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武术精神对大学生身心建设的价值

2015-12-23朱洋志

武术研究 2015年11期
关键词:价值大学生

朱洋志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武术精神的探讨,以武术精神对大学生体现的价值为逻辑起点,论述了武术精神进入大学对学生身心建设的价值体现,进而强化武术精神对学生的认知。

关键词:武术精神 大学生 身心建设 价值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5)11-0026-02

1前言

中华武术文化源远流长,纵观中国武术长廊,显然是一部中华民族的精神史。中华武术之所以伟大,不仅仅在于它的武艺,更重要的是武术先辈们传承下来的代表中国人正气的武术精神。武术精神是在深沉不衰的民族精神文化中沉淀出来的,因此,武术精神教育对高校大学生的身心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在武术精神缺失的当下社会中,以中国武术为载体,弘扬武术文化中新时代的武术精神,能够为当今社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这一精神思想的传承,无疑落到当代大学生肩上。然而,武术精神并未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上得到重视,所以探讨武术精神对大学生身心建设的价值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它能让在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中体现的武术精神得到健康发展。

2武术精神的内涵

中华武术精神的内涵丰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然而,人们对武术精神的认知度并不高。中华武术精神的最初形态表现为各门各派所提倡的武德,早在两千多年前,《左传·宣公十二年》就对武德了有关规定。并且武术界历来视不讲武德者为恶者,各门派均有“未曾习武先修德”和“短德者不可与之学,丧理者不可与之教”的格言。到了近代,中央国术馆也曾把“爱国、修身、正义、助人”作为武德规范。在武术精神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可以看到武术和各门派都有自己的规范和崇尚的武德,形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融和氛围,它们受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也逐渐形成了一种世代相传的、被人簇拥和各派所共同认可的思想观念,这一思想观念就是蕴藏在武术文化深层的武术精神届之中。因此,中华武术精神并不代表各门各派的“术”和“法”,也不是武术技击的某一种功夫和武德,而是受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影响的、贯穿于整个武术发展史的思想精髓。

武术精神也表现为一种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中国武术各门各派,创造的各种拳击剑法,多的不可计数,还有一些仁人志士,凭借自己的习武经验和聪明才智,悉心研究,大胆创新,也创作出不少经典招数。武术经过不断的发展积淀,形成了一个丰富的文化体系,后人要想学习它的精神所在,也不得拥有执着的探索精神,这体现的就是中国人民不断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意志。在团体中更是注重培养习武之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只有培养这种精神,团体才能在人们的不断努力中获得进步。团体的力量才变得强大。

武术精神也表现为一种刻苦奋进的精神。“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便是这种精神形象的说明。无论什么功夫,要想达到一种境界,必须得狠下一番苦功,冬炼三九,夏练三伏,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要抱定精益求精的精神,练武之人不仅仅是练武,也是在不断的完善人格,追求人的至善至美,以达到高的精神的境界。

武术精神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爱国精神,不管是武功高强的人还是普通的练武者,很多都是以匡扶正义和保家卫国为目的。在武术精神史上涌现了一批批像岳飞,戚继光等光辉英雄典范。精忠报国乃是练武之人的理想追求。

中华武术精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原始社会到春秋战国时期再到鸦片战争,千百年来文武皆充实发展,顺应时代和历史的潮流,大浪淘沙,又不断推陈出新。很好地代表了中国人的气质和精神。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中国武术之所以被称为国术、国魂,它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能折射出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武术文化,就是要弘扬崇德尚武、自强不息、精忠报国的武术精神。

3武术精神对大学生的影响

3.1武术精神之于大学生自身的修养和人格的塑造人

武术精神能提高大学生的自身修养和人格塑造。自古以来,中华武术都倡导以武修德,武德修养,以礼为先。把“礼”与“德”并驾齐驱,代代相传,这与社会道德规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相通相近。崇尚高尚的武德品格,以文明礼貌为基础待人处事,把民族中优良的社会意识深入到武技之中,以德、仁、礼、道对人的言行进行合理规范,有着深刻的社会价值。武德在武术传承过程中不断在品德方面加以优化,不断在品德修养方面提升境界,并贯穿于习武授武比武用武等一系列社会活动中,以武德来规范习武者的武术行为,使道德观念成为武技的准则,现代大学生通过武术学习武德教育,可以提升培养学生的仁爱、知礼、重义、智慧、诚信的道德风貌,对其人格的完善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3.2武术精神之于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武术精神能培养大学生的整体思维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整体思维可大致分为朴素辩证思维,情感体验的意向思维,躬身践行的思维,从用心到体悟、口传心授的思维。

