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电子护具的使用对前腿横踢技战术的影响
2015-12-23安琛范文斌李丹
安琛 范文斌 李丹
摘要:跆拳道最早起源于朝鲜半岛,目前已推广至全球110多个国家,并拥有300多万爱好者。然而,裁判的主观性及人为因素所引起的比赛结果备受争议,进而限制了跆拳道的发展,电子护具的出现极大的改善了这一局面。文章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比照电子护具使用前后跆拳道竞技比赛中前腿横踢技战术的使用情况,分析电子护具的使用对前腿横踢技战术的影响,为今后的训练以及比赛提供借鉴。
关键词:跆拳道 电子护具 前腿横踢 技战术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5)11-0067-04
1引言
古称“花郎道”的跆拳道属于朝鲜民间武技,最早起源于朝鲜半岛,是一项既古老又新颖的竞技体育运动。朝鲜民族在生产和生活基础上将跆拳道发展成为一项民间技击术,其可通过运用手、脚技术和身体能力锻炼自身以及搏击格斗。跆拳道最早以竞技运动项目出现是在20世纪50年代。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经在全世界广泛传播,目前已经覆盖110多个国家,并拥有300多万爱好者。随着跆拳道的迅猛发展,其先后被列为第十届亚运会的比赛项目和第24、25届奥运会的表演项目,而后于2000年正式列为悉尼奥运会比赛项目。其发展速度之快,令人震惊,引起了世界各国体育界的高度重视。
1973年韩国人成立了第一个国际跆拳道组织“世界跆拳道联合会”,并着手向全世界宣传和推广跆拳道。而金云龙先生作为联合会主席,对跆拳道的推广做出了巨大贡献。经过国家体委综合司、国际司合签及袁伟民同志批准,我国于1992年10月7日成立了中国跆拳道协会筹备小组,正式开展跆拳道运动。1994年9月,我国在昆明举行了首届全国跆拳道比赛,此次比赛约有150余运动员参加。北京体育大学于1995年5月承办了首届全国跆拳道锦标赛,参赛人数增长至250名。1995年7月,我国正式成立了中国跆拳道协会。
随着跆拳道在我国的发展,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跆拳道运动,我国跆拳道运动员水平迅速提高,并两次获得奥运会金牌,进一步促进了国内跆拳道的迅速发展。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跆拳道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并发表了许多相关文章,探究了跆拳道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以及问题。
现如今,跆拳道运动的发展出现了下滑趋势,长此以往必将导致跆拳道运动的衰落。研究发现,出现下滑趋势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裁判的主观性以及人为因素所导致的比赛结果充满争议。这一问题严重制约了跆拳道运动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跆拳道运动与电子科技的产物——电子护具,应运而生。自此,跆拳道运动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比赛过程中,佩戴电子护具的运动员之间,只要击打力度达到赛前所设定的数值,便会在计分系统上分。而裁判的工作范围大大缩小,只需负责裁定转身及击头的动作。这样能更好地排除人为因素以及裁判的主观性,使跆拳道比赛更加公平公正目。此外,电子护具的使用以及相应竞赛规则的修改,使得搏击的激烈程度增强,较以往的传统护具比赛更具有观赏性。
世界跆拳道联盟存在一个专门设立的技术委员会,其主要任务就是研究改进跆拳道技术,以使其更加科学、实用。早期的跆拳道竞赛中,运动员们大多经常使用腾空、高难度以及花样的动作,此时的跆拳道运动略显华而不实。随着跆拳道从业者从实战出发,对其不断改进完善,简单实用成为了竞技跆拳道技术的新标准。但是2009年正式现身哥本哈根跆拳道锦标赛的电子护具以及与其一同出现的新的竞技跆拳道规则对跆拳道运动的发展又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使得竞技跆拳道技战术出现了回归高难度的趋势。
