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辨证治疗肠易激综合征170例
2015-12-21庄鸿莉
庄鸿莉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建厦门361003)
中药辨证治疗肠易激综合征170例
庄鸿莉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建厦门361003)
目的探讨中药辨证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2009年7月—2014年8月本院收治的170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运用中医脾胃学说结合伍德娜主任经验进行中医辨证治疗,治疗4周后评价患者的总体疗效、临床症状积分及生活质量。结果本组患者显效113例,有效49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5.3%;治疗后患者各症状积分均显著降低,治疗前后各症状积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均显著上升,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中医脾胃学说结合伍德娜主任经验辨证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确切,能够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中医脾胃学说;肠易激综合征;名医经验;辨证施治
肠易激综合症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功能性肠道病,患者常表现为腹痛、腹部不适或排便习惯、大便性状的改变。中医认为本病属“郁证”“泄泻”“腹痛”等范畴[1],其主要病机为肝脾不调、肝郁脾虚,临床上多采用平调肝脾、疏肝健脾等方法治疗。笔者师从福建省第三批中医学术经验指导老师伍德娜主任,伍老师为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现任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学会学术委员,福建省中西医结合消化学会副主任委员。伍老师擅长运用中医脾胃学说治疗内科各种疑难杂病,治疗主张审证求机,因势利导,直折病机。本研究运用伍德娜主任的经验治疗肠易激综合征170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治疗经验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7月—2014年8月在本院就诊的170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96例,女74例;年龄19~78岁,平均(43.2±11.5)岁;病程6~65个月,平均(24.9±8.1)个月;其中腹泻型71例,便秘型68例,混合型31例。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符合罗马Ⅲ诊断标准(2006年)[2],近3个月内每个月至少有3 d出现反复发作的腹部不适或疼痛症状,同时合并有以下2项者:①排便频率改变;②排便后症状改变;③大便形状改变。以上症状发生6个月,在近3个月持续出现,实验室检查未发现生化异常,经肠镜检查排除肠道器质性病变。
1.2.2 中医辨证分型参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症部分》[3]及伍德娜主任临床经验辨为肝气郁结、肝郁脾虚、湿热伤中、寒热错杂、脾胃虚弱、脾肾阳虚6个证型。
1.3.1 纳入标准出现症状6个月以上,且近3个月内每个月至少有3 d出现反复发作的腹部不适或疼痛症状,同时合并以下2项:①排便频率改变;②排便后症状改变;③大便形状改变。
1.3.2 排除标准均做大便常规及结肠镜检查,排除肠道感染性疾病如细菌性痢疾、肠结核、慢性阿米巴肠炎;排除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排除结肠或直肠肿瘤;排除其它疾病如甲亢、中毒、全身性疾病引起的腹泻等。
1.4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在治疗前2周停用消化系统及抗生素类药物。将本病分为6型分别辨证施治:①肝气郁结型,治以疏肝解郁理气之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10 g,白芍15 g,茯苓10 g,白术10 g,香附10 g,川芎6 g,枳壳10 g,陈皮6 g,鸡内金6 g,蒲公英20 g,徐长卿10 g,柏子仁10 g。②肝郁脾虚型,治以抑木扶土、调和肝脾之痛泻要方加减:防风6 g,白芍20 g,炒白术10 g,陈皮10 g,枳壳10 g,薏苡仁30 g,淮山药10 g,郁金10 g,扁豆10 g,木香6 g,甘松10 g,柏子仁10 g。③湿热伤中型,方选清热燥湿、升清止泻之葛根芩连汤加减:葛根30 g,黄连6 g,黄芩10 g,木香6 g,蚕砂10 g,茯苓10 g,炒白术10 g,蒲公英20 g,白头翁20 g,淮山药15 g,神曲10 g,厚朴10 g,甘草3 g。④寒热错杂型,治以寒热并治、益气和中之乌梅汤加减:乌梅15 g,制附子6 g,干姜10 g,细辛3 g,党参15 g,炒白术10 g,黄芩6 g,黄连6 g,白头翁20 g,蒲公英20 g,仙鹤草30 g。⑤脾胃虚弱型,治以健脾益气、化湿止泻之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10 g,茯苓15 g,炒白术20 g,淮山药10 g,薏苡仁30 g,扁豆10 g,陈皮6 g,砂仁6 g,鸡内金6 g,神曲10 g,芡实15 g,桔梗6 g,徐长卿10 g,仙鹤草30 g。⑥脾肾阳虚型,方选温肾健脾、固涩止泻之四神汤加减:肉豆蔻10 g,补骨脂10 g,五味子6 g,吴茱萸3 g,茯苓15 g,芡实10 g,莲子10 g,淮山药10 g,神曲15 g,炮干姜10 g,仙鹤草30 g。上述方药每日水煎服1剂,每剂煎2次各150 m L后混匀,分别于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150 mL。治疗4周为1个疗程。
1.5 观察指标①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4]制定疗效评价标准,显效:腹痛或腹部不适消失,排便通畅;有效:腹痛或腹部不适明显改善,大便性状及排便均有所改善;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或恶化。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采用《胃肠疾病中医证候评分表》[5]对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进行评价,其中腹痛、腹胀、腹泻、便秘、纳差、失眠按照病情由轻到重分为4级,分别记为0、3、5、7分,得分越高,症状越重。③采用消化病生存质量指数(gastro-intestinal quality of life index,GLQI)[6]对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进行评价,GLQI满分144分,共包括36项,每项0~4分,得分越高代表患者生活质量越高。
