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导师制在机械类创新性人才培养中的实践

2015-12-23胡东唐川林汪志能周枫林

教学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机械专业导师制创新性

胡东 唐川林 汪志能 周枫林

[摘要]通过对机械类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培养模式、评价体系以及保障制度等方面的探索,找出影响导师制的实际因素,提出适合我国高校发展现状的本科生导师制运行模式。基于学生、导师个性与知识结构的多样化、复杂性,着重分析基于导师制的机械类专业弹性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策略。在此基础上,建立面向于学生与导师综合效应对学校、社会的贡献程度以及导师制实施过程、结果的多元化导师制评价体系。继而从培养与激励两方面、制度与实践两层次,构建出有效的导师制保障制度。研究成果将为高校培养创新性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导师制;机械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5)060072060引言

近年来,高等教育大众化正逐渐引发出各种问题,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趋于多样化,这使得本科生培养质量备受社会关注,给高校教育教学提出了挑战,更带来了机遇。导师制是一种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需要”为目的的制度[1]。这一制度的诞生符合当前高等教育培养个性化、创新人才的要求。建立导师制是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促进师生交流与教学相长的有效途径。

在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中,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制约,相当多的学生仍停留在被动学习阶段,学习积极性偏低,创新能力较弱,就业竞争力不强。实际上,学习、学术氛围不浓这一现象普遍存在于多数高校,成为限制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阻碍。其具体表现特征是:课程设计形式化、毕业设计模板化、选题缺乏创新意识、设计方案及内容科学性、逻辑性和严谨性不足、实践活动中发言与讨论积极性较为缺失、实习热衷于走马观花、创新比赛习惯于闭门造车、专家讲座表现为自娱自乐。调查显示:不少高年级学生甚至从未接触过相关领域的学术期刊,也不知如何申请专利、设计产品。学生阅读量少、知识结构浅显、专业技术欠缺、批判思维不足等现象较为普遍,这势必要求高等院校开展教育教学模式的深层次探索,导师制的提出则顺应了这一趋势。

本科生导师与研究生导师相差较大。研究生导师重点指导学生的科研,而本科生导师则注重解决学生学什么、如何学、怎样学、如何提高创新性思维、如何职业规划、如何协调学习与生活等问题,从而有助于学生全面成长,从根本上实现“教书”和“育人”的有机结合。据此可推,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注重“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培养模式。

1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导师制教学模式起源于14世纪的英国牛津大学,由温切斯特主教威廉·维克姆首次提出。至17世纪,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在研究生教育中开始普遍实施导师制。19世纪,顺利推行学分制,牛津大学将导师制广泛应用于本科生。其核心思想为:在教学思想上强调学生德智一体,在教学方式上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在学习过程中营造公平、和谐及自由的学术氛围。该制度为牛津大学带来了极大的荣誉,随后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的推广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鉴于英国大学导师制成功实施的影响,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以及耶鲁大学开始大力推广本科生导师制。学校将新生与高年级学生分阶段安排导师,并在每幢宿舍楼中安排若干住宿导师和舍监,引导学生开展学术活动、人际交往以及专业学习。不仅有助于导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亲密的关系,促使导师们树立培养出杰出人才的信念,还引发学生学习态度的强烈变化。另外,西方高水平大学的学分制通常与导师制紧密相连,这也为其独特之处。它们所采用的学分制为一种在教学计划和导师指导协同作用下的自由选课学分制,也被称之为课程学分制。这一新型制度可最大程度发挥因材施教的优势,而这种优势在机械类专业中显得尤为突出。有数据表明,由于导师制的贡献,促使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学生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成绩,增强了创新能力,每个毕业班大约有45%的学生在专业领域获得了荣誉学位。

第6期胡东唐川林汪志能周枫林导师制在机械类创新性人才培养中的实践

教学研究2015

事实上,西方名校导师制的教学方法核心是一种质疑的方法。它使学生在保持尊严、施展能力的同时形成履行社会职责所需的知识、修养、表达能力、性格、风度以及各种相当均衡和成熟的品质[2]。值得注意的是,英美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历史悠久,各方面制度也比较成熟完备,我国在学习的同时不能照搬他国的经验,而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汲取其中有益的养分。

