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
2015-12-22梁俊茹
梁俊茹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东关分院 延安 716000
老年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
梁俊茹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东关分院 延安 716000
目的 探讨老年颅内动脉瘤采用栓塞介入术后的复发率及危险因素分析。方法 420例老年颅内动脉瘤栓塞介入术患者术后3~12个月进行随访,观察其术后复发情况,应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经统计发现420例患者随访至第12个月,复发71例,复发率16.9%。单因素分析各项因素中性别、栓塞程度、肿瘤部位、瘤颈宽度、瘤颈长度、栓塞材料、栓塞方式的影响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危险因素分析不完全栓塞、宽颈动脉瘤、非生物圈、直接栓塞、大脑前动脉是影响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 影响老年颅内动脉瘤介入术的术后复发危险因素是不完全栓塞、宽颈动脉瘤、非生物圈、直接栓塞、大脑前动脉。
颅内动脉瘤;栓塞;介入;复发;老年
颅内动脉瘤是局部动脉血管异常改变而发生血管的瘤样突起,是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发病率约5%,仅次于高血压脑出血及脑动脉血栓,是脑卒中的第三大病[1]。该病多发于老年患者,致死率极高,目前最重要的治疗方法是介入栓塞治疗。现对420例老年颅内动脉瘤进行介入栓塞治疗后术后复发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01—2014-05在我院神经外科就这的老年动脉瘤患者420例,男174例,女246例;年龄60~79岁,平均(66.0±5.2)岁。所有患者囊状动脉瘤经Hunt-Hess分级在0~Ⅲ级。瘤颈长度1.90~19.08mm,平均(6.35±3.52)mm,瘤颈宽度1.11~13.21mm,平均(3.62 ±2.11)mm,瘤颈≥4mm或体颈比<2定义为宽颈动脉瘤。在术后3、6、12月时门诊随访进行脑血管造影评估动脉瘤栓塞情况,统计复发率并分析复发的危险因素。
1.2 手术方法 介入栓塞治疗,患者麻醉并维持血压平稳,全身肝素化后用Seldinger技术股动穿刺并置入6F导管鞘,导引导管至于患侧颈内动脉或椎动脉,在导丝导引下送入瘤腔,再据动脉大小、几何形状选择合适的微弹簧圈栓塞。对于宽颈动脉瘤辅以支架。术后给予常规剂量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防止血栓形成。
1.3 复发判定 造影显示已经治疗完全且初次治疗后部再显影的动脉瘤重新显影,瘤颈或瘤体残留较初次治疗后明显扩大,弹簧圈明显被压缩,判定为动脉瘤复发。对于瘤颈、瘤体不显影或者初次治疗后残留囊腔较前无变化定义为动脉瘤稳定,其他新发部位不计入复发[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危险因素分析以术后复发为自变量,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因素为因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危险因素,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介入栓塞的复发率 经统计发现420例患者中无失访患者,无再出血及新增神经系统症状,至随访第12个月稳定349例,复发71例,复发率16.9%。
2.2 介入栓塞复发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各项因素中性别、栓塞程度、肿瘤部位、瘤颈宽度、瘤颈长度、栓塞材料、栓塞方式的影响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介入栓塞复发的单因素分析
2.3 危险因素分析 将性别(女)、栓塞程度(不完全栓塞)、肿瘤部位(大脑前动脉)、瘤颈宽度(宽颈)、瘤颈长度(15mm以上)、栓塞材料(非生物圈)、栓塞方式(直接栓塞)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不完全栓塞(OR=8.89)、宽颈动脉瘤(OR=5.54)、非生物圈(OR=4.79)、直接栓塞(OR=10.39)、大脑前动脉(OR=74.96)是影响复发的危险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术后复发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随着血管内引导技术的发展,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被应用并越来越多受到人们的重视,且手术方式也多种多样。血管内治疗的主要特性是破坏性小、残存率和致死率低,并已经在临床应用中得到认可,但常出现临床复发。到目前为止,血管内介入手术的预后仍是研究热点。颅内动脉瘤术后复发时显微手术不可避免的问题,且颅动脉瘤一旦复发破裂会导致瘤体出血和再出血,病死率、致残率均较高。因此,对患者颅内动脉瘤介入术的危险因素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对危险因素的早期发觉和认识能够对降低术后并发产生积极意义。
