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阎锡山夯实定襄“武术之乡”基石

2015-12-23靳志鑫

武术研究 2015年11期

靳志鑫

摘要:定襄位于山西省的中北部,是中原文化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集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阎锡山的故乡。定襄也称为“武术之乡”,高手云集,人才辈出,民众习武热情高涨,而阎锡山为“武术之乡”美誉的渊源流传可谓是功不可没,开办国术馆广纳贤才、武术课程进学堂,为武术的传承和普及功勋卓著。

关键词:定襄 武术传承 河边国术馆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5)11-0028-03

1引言

定襄县位于山西省的中北部,三面群山环抱,境内四水贯流,地处忻定盆地,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是听州地区久负盛名的“大粮仓”。定襄历史悠久,春秋后期(公元前451年后)定襄此地属于晋国,三家分晋后,又归属于赵国。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年(215年),在阳曲故城置定襄县属新兴郡,始有定襄县名。随着历史的推移,历朝历代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分分合合,促使中原文化与游牧民族文化的交融。“流行”于北方游牧民族的摔跤,逐渐也融入到与其接壤的中原文化节日,定襄的“挠羊赛”就是双方文化交融的历史鉴定者;同时,残酷的战争也导致这里成为双方武力冲突的交集区域,戍边民众为保卫家园逐渐形成了“忙时种地,闲时练拳”的习惯,也使得定襄家家都有习武人。明清之际定襄武术人才辈出,武进士、武举人屡见不鲜,官至都督、都尉更不在少数。定襄虽不是山西的政治中心,却孕育出近百年左右山西乃至中国政坛的风云人物——阎锡山,“建工厂,办学堂”使一个清末没落的山西旧貌换新颜,但可谓“昙花一现”,却已给燕赵之地的“武术之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定襄尚武风气浓厚

山西历史悠久,拥有深厚的武术文化底蕴和广泛地群众基础。山西省位于中国版图的北端,西隔黄河与陕西相望、紧邻内蒙,东以太行山与河北接壤,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事频繁。致使三晋民众性格彪悍,勇于公战,而武术高强之人更是数不胜数。如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三国时期的五虎上将关云长,隋末混战的单雄信,初唐的李世民与其开辟江山的战将尉迟恭等等。这都是山西的历史名将,与山西武术的流传关系至密。而晋北的定襄虽不是战略要冲,但自古以来却是农耕文明对抗游牧民族的最前沿,自古常年的战乱和游牧民族的入侵,促使人们形成彪悍的性格和坚强的民风人俗。出于保家自卫,历来崇尚武艺,故有开设拳社,延师传教子弟,以应武科之试。故明清之际,考取武进士、武举人者人数颇多。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定襄芳兰村武术高手薄渐奎,力举千斤,万人不敌,中武举人;同治三年(1864年),定襄留念村朱步云,字马午,自幼好学勤练武功,参加武举科考,高中武进士,后任命为营守备;定襄西关人乔良玉,身手矫捷,技高一筹,武举科考中武进士;定襄神汤都人于飞龙、定襄长安村人傅安邦,分别任守备、都司等职。此外,由于民族文化的大融合,西北民族的南下,使游牧民族的胡服骑射,争强好斗之风随即融入当地,致使定襄的尚武之风盛行不绝,同时晋北地区民间流行的“社火”,虽然是曲艺形式,但这种脍炙人口的表演方式,对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地区武术之风的沿袭,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3阎氏治下的定襄国术馆兴衰

定襄的河边村是山西王阎锡山的故乡,这里也成为阎锡山实施理想抱负的重要“阵地”。1927年6月,南京中央国术馆成立。“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强国人之体魄”的目的,国术馆遍地开花,至1933年底,全国共有25个省市建有国术馆,县级国术馆达300余处。阎锡山也出于他的政治目的服务,1934年夏季在定襄河边村成立了河边国术馆。阎氏亲任董事长,并特聘请北京会友镖局镖头于鉴先生和太原靴巷葛书元先生担任总教练,从他的骑兵连挑选出冯宪臣、高翠明、张效武、刘宝山、许文斌等有武术功底的军官担任教练。并以河边村为中心,五台县设立武术点,向周边民众传授武艺,对晋北地区的武术人才的培养和武术传承意义重大。