随着高校教育的发展,在本科生中实施导师制被视为现阶段我国大学生教育教学中一种重要的管理模式。目前,国内一些实力比较雄厚的高等学院已开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为代表的高校尝试在其部分院系实行本科生导师制,这也引起了其它高校的效仿及探索。

1982年,武汉大学较早将导师制应用于文学类本科生培养,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出现了如易中天、池莉等文坛巨匠。1999年,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实施了导师制,并确定导师的职责就是要辅助学生完成学业,在选课与专业培养等诸多方面给予指导,并尽可能地安排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科研实践活动[3]。2000年初,浙江大学在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初步推广本科生导师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接着于2002年底在全校低年级(一、二年级)班全面实施。2002年10月,北京大学开展本科生导师制试点探索,为让本科生提前开展科研活动,培养其独立性与创新性能力,学校拔专款给予资助,为部分具有突出能力的本科生配备了高水平导师,指导他们开展科学研究,并定期举行学术成果交流活动,激发学生求知欲。其中有的学生还直接参与到导师主持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中,且体现了较高的科学素养及独立自主科研的能力[1]。2008年,西安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开始在高年级学生中实行导师制。在导师配备上,学院为大一、大二的学生配备了班级导师;大三、大四阶段的学生,学院则为每3~6名学生配备一名专业学习或科研导师[4]。福州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也在2009年开始尝试导师制,挑选一批学习成绩优秀、学有余力的大二学生,进入导师课题组,了解其研究方向,激发他们对专业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参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5]。2012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也进行了导师制的尝试,主要是针对部分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展开课外科研创新活动[6]。同年,成都理工大学数字媒体系针对高年级学生也提出了导师制教学模式,并为该班配备了高水平教师,旨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7]。可见,本科生导师制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均发挥了积极的效应。

机械类专业自诞生以来,就一直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甚至被视为推动科技生产力的关键动力源。与其它专业相比较,机械类专业所体现的应用性、技术性、实践性以及创新性要求更高,而且课程融合的学科知识更为复杂,要求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而导师制的内涵恰为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重要途径。因此,在机械类创新性人才培养中采用本科生导师制其效果必定更佳。2010年,上海交通大学在部分专业尝试发展导师制,研究结果显示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学生所取得的成果更为突出,该专业学生所发表论文、专利以及奖励明显高于其它专业,且相应导师科研水平也得到了提高。这些研究成果确认了本科生导师制对促进机械类大学生培养质量更为有效。2013年,黑龙江科技学院机械工程系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及地方区域经济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现状,探索了适合新形势下的两段式本科生导师制教学管理制度,该研究成果进一步验证了本科生导师制在机械类专业实施过程中的优势特征[8]。湖南工业大学(以下简称为学校)也尝试开展了素质拓展班的试点研究,选择了部分学生并配备专门的教师加以辅导,极大促进了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特别是机械学院受此影响成果颇丰,近年来在诸如机械创新大赛、建模大赛、芙蓉杯、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以及3D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中屡获佳绩,且毕业生也逐渐受到企业的青睐及好评。这表明该模式的优势在机械类专业中尤为突出。事实上,素质拓展班级也可视为导师制管理的模式之一。此外,南京中医药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也进行了导师制管理模式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纵观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可发现,导师制虽已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机械类本科生是从事工业技术研究及制造的主力军之一,但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不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积极性不高、严谨性不足、创新思维能力不强,迫切需要教学模式的转变。导师制的提出将会克服上述弊端,极大促进学生学习源动力、实践水平与创新能力的提高。

2) 国内高校导师资源普遍匮乏,尤以二本院校最为突出,实难做到贴近于欧美高校的师生比例。以湖南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为例,师生比为1∶18,这其中还包括从事非教学、科研的管理工作人员。受此制约,国内高校常选择少数拔尖生开展导师制模式探索,但这又使得这一凸具潜力的管理模式在大范围应用时受限。因此,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提出适合于我国高校体制的导师制甚为重要。