跆拳道竞技比赛中,腿法是最常用的得分技术,而许多运动员更是将前腿横踢视为“得意技”。究其原因,是由于前腿横踢具有简捷快速、易守难攻、使用性强的优点,而且前腿横踢幅度小、启动快、隐蔽性好。因此,它被非常广泛地应用在各类跆拳道竞技比赛中。比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吴静珏运用最多的技术是前横踢、后横踢以及下劈,四场比赛的使用率占80%以上;这三种技战术也是她在比赛中得分的主要手段,其得分率占85%。此前的27、28届奥运会中,陈中、罗维均多次使用前腿横踢技,且成功率高,是此二人在比赛中使用次数最多和使用频率最高的技战术。
电子护具在跆拳道竞技比赛中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与此相应,竞技跆拳道规则也被修改完善。当前形势要求跆拳道运动员要想获得更高的比分,就必须调整此前的技战术来适应新的比赛环境。前腿横踢技战术作为当前使用最广泛的技战术,必然将受其影响。本文将通过查阅国内外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相关学术论文、体育理论书籍及期刊,并对所查阅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逻辑分析,得出跆拳道电子护具的使用对前腿横踢技战术的影响,进而鼓励跆拳道运动员在比赛中开拓创新,积极适应当前的比赛环境。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跆拳道电子护具的使用对前腿横踢技战术的应用。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知网查询“跆拳道”、“发展”、“前腿横踢”、“电子护具”、“技战术”等关键词,检索获得大量相关文献,通过下载阅读大量相关文献,充分了解跆拳道的起源发展乃至电子护具的产生及其对竞技跆拳道的影响。与此同时,通过整理分析与本论文密切相关的论文期刊,尤其是其内所提供的数据,为本论文的研究工作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充分的文献支持旧。
2.2.2对比分析法
本论文将参考检索获得的相关文献资料,对访谈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探究电子护具的应用对前腿横踢技战术影响。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电子护具的综述
3.1.1电子护具的原理
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电子护具品牌为西班牙大道公司研制的电子护具。大道通过世跆联认证多年,在世界范围内超过165个国家在使用。大道护具同样出现于奥运会和世跆联多项重要赛事中,例如世界锦标赛和G级别比赛。在跆拳道电子护具上安装了一系列由电子芯片组成的感应装置。跆拳道竞技比赛前,跆拳道运动员将穿戴电子袜及带有感应装置的躯干护具。电子感应袜上方和躯干护具有大面积的感应区,当有电子感应袜强力冲击躯干护具感应装置时,电子护具可识别冲击力度,若冲击力度达到赛前所设值,感应区就会回传得分讯号,分数就通过无线电的方式传输到计分牌上。endprint
在力度评判方面,大道公司的电子护具采用了液压原理,当电子感应袜的感应芯片冲击到运动员躯干护具后,会根据击打强度和接触面积产生静压力,经计算机分析判断后自动给分。比如在男子68公斤级的比赛中,通常将静压力阈值设置为220焦耳,只有当冲击产生的静压力高于220焦耳时,计算机才能判断得分。
3.1.2电子护具的优点
除了击中头部,电子护具都可将得分讯息直接显示在计分牌上,裁判员只需对转身与头部击打评判给分。因此,电子护具的使用极大降低了裁判员的工作量和强度,评判工作由此前的裁判员全力承担转变为电子护具与裁判员互补合作。
相较于传统护具,电子护具在计分上也有很大差别。首先,使用传统护具的比赛中,如果击打得有效果、响亮,裁判员即会计分;而电子护具要求运动员以被允许的动作用足够的力量击打在准确的位置上,才能判定得分,因而可以极大地避免主观性对比赛结果的影响,保证跆拳道竞技比赛的公平公正,同时也增加了比赛的激烈对抗性和观赏性。
3.1.3电子护具的弊端
另一方面,电子护具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弊端。首先,目前电子护具尚无带有感应装置的头盔,只能对运动员腹部击打力度进行评判,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电子护具系统,有待进一步改进。其次,电子护具计分系统的准确有赖于力度系数的设定适当。若力度系数设置过高,则会出现整局比赛双方运动员均未得分的现象;力度系数设置过低,则会使力度不足的击打也能得分。而力度系数的准确设定尚需大量的准备工作。最后,相较于普通护具,电子护具当装了一系列感应装置,使其总重量增加,对运动员产生了一定影响。