据后期山西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的人员走访,上世纪八十年代忻州地区的武术传承人80%都曾在河边国术馆学习过武术。经过查阅《山西武术器械录》和《山西武术名人名拳录》对八十年代的武术拳种总结和归纳认为:定襄地区习练形意拳、戴氏心意拳、太极拳人数不少,同时河边村周围练习内、外家拳者人数居多。形意拳、戴氏心意拳和太极拳,此三个拳种不是发源于山西就是与山西有着深厚地历史渊源,对于其传播的广泛性和良好的群众基础毋庸置疑,而河边村其地处定襄县城的东北方向,交通不便,人口稀少,为何其习练内、外家拳者人数居多,这都可以归因于阎锡山创建的河边国术馆。

阎锡山聘请的于鉴先生和葛书元先生,正是当时内家拳的代表人物,而他们被聘为教练,更是将所学本领传授于河边村周围村镇,乃至整个晋北地区,以于鉴先生为代表的三皇炮捶拳,共计九个套路,分为天环、地环、人环,一环三套,三环九套。葛书元先生所教授的是杨氏太极拳132式。他们所教授的内家拳自然而然也在这里“生根发芽”。外家拳代表者则是来自四川的高翠明和山东人冯虎成,虽二人武技和名声逊色于武术大家于鉴和葛书元二位先生,但相对于接触甚少外家拳的定襄县习武者,此二人的外家拳已是颇为出彩。高翠明主要负责授拳,而冯虎成则是教授器械。二人分工明确,套路器械种类繁多,高某的大小洪拳、罗汉拳、金刚拳、八卦掌、五虎捶,冯某的三节棍、九节鞭、关公刀、少林刀、皇龙剑等等,通过文史考证,河边村国术馆教授的拳种高达16种、器械21种。从1934年的建馆直至1937年的解散,历时不足三年的河边国术馆在定襄地区,乃至晋北地区播撒下了武术的种子,给日后定襄地区武术的广泛开展打下了结实的基础。

4武术普及融入定襄学堂

中国的近代史,是我们不愿回首地苦难史。在西方列强的船坚铁炮下,曾让我们引以为荣的国粹“武术”黯然失色,武术被“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呐喊声,排斥到历史的角落里无人问津。辛亥革命后,民间习武开禁,尚武成为风尚,西方体育的引入和“强国强种,拯救民族危亡”的口号,使得武术传承冲破了封建保守的束缚,让绵延几千年的武术传承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随着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传统武术进入学校教育体系,成为学校体育课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endprint

武术开始在较多的学校得以推广,更多的拳师就聘进入学校任教或兼课,武术迎来了它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

作为阎锡山治下的“模范省”——山西,其“民国十二年间,小学教育以山西最为普及,其它各省均落后很多,以女生受国民学校教育之人数而言,仍以山西省占第一位。”教育普及不仅为民众带来了希望,也为“岌岌可危”的国粹武术,带来了新的契机。武术将以班级授课制的方式进行传承,将不论男女、宗族,不分地域、贫富,集中教授。作为山西省的“模范村”定襄县的河边村,理所当然应积极推行阎氏的国民教育普及,1918年由阎锡山出资兴办的川至中学、1921年冬创办的育英女子学校、及1931年河边村盖起的一座崭新的“实生活小学”。学校设施优越,教室宿舍充足,有大礼堂、会议室、生化研究室、标本陈列室、体育场、足球场、网球场、篮球场。毫不逊色于当时上海、北平等大城市学校的基础设施标准。自小学至中学,河边村已然成为定襄地区的“教育园区”,其人才济济之地,而实生活小学、育英女子学校和川至中学的莘莘学子成为了河边国术馆传道授业的主要对象。每周二下午第二节课学校都会开设课外活动,其内容丰富,有体操、田径、篮球、武术,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对于武术课程的开设,学生兴趣颇为浓厚,授业的国术教师均来自于河边国术馆,不乏于鉴和葛书元两位先生亲临指导。除此之外,每日清晨河边国术馆都会组织“实生活学校”的高年级学生,“川至中学”的学生及村内的青壮年进行训练,其传授内容以内、外家拳、武术器械、对练套路为主。使得偏僻一偶的河边村,家家都有习武人,人人都会亮架式,刀枪棍棒齐亮相,千人武术竞风流,蔚为壮观。