3) 本科生导师培养制度需要完善。由于地区教育的差异性、学生兴趣和文化水平的多样性、复杂性,易导致师生互动、交流及合作出现断层。此外,同一学生群体在大一至大四阶段的学习任务以及人生观、价值观也会表现出多样性。这些对导师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所以,如何考虑学生学习、生活的差别与不同层次导师的有机结合极为关键。

4) 激励与保障制度需要健全。目前,多数高校本科生导师工作量繁重,不仅要完成既定教学工作量,还要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这也是当前导师制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另外,鲜有高校将导师制成果与绩效考核、职称评审以及奖惩制度挂钩,这直接导致导师的责任心与进取心大打折扣。

2机械类专业实施导师制的必要性

目前,机械工程教育正向着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和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趋势发展,学生不仅需要有坚实的数理科学知识,同时更需提高工程实践和创新水平。学校机械类专业也顺应这一发展趋势,近年来尤为重视教学与实践改革研究,机械设计及理论与机械工程已分别列入湖南省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但由于受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制约,教学还是以课堂讲授为主,导致如机械设计、液压与气动、模具设计以及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等重要专业课程效果不佳,不少学生觉得乏味,甚至还有抵触心理;实践类教学环节千篇一律,整体创新性不高,某些实验项目已开展近十年而未更新,且部分与社会需求脱节。这迫切需要转变传统教育教学理念,以提高机械类人才培养质量。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无论采用何种管理、培养模式,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始终为重中之重,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一种师生交流、学习与实践的纽带,正是解决这一关系合理匹配和运行的手段。

笔者曾针对学校机械类专业的学生做过调查,结果表明:92%的学生希望能够在本科学习阶段得到导师的指导,特别是专业知识的辅导,这说明学生中普遍存在对导师的需求,这也是实施本科导师制的基础;86%的学生希望在创新活动与科研方面获得帮助;超过一半的学生希望在为人处事和个人发展规划方面得到指导。因而,针对机械类专业开展本科导师制的实施,将有助于建立“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并从根本上解决“任课教师上完课就走人”的问题,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实践水平。

3机械类本科生导师制体系

关于导师制的内涵,国内已有大量学者对其进行了界定。对其理解也有一定的分歧。综合各方的观点以及相关文献,对导师制内涵的界定大致的分歧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导师制的前身是苏格拉底问答法,它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课程为中心,是导师对一名学生或一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导师制是由导师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及生活等方面进行指导的一种教学制度”。立足于我国大众化教育现行状况,多数学者更倾向于第二种观点[9,10]。基于此并结合学校机械类学生特征,本文认为“本科生导师制”的基本内容应囊括双向选择、沟通与交流、导师指导选课及学生参与科研等,是一种给本科生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配备导师的人才培养制度。导师负责对本科生的学习方法、课程选择、毕业指导、社会实践、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等方面提供个性化指导,其主要内容如下。

3.1机械类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构建

基于机械工程学院学分制课程设置特点,并结合学生知识结构与个性化特征,提出弹性班制数据库构建雏形,实现固定班级与活动班级的有机结合。针对不同结构、层次的学生,结合刚性导师制与柔性导师制建立相应导师数据库。在此基础上,提出面向双向选择的弹性班制管理与考核方案,并明确导师分阶段对应的职责、任务以及目标。应用“弹性结构模块”的设计方法分解导师制培养目标,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案。

