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2015-12-23冷军

科技与管理 2015年3期
关键词:公允价值会计信息可靠性

冷军

摘要:公允价值是备受关注的一个计量属性。采用公允价值,一方面有助于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可能成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或操纵的工具,从而使得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降低。以我国2006年会计准则重新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为研究背景,从会计盈余质量的研究视角,考察了公允价值计量是否对会计信息可靠性产生影响,以此来评价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效果。研究发现,基于使用修正的DD模型计算得出的2002-2012年间的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11年间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并未发生显著变化。即在2006年准则修订后重新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并没有对我国企业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产生显著影响。

关键词:盈余质量;会计信息;公允价值;可靠性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会计理论研究的起点是关于会计目标的研究。会计目标决定了在财务会计中会计要素计量属性的选择。目前会计界主要有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2个不同的关于会计目标的观点。受托责任观认为会计的目标就是向资源的提供者报告资源受托经营的情况,强调会计信息的客观可靠性重于相关行,因此要求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决策有用观则认为会计的目标是向投资者等相关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利于其进行合理判断并作出决策的会计信息。相较于受托责任观,决策有用观更强调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和相关性,在会计处理上鼓励包括公允价值在内的多种计量属性的使用。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并不是互斥的关系,二者之间是对立和统一的,信息使用者据以作出合理决策的信息只有客观可靠才能被认为是相关信息,而客观可靠的信息也只有与决策相关才具有真正的价值;但是,相关性的灵魂是及时性,企业为了追求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可能会在未获取经济事项发生或完成的原始凭证等客观依据之前通过预测、估计等职业判断进行会计处理,势必会损害会计信息的可靠性。20世纪70年代以来,信息使用者对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的的呼声越来越高。各国会计准则制定者对相关性和可靠性发生矛盾时的取舍关系持有不同的态度。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2号》中,采用了决策有用关的会计目标,倾向于优先考虑相关性;而英国会计准则理事会(ASB)则通过《财务报告原则若干问题的解答》,在解答如果相关性和可靠性出现矛盾应该如何取舍的问题时,认为“在具有可靠性的项目中选取最相关的”是最合适的。

完善的市场是采用公允价值这种会计计量属性的前提,需要对包括未来经济收益或损失的或然可能性在内的等所有不确定的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后,作出合理的职业判断和会计估计。因此,公允价值注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体现了决策有用观的会计目标。由于会计界从未就会计目标达成一致意见,公允价值从其产生之日就备受争议。在会计的发展历史上,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存废争论几乎伴随着每一次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动,尤其是2007年底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令公允价值备受责难,几乎成为造成金融危机的“替罪羊”。虽然经过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长达90天的调查之后,还了公允价值一个公道,仍然对公允价值会计给予了坚定支持,指出公允价值本身无罪,相关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需要改进而非暂停使用。但是关于公允价值的争议和讨论并未就此停息,公允价值的理论及其反映的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等实施效果,不仅是会计学者们研究的重点,也是备受社会和政界关注的重点。

伴随着我国会计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我国于1998年在《非货币性交易》和《债务重组》两项具体准则中首次在计量属性中应用了公允价值,但其后经历了退出(2001年修订《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两项准则后,不再采用公允价值)——重新引人(2006年颁布的38项会计准则体系中,其中17个准则中有条件地采用公允价值)的一波三折的历程。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曲折历程,也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制定者对于会计目标的选择即在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不同程度的权衡。而且,我国直到2014年2月才颁布了规范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第39号具体企业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在此之前,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会计处理规定分散在多项会计准则中,对于如何取得公允价值,如何确定其可靠性,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和指南。因此,会计界的学者以及社会上投资者等担心我国的不健康市场环境和不成熟发展阶段,会导致公允价值成为上市公司的利润调节工具,造成企业报表上的经营业绩的波动,从而降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从2007年开始,我国上市公司执行重新引入公允价值的2006版企业会计准则已有7年,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是否受到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用的影响对此,本文将着眼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这一质量要求,考察我国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重新引入到企业会计准则后的实施效果,以期对我国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以及会计准则的完善及与国际准则的进一步趋同提供数据支持。

1.研究文献回顾

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定义,所谓公允价值,就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达成的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国内外学者主要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后果进行了广泛的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即研究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是否因为公允价值的应用而受到影响。

