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自觉

2015-12-23王永斌

教学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摘要]理论自觉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一种责任担当,也是其专业化发展的必然需求。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自觉,就是要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看家本领,用“三个自信”统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努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理论自觉

[中图分类号]G6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5)06002104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核心课程,关系到“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等重大问题。在这项战略性的固本工程、铸魂工程中,思政课教师必须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切实肩负起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

1理论自觉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一种责任担当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承载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事关中国道路的认同、中国力量的凝聚、中国话语的彰显。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把“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成为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本质要求,也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为思政课教学进一步指明了方向。高校不仅是学生学知识和技能的场所,也是帮助大学生不断社会化使其“成人”的过程,思政课作为一种讲授“使人成为人的学问”[1]的课程,具有双重属性:既是知识体系,又是价值观念;既是一门学科,又是意识形态[2]。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传播党的指导思想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坚持立德树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学生。在思政课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教材体系转换为教学体系,实现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的转换,就必须在思想理论上深化对肩负的新使命和责任担当的认识,增强思政课教师的理论自觉。理论自觉是高校文化自觉的重要体现,不仅是高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政课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的基本要求。2014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明确提出了“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的基本素质和要求,这就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思政课教师作为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肩负着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的重要职责,不只是教授知识的导师,也是帮助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引领者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者,其政治理论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高校思政课能否真正发挥主渠道作用,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关键在于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引领。调查发现,在很多高校评选的“最受欢迎的教师”中,思政课教师占有很高的比例。在由学生主导的评教活动中,最受欢迎的是思政课教师,最不受欢迎的也是思政课教师。这都说明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以怎样的责任和态度投入课堂教学。原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方永刚教授,把传播党的理论当作毕生事业,折射出一名思政课教师的高度理论自觉和高尚道德风范。

2理论自觉是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诉求200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这就准确揭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定位,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课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政策导向和发展平台。目前,我国有6万多名思政课教师,承担着2 000多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任务。建设一支“让党放心、让学生满意”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客观上对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化发展是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成长发展的一个重要取向。长期以来,由于对高校思政课教师这一职业缺乏必要的准入标准和职业化要求,在一些人的心目中,高校思政课就是社会政治宣传的传声筒,是可有可无的“说教”课程,认为任何人都可以从事思政课教学工作。我国教育学家顾明远先生指出:“社会职业有一条铁律,即只有专业化才有社会地位,才能受到社会重视。如果一种职业是人人可以担任的,则在社会是没有地位的。”[3]高校思政课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够从事的职业化教育工作,一个没有经过系统专门的学术训练、不具有专门技能的人,是不能胜任也没有办法完成好这项教学任务的。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力量,这一特殊的职业角色要求其必须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不断增强理论自觉,走专业化发展之路。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齐头并进的历史发展阶段,每一个思政课教师都必须同时从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三个层次来发展自己,否则就不能完成新时期思政课教学任务[4]。高校思政课作为一个专业领域,必然要求建设一支高质量的专业化教师队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功底,还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理论自觉不仅可以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职业使命感和自我效能感,更重要的是,通过理论自觉可以增强其职业自信、学科自信、专业自信。

第6期王永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自觉

教学研究2015

3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师理论自觉的策略

3.1增强理论自觉,就是要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看家本领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马克思主义对当今中国的重大意义时,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称之为“看家本领”,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必修课”。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马克思主义为人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可以说,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是大道理,而对各学科具体知识的学习则是小道理[5]。 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不理想、大学生对所学课程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部分教师和大学生认为思政课只是一门“课程”,并没有作为一门真正的科学来看待,思政课的科学魅力和理论价值尚未展现出来。马克思曾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6]事实上,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博大精深、体系严谨的理论体系。要使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思政课的理论魅力,关键在于教师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坚定信念。一些高校思政课教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弱化、教学底气不足等问题,归根结底是缺乏理论自信。缺乏理论自信的教师不可能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也不可能理直气壮地讲授马克思主义,更不可能走向理论自觉。“打铁还需自身硬”,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思政课教师的看家本领。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克服“本领恐慌”的危险,就要学好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通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读来正本清源,结合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来返本开新。思政课教师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宣传者,首先要做到真信、真学、真懂、真用,通过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刻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做到真懂真信,形成真正的理论信仰。有了真正的理论信仰,才能理直气壮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7]。只有自己真信、真学、真懂、真用马克思主义,才能增强思政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只有掌握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看家本领,才能增强思政课的理论魅力,引导大学生明辨是非、解疑释惑,使其真正提高思想认识。可以设想,当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一种科学崇敬感的时候,才会更加自觉地去学习和研读,也就可能在思想上自觉认同、在信念上自觉守护、在行为中自觉遵循。