3.2使用电子护具后技战术、击打部位与分值的关系
3.2.1跆拳道技术战术与分值的关系
跆拳道竞技比赛中常用的技术大致分为:前腿横踢、后腿横踢、后旋踢、推踢、下劈、双飞、后踢、侧踢和勾踢。而技术战术,亦即技术使用策略,可分为两大类:进攻和反击。而在比赛中优秀的跆拳道运动员可以将技术的运用与战术目的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实现技战术一体化,并能临机应变,根据比赛实际情况灵活应用,选择适当的技战术,获得比赛的胜利。
电子护具使用后,跆拳道竞技比赛规则制定者为提高比赛的观赏性和激烈程度,增加了高难度技术的分值,如后踢或旋风踢击中躯干部位亦可获得两个得。
3.2.2跆拳道击打部位与分值的关系
跆拳道竞技比赛中,有效击打部位有两处,其一为躯干被护具包裹的部分;其二为面部至两耳侧的头部。2005年竞赛规则:击中躯干计1分,击中头部计2分。2009年对竞赛规则进行了修改:击中躯干计1分,旋风踢击中躯干计2分,击中头部计3分。近几年对竞赛规则进行了量次修改,不断增加高难度技术的得分,以“高分”诱导运动员采用高难度技术积极进攻。2013年,世界跆拳道联盟将高难度技术击中头部的分值提高至4分。
3.3电子护具的使用对前腿横踢技战术的影响
3.3.1前腿横踢在进攻中的使用情况
如表1所示,为电子护具使用前进行的跆拳道竞技比赛——第十五届世界跆拳道锦标赛和韩国国家跆拳道队选拔赛等21场比赛中各技术在进攻战术中的使用情况。电子护具使用前,各技术在进攻战术中的使用率总和为63.9%。而在此时的进攻战术中,使用率最高的技术为横踢,其次为前腿横踢,使用率为14.31%,得分率为9.32%。
表2所示为电子护具使用后的跆拳道竞技比赛——19届世界跆拳道锦标赛47场中各技术在进攻战术中的使用情况[序号12]。电子护具使用后进攻战术中使用的各技术的使用率总和为58.36%,其中前腿横踢技术在进攻战术中的使用率为16.37%,得分率为6.7%,仅次于后腿横踢技术。与表格1对比分析,发现在电子护具使用前后,进攻战术的使用率由63.9%降低至58.36%,而横踢系列技术,包括前腿横踢技术,在进攻战术中的使用率均有所提升,说明电子护具的应用促使跆拳道运动员更多的使用前腿横踢技术。与此同时,电子护具使用后,前腿横踢技术的得分率由9.32%下降为6.7%,说明当前运动员在进攻战术中前腿横踢技术水平尚有不足,应当加强锻炼,以适应新的比赛环境。
3.3.2前腿横踢在反击中的使用情况
如表3所示,为电子护具使用前进行的跆拳道竞技比赛——第十五届世界跆拳道锦标赛和韩国国家跆拳道队选拔赛等21场比赛中在反击战术中各技术的使用情况。电子护具使用前反击战术中使用的各技术使用率总和为36.5%。此时前腿踢技术使用率为4.45%,仅次于横踢技术,其得分率10%。
表4示为电子护具使用后的跆拳道竞技比赛——19届世界跆拳道锦标赛47场中各技术在进攻战术中的使用情况。电子护具使用后,各技术在反击战术中的使用率之和为41.63%,其中前腿横踢技术的使用率为10.75%,得分率为3.13%,仅次于后腿横踢技术。与使用电子护具前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反击战术的使用率由36.5%上升至41.63%,而前腿横踢技术的使用率由4.45%上升至11.75%。与此同时,前腿横踢技术的得分率由10%降低至3.13%。
4结论
通过对比分析电子护具使用前后跆拳道竞技比赛中技战术的使用情况,我们可以发现各技术在进攻战术中的使用率有所降低,而在反击战术中的使用率有所增加。这种现象说明受到使用电子护具以及新规则的影响,跆拳道运动员在竞技比赛中开始出现倾向反击战术的趋势。在今后的训练及比赛中,跆拳道运动员应当积极调整战术应用,以使用当前的比赛环境,获得比赛的胜利。
无论是在进攻战术中,还是在反击战术中,前腿横踢技术的使用率均有所增加,而得分率却有所降低。这一现象表明:一方面,当前的比赛环境下前腿横踢技术拥有更大的应用前景;另一方面,运动员的前腿横踢技术水平尚未达到电子护具对其的要求,尚有待进步。跆拳道运动员在今后的训练中应当加强对前腿横踢技术的锻炼,尤其是对精度和力度的锻炼,以满足准确、有力地击打电子护具的要求。
电子护具使用后的新规则中,不断提高高难度技术及击打部位的分值,以鼓励运动员在比赛中采用高难度技术击打头部,提高比赛的精彩程度及观赏性。前腿横踢技术虽为中低难度技术,若能有效击中头部,亦可获得较高分值。建议跆拳道运动员在加强前腿横踢技术的精度和力度训练的同时,可以尝试对头部的有效击打训练,提高头部击打得分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