从理论上讲,相较于会计上广泛使用的历史成本等计量属性,由于公允价值是以市场定价为基础,公允价值能更准确地体现资产和负债等会计要素的现时价值,从而能更真实地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国外的经验证据也表明,在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后,公允价值会计信息普遍具有增量的价值相关性,会计信息对股价的解释能力显著增强,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有所提高。但是由于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以及对样本选取的范围和时间等方面各有不同,国内学者对公允价值应用的后果并没有取得一致的研究结论。一些学者取得了与国外学者一致的研究结果,认为公允价值在中国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中也具有价值相关性,中国上市公司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在公允价值应用后被显著提高了,在2007年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后提高了当年金融保险行业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公允价值计量能为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提供增量的价值相关性信息。另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则证实公允价值并未带来预期的价值相关性,并且上市公司在使用改革后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后的盈余质量甚至低于之前使用改革前的旧企业会计准则时的盈余质量。

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持反对意见的学者认为,相较于传统的注重客观性和可验证性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所反映的会计信息,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后的会计信息中包含了更多管理层的专业判断以及更多的不确定性,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虽让能有所提高,相应地降低了可靠性。Benston的研究发现采用国际会计准则之后会降低盈余质量,从而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由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所带来的会计信息不可验证性,Dechow等和Remanna等认为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为管理层提供了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将增加经理人操控财务报表、进行盈余管理的机会。王玉涛等研究发现,从开始实施2006年版的新会计准则起,公司的管理层就为其保留了在未来调控会计盈余的空间。叶建芳等的实证研究表明上市公司存在利用金融工具分类进行盈余平滑的现象。张先治等的研究也表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应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由此可见,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对会计信息相关性及可靠性的影响究竟如何,国内外学者并没有获得一致的结论。在我国资本市场3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先后出现了深原野、琼民源、蓝田股份、万福生科等影响巨大的财务造假案,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一直深受信息使用者的质疑。究竟是如上述的国内学者研究结论表明的那样,是公允价值计量给了上市公司操控利润的空间导致了会计信息可靠性的降低,还是因为公允价值计量并未提高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可靠性。本文着眼于会计信息可靠性,以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以2002和2006年这2个我国会计准则中剔除和重新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时间为节点,研究2002年至2012年间在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变化情况。

2.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说

尽管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我国财政部在制定会计准则时充分地考虑了我国的国情,对于公允价值的使用,采取了更为谨慎的态度。但是为了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实质趋同,以及我国极力争取国际社会对我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承认工作的需要,在我国已发布的41个具体准则中涉及公允价值的准则有18个,比率为44%,包括新颁布的专门规范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39号准则《公允价值计量》,以及另外17个具体准则不同程度地突破了成本计量的传统模式、有条件地运用了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属性。比如金融工具的相关4个具体准则、债务重组准则、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企业合并准则、投资性房地产准则等。

根据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企业应当将公允价值计量所使用的输入值划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次输入值是在计量日能够取得的相同资产或负债在活跃市场上未经调整的报价。活跃市场指的是相关资产或负债的交易量和交易频率足以持续提供定价信息的市场。第二层次输入值是除第一层次输入值外相关资产或负债直接或间接可观察的输入值。第三层次输入值是相关资产或负债的不可观察输入值。会计准则对于3个层次的顺序选择的规定是:首先使用第一层次输入值,其次使用第二层次输人值,最后使用第三层次输入值。第一层次输入值为公允价值提供了最可靠的证据。在所有情况下,企业只要能够获得相同资产或负债在活跃市场上的报价,就应当不加调整地直接应用该报价;企业在使用第二层次输入值对相关资产或负债进行公允价值计量时,应当根据该资产或负债的特征进行调整;企业只有在相关资产或负债不存在市场活动或者市场活动很少导致相关可观察输入值无法取得或取得不切实可行的情况下,才能使用第三层次输入值,即不可观察输入值。简单来说,就是存在活跃市场的,采用市场价格作为其公允价值;不存在活跃市场,参考相似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价格确定其公允价值;前2条都无法满足的,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公允价值。

当前,我国除了资本市场能为金融资产和金融负责提供较为活跃的市场外,并不具备活跃的资产或负债市场,其他非金融资产和负债等更多需要采用第二层次输入值甚至第三层次输入值确定公允价值。第二层次输入值需要调整,第三层次输入值需要估值技术,这些都涉及到职业判断和估计,从而为利润操纵提供了一定的空间,损害了盈余等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结合文献回顾和上述的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待验证的研究假说:

H:会计准则在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后,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会出现降低。