3.2本科生导师制评价体系的建立

本科生导师制导学形式的多样性、导学内容的丰富性以及工作效果表现形式的复杂性,决定了导师的评价制度应采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原则。传统研究方法仅提出对导师或者学生单方面的评价指标,而本文则是制定反映导师与学生相互激励以及面向导师制实施过程与结果的多元评价体系。比如在大一阶段,由于多数课程为公共基础课,可采用柔性导师制,同时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在大二阶段,学生逐渐开始接触部分专业基础课,可选用柔性导师制与刚性导师制相结合辅导学生,学生考核应以其文化课程为主,而对导师考核则应主要考察其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进入大三,学生课程学习以专业课为主,为学生专业素养培养的关键阶段。此时应以刚性导师制为主,鼓励学生多参加机械创新大赛、机械工程训练能力大赛以及建模大赛等活动,注重学生创新性能力培养。因此,在考察学生文化课程成绩的同时,可将各项重要大赛成果计入部分学分,而对导师的考核则考察其科研、教改与竞赛等综合绩效分;在大四阶段,由于学生课程学习已基本进入尾声,可偏重考核学生的毕业设计以及社会实践能力。导师考核方面可适当计入其与企业产业化成果转化效应。

3.3本科生导师制保障制度的确立

由以往经验可知,多数高校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时常将其视为一种课外兴趣小组模式,或者为一种优质生辅导方案。一旦与现有教学或实践环节发生冲突,则会被压缩甚至取消。这种临时性的制度难以持续、稳定施行。因此,有必要将其与现行教育制度接轨,依据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学生规定一定量的必修学分,同时根据指导难易程度给予导师一定量的教学或科研工作量,形成保障制度具体的量化模式。此外,针对现有激励措施的弊端,提出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的竞争激励制度,以期营造导师、学校和学生三方的健康激励氛围。

4导师制的具体实施

本文围绕机械类本科生导师制模式的构建与优化这一中心问题,通过对学校机械工程学院机械类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培养模式、评价体系以及保障制度的详实分析,试图对现行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方案提供参考。

4.1机械类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研究方案

根据学校机械类本科生知识结构、专业素养、兴趣爱好以及性格特征建立其相应的数据库,继而以此划分班级,班级人数依实际情况不等。低年级学生主要侧重于基础课学习,班级人数可放宽。而高年级学生一般以专业课程和实践学习为主,班级人数则需控制。具体分班原则还可结合学生知识结构及兴趣爱好,如可设置技能班、应用能力班、科研能力班以及社会实践班等。引入刚性导师制与柔性导师制理念,建立相应导师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可提出学校考查与学生聘用相结合的原则遴选导师,并结合导师的选择权最终确定弹性班级制管理模式。此处弹性班级制为一柔性机制[11,12],即班级学生人数及成员可依据实际情况出现局部变动。或者因科研活动、项目的需要实现班级短暂性融合,以便导师之间的高效协作。为增强该模式运行效率,可实现班级导师负责制,导师应提出具体的创新培养目标及规划,在大一除掌握公共基础课外应对机械制图等基础课设置单一弹性化模块,并将其应用于认识实习环节中;在大二注重理论力学、材料力学与机械原理等专业基础课学习,并结合金工实习提出相应的课程弹性化考核指标,鼓励学生进行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探索;大三课程则以机械设计、液压与气动等为主,但更需注重学生的实践及创新能力,并结合生产实习对学生进行考核;大四时以毕业设计课题为导向,鼓励学生结合企业凝练其技术难题,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及产品创新性开发能力。在此基础上,应用“弹性结构创新能力模块”的设计方法将其分解为思维能力创新模块、产品设计能力创新模块与技术能力创新模块等,其中各模块可根据实施过程与结果实现交叉(见图1)。

图1导师制培养模式

4.2本科生导师制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法研究

本科生导师制评价不应只针对导师或者学生,应侧重于两者有机结合后对学校、社会的贡献程度。鉴于此,首先提出导师教学、科研成果考核的量化指标,如网评结果、社会评价、教学论文、专利、奖励、科研论文与项目等均可纳入其中。再提出学生成长的绩效评价依据,即综合考察导师所辅导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科研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企业评价以及获奖情况等。在此基础上,进行导师与学生相互激励作用下两者所获成果的相关性研究及其对学校、社会贡献的量化指标分析,此处可结合机械类专业特点将指标权重侧重于解决企业技术难题等方面。此外,本科生导师制评价体系还因不同班级应有所区别,比如低年级班可侧重于评价学生基础课学习能力,如主要考察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液压与气压传动等课程。高年级班则侧重于评价师生的实践效果,如机械创新大赛、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与生产实习等实际效果。科研班侧重于考研率、论文数量,技能班侧重于机械加工操作,应用能力班侧重于技术改造成果、专利申请质量等。为避免本科生导师制盲目追求其实施结果所带来的不良影响,还应制定面向实施过程的评价制度,比如师生交流频率、互动方式以及生活质量等[13]。综合考虑上述因素,最终建立多元化的本科生导师制评价体系。

