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术谚语概说与分类

2015-12-23崔花云

武术研究 2015年11期
关键词:分类

崔花云

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武术谚语概说、分类进行探讨,使人们对其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引起武术同仁对武术谚语的关注,进而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播,以期更好地促进武术的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武术谚语 概说 分类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5)11-0030-02

1武术谚语概说

概念是反映对象的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究竟如何才能概说武术谚语的本质,进而有利于武术谚语的概念界定。我们可以借鉴、参考古今中外人们对谚语属性的共识,给谚语下定义,从而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武术谚语。

《尚书·无逸》:“俚语曰谚。”

《礼记·大学》:“谚,俗语也。”

《左传·隐公十一年》:“谚,俗言也。”

《国语·越记》:“谚,俗之善谣也。”

《汉书·五行志》颜师古注:“谚者,俗所传言也。”

《文心雕龙·书记》:“谚者,直言也。”

《说文解字》:“凡经传所称之谚,无非前代古训。”

“俚语”“俗言”,指出了谚语的口语性或通俗性;“俗所传言”揭示了谚语是靠群众口耳相传,流传存在的特点;“直言”是讲其语言形式的简练;“善谣”“古训”是指语义内容是前人传承下来的真知卓识,有权威性和经典性。古人对谚语的这些认识,综合起来大体上应该是谚语的本质了,但还并不是十全十美。

谚语:长期流传下来的寓意丰富、文词固定简炼的古训、俗语。

《中国武术大辞典》给拳谚下的定义是:拳谚,即武术谚语。广传于民间,积久成俗,为古今拳家所沿用。其比喻形象,立意明确,以通俗语言反映拳理,可帮助习武者掌握要领,分辨正误,防止偏废。如:“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

《中华武术手册》给拳谚下的定义如下:是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富于哲理的简明语言,来说明习练武术的要诀。“拳谚”产生于习武者的长期实践,多在民间拳师口头上代代流传,至明清时期已相当丰富,其语言形象、简练易懂,比喻的范围很广。如以人为对象的“静如处女”;以动物为对象的“腰似蛇行”“动如脱兔”;以物为对象的“握拳如卷饼”、“勾手似镰刀”;以自然界为对象的“拳似流星”、“眼似电”等。有些拳谚还富有哲理性如“不怕千招会,只怕一招精”、“步不快则拳慢,步不稳则拳乱”等。

吸收上述引文的科学观点,给武术谚语下如下的概说,比较合适:

武术谚语产生于历代武术家们的长期实践,多在古今拳家的口头上广泛地流传、持久地沿用。其语言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其内容以总结实践经验为主,它用精辟的语言指导习武者做人、行事、练功、格斗、传艺、养生,它是结构凝练、语貌相对稳定、语感生动的短句。

武术谚语的这一概说,概括了武术谚语的创作、武术谚语的存在方式、武术谚语的功能与作用、武术谚语的语义内容和语言形式及语体风格等各个方面的特点。当然,这也很难说就是武术谚语尽善尽美的概说。但是武术谚语的基本特征基本上都概括进去了。

2武术谚语的分类

谚语像微雕艺术一样,在粒米大的空间上,反映大千世界的形形色色。从谚语研究的角度,给谚语进行分类,旨在为人们认识谚语的性质提供一个侧面的条件,为人们便利的掌握谚语,提供一个纲举目张,眉清目秀的框架体系。分类标准不外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着眼,或从两方面的联系着眼。现代的谚语研究者和搜集整理者大都根据谚语的语义内容进行了分类。武术谚语经过历代武术家的积累和世代的传承,如今的武术谚语家园里已是异彩纷呈、姹紫嫣红了,其数量也在不断增多,对它进行分类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武术谚语。根据语义内容的不同,武术谚语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技击类

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武术技击谚语是习武者不断从武术练习中提炼出来的关于指导武术训练的精练语言。如:

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

宁挨十手,不挨一肘

能动能静,拳道之圣。动而不静,拳道之病

武术讲八法,拳脚要踢打

拳似流星眼似电,身似游龙腿似箭

架子天天盘,功夫日日增

打拳不□腿,必是冒失鬼

练武不活腰,终究艺不高

抬腿轻,落地松,踢起腿来一阵风

拳打千遍,身法自现

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十下八下

手是两扇门,全凭脚打人

(2)练法类

武术先辈们在长期的运动实践中,不断积累、创造出了内容丰富的练武经验,这些武术谚语,简洁又不失精要,使广大习武者掌握练武的要诀,从而更好的指导自己进行正确的练习。如:

欲学惊人艺,须下苦功夫,深功出巧匠,苦练出真功

曲不离口,拳不离手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松

若要功夫好,一年三百六十早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鼓越敲越响,拳越练越精

学拳容易改拳难

学拳三年,丢拳三天

学拳不认真,功夫不上身

(3)养生类

中华武术是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与人类智慧的结晶,不仅在技击防身方面有重要作用,而且在养生史上也有颇为重要的地位。其有关的武术谚语如:

常常练武术,不用上药铺

刀越磨越亮,体越练越壮

打拳壮筋骨,踢腿活四肢

少时练得一身功,老来健壮少生病

药补不如食补,靠补不如练武

拳后百步,精神爽砾

拳后满身汗,避风如避箭

(4)武德类

武德是武术在几千年的实践和发展中,习武者不断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和智慧,逐步形成的传统道德准则,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有的道德品质,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相关的武术谚语如:

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

武德比山重,名利草芥轻

心正则拳正,心邪则拳邪

拳以德立,无德无拳

习武千条戒,最戒嫉妒心

行遍天下路,把势是一家

习武者当立志,人无志事不成

浇花要浇根,教拳要教人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武术谚语概说:武术谚语产生于历代武术家们的长期实践,多在古今拳家的口头上广泛地流传、持久地沿用。其语言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其内容以总结实践经验为主,它用精辟的语言指导习武者做人、行事、练功、格斗、传艺、养生,它是结构凝练、语貌相对稳定、语感生动的短句。

(2)武术谚语根据语义内容可以分为技击类、练法类、养生类和武德类四大类。从武术谚语研究的角度,给武术谚语进行分类,旨在为人们认识武术谚语的性质提供一个侧面的条件,为人们便利的掌握武术谚语,提供了一个纲举目张,眉清目秀的框架体系。

3.2建议

(1)谚语是一种语言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锤炼出来的一种特殊表现方式,是语言的核心和精华。谚语是社会、经济、文化和思想的产物.是一个民族吸取自己优秀文化的结果。武术谚语作为一种特殊的我国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所包含的传统文化也是很丰富的。对它进行深入研究,对于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2)武术谚语是历代武术家生活经验、斗争经验、练武经验、养生经验的结晶。有简短、扼要、紧凑特点,它用精辟的语言指导习武者做人、行事、练功、格斗、传艺、养生,对武术的习练者、工作者和爱好者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应该努力的学习和掌握这门特殊的语言艺术。endprint

猜你喜欢

分类
2021年本刊分类总目录
分类算一算
垃圾分类的困惑你有吗
星星的分类
我给资源分分类
垃圾分类不能有“中梗阻”
分类讨论求坐标
数据分析中的分类讨论
说说分类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