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起步习作教师指导策略的探索
2015-12-22张玖梅
张玖梅
摘要:三年级是习作的起步阶段,学生在写作时会面临一些困难,这些问题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点:一是学生打不开思路,没东西可写;二是口语交际课中能说,但写出来的东西与说出来的背道而驰;三是有材料写却无从下笔,无法可依。那么如何在习作训练中激活学生生命的激情,培养习作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呢?
关键词:三年级;习作;指导策略;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4-0248-02
一、明确目标,使习作指导有章可循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针对于第二学段的习作教学,提出以下学段目标: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泥形式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仔细品读,我们会明显感受到这既是对学生习作的学习要求,也是对教师习作教学策略的指导。
结合课标理念,针对学情分析,作为三年级的习作启蒙教学,我们一定要明确目标,把握核心理念,聚焦于“乐于表达,增强自信,不拘形式地写”等指标。经验告诉我们,大多数学生在起始阶段畏难于习作,教师也同样困惑于习作教学,那我们就将习作教学的门槛放低一些,将三年级的习作目标归纳为一个,即千方百计“让学生喜欢习作”。门槛低了,学生容易迈进来,教师在指导方面也降低了难度。这样一来,学生乐学,教师乐教,互利互惠,既激发了兴趣,又达成了目标要求。
二、积累材料,使习作教学成为“有米之炊”
习作就是一个自说自话的过程,只有我们在生活中获得了真实的体验,有了真切的感受,心灵才会触动,继而以文字、语言为依托,涓涓倾泻。但是着眼于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八九岁的孩子还没有感受生活的能力,也没有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可是他们容易被真实、具体、形象的东西所吸引,他们的情感也往往会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而且情感表现真实、丰富。对学生的认知特征有了以上定位,在习作的指导教学中我也找寻到了以下突破口。
(一)积极创设情境,启动学生的生活体验
记得我在指导学生写《XX的苦恼》这个半命题作文时,就把选材与引导学生开阔思路作为了习作教学的重点。课堂上,我另辟蹊径,先从自己的苦恼开始讲起:我从小便患上近视眼,这给我的生活、学习带来了很多苦恼。每一次上语文课,老师在黑板上板书,我都看不清。为了避免老师的斥责,我只好在课堂上假装抄写笔记,蒙混过关,然后下课补抄,我常因为这个提心吊胆。唉,都怪这双近视眼,心里别提多苦闷了。直到老师发现后为我调整了座位,才终于解决了我的苦恼。
或许是我的故事深深感染了学生,讲述的过程中,他们倾听非常专注。随后,我就请学生们四人小组相互说一说自己内心的苦恼。在同伴分享的基础上再指名交流,相继我们听到了各种各样真实的心声:有的学生说自己“小眼睛”,这眯眯眼的缺憾让他对“大眼睛”羡慕不已;有的学生说自己“个子矮”,想尽办法还是没能得到“纵向发展”;还有的学生讲述了自己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而产生的内心苦恼。
成长的过程是艰难的,这次习作学生敞开了心扉,各种新颖的话题不断产生,随后的作文不仅选材呈现多样化、个性化,而且字里行间都流淌着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次成功的教学案例就告诉我,面对于不同的习作内容,有时可以以自己的故事来感染学生,通过教师的自身感受来创设一种情境,诱发学生敞开心扉,与老师产生思想的共鸣,情感的共振,从而写出充满真情实感的文章。
(二)真实再现情境,提供习作素材
现在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再局限于一支粉笔、一面黑板,再加一本教科书。随着电教手段的更新推进,我们的教学内容不断丰富,变得直观形象,具体可感。结合于习作教学,这也为我们的指导教学注入了新生的力量。如写《生活中的观察》,我发动孩子们用手机把自己观察到的景物或者动物录下来,形成一些图片或者一段视频,然后用U盘拷贝或者发送至班级QQ群。习作指导课上,这些内容就成了大家共同的学习资源。对于如此生动形象的生活材料,学生倍感熟悉,他们七嘴八舌,互相补充,我则从如何观察的方面给予有效指导。
除此之外,一些小游戏、科学小实验、神秘小魔术都可以在课堂上真实再现,让学生获得鲜明感知,从而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真实感受到的一一写下来。同时,我们还可借助各种挂图、直观教具、实物、电教仪器等,通过各种形式的诱导真实再现情境,从而挖掘潜藏在学生内心的想法,使之在作文中充分地表达出来。
(三)真实体验,积累习作素材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只有学生融入大自然、家庭、校园、社会生活中,才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习作素材。春天来了,就让学生利用周末和父母一起去寻找春意,然后把自己感受到的春天的足迹、春天的美好写下来。樱桃沟是我们西乡的著名景点,阳春三月,樱桃花烂漫如雪,那么就让学生去赏花踏春,获得感受,然后再动笔习作。牧马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它有污染吗?我们又能做点什么?与其坐在教室里想,不如带着学生去牧马河边看看,还可以参与“保护母亲河,我们在行动”的环保行为。学生有了真实体验,一定有话可说,而且“字字句句皆是情”。除此之外,召开了田径运动会、别开生面的主题班会,带领学生参加“清明扫墓活动”、“校园艺术节展演活动”……老师要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用心感受,将这些宝贵的资源变成学生笔下生动的材料。
