的3~5 年内,专业型的大型牧场将会越来越多,这正迎合了我国政府规模化发展的要求。但由于资源和市场将越来越高度集中在这些大企业手中,因此对原有的中小型奶牛场和中小乳品加工企业来说,给他们带来的生存压力也将越来越大。未来10 年,拒笔者预计,国内的大企业将没有一家不流着外资的血液,中国奶业也许将成为第二个“大豆行业”。

3 对策与建议

目前,我国奶业已经高度市场化,与国际已完全接轨,在国家相关政策未调整前,常温奶、奶粉市场已没有施展的空间,因此笔者认为,拉动东营市巴氏奶本地消费,是解决东营市卖奶难的有效手段,在此提出如下建议:

3.1 敦促乳品加工企业履行合同责任

根据农业部下发的《关于协调处理卖奶难稳定奶业生产的紧急通知》的有关要求,积极协调乳品加工企业尽到社会责任,加大收购力度,少限或不限收购量,确保东营市奶业做到少倒或不倒奶,少杀或不杀牛,减少奶农损失。

3.2 财政补贴奶牛场奶粉加工费

据调查,进口奶粉现在价格在2.2 万~2.4 万元/吨,国产奶粉成本至少为3 万元/吨,卖一吨国产奶粉就亏损6 000~8 000 元。据东营市恩泽乳业测算,奶粉代加工费用在5 000 元/吨左右,这一费用对奶牛养殖场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另据初步统计,东营市滞销生鲜乳在150 吨/天,可加工奶粉量接近20 吨/天,加工费用在10 万元/天左右,建议东营市政府采取针对奶粉加工补贴的紧急措施,奶粉加工费用由市财政承担,同时指导做好奶粉的仓储、分销工作,减少奶农的负担。

3.3 施行学生饮用奶计划,推动巴氏奶消费

2015年尽快制定出台东营市学生饮用奶计划财政补贴资金管理办法,明确学生饮用奶的供应、质量保证、监督检查等措施。建议东营市财政和县区财政按照1:3的比例,补贴资金按每个学生每天0.5千克饮用奶、每人每天补贴1 元的标准进行补贴。

目前,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已覆盖全国28 个省市区的70多个大中城市的1 万多所中小学,日供应量280 多万份。学生饮用奶计划的覆盖范围也开始由大中城市向中小城市推广,有条件的地区已经逐步开始在农村中小学校推广。据统计,东营市目前在校生共30 多万人,其中,幼儿园近6 万人,小学生13 万余人,初中生近8 万人,高中生近5 万人,职业院校近2 万人,按照每人每天0.5 千克奶计算,日需奶量为160吨以上,完全可以将东营市滞销的生鲜乳消化掉。

3.4 扶持当地乳品企业,尽快实现生鲜乳的自产自销

东营市恩泽乳业刚建成日加工能力为800 吨的生产线,对于发展壮大东营市乳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一是企业缺乏流水线作业的自动化臂等联结装备,尚不具备高效运转的能力;二是企业的“安全生产许可证”尚处于申办期。两方面的原因,使得本地乳品企业对解决全市“卖奶难”问题显得有心无力。此外,东营市东方、胜大、阳光、绿源等鲜奶吧,受近期沿街叫卖的低价奶冲击,鲜奶日销售量略有下降,目前维持在20 吨/天左右。建议东营市政府,一是协调多个相关部门,尽量缩短本地乳品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办理时间,使企业尽快具备消纳全市生鲜乳产量的能力。二是对乳品企业实行贷款贴息补贴。对乳品加工企业因扩大生鲜乳收购量出现流动资金困难的给予贷款支持,按贷款基准利率不低于6%给予贴息。三是参照外地做法,对销往本市乳品加工企业的生鲜乳每吨补贴100 元,从政策上引导我市优质奶源流向本市乳品企业。四是对乳品加工企业在本市建设形象店、专柜等,每建成1 处并运行的,按照建设成本30%给予一次性补贴。