1.6 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本文均为计量资料,属正态分布的以±s表示,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本组患者治疗后显效113例,有效49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5.3%(162/170)。
2.2 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后患者各症状积分均显著降低,治疗前后各症状积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s)分
表1 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s)分
症状腹痛腹胀腹泻便秘纳差失眠治疗前2.01±0.58 1.17±0.48 2.91±0.73 0.91±0.32 0.89±0.37 1.24±0.84治疗后0.47±0.12 0.31±0.09 0.61±0.18 0.39±0.11 0.21±0.07 0.33±0.10差值1.54±0.49 0.86±0.20 2.30±0.74 0.52±0.16 0.68±0.13 0.91±0.32 Z值P值6.313 4.391 7.392 3.039 4.491 5.948<0.05<0.05<0.05<0.05<0.05<0.05
2.3 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比较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均显著上升,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比较(±s)分
表2 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比较(±s)分
维度心理情绪生理功能主观症状社会活动总分治疗前12.31±3.19 7.89±3.17 50.19±4.79 7.81±3.18 80.31±10.49治疗后15.63±2.31 16.67±6.12 67.81±7.83 12.04±4.01 112.54±9.01差值3.32±0.78 8.78±4.08 17.62±6.41 4.23±1.19 32.23±9.04 Z值P值8.494 11.374 21.928 9.975 35.452<0.05<0.05<0.05<0.05<0.05
3 讨论
伍老师指出脾胃病诊治大要当详辨寒热虚实,审证求因,标本兼治。吾师认为本病肝强脾弱为多,病机多以脾胃气虚为本,肝郁气滞为标,强调土虚则木乘,脾虚在先,病机主要为肝郁脾虚、寒热错杂,而以脾虚为中心环节。《血证论》曰:“肝性主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湿中满之证在所难免”。忧郁恼怒,肝气郁结,木郁不达,横逆犯脾;素体脾虚,土虚木乘,可使脾失健运,升降失调,清浊不分而发病。在治疗上强调了健脾理气、疏肝解郁、清热解毒为主。在此基础上,吾师临证将本病分为上述6型并进行辨证施治。
老师临证中擅用蒲公英、白头翁、柏子仁、徐长卿、甘松等药。《本草新编》:“蒲公英至贱而有大功,惜世人不知用之。蒲公英泻胃火之药,但其气甚平,既能泻火,又不损土,可以长服久服而无大碍”。老师认为蒲公英虽非各经之药,而各经之火,见蒲公英而尽服。其甘平无毒,清热解毒之力甚强,但不像黄连、黄芩之类寒凉药容易化燥伤阴,苦寒败胃,为临证时首选的清热解毒药之一。对肝气横逆者,擅加柏子仁。柏子仁质润高脂,凌冬不凋落,得金水之气最全,其滋润之性善养肝体而润胃腑,禀秋金之气可抑肝木之横恣,一物两善共用,治肝而善养肝[7]。对寒热错杂、虚实夹杂者,仙鹤草避开苦寒,避开温燥,专以调畅气机,调养气血。徐长卿、甘松行气消胀,缓急止痛。对脾虚患者加入闽南验方四神汤(莲子、芡实、淮山药、茯苓)健脾渗湿止泻,药味平凡而有奇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5.3%,且治疗后症状积分显著降低、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体现了老师治疗经验对肠易激综合症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1]周福生,吴文江,黄志新,等.顺激合剂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综合疗效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19(4):269-271.
[2]DMSSMAN D A.The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and the Rome HI process[J].Gastroenterology,2006,130(5):1377-1390.
[3]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症部分[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7.
[4]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39-143.
[5]危北海,陈治水,张万岱,等.胃肠疾病中医证候评分表[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4,12(11):2701-2703.
[6]EYPASCHE,WILLIAMS J I,WOOD-DAUPHINEE S,et al.Gastrointestinal quality of life index:development,valid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 new instrument[J].British Journal of Surgery,1995,82(2):216-222.
[7]张声生.专科专病名医临证经验丛书·脾胃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7.
R574.4
B
1000-338X(2015)06-0009-03
2015-10-08
庄鸿莉(1979—),女,副主任医师。