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邮电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2015-12-23邱斌
邱斌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课堂考察法、调查访问法等研究方法,对重庆邮电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状况进行调查分析,阐述了重庆邮电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指导思想和课程模式的特点,探讨和总结在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提出了促进改革的科学、合理、可45-的意见和建议,为普通高校体教学改革的实施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大学体育 教学模式 改革 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5)11-0095-03
随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颁布,为社会培养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培养学生的自主体育学习和健身能力,养成终身体育锻炼和健身的习惯已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目标。随着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学校学生扩招后,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和学产生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难以实现学校体育工作的目标。改革传统教学形式势在必行,重庆邮电大学在2013年进行了大胆的教学改革。经过近1年来的实践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本文对其实施后的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1改革指导思想
1.1“健康第一”思想
体育课程整体设计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我们在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中,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健康,所采取的改革策略在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下,强调学生的实际需求,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1.2“终身体育”思想
作为大学生,他们进入了学校教育的最后一站,即将走向社会,在最后阶段的学校生活中,确立终身体育的理念,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将是主导他们个体发展的关键。因此,我校在进行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时,着眼于学生的个体需求,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培养锻炼身体的习惯,从而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1.3解决学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存在同一上课时间学生多,场地不能满足教学;任课教师少,教师周工平均作量过大;学生大学只有两年体育课,三、四年级学生缺乏锻炼,身体素质下降快;体育课教学中,学生参与度不高,有应付思想的多等问题。
2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2.1课程设置及学分
学校体育课程分为两个阶段。一年级为一个阶段,共两学期,每周学生必须在学校规定的时间段进行上课,每学期必须完成32学时有老师教学的体育课学习,学习合格后共获得2个学分。二、三、四年级为一个阶段,共完成五学期,学生在周一到周五的每天下午4点后都可以选择进行体育锻炼,每学期必须完成16学时有老师指导的体育锻炼,学习合格后共获得2个学分。学生大学四年共要完成4个体育学分。
2.2教学模式及内容
新的改革实施方案中,实行的是“分段教学、四年一贯制”模式:一年级按选项课教学模式进行授课,教学以各项目的技术教学和基本身体素质锻炼为主,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决定课堂的教学进程与教学节奏。二、三、四年级按体育俱乐部教学形式进行体育活动,共设置了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健美操;体育舞蹈;跆拳道、武术;羽毛球;网球等俱乐部,活动内容是由老师给出指导性的内容,由学生进行自主选择,活动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活动情况进行指导,学生是主体,自主决定本堂活动课的锻炼内容和进程。
2.3考核方式
重庆邮电大学的体育考核模块包括身体素质、专项技能、课堂出勤等三个内容。在新的改革实施方案中,对考核进行了一些改革。身体素质30%(每学年上期考实心球和1000m男/800m女,下期考跳绳和50m);专项技能40%(选项课阶段以考核学生专项掌握水平为主。体育俱乐部活动阶段,学生考核多样化,专项掌握水平、参与协会活动、校内外比赛成绩、课堂辅教等都列为专项成绩评定依据);课堂出勤30%(学生迟到、早退、旷课、课堂活动参与度等都列为评定依据)。
3改革方案特点
3.1保证学生四年都可以进行体育学习
由于大学体育普遍实行的是只在一、二年级进行体育课的教学模式,学生在三、四年级体育锻炼时间不能得到保障。根据学生体质测试分析看,我校学生在三、四年级体质下降很快。学校领导根据这个情况提出了学生在大学四年体育锻炼时间都要有保障的“四年一贯制”体育锻炼要求,新的体育教学方案体现了这一要求。促使学生大学四年都必须进行体育锻炼,并且保证了都在有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体育锻炼。