5“武术之乡”根基稳健

解放后国家趋于稳定,人民生活安居乐业,同时国家也积极提倡武术健身活动。原河边国术馆培养出的武术人才,也跃然成为新中国定襄地区的武术组织者和传承者,河边的武术活动,犹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起来。以河边镇小堡和北堡为中心,每年冬季和元霄节前夕,都会自发组织民众进行武术传习,以小堡村曲士秀、曲大全、王隆生和北堡村曲玉生、刘献稷为主要传承人,以培养武术人才,而这种武术传承形式,当地称为“社火”。社火每年元宵节举办一次,活动时间大约持续为五至七天,表演形式颇为精彩,深受群众的喜爱,同时也为国家培养了一些优秀的人才,击剑运动员:康廷生、刘尚恩,武术教练员:赵贵玉等。

1958年河边中学开始建立武术队,聘请了曲玉生先生担任教练员,由校长白汉文,教师郭礼文负责组织领导。逐步把武术队变成了忻州地区业余体校。同年还参加了省武术运动会,教练员曲玉生先生获得太极拳第三名。1960年春,以地区名义参加晋北武术比赛,河边张能富获得枪术第二名,同年五月份参加的省武术比赛又获得了刀术第四名。在1965年忻州地区武术比赛中,河边武术队张能富获得三项第一(太极、刀术、剑术),1982年在西安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会,由张能富代表山西队出席参加。

河边小学是1963年开始组建武术队,教练员由赵贵玉担任,曲玉生先生任顾问。1972年开始代表听州地区赴省比赛,成绩显著,取得剑术、刀术第一名。

先后参加了山西省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省运会和有关武术比赛,多次被省、区评为体育先进集体。河边小学武术队,坚持业余训练,但由于条件艰苦,设施简陋,不能名列前茅。但艰苦卓绝的信念,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先后有四人进入山西省体育学校和省武术队,有两人考入山西大学,约十人分赴全省各市区县担任教练员一职。

为了继承河边国术馆的传统,河边镇又成立了三个武术队。即河边镇一村,由群众自愿兴办的“新苗武馆”,由张能富担任教练员;河边小学武术队由樊俊英和张建林担任教练员;大关山太钢十四校武术队,由赵贵玉、赵春兰担任教练员。

6结论

由于定襄特殊的地理位置,自古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民众习武强身,保家自卫成为此地尚武风气形成的初因,但随着民族大融合地逐步演变,这种燕赵遗风无法泯灭,已悄然沿袭成为定襄地区的武术传承,同时也为日后获得“武术之乡”的美名埋下了伏笔。而真正将“武术之乡”定襄推向“台前”的求真务实者,那就是山西王阎锡山的新政举措。将偏僻一偶的定襄县“焕然一新”,成为教育、国术等方面晋北地区的引领者。

首先,阎锡山创建的河边国术馆,不仅仅是对民众进行“强身健体,拯救民族危亡”的政治“呐喊”,同时也是对定襄、晋北地区的武术挖掘与传承,扩大了民众习武、练武的眼界,丰富了民众对武术拳种、器械的认识。

其次,阎锡山创立的“川至中学、育英女子学校、实生活小学”满足了阎氏家乡的教育需求,提升了民众的文化素养,也成为河边国术馆武术传承的重要对象。武术进入学校成为体育课程的一部分,将打破以往武术传承的守旧方式,公开教授武术内容,扩大了武术的传播范围,破除了守旧的传承方式,使岌岌可危地武术重返人们的视野。

最后,阎锡山的“无心插柳之举”铸就了定襄今天“武术之乡”的美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