三、课文引路,引导学生在阅读积累中模仿写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每篇课文都是很好的范作,教师在教学课文时要充分利用教材这个形象直观的例子,让学生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提示学生注意课文是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遣词造句的,归纳、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可以根据作文训练的要求,选择课外读物作为范例。例如在学期初教学叶圣陶的《荷花》一课时,让学生以另一花卉为题模仿写作,学生模仿起来还有点困难,但是到学期末指导学生模仿王鲁彦的《我爱家乡的杨梅》时,由于学生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高,他们在不断的习作练习中已经积累了模仿的经验,有很多学生仿写很成功,把课文的文脉写法转化成为自己的能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看课外书是一种很好的积累方法。当看到自己喜欢的词、句段时,不妨多看几遍,多在脑中停留些时间,并自己试着琢磨一下,如何用于自己的文章。其次,通过积累摘记的方法积累语言和写作方法。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阅读中随时随地把发现的好词语、句子、片段摘录到读书笔记本上,习作的时候,经常翻阅,适时运用。例如,我们教材的第六册、第八册、第九册、第十一册都安排了以“父母的爱”或“关爱”为主题的习作,老师们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层次课文的阅读和模仿,指导学生创新写作:《唠叨就是爱》、《爱藏在细节中》、《在妈妈的皱纹里寻找爱》、《打是疼,骂是爱》、《在严格中感受爱》、《爱你在心口难开》……这些题目辐射出学生选材多样,立足点来源于生活琐事,真正从生活细节中读出了爱,将习作变成了自己的交流平台。
四、日积月累,注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和提高
为了缓解降低学生的畏难情绪,三年级的启蒙习作可以先让学生说:说内容,说思路,说感受。因为说是写的基础,而写就是说的提高和书面再现,学生先说清楚了才可以写得明白。叶老在教自己孩子写作的时候,不是也用这种朴素、真实的法子吗?所以,老师一定要注重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当然,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仅仅体现于习作教学。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性学习、习作教学,老师都应该有一定的责任与担当,引导学生把话说清楚、说完整,再努力地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比如我们学习了《夸父追日》这一课,就布置了一项综合性实践作业:请学生回家把故事讲给自己的亲人或者好伙伴听,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邀请家人、朋友分角色演一演故事里的情景。针对于这项实践作业,我还及时进行了反馈交流,学生把他们回家讲故事的情景予以了再现,最后完成小练笔《我给XX讲故事》,效果就特别好。再如,有一次我们要求写课间活动,针对于这样一个开放性的话题,学生的选材不是问题,关键在于如何组织先后顺序,如何把活动的情景写清楚。于是,我和学生就展开了谈话交流:你在课间最喜欢做什么游戏?都有谁参加?这个游戏是怎么玩的?你的心情怎样?其实,这样交流的目的也就是引导学生把握习作的重点,引导他们有顺序地清楚表达。
习作教学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与提高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坚持,日积月累。
五、注重评改,激发学生的习作信心
三年级习作启蒙教学,要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培植学生的习作自信心,老师的鼓励、帮助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要上好习作讲评课。习作讲评课的目的是要肯定每一个学生的努力和进步,真实呈现习作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然后予以纠正,得以改进。并在如此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学生的习作水平得以提高,习作能力得以增强。因此,老师要运用多样评改与赏识激励性原则,写好眉批、旁批、总批。评语要及时、真诚、富有个性、充满鼓励。“你富有童趣的语言,让我变得年轻。”“我真心陶醉于你描绘的美好画卷中,谢谢你,小作家!”这样的评语,总会让学生眉开眼笑、信心百倍。
当然,针对于问题较多的习作也可以采取面批的形式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三年级起步习作,不要随意拔高要求,我们的目光更要聚焦于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汉字的正确书写、语句的通顺表达和语段的合理安排上。通过这样的基础性训练,培养学生的基础语感,为学生的语文成长奠定扎实根基。
总之,三年级的习作起步教学——由写话走向习作的历程中,培植学生的习作兴趣是核心目标,各种教学手段的使用则是让习作化难为易的关键。把握好这两个环节,令人“恐惧”的习作启蒙教学一定会彰显生命的活力,再现习作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