3.2有利于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
一年级的选项课可以使学生体验不同项目的特点和锻炼效果,寻找自己喜欢的锻炼项目方式。二、三、四年级的体育俱乐部可是使学生根据需求调整自己的锻炼方法,在自己喜欢的项目技能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有利于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形成。
3.3锻炼时间有极大灵活性
新的教学方案对二年级及以上的学生体育课没有固定具体的上课时间,所以学生在安排的体育俱乐部活动时间段都有机会选择进行体育锻炼,极大地缓解体育锻炼与其它课程冲突情况,保障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
4改革实践存在的问题
4.1场地器材限制项目的拓展,制约学生选择
现有的公共体育课教学场地有:足球场2个,标准田径场2个,室外篮球场12个,室外排球场4个,羽毛球场4个,网球场4个,乒乓球室一个(40张球台),室内篮球训练场一个(兼排球场、羽毛球场),健美操馆一个(兼体操房),室内武术场一片(兼跆拳道训练场)。体育器材若干,所有场地器材与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共用。学生比较喜欢的羽毛球、网球、跆拳道等新兴项目因场地原因每个单元只开设了一个班,远远满足不了学生需要。因而学生自由选项只能在有限的项目中,无法达到真正的自由选项。
4.2课内外结合有待提高
教师教学观念未跟上改革要求,教学设计中课堂教学与课外锻炼未很好的结合起来。另外体育课程教学管理和体育课外活动管理分属不同的部门,因而我校的公共体育课程课内教学内容与课外活力联系不紧密,体育教师无法有计划地组织课外活动,常常造成课程学习与课外锻炼错位,是造成学生应付体育课的一大因素。endprint
4.3课堂未做到分类教学
从调查来看,我校一年的教学实践未能很好做到“分类教学”思路,还是未能解决学生中“好的吃不饱,差的吃不了”的问题。
4.4师资拓展不足
2014年下期我校上体育课的人数将达到15000人,而我校现在的专任教师只有26人,平均每个人每周承担577人的教学任务。可见学生多、教师少、教学任务繁重。从教师专业项目分部来看,田径2人,足球4人,篮球5人,排球2人,体操1人,乒乓球1人,武术3人,网球2人,游泳2人,健美操4人。专业技术职称:教授1人,副教授7人,讲师14人,助教4人。随着社会健身、娱乐、休闲运动普及与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再局限于以往的足、篮、排等体育项目,而是网球、羽毛球、跆拳道、攀岩、定向越野等一些时尚的运动项目。这就使得体育教师专业知识显得滞后和老化,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4.5学生锻炼的主动意识欠缺
在课堂教学的调查中,平均每个班有40%左右的学生在锻炼过程中并不主动。有的没换运动服;有的觉得太累,有的认为场地太挤,有的觉得自己技术差不好意思等各种理由都有,反正就是不喜欢运动。
5对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建议
5.1领导重视,相关部门配合
改革有很大的压力和风险,改革能持续进行,领导的支持和重视是非常重要的,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需要学校领导的关心指导,同时也需要教务、人事、团委等部门支持和配合,只有全校共同努力才能保证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成功。
5.2保障改革经费和教师待遇
体育课程改革需要体育教学进行创新,这其中有很多的实际事情需要去做,尤其是课程建设方面的文件和课程实践,同时改革还需要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指导和评估等等,必须要有专项经费支持。课程改革不能牺牲专业教师的待遇为代价,作为一线教师是改革的具体实践人,提高教师待遇,保障他们的待遇不降低,对改革的成功有积极的意义。
5.3加强体育教学场地的管理,合理利用现有资源
体育活动场地一直是学校开展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瓶颈之一。首先划分专门的体育教学场地设施,防止非上课人员在教学时间流入教学场地,干扰正常教学秩序。其次对校内现有体育场馆的利用进行统一规划,提高场地的使用率,对个别受场地、器材限制较大的热门项目可采用一场多用的办法,积极挖掘潜力满足体育俱乐部的使用需要。
5.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学生多,教师少,教师业务能力单一,学校也不可能大量进教师,这就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现实,必须提倡教师一专多能,鼓励教师兼项。要求我们的教师除自己的专业主项外,还应具备1个及以上的辅项,甚至2~4个辅项。创造机会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提高业务水平。适当引进人才,充实和改善教师的年龄、知识、专业和职称结构,以适应新世纪我国教育和体育发展的需要。
5.5完善教学考核与评价方法
考核标准应当具有层次性,既要反映学生运动与健康的总体水平,又要反映学生的进步程度,使考核成为激励学生进一步提高的动力。采用学习效果和学习过程相结合的办法,既有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自评和互评,评价内容应包括隐性指标(意识、兴趣、态度等)和显形指标(高度、远度、时间等)两部分。考核应尽量减少绝对评价,以调动“后进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5.6建立合理有效的督查和评估机制
校院两级组织相关专家建立合理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及时对改革的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价,保证改革朝着预期的目标前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