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思考与实践

2015-12-21黄海咏

课外语文·下 2015年11期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途径兴趣

黄海咏

【摘要】探究性学习是高中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也是理解课文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本文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兴趣以及探究途径三个方面提出了思考与实践。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意识;兴趣;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所谓语文探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生思考力和创造力的方式。《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发展成熟……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探究性学习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方式。随着课堂改革的深入,探究性学习已经越来越成为老师讨论的话题与课堂教学运用的方式。然而,探究性学习虽然是以学生的探究为主体,但这并不是说学习过程就完全不需要老师的引导,相反它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教学活动,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养成有赖于老师的合理引导。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做了以下的实践:

一、营造开放民主的教学课堂,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一部《红楼梦》,“道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文学作品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开放性和多元性,不同的人能从中找到不同的共鸣点和感悟点。但语文教学的痼疾是一本参考书走天下,教者没有认真地悟读文本,依照参考书或者网上的教案画瓢,课堂里不允许也不敢让不同的声音出现,师生对话在过于预设下变得僵化。而探究性学习学的主体是学生,这就决定了老师是一个导的角色。那么营造开放民主合作式的课堂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基本条件。这个开放民主的课堂需要老师改变原有的主体角色,要做到“目中有人”,课堂里善于捕捉学生的声音,发现学生的灵感,要善于设置问题,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索的空间,为他们构建自我表现的舞台,让他们敢想敢说敢表达,培养他们探究的自信心与主动性。这个开放民主的课堂还需要老师能占有资料又不迷信资料,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不求唯一答案,只需言之成理,让语文课堂变得开放而灵动的。笔者在语文教学中,经常注意学生的点滴进步并适时给予表扬,使学生通过成功的体验,不断激励自己参与自主探究。同时为提高学生积极性,要将这种激励肯定适时适地渗透到各教学环节中去。

二、于无疑处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

一篇课文并不是处处都要探索,一节课堂并不是时时都要探究,过多的探究会让探究变得没有意义,过于简单的探究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要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的参与热情高涨起来,就需要老师的引导。比如于学生无疑处有疑,在学生没有发现的地方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索,可以极快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产生探究的兴趣。当然,这个无疑并不是真正完全没有疑问没有探究的价值,相反却是极有价值却容易被学生忽视的地方。比如教学《祝福》一文,在祥林嫂被逼改嫁,再次守寡二到鲁镇后,小说用了一句话来作为一个段落,“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学生在阅读过程当中基本上都忽视了它的意义一扫而过,于是我就发问:“祥林嫂之所以叫作祥林嫂,是因为她的第一任丈夫叫作祥林,可是她又改嫁给老六了,为什么全镇的人如此集体有意识地仍然叫她祥林嫂,而不是老六嫂呢?”这一问就犹有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我明显地看到不少学生的眼睛亮了起来,在一片短暂的沉默后,就开始有了七嘴八舌的回答,最后在合作探究对话中,问题得到了解决,一个看似无意的名字,却正是加上祥林嫂身上从一而终的夫权的体现,并且夫权也深深地烙入了鲁镇老百姓的思想中,学生对于文本的认识不再泛泛地停留在封建思想对人们残害上,而是对这个封建思想这一抽象的概念有了更为具体的认识与理解。同时在解决问题过程当中,也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享受到了解决问题的喜悦,明白了积极思考的意义所在。

三、在文本细读中探究,引导学生找到探究的途径

学生探究的对象是什么?自然是文本。阅读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细读文本的过程,这个细读其实质就是对文字的探究过程。许多的学生看一篇文学作品,往往注重的是故事情节,根本不会细细品味文字的妙处。金圣叹说“吾最恨人家子弟,凡遇读书,都不理会文字,只记得若干事迹,便算读过一部书了。”叶圣陶也说过:“讲龟兔赛跑,不能只讲兔怎么输了,龟怎么赢了的故事,那不是语文。”

语文教学抓住了语言,也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随着快餐文化的不断流行,碎片式快餐式的阅读成了学生的主要阅读方式,于是他们没有耐心细细品味语言,而如果语文课的教学也迎合学生的特点,囫囵吞枣地学习一篇课文,文学作品的价值没有得到极大地体现,学生的语文素质也就无从谈起。细读文本正是以一种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深入文本,从文本中得到养分。再以《祝福》为例,原文有这么一段话:“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地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地去了,一面还纷纷地评论着。”这是祥林嫂不断唠叨自己大意导致儿子阿毛被狼吃掉的故事时鲁镇女人们的反应,粗略地读去,你似乎觉得女人们毕竟心软,相对男人没趣地走开,女人们虽然鄙薄但还是流下了同情的眼泪,然而细细品读探究,你却发现,这个眼泪是“陪”出来的。为了听祥林嫂的故事是“特意寻来”,最后离开时的情绪是“满足”的,一群麻木冷漠的看客形象跃然纸上。而如果只是匆匆扫过,又如何能领会鲁迅这一伟大作家通过文字表达他忧国忧民的情怀。事实上,如果老师不加以引导,学生往往一掠而过,不能发现文字的魅力。我们常说要让语文回归语文,这种具体到探究语言的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地培养起学生的语言能力。

开展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创新能力,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创造,就能使语文课堂教学勃发出生机和活力,就能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不断提高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

(编辑:刘影)

猜你喜欢

探究性学习途径兴趣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高中生物教学中探究性学习常态化的策略研究
探究性阅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策略的培养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