3.研究设计

3.1变量设定

3.1.1可靠性的度量

国际会计准则从技术、立场和结果3个维度来对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进行判别的:在技术上没有发生重要错误;在提供会计信息的立场上没有偏向,保持客观中立;应该如实反映其拟反映或应反映的会计信息给使用者,保证在结果上的真实性。3个维度中,结果的真实性是会计信息可靠性的核心质量标志。由于对各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中不管是技术上的错误还是立场和结果上的偏差,以及公司管理层在会计核算过程中的各种操控行为,最终都会集中体现在盈余的结果上。而且,盈余是一种最重要、最综合、投资者最为关心的信息,因此,盈余的可靠性程度可以反映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由于在权责发生制下,经营性盈余等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与总应计项目之和,其中,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一般被认为是会计信息中可靠性最高的,应计项目则是按照权责发生制核算的尚未转化为现金流的那一部分,可能与盈余管理或利润操纵甚至舞弊有关系,因此可以用总应计项目的质量作为盈余质量指标。目前一般将如下2种指标广泛地作为盈余质量指标:1)采用DD模型(Dechow和Dichev,2002)回归计算出的残差;2)采用修正的Jones模型回归计算出的残差。但利用DD模型回归出的残差,只是对流动性应计的评估错误的一种衡量;而修正Jones模型更多地反映基于管理者有一定意图的盈余管理,而不能对无意图的计量错误等进行很好的计量2006。所以,本文借鉴McNichols在DD模型和修正的Jones模型基础上提出的修正的DD模型,即以横截面DD模型为基础,加入修正的Jones模型中的基本变量——销售变动额和固定资产。用该模型计量的应计质量来衡量盈余信息的可靠性,并作为会计信息可靠性的代理变量。

修正的DD模型如下:

3.2数据选择

为了分析公允价值重新引入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影响,本文以会计准则变革为节点,即以2007年为节点,比较引入前和引入后的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变化。根据上述的修正的DD模型,计算应计质量需要使用连续五年的各年残差值,而年度残差值的计算同时又包括了当年和前后各一年的现金流的数据,因此,要求样本公司至少具有6年的连续财务数据。如2012年的盈余质量值是通过对2008-2013年的数据进行处理获取的,2002年的盈余质量值通过1998-2003年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到,所以,样本公司还必须是在该期间持续经营的公司。由于我国现金流量表是1998年才开始要求编制的,能获取现金流量信息最早的期间就是1998年,因此,本文选取1998-2013年做为样本选取区间,实际研究期间为2002-2012年。

此外,在样本选取的过程中,剔除了以下公司:1)金融类公司;2)ST、PT公司;3)同时发行B股或H股的样本公司;4)财务数据异常的公司;5)财务数据不完整的公司。最后筛选出9952个样本数据。本文进行实证研究所需要的数据主要来自于CCER中国经济金融数据库和SMAR国泰安数据库系统,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处理。

4.实证结果及分析

通过上述修正的DD模型,可以计算出2002-2012年每一年的样本公司应计质量AQ值,进而衡量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对AQ进行描述性统计的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各年AQ值描述性统计可以看出,在这11年中,无论是从均值还是从中位数看,AQ各项描述性指标都没有显著变化,这意味着在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之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并没有降低。

为了进一步验证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前后的样本公司的可靠性是否有显著地差异,我们以重新引入公允价值的新会计准则的执行时间为节点,将所计算得出的AQ值分为2002-2006年、以及2007-2012年2组数据,并对这2组数据进行了2相关样本的非参数检验。经过威尔柯克森符号等级检验(Wilcoxon-Signed-Test)和符号检验(Sign-Test),2种检验方法计算的P值均大于0.05,这再次表明在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前后样本公司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实证检验的结果与原待验证的假说相反,之所以出现这种结果,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我国上市公司在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问题上,持有谨慎态度,绝大多数上市公司都只是对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工具的会计核算采用公允价值,减少了主观判断,会计信息具有可验证性,从而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据此,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我国会计准则中重新有条件地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后并未因存在主观判断而降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这是会计信息使用者最关心的问题,同时也是会计准则制定者在制定准则过程中最关心的问题,尤其是在我国曾因公允价值的不当应用而导致财务报告普遍存在问题的背景下,准则制定者更关注再次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否会重蹈覆辙。从会计盈余质量的角度对引入公允价值后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效果进行的检验,可以为准则制定者在未来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同时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最终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等方面提供可靠的经验证据。

猜你喜欢

公允价值会计信息可靠性
高密度存储服务器可靠性设计与实现①
高密度存储服务器可靠性设计与实现
可靠性增长试验与相关概念的关系及作用研究
新时期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会计信息市场的构建研究
J.D. Power发布2016年中国车辆可靠性研究SM(VDS)报告
负商誉与公允价值
论大数据对会计计量属性的影响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国际比较
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