3.2增强理论自觉,就是要用“三个自信”统领思政课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个包含《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等课程的教育教学体系。要及时准确地把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要将“三个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实际上,“三个自信”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价值取向上具有本质的一致性和内在的统一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道路自信是根基、是方向,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自信是灵魂、是动力,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行动指南;制度自信是支撑、是保障,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保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要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仰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忠实践行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强捍卫者”。增强理论自觉,把“三个自信”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关键就在于始终贯穿“三个自信”这条主线展开教学,从现有的课程教学体系中提炼出“教育点”,将“三个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材的修订要增加“三个自信”的内容,要从“三个自信”的高度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材体系;教法要突出“三个自信”同提高大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和自强的结合;不只是直接教学的课堂,各种教学载体都应该在增强“三个自信”上产生合力;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关键,也是增强“三个自信”的关键。“四教”合在一起,为“三个自信”的教学多做贡献,增强“三个自信”教育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推动力[8]。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重点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大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渊源和科学依据,帮助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于一体,是对学生进行“三个自信”教育的核心课程,重点讲授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发展的成果证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正确性,进一步提高“三个自信”的信度,坚定当代大学生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3.3增强理论自觉,就是要把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教学全过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新要求新任务,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由之路。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政课承载着理论传授和价值引导的责任,其主要教学内容之一就是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为一体,确立了“立德树人”的价值根据和价值标准,揭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价值观教育的新内涵。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观念体系、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价值追求的转换,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肩负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价值层面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民族复兴、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增强理论自觉,就是要紧紧围绕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站在思想教育的制高点,自觉把“立德树人”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上下功夫,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和自觉行动。在思政课的四门主干课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一条主线始终贯穿于其中,围绕“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教育,讲清楚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增强大学生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凝聚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围绕“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教育,讲清楚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历史必然性,培育大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围绕“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教育,讲清楚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培育形成大学生的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青年大学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核心价值观念,转化为行为准则,外化为实践行为。

3.4增强理论自觉,就是要努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加强和改进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落实到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上。思政课教学是以“说理”为主要方式的教育活动,话语的表达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有人说,世界上最难的事莫过于“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里”,思政课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把正确思想装进大学生的脑袋。使其入脑入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对90后大学生来说,只是靠传统的灌输方式进行教育教学,很难改变当代大学生的认知方式和思维习惯。被誉为“学术超女”的于丹在谈到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说:“坦率地说就因为我是教传媒的,我特别了解大众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就是要求你永远生活在他们生活的语境之内,能够完成一种心灵的唤醒,而不是一个学理体系的灌输。”[9]如果还是习惯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强调和依赖不当的“灌输”,体现一种权势话语,往往很难进入到当代大学生所熟悉的文化语境中。在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多样化的环境下,思政课教师要克服吸引力不足和影响力缺失的危机,就要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必须关注当今国际国内发生的新变化和出现的新问题,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解答这些新问题。在强调理论深度和思想高度的同时,更要了解大学生真实的内心世界和所处的时代环境,用不同特色、不同风格、不同气魄的话语体系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围绕为什么要这么讲、说什么更有吸引力和说服力、怎么说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风格讲授“中国故事”,以知育情、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灵活运用思想交流艺术,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感染力、解释力、影响力。通过话语体系建构,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必须在“不丢老祖宗”的前提下,既要讲“行话”,又要讲新话和“家常话”,把道理讲到大学生的心坎上,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真正进入大学生头脑。这就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备高超的话语转换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要在意识形态话语向学术话语的转换上下功夫,在教材话语向教学话语的转换上下功夫,在理论话语向实践话语的转换上下功夫,在整合话语资源上下功夫,努力创设与90后大学生话语一致的教育教学文本,提供更多让他们可以信赖和理解的话语,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激起思想共鸣,把学生引领到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上来,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魅力。

参考文献

[1] 陈秉公,陈卓.大学课程体系改革刍议[N].光明日报,20100717.

[2] 刘川生.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N].光明日报,20150214.

[3] 顾明远.教师的职业特点与教师专业化[J].教师教育研究,2004,(6):68.

[4] 佘双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应提升学科建设意识[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9):6971.

[5] 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N].光明日报,20131008.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7] 杨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担当[N].黑龙江日报,20131105.

[8] 顾海良.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915.

[9] 封新城.真有意思 ——《新周刊》总编访谈录[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8:26.

Theory of consciousness of college political teachers

WANG Yongbin

(School of Marxism,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Lanzhou,Gansu730070,China)

AbstractThe theory of consciousness is not only a responsibility of college political teachers, but also the inevitable demand of thei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ollege political teachers must learn Marxist theory in deep source in order to enhance their theory of consciousness, they must persist in using the "three confidence" guid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put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education into the whole process of teaching and make efforts to innovate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college teachers;theory of consciousness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秋天在哪里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美育教师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