3.5 加大宣传力度,引导消费者建立正确的乳制品消费观念

从长远来看,我国乳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巴氏奶。一是加大牛奶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披露、发布透明度。让消费者及公众、媒体了解、知道更多的行业发展实情,这是恢复和提高消费者对奶业及国产奶消费信心有效的办法与手段。二是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从“乳制品鲜奶源化”入手,大力宣传巴氏奶的营养优势,引导消费者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让其成为消费者选购乳制品的第一道门槛。三是通过订购“学生奶”等方式,拉动全市巴氏奶的消费能力。

3.6 打造可持续的产业发展模式

3.6.1 发展适度规模专业牧场,提高奶源品质

一是加大千头奶牛场的引导培育,优化牛群结构,提升装备水平,达到降低成本、增加产量、保证质量、增加效益的目的。二是理性发展万头以上大型规模牧场。大型牧场虽然有很多优势,但养殖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会加大饲料、环保与防疫等方面的压力。

3.6.2 推动饲草饲料产业发展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方面积极争取全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政策资金补贴份额,扩大优质苜蓿种植亩数,确保苜蓿高产稳产。另一方面把苜蓿视同粮食等作物,给予种子、保险等国家补贴政策,建设全国优质牧草供应基地。二是积极发展饲用玉米等高产优质饲料作物。稳定饲用玉米种植面积,引进巨菌草等高产饲料作物,提高饲草产出量。

3.6.3 推进本地乳品加工企业实现产品多样化、差异化

牛奶应该是大众日常消费品,而非高端奢侈品,建议政府通过提供无息贷款、进驻本地超市差额补贴等方式大力扶持本地乳品企业的快速发展;鼓励企业构建多样化的产品结构,抢占全国乳品消费市场,将企业做大做强。

3.6.4 构建合理的企业与奶农利益共担机制,促进产业一体化发展格局

一是通过乳品企业与奶牛场(户)合作投资入股的方式,建立本地乳品企业同奶农的利益紧密联结体,打造养殖加工一体化的模式,探索乳品企业与奶牛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一体化发展模式。二是加快推进奶牛养殖合作社建设。鼓励奶牛养殖场(户)建立联合机制,降低养殖成本,提高抗风险能力。畜牧部门要加大人才培养、培训力度,积极为牧场提供提高生产效率、效益或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包括养殖成本、产奶量、牛群健康状况等)。三是探索建立第三方检测和定价机制,从机制上保证东营市奶农的基本权利。

3.6.5 创新金融产品,增强乳业发展后劲

一是创新畜牧业贷款担保公司组织形式,推动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贷款担保公司。扶持畜牧龙头企业成立担保公司,创新“信贷+保险”模式,探索发展吸收银行和保险公司参与的多种形式或组合方式的农村信用共同体。推广小额贷款保证保险,服务小微企业和“三农”发展。二是进一步完善奶牛保单质押贷款,形成“政府部门+养殖企业+保险公司+银行”的融资模式。由畜牧管理部门对质押的奶牛进行登记备案管理,对在质押期内的奶牛不出具销售检疫证明,防止对已质押奶牛进行变卖或重复质押,确保质押资产安全。三是继续加快推进畜牧业融资贷款模式创新,制定出台活畜禽质押,土地、建筑物抵押贷款等更多的金融产品,扩大贷款政策覆盖范围。

东营市奶业的发展出路必须是提高综合竞争力,降低成本,大力引导巴氏奶消费本地化,减少高端奶的生产,降低中间环节成本,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模式,这样才有利于奶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奶农东营市奶牛场
东营市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
东营市禾成化学科技有限公司
东营市禾成化学科技有限公司
东营市禾成化学科技有限公司
奶牛场卫生防疫工作要点
抗议
荷兰奶牛场管理软件传感器系统的调查分析
喷奶粉
2011年内蒙古自治区规模奶牛场生产管理状况调查报告
2011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规模奶牛场生产管理状况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