3.2.1朴素辩证思维的形成

所谓辨证思维是指人们通过概念、推理和判断等方式,以揭示矛盾规律的审视习惯,其最基本的特点是“将对象作为一个整体,从其内在矛盾的运动变化及各个方面的联系中进行考察,以便从本质上系统地、完整地认识对象。中国哲学中的阴阳观作为一种概括性的辨证思维方式,宋人程颐认为,“理必有对,生生之本也。有上则有下,有此而有彼,有质则有文”,指出了“理”的辨证统一性。中国哲学的阴阳哲理被引入传统武术后,随之派生出了诸如形神、内外、动静、刚柔、开合、虚实、进退、起落、攻防等一系列范畴,都很好的阐释了武术精神的辩证性思维方式。而这些思维方式都值得大学生学习与借鉴。

3.2.2情感体验的意向思维的形成

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传统武术训练中把握自我、体悟原则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内心世界的意象,一方面具有再现客观事物形象的功能,另一方面也有产生出从未有过的事物形象的功能,是一种被符号化后的把握。它需要习武者在长时间的日积月累中不断地用心揣摩感悟,方能有所把握,而大量带有比兴修辞手法的理论描述,同时也强化了这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存在于武术精神中,学习武术精神的同时也培养这种意向思维。

3.2.3躬身践履的思维的形成

笃行一直被视为实现人生价值的一个根本手段。让大学生明其理并不困难,难的是在具体实践中对道理的体验与把握。《朱子语类》中所讲“知之非艰,行之维艰,功夫全在行上”,强调的也正是这一观点。传统武德不管在观念上如何丰富高远,其根本宗旨是对内在的人格塑造,而并不关注形成什么理论体系。这就决定了传统武德从它形成的开始就是实践型的,而非思辨型的,要完成武德的人格设计,只能靠习武者自身对这一观念的理解和信仰基础上的躬身践履。换言之,自身的具体实践是完成道德人格完善的唯一方式。其次,武术的技术提高也同样是个“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的实践体悟过程。“践行”在传统武术训练中一向被奉为攀登武技之巅的路标要津。当今大学生都会有一个通病,给自己定许多的目标,而真正能够实现的微乎其微,要做到事必躬亲,如实践行,必须引起大学生的注意。

3.2.4从用心到体悟、口传心授思维方式的形成

就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而言,“用心”的特征在于注重心物相融,直观体悟,知情谊相贯通,用心会获得许多知识和技能。但意会不可言传,对于此,古人是以此思维方式作为起点并贯穿其始终于各项活动中。“悟性”、“体悟”、“顿悟”在传统文化中的推崇,正是“用心”的思想观念的有力表现。“悟性”成为传统武术选择传授对象的重要指标,“体悟”成为传统武术的练习方法,“顿悟”成为传统武术的提升点,而“口传心授”是最长久的传统武术的传承方式。口传的形式将传统武术进行着历史的延续,但“心授”才是真正构成传统武术传授的核心。随着科技的进步,教学模式已有最初的黑板粉笔变成现今的多媒体教学,对于教学播放的各种视频,造成似懂非懂的现状。大学生应在用心的基础上体悟其中真实思想内涵,从而做到心灵上的接受。

集武术精神的思维方式于一身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中华武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时讲究先礼后兵的大将风度。通过一定的学习,能够加深大学生对和谐观念的理解,使其学会关心人、帮助人、成就人、宽容人、尊重人,不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以,武术精神的学习对现代人建立正确的人生观有着积极的影响。endprint

猜你喜欢

价值大学生
践行初心使命的价值取向
价值3.6亿元的隐私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