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社会认知力的培养研究
2015-12-23顾春梅
顾春梅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进行社会认知力的培养,不仅是因为初中阶段的学生自身社会认知力水平和社会发展所要求的社会认知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还因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本身课程性质及其课程内容设置为初中生社会认知力培养奠定了基础,是推动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的需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对初中生社会认知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推进初中生的自我认知和健全人格的养成以及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素质的提升,还有利于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课程标准目标达成、社会良好的风气形成与国家意识形态的传播。
关键词:初中道德 法治课 学生社会认知力 培养研究
引言
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接受社会认知力培养的黄金时期。在经历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之后,其拥有了较为基础的社会认知能力,与此同时身心成长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身体的快速发育和心理的急剧成长是初中阶段中学生发展的两个明显特征。但是由于年纪尚轻、社会阅历不足和自身知识体系建构不足等原因,中学生在社会认知方面容易受其他事物与环境的影响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和行为。因此,加强对初中生社会认知力的培养尤为重要。青少年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是国家发展的希望,是實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主力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国家前途的兴旺。社会认知力是影响青少年展开正确认知和实践的前提,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通过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社会认知力的培养研究,不仅能推动初中阶段学生社会认知力的培养发展,更能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课程自身的社会认知力培养性能,亦能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教学素质提升与教学手段改进产生重要影响。
1、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社会认知力的培养的重要性
人类社会的形成取决于人们的社会实践,而社会实践则是在一定的意识指导下进行的。“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人们不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对社会的基础认知是开展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前提。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社会和其他客体的认识主要来源于感官,这种通过感官形成的感性认识虽然是基础,但是缺乏理性思维对于感性材料的处理分析从而不能形成深刻而丰富的本质性认识,具有表面性和直接性。因此通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社会认知力的培养能更好的将学生的感官认识升华至理性认识,培养正确的社会认知并提高学生将正确认知运用于实践的能力,使其能更好的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从而能够能更好的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为实现伟大的中华民族“复兴梦”和无产阶级的共同理想而奋斗。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努力奋斗中步入了新时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召开的“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研讨会中提出的青年人要学会“关心自己的健康,关心自己的家庭、闭会议内容强调了关朋友和同行,关心社会和国家利益,关心地球的生存条件是对关心个人与国家的重要性。而进行“关心”心对象的认知献社会的必要前提。。对社会基本形态的认知和辨别是中学生自觉关心社会因此国家特别重视对青少年社会认知力的培养改造。的前提则、自觉奉献社会的必要前提。因此国家特别重视对青少年社会认知力的培养改造。
2、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社会认知力的培养措施
2.1 道德与法治课积累了一定社会认知力培养的实践经验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在对学生社会认知力的培养过程中,也逐渐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从误区中不断发展,获得了一些能够提供借鉴意义的社会认知力培养成果。首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社会认知力的培养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离不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课程标准的基本导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相背离的社会认知力的培养发展只能朝着负面方向发展,而脱离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课程标准只会制造关于对学生社会认知力培养上的无用功。现在大多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都会注重利用马克思相关理论知识对学生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多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活动时,能够自觉自主的将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的肖像或是有关著作照片引入到教学中,与此同时,开始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进行简单陈述灌输等。而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课程标准的遵循则更多体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社会认知力的多样性培养上。如人教最新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七年级下册课本单元内容划分为了以“青春、集体、自我”等为主题的模块,为初中学生划分出不同社会认知对象,符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多样性培养。其次,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社会认知力的培养离不开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学生、教育载体这三者的通力合作。教师在社会认知力培养中担任主导者角色,而学生作为社会认知力培养的对象,是社会认知培养的接受者。社会认知力培养中介载有社会认知信息,充当着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和学生二者联系的媒介。
2.2 建立具体可操作的中学生社会认知力培养计划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社会认知力的培养离不开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目标的制定。首先,知力培养目标的制定应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出发,保持学生社会认知水平和社会认知力培养水平之间的适度张力。其次,学生的社会认知力培养目标应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适度契合,共同发展,以免过于重视或忽视某一方,造成二者发展的不均衡。最后,中学生社会认知力培养计划的构建离不开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与其他教师的沟通交流,用实际教学经验打造贴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社会认知力培养计划。
结语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社会认知力的培养,不仅为促进初中生社会认知力的发展提供支撑,更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初中生社会认知力的培养,离不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与对学生社会认知力发展产生影响的其他环境的通力合作。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应在完善自身发展过程中,加强与社会、学生家庭、学生同伴集体等环境的沟通交流,加强彼此对学生社会认知力的培养契机,从而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在社会认知力培养方面的效率,加深其地位和影响。目前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对中学生能力影响的研究众多,大多是关于初中生创新能力、独立自主能力和学习能力等方面,而本文则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社会认知力的培养角度进行论述,完善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的培养类研究,使得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课程教育理论体系更加完整,从而为以后开展中学教育研究和社会认知培养研究等提供新素材,也为更好地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活动提供理论依据。推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进行社会认知力的培养,为初中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华雷,从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一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理性透视.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58-60.
[2]李姗姗.关怀教育:医学人才培养的深层关照.西北医学教育,2012,(1):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