4.3本科生导师制保障制度研究方案

将本科生导师制与机械专业学分制挂钩,根据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班级的学生设置一定量的必修学分,低年级学生可设置少量学分,而高年级学生可适当增加。同时基于班级学生差异性及指导难易程度给导师一定量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量,以保障本科生导师制的顺利、可持续性实施。此外,还可将导师制成果与教师的晋升、职称评审、评优评先以及学生奖学金、三好测评等挂钩,通过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的竞争激励制度来保证本科生导师制的良性发展。

5结束语

1) 提出弹性班制这一新方案,实现了学生与导师的高效优化组合,即提高了教学、科研质量,又节约了教学资源。此外,针对弹性班制所拟培养目标,将“弹性结构创新能力模块”这一理念融入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中,极大丰富了导师制内涵。

2) 在构建导师制评价体系中,不再只单方面以导师或者学生所取得的业绩为依据,而是综合分析两者所获成果的相关性及其对学校、社会贡献的量化指标,且其评价体系因不同种类班级呈现出动态变化趋势。此外,该评价体系还同时考虑了导师制实施的过程及其结果两方面,评价体系更加多元化,对导师制的评价更为客观、全面。

3) 将本科生导师制同时与现行学分制和导师教学、科研工作量挂钩,同时引入激励机制,极大地保障了导师制的顺利、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涵,包立辉.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 2010,(18):4546.

[2] 杨晓玲.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与思考[J].高教论坛,2010,(9):5659.

[3] 朱晓刚.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之路:历史经验与启示[J].高校教育管理,2013,(3):1117.

[4] 林娟.本科生实施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1,(33):166167.

[5] 李艳.国际视野下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14.

[6] 何蓓蓓,周祥龙.以“三个导向”为核心的本科生三阶段全程导师制[J].学理论, 2012,(26):146147.

[7] 王宇,卢春梅.科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2012,(6):175176.

[8] 付轶.我国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9] 徐锐,金国华.高校本科生“流动导师制”的建构与探析[J].教育科学,2011,(4):5457.

[10] 刘济良,王洪席.本科生导师制:症结与超越[J].教育研究,2013,(11):5356.

[11] 何齐宗,蔡连玉.本科生导师制:形式主义与思想共识[J].高等教育研究,2012,(1):7685.

[12] 杨微.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D].长春:吉林大学,2012.

[13] 刘志.探索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4,(17):6061.

Tutorial system on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of mechanics

HU Dong,TANG Chuanlin,WANG Zhineng,ZHOU Fenglin

(College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uzhou,Hunan412007,China)

AbstractBy exploring the mechanical undergraduates′ training mode,evaluation system and security system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utorial system,the actua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tutorial system was found.And then,a new operation mode of tutorial system was put forward to adapt to the universities′ development.Considering the diversity and complexity of personality and knowledge structure between tutors and students,an elastic training model was analyzed in mechanical major.Based on these,a diversified tutorial evaluation system was later established.It can not only well evaluate the effect of tutorial system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ation,but also can well evaluate the comprehensive effect′s contribution to the schools and social.After that,a effective security system based on the tutorial system was finally build by considering about the training,motivation,system and practice.All of these will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Key wordstutorial system;mechanics;innovation;talent training

猜你喜欢

机械专业导师制创新性
关于自动化缝制连续缝的研究
精准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高职生导师制内涵研究①
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应然取向
多元思维下中职机械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中职学校机械专业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高效课堂建设的实践和思考
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的教学改革
基于教育技术学的教学APP现状及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