本次研究中的420例患者均为老年人,因其抵抗力及术后恢复能力较年轻人差,所以介入治疗方法在老年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中是首选。欧美等发达国家70%以上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均选择神经介入栓塞治疗[3]。本次研究栓塞介入治疗低级颅内动脉瘤术后复发率6.9%,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一致[4]。单因素分析发现,性别、栓塞程度、肿瘤部位、瘤颈宽度、瘤颈长度、栓塞材料、栓塞方式与术后复发的相关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相关研究提到吸烟、家族史、高血压史、女性、停经等因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其中女性因月经、雌性素水平等因素发病率比男性高,但男性复发率高于女性。本次研究发现栓塞程度高的患者复发率低,这可能与动脉瘤多发生与动脉分叉和转折等血流冲击较强烈的位置,一旦栓塞不够致密,在血流冲击下回导致弹簧圈的压缩、变形、移位,甚至与弹簧圈将血流的冲击力传导至动脉瘤壁,使动脉瘤再生、扩大或形成子瘤,导致动脉瘤的复发。动脉瘤产生的部位在大脑上的几率仅9%[5],并以大脑前动脉瘤发病率和复发率最高,这可能是因为大脑前动脉的血管通路迂曲、纤细,且大脑前动脉瘤多为小型宽颈,一旦栓塞路径增长,微导管的柔顺性、操控性和依从性差,微导管和微导丝到位较困难,栓塞不稳定。有研究提到,最大限度填塞一级支架辅助栓塞有助于降低大脑前动脉瘤的复发率[6]。动脉瘤颈宽是影响动脉介入栓塞术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宽颈动脉瘤栓塞时弹簧圈不易在瘤颈出滞留,易突入载瘤动脉,致密栓率便会降低,治疗中多用支架[7-8]。栓塞材料通常有生物圈和非生物圈,单因素分析结果中发现非生物圈的复发率高,这可能与带有生物图层的附加在铂金弹簧圈能够有效提高动脉瘤的完全闭塞率有关。支架辅助的栓塞方式结合了弹簧圈的栓塞治疗,更加能够促进动脉瘤内的血流,降低血栓形成,从而使动脉瘤完全闭塞,并更加有效的防止弹簧圈向载瘤动脉突兀造成载瘤动脉的狭窄甚至闭塞[9]。危险因素因素分析结果是不完全栓塞、宽颈动脉瘤、非生物圈、直接栓塞、大脑前动脉瘤5项因素。其中年龄、瘤长颈与术后复发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上述5项因素与动脉瘤的术后复发密切相关,临床工作中应该重视并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
综上所述,老年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时应注意栓塞程度,尽量使栓塞紧密,对于大脑前动脉瘤可辅助支架,以防止血栓生产,对于动脉瘤颈较宽者必须辅以支架,且栓塞材料最好使用生物圈以降低动脉瘤术后复发率。
[1]Oishi H,Yoshida K,Shimizu T,et al.Endovasculartreatment w ith bare platinum coils for middle cerebral ar-tery aneurysms [J].Neurol Med Chir(Tokyo),2009,49(7):287-293.
[2]黄海清,卢海涛,吴永发,等.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后复发的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研究[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2,9(3):142-145.
[3]武中成,徐宁,刘海玉,等.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12例血管内栓塞治疗后复发的临床分析及处理[J].中国老年学杂,2014,34(5):1 371-1 374.
[4]何伟,王志刚,丁璇低,等.分级颅内动脉瘤手术与介入术后复发因素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51(7):54-56.
[5]王忠诚.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
[6]黄海清,许奕,洪波,等.远侧大脑前动脉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9,14(19):399-402.
[7]任少华,丁新民,甄志刚.支架辅助治疗在颅内宽颈动脉瘤治疗中的价值[J].现代生物医学,2012,13(6):55-56.
[8]胡出.大脑中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术后复发相关因素的Meta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11.
[9]付宜鑫.应用高强度弹簧圈预防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复发的临床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3.
(收稿2014-07-22)
R739.4+1
B
1673-5110(2015)10-006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