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阳能产业上市公司经营效率变化实证分析

2015-12-21康晓虹

会计之友 2015年24期
关键词:经营效率DEA模型

康晓虹

【摘 要】 文章基于我国太阳能产业上市公司现状,选取相应指标体系,借助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C2R模型、DEA-BC2模型对我国太阳能产业部分上市公司的静态经营效率进行分析,评价我国当前太阳能企业经营效率的有效性,而后运用Malmquist 指数研究太阳能上市公司的动态经营效率及其变化趋势,最后提出提高太阳能产业上市公司经营效率相关对策。

【关键词】 DEA模型; Malmquist指数; 经营效率; 太阳能上市公司

中图分类号:TK51;F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5)24-0047-06

一、引言

纵观全球,能源开发与利用日渐成为制约一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伴随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传统化石能源为主的消耗模式日益加剧,难以顺应全球化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开发包括太阳能在内的可再生能源,对于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应对节能减排要求无疑是一个突破口。中国太阳能产业在近几年虽然发展迅猛,但仍面临“多头在外”的发展窘境,诸如对欧美市场依存度较高、原材料和核心技术依赖进口、融资渠道狭窄且多限于国外等残酷现实不容忽视。如何走出困境,提升太阳能企业的经营效率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因此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对太阳能产业上市公司经营效率进行分析与评价,以期对我国太阳能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目前,对经营效率进行评价主要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陈孝新,2002)、主成分分析法(雍红月,2004)、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和数据包络分析等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主要是依据主观经验进行定性分析。主成分分析法是基于指标间的相关性及其变异系数进行赋权和评价,难以从投入、产出效率角度研究被考察对象的相对有效性。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基于客观指标的评价结果更为准确、客观,但所需样本数量较大且网络收敛速度慢,降低了评价效率。鉴于上述方法的局限性,结合本研究的目的是从企业经营的多投入、多产出角度评价太阳能产业上市公司经营效率及其影响因素,为此在研究中将采用DEA-C2R模型、DEA-BC2模型评价太阳能产业上市公司经营效率的有效性,得到同一时间点上不同太阳能上市公司静态经营绩效评价结果;而后,运用Malmquist指数模型对5年面板数据进行分析,旨在了解太阳能上市公司不同阶段营销绩效变动情况,动态评价我国太阳能上市公司经营效率的有效性。

二、DEA模型原理与数据来源

(一)DEA模型原理及方法

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的基本思想源于经济学家Michael Farrell(1957),他认为技术效率是反映在投入既定时生产单位所获得的最大产出能力,Forsund and Jansen(1977)进而提出规模效率概念。随后,A. Charnes(1978)等推出能实现多目标决策的DEA模型分析方法。与只能处理单因素的方法相比,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因能同时处理若干个投入与产出指标而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有效性的评价研究中。

DEA方法通过构建规划模型,判别决策单元(DMU)是否处在“生产前沿面”上来评价DMU的相对有效性,效率取值范围为[0,1]。本文在分析中把每个太阳能上市公司看成是1个DMU,建立DEA模型评价太阳能上市公司的经营效率。利用DEA-C2R模型和DEA-BC2模型计算在固定规模报酬与可变规模报酬下太阳能产业上市公司静态经营效率值,而后再利用Malmquist指数模型研究太阳能上市公司动态经营效率变动。

1.输出-C2R模型

2.输出-BC2模型

实际中决策单元经常在可变规模报酬(VRS)下生产,因而在衡量太阳能上市公司经营效率时就要将C2R模型和BC2模型相结合评价决策单元效率值的大小。太阳能产业上市公司经营效率的输出-BC2对偶模型表示为:

借助上述模型计算出太阳能上市公司经营活动的技术效率与纯技术效率,进而得到太阳能上市公司的经营规模效率。只有DMU的规模效率为1时,表明DMU的生产规模最佳。

3.Malmquist指数模型

Sten Malmquist于20世纪50年代最先提出Malmquist指数概念,在此基础上Caves推出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并将其分解为生产边界偏离所代表的技术效率变动,以及生产边界的移动代表的技术变动。前者反映公司管理水平的进步程度,后者则反映公司技术改造和创新能力大小。太阳能产业上市公司市场销售第t期、第t+1期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以及综合生产率指数如下所示:

若M(xt,yt,xt+1,yt+1)>1,表明与基期相比被考察的太阳能上市企业经营绩效有所进步;若M(xt,yt,xt+1,yt+1)=1,表明经营绩效没有变化;若M(xt,yt,xt+1,yt+1)<1,表明经营效率出现退步。

(二)数据选取与评价指标

1.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10—2014年我国太阳能产业链中太阳能应用产品、太阳能发电系统、太阳能电池及其配套设备、光伏设备等上市公司作为样本。为更好地完成静态投资效率的评价,剔除2010年之后上市、被特殊处理以及数据异常的公司,筛选出太阳能行业投资有效性评价样本20个。研究数据来源于上市公司年报,经过相关整理得到。

2.评价指标选取及标准处理

若要科学、准确地评价太阳能产业上市公司经营效率,就必须既要保证选取的指标不存在较强的线性关系,又要兼顾数据的可获得性。因此,在参考其他文献基础上本文在评价太阳能产业上市公司经营效率时,选取指标如表1所示。

因企业经营活动无法保证每年的净利润、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三个指标均为正值,而DEA模型无法直接分析为负值的变量,加之指标单位不统一,为此笔者将上述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去掉变量的量纲归一到[0,1]区间内。归一化后的生产函数基本形状维持原样,只是函数前沿面发生平移和比例缩放。归一化函数如式(6)所示: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太阳能产业上市公司的静态经营效率评价

1.总效率评价

总效率也称规模技术效率,本文借鉴相关文献利用MaxDEA软件对太阳能产业上市公司2010—2014年截面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产出导向C2R模型的技术效率值(见表2),其中数值为0表示该公司当年亏损。

如表2所示,20家上市公司的平均技术效率约为0.47,公司之间差异较大,说明太阳能行业整体经营效率参差不齐。20家公司在2010—2014年技术效率的平均值分别为:0.441、0.408、0.467、0.467和0.568,表明技术效率在2010—2014年总体呈上升趋势。从20个上市公司五年间的平均值来看,只有上海电力和中联电气的技术效率值从2010—2014年都达到1,连续五年一直处于规模技术有效状态,表明这2家公司从技术和规模两方面均实现了最优,经营效果良好。规模技术有效的上市公司从2010 年5家提升到2014年7家,表明更多公司的经营水平达到最佳状态。而包括科士达、新大新材、中环股份、拓日新能、向日葵、恒星科技、精功科技、东方日升、中天科技、亿晶光电、特变电工和航天机电在内的12家上市公司的平均技术效率均低于太阳能行业平均技术效率值0.47,占总数的60%,说明太阳能产业上市公司的整体技术效率仍然偏低。

2.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评价

纯技术效率值是用以评价当生产单位的投入既定时各个DEA决策单元所获取的最大产出能力的大小,反映生产单位经营管理和技术操作水平的高低。如表3所示,从2010年到2014年20个太阳能产业公司的纯技术效率均值为0.738,说明太阳能产业上市公司的纯技术效率整体较高。其中,五年间纯技术持续有效的公司有三安光电、上海电力、特变电工、亚玛顿、中联电气,纯技术效率平均值均为1,说明它们在内部管理、技术操作以及对于新生产技术的掌握等方面都更为突出,更好地实现了技术有效性。阳光电源、林洋电子、中天科技、科士达的纯技术效率高于太阳能行业平均水平;其余11家公司的纯技术效率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占总样本数的55%,显示从整体上来看太阳能行业内的纯技术效率略低。

规模效率能反映被考察对象的规模是否处于最优状态:当规模效率=1时,则规模最优;当规模效率<1时,则规模相对无效。如表4所示,从2010—2014年仅有上海电力、中联电气2家企业的规模效率最高,达到规模效率状态,说明它的规模扩张是最有效的。亚玛顿、三安光电、天龙光电、拓日新能、光电股份、阳光电源、中环股份、新大新材8家公司的规模效率值小于1,却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说明伴随着规模扩张公司规模经营效率得以提升,虽然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但不是非常有效。而精功科技、科士达、林洋电子、向日葵、恒星科技、东方日升、亿晶光电、中天科技、航天机电、特变电工的规模扩张带来的效率提高却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尤以特变电工的规模效率最低。

(二)基于Malmquist指数模型太阳能产业上市公司的动态经营效率评价

总体而言,表5中2010—2014年太阳能上市公司Malmquist指数年均增长0.1%,反映出我国太阳能上市公司动态发展有效但总体水平仍然不高。由于全要素生产率取决于EFFCH和TECHCH,根据Malmquist指数分解数值可得,2010—2014年技术水平平均变动为1.052,平均增长5.2%(TECHCH>1时表明技术进步),说明我国太阳能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归功于技术进步;而2010—2014年技术效率变动值为0.951,平均增长-4.9%,可见逐年退步的技术效率是影响太阳能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动态发展水平较低的首要因素。从技术效率变动分解来看,2010—2014年太阳能上市公司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平均变动均呈现下跌态势,分别下跌1.1%和3.9%,后者跌幅更大,因此规模效率下降是引发技术效率下降的关键。

纵观2010—2014年太阳能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情况,表现出显著的波动特征(见图1):在2010—2012年间增长明显;而此后“双反”调查、欧债危机爆发等国际市场环境的改变,给我国太阳能产业带来较大负面影响,致使我国太阳能产业发展速度明显放缓。因此,在2012—2014年期间全要素生产率出现明显下跌,说明当产业政策、经济形势和国内外市场环境发生变动时太阳能上市公司动态效率增长的稳定性较差。在2012—2014年期间,太阳能产业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小于1。2012—2013年全要素生产率降低主要源于技术进步较前几年减速明显,技术进步增长率为-25.2%。而在2013—2014年,太阳能上市公司的全要素生产率降幅更大主要是由于技术效率的降低,技术效率增长率为-28%。总体而言,20家太阳能上市公司的技术进步增长了5.2%,技术进步是拉动我国太阳能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增长的首要因素,从侧面也可反映我国太阳能产业上市公司在新技术创新与开发等方面有一定提高。但技术效率却下跌4.9%,很明显这是由纯技术效率(PECH)与规模效率(SECH)分别下降了1.1%和3.9%而引起,这从侧面反映出太阳能上市公司并未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和技术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另一方面在行业产能过剩情况下依然扩大投资规模,盲目扩张。因此,上市公司不仅要优化配置公司投入资源,更好地提高资源的规模效率和公司规模管理水平,而且要进一步提高太阳能上市公司的内部管理和决策水平。

四、结论

随着太阳能产业近些年规模的快速扩大,技术突破、配套政策以及商业发展模式等诸多问题日益制约太阳能产业及其上市公司的发展。通过实证研究不难得出,我国太阳能上市企业的经营效率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分析均不高,而技术效率的下跌成为阻碍太阳能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主要因素。

研究数据显示,我国太阳能上市公司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均出现下降,但相比较而言后者变动更为剧烈,可见企业生产规模和技术利用效率对太阳能上市公司经营效率的影响更为突出。正是太阳能公司较低的技术效率,企业简单依赖于规模扩张实现增长的粗放型发展模式,难以应对2012年前后我国太阳能企业遭遇欧美“双反”调查时所发生的市场变化,随之而来的是市场份额大幅缩减、价格下跌,像航天机电、东方日升、精功科技等均出现了巨额亏损。因此,太阳能产业公司只有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提升技术水平,在整合现有资源基础上改变单纯由规模扩张提高效益的传统模式,才能不断提高太阳能上市公司经营效率和市场抗风险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 陈孝新.多因素层次模糊综合评价在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分析中的应用[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4):50-52.

[2] 雍红月,李松林.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评价上市公司经营管理业绩[J].科学管理研究,2004(8):66-69.

[3] 魏权龄.数据包络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3.

[4] 杜栋,庞庆华.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64-66.

[5] 冯敏,方道军.基于DEA 的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分析[J].科技和产业,2011(10):76-78.

[6] 汪华林.基于DEA的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效率分析[J].会计之友,2015(10):87-89.

猜你喜欢

经营效率DEA模型
农村商业银行效率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实证分析
关于电网企业加快物资库存周转率的探索与实践
农业保险效率的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钢铁产业产能过剩现状、原因及化解对策
基于DEA模型的山东省环境治理投资效率测度
我国商业银行运营业务流程再造浅析
基于DEA模型对村